深圳市翰林学校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翰林学校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全面调查的是()
A .对现代大学生零用钱使用情况的调查
B .对某班学生制作校服前身高的调查
C .对温州市市民去年阅读量的调查
D .对某品牌灯管寿命的调查
2.A 、B 两地相距160千米,甲车和乙车的平均速度之比为4:5,两车同时从A 地出发
到B 地,乙车比甲车早到30分钟,若求甲车的平均速度,设甲车平均速度为4x 千米/小
时,则所列方程是( )
A .
1601603045x x -= B .1601601452x x -= C .1601601542x x -= D .1601603045x x
+= 3.已知:有公共端点的四条射线OA ,OB ,OC ,OD ,若点()1P O ,2P ,3
P ⋯,如图所示排列,根据这个规律,点2014P 落在( )
A .射线OA 上
B .射线OB 上
C .射线OC 上
D .射线OD 上 4.已知线段 AB =10cm ,直线 AB 上有一点 C ,且 BC =4cm ,M 是线段 AC 的中点,则 AM 的长( )
A .7cm
B .3cm
C .3cm 或 7cm
D .7cm 或 9cm
5.下列日常现象:①用两根钉子就可以把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②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
能够缩短路程;③体育课上,老师测量某个同学的跳远成绩;④建筑工人砌墙时,经常先
在两端立桩拉线,然后沿着线砌墙.其中,可以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来解释的现象是
( )
A .①④
B .②③
C .③
D .④ 6.已知关于x 的方程ax ﹣2=x 的解为x =﹣1,则a 的值为( )
A .1
B .﹣1
C .3
D .﹣3 7.﹣3的相反数是( )
A .1
3- B .13 C .3- D .3
8.如图,已知AB ∥CD,点E 、F 分别在直线AB 、CD 上,∠EPF=90°,∠BEP=∠GEP ,则∠1与
∠2的数量关系为( )
A .∠1=∠2
B .∠1=2∠2
C .∠1=3∠2
D .∠1=4∠2
9.如图,将长方形ABCD 绕CD 边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 )
A .棱柱
B .圆锥
C .圆柱
D .棱锥 10.如果单项式13a x
y +与2b x y 是同类项,那么a b 、的值分别为( ) A .2,3a b ==
B .1,2a b ==
C .1,3a b ==
D .2,2a b == 11.如图,两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 重叠在一起,且OB 恰好平分COD ∠,则AOD
∠的度数为( )
A .100
B .120
C .135
D .150
12.阅读:关于x 方程ax=b 在不同的条件下解的情况如下:(1)当a≠0时,有唯一解
x=b a
;(2)当a=0,b=0时有无数解;(3)当a=0,b≠0时无解.请你根据以上知识作答:已知关于x 的方程
3x •a= 2x ﹣ 16 (x ﹣6)无解,则a 的值是( ) A .1
B .﹣1
C .±1
D .a≠1
二、填空题
13.若x =2是关于x 的方程5x +a =3(x +3)的解,则a 的值是_____.
14.计算221b a a b a b ⎛⎫÷- ⎪-+⎝⎭
的结果是______ 15.若方程11222
m x x --=++有增根,则m 的值为____. 16.小明妈妈想检测小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效果,给了小明37个苹果,要小明把
它们分成4堆. 要求分后,如果再把第一堆增加一倍,第二堆增加2个,第三堆减少三
个,第四堆减少一半后,这4堆苹果的个数相同,那么这四堆苹果中个数最多的一堆为
_____个.
17.如图,已知OC是∠AOB内部的一条射线,∠AOC=30°,OE是∠COB的平分线.当∠BOE=40°时,则∠AOB的度数是_____.
18.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驴子和一只骡子驮着不同袋数的货物一同走,它们驮着不同袋数的货物,每袋货物都是一样重的,驴子抱怨负担太重,骡子说:“你抱怨干吗?如果你给我一袋,那我所负担的就是你的两倍;如果我给你一袋,我们才恰好驮的一样多!”,那么驴子原来所驮货物有_____袋.
19.按照下面的程序计算:
如果输入x的值是正整数,输出结果是166,那么满足条件的x的值为___________.20.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着某些棱剪开后展成的一个平面图形,若这个正方体的每两个相对面上的数字的和都相等,则这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的数字的总和为________.
21.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使它等于3cm,则线段AC=______cm.
22.已知代数式23
5
x-

2
3
3
x-互为相反数,则x的值是_______.
23.若2a﹣b=4,则整式4a﹣2b+3的值是______.
24.若-3x2m+6y3与2x4y n是同类项,则m+n=______.
三、压轴题
25.综合与探究问题背景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将一副三角尺按图(1)所示位置摆放,分别作出∠AOC,∠BOD的平分线OM、ON,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求出∠MON的度数.
特例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从特例入手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将三角尺分别按图2、图3所示的方式摆放,OM和ON仍然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其中,按图2方式摆放时,可以看成是ON、OD、OB在同一直线上.按图3方式摆放时,∠AOC和
∠BOD相等.
(1)请你帮助“兴趣小组”进行计算:图2中∠MON的度数为°.图3中
∠MON的度数为°.
发现感悟
解决完图2,图3所示问题后,“兴趣小组”又对图1所示问题进行了讨论:
小明:由于图1中∠AOC 和∠BOD 的和为90°,所以我们容易得到∠MOC 和∠NOD 的
和,这样就能求出∠MON 的度数.
小华:设∠BOD 为x °,我们就能用含x 的式子分别表示出∠NOD 和∠MOC 度数,这样也
能求出∠MON 的度数.
(2)请你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求出图1中∠MON 的度数.
类比拓展
受到“兴趣小组”的启发,“智慧小组”将三角尺按图4所示方式摆放,分别作出
∠AOC 、∠BOD 的平分线OM 、ON ,他们认为也能求出∠MON 的度数.
(3)你同意“智慧小组”的看法吗?若同意,求出∠MON 的度数;若不同意,请说明理
由.
26.综合试一试
(1)下列整数可写成三个非0整数的立方和:45=_____;2=______.
(2)对于有理数a ,b ,规定一种运算:2a b a ab ⊗=-.如2121121⊗=-⨯=-,则计
算()()532-⊗⊗-=⎡⎤⎣⎦______.
(3)a 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11a
-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
11112=--.已知12a =,2a 是1a 的差倒数,3a 是2a 的差倒数,4a 是3a 的差倒数,……,以此类推,122500a a a ++⋅⋅⋅+=______.
(4)10位裁判给一位运动员打分,每个人给的分数都是整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
一个最低分,其余得分的平均数为该运动员的得分.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精确到
十分位,该运动员得9.4分,如果精确到百分位,该运动员得分应当是_____分.
(5)在数1.2.3...2019前添加“+”,“-”并依次计算,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
______
(6)早上8点钟,甲、乙、丙三人从东往西直行,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
甲、乙、丙三人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问:______分钟后
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27.如图,从左到右依次在每个小方格中填入一个数,使得其中任意三个相邻方格中所填
数之和都相等.
6a b x-1-2...
(1)可求得x =______,第 2021 个格子中的数为______;
(2)若前k 个格子中所填数之和为 2019,求k 的值;
(3)如果m ,n为前三个格子中的任意两个数,那么所有的|m-n | 的和可以通过计算
|6-a|+|6-b|+|a-b|+|a-6| +|b-6|+|b-a| 得到.若m ,n为前8个格子中的任意两个数,
求所有的|m-n|的和.
28.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0,动
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
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__;点P表示的数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
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到家动,若点P、Q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Q?
(4)若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
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29.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
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
AB
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
1
CD AB
2
=,此时C点停止运动,
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
的值不变;②MN
AB
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
求值.
30.如图,直线l 上有A 、B 两点,点O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且OA =10cm ,OB =5cm . (1)若点C 是线段 AB 的中点,求线段CO 的长.
(2)若动点 P 、Q 分别从 A 、B 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 的速度为4c m/s ,点Q 的速度为3c m/s ,设运动时间为 x 秒,
①当 x =__________秒时,PQ =1cm ;
②若点M 从点O 以7c m/s 的速度与P 、Q 两点同时向右运动,是否存在常数m ,使得4PM +3OQ ﹣mOM 为定值,若存在请求出m 值以及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有两条射线 OC 、OD 均从射线OA 同时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OC 旋转的速度为6度/秒,OD 旋转的速度为2度/秒.当OC 与OD 第一次重合时,OC 、OD 同时停止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 秒,当t 为何值时,射线 OC ⊥OD ?
31.如图,在数轴上从左往右依次有四个点,,,A B C D ,其中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0,3,10,且2CD AB =.
(1)点D 表示的数是 ;(直接写出结果)
(2)线段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是t (秒),当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时.
①求t 的值;
②线段AB 上是否存在一点P ,满足3BD PA PC -=?若存在,求出点P 表示的数x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2.(阅读理解)
若A ,B ,C 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 到A 的距离是点C 到B 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 是(A ,B )的优点.
例如,如图①,点A 表示的数为﹣1,点B 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2,到点B 的距离是1,那么点C 是(A ,B )的优点;又如,表示0的点D 到点A 的距离是1,到点B 的距离是2,那么点D 就不是(A ,B )的优点,但点D 是(B ,A )的优点. (知识运用)
如图②,M 、N 为数轴上两点,点M 所表示的数为﹣2,点N 所表示的数为4.
(1)数 所表示的点是(M ,N )的优点;
(2)如图③,A 、B 为数轴上两点,点A 所表示的数为﹣20,点B 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 从点B 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 停止.当t 为
何值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调查方式的选择需要将普查的局限性和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查结果准确,所以在要求精确、难度相对不大,实验无破坏性的情况下应选择普查方式,当考查的对象很多或考查会给被调查对象带来损伤破坏,以及考查经费和时间都非常有限时,普查就受到限制,这时就应选择抽样调查.
【详解】
解:A、对现代大学生零用钱使用情况的调查,工作量大,用抽样调查,故此选项错误;
B、对某班学生制作校服前身高的调查,需要全面调查,故此选项正确;
C、对温州市市民去年阅读量的调查,工作量大,用抽样调查,故此选项错误;
D、对某品牌灯管寿命的调查,有破坏性,用抽样调查,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调查方法的选择,正确选择调查方式要根据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再结合实际情况去分析.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甲车平均速度为4x千米/小时,则乙车平均速度为5x千米/小时,根据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乙车比甲车早到30分钟,列出方程即可得.
【详解】
甲车平均速度为4x千米/小时,则乙车平均速度为5x千米/小时,由题意得
1604x -1605x =12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弄清题意,找准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形可以发现点的变化规律,从而可以得到点2014P 落在哪条射线上.
【详解】
解:由图可得,
1P 到5P 顺时针,5P 到9P 逆时针,
()2014182515-÷=⋯,
∴点2014P 落在OA 上,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图形的变化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应考虑到A 、B 、C 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多种可能,即点C 在点A 与B 之间或点C 在点B 的右侧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详解】
①如图1所示,当点C 在点A 与B 之间时,
∵线段AB=10cm ,BC=4cm ,
∴AC=10-4=6cm .
∵M 是线段AC 的中点,
∴AM=12
AC=3cm , ②如图2,当点C 在点B 的右侧时,
∵BC=4cm ,
∴AC=14cm
M 是线段AC 的中点,
∴AM=12
AC=7cm . 综上所述,线段AM 的长为3cm 或7cm .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熟知各线段之间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的性质,线段的性质,可得答案.
【详解】
①用两根钉子就可以把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利用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故①正确; ②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够缩短路程,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②错误; ③体育课上,老师测量某个同学的跳远成绩,利用了点到直线的距离,故③错误;
④建筑工人砌墙时,经常先在两端立桩拉线,然后沿着线砌墙,利用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故④正确.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线段的性质,熟记性质并能灵活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将1x =-代入2ax x -=,即可求a 的值.
【详解】
解:将1x =-代入2ax x -=,
可得21a --=-,
解得1a =-,
故选:B .
【点睛】
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方程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相反数的定义是: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还是0.
【详解】
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可得:-3的相反数是3.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相反数,题目简单,熟记定义是关键.
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延长EP交CD于点M,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FMP=90°-∠2,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EP=∠FMP,继而根据平角定义以及∠BEP=∠GEP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延长EP交CD于点M,
∵∠EPF是△FPM的外角,
∴∠2+∠FMP=∠EPF=90°,
∴∠FMP=90°-∠2,
∵AB//CD,
∴∠BEP=∠FMP,
∴∠BEP=90°-∠2,
∵∠1+∠BEP+∠GEP=180°,∠BEP=∠GEP,
∴∠1+90°-∠2+90°-∠2=180°,
∴∠1=2∠2,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平角的定义,正确添加辅助线,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面动成体可得长方形ABCD绕CD边旋转所得的几何体.
【详解】
解:将长方形ABCD绕CD边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圆柱,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根据同类项的定义即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进行分析即可求得.【详解】
解:根据题意得:a+1=2,b=3,
则a=1.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同类项的定义,同类项定义中的两个“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是易混点,要注意.
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得出∠COB=∠BOD=45°,再根据角的和差得出∠AOC=45°,从而得出答案.
【详解】
解:∵OB平分∠COD,
∴∠COB=∠BOD=45°,
∵∠AOB=90°,
∴∠AOC=45°,
∴∠AOD=135°.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角的性质和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将两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
12.A
解析:A
【解析】
要把原方程变形化简,去分母得:2ax=3x﹣(x﹣6),去括号得:2ax=2x+6,移项,合
并得,x=
3
1
a
,因为无解,所以a﹣1=0,即a=1.
故选A.
点睛:此类方程要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后,清楚什么时候是无解,然后再求字母的取值.二、填空题
【解析】
【分析】
把x=2代入方程求出a的值即可.
【详解】
解:∵关于x的方程5x+a=3(x+3)的解是x=2,∴10+a=15,
∴a=5,
故答案为5.
【点睛】
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
解析:5
【解析】
【分析】
把x=2代入方程求出a的值即可.
【详解】
解:∵关于x的方程5x+a=3(x+3)的解是x=2,
∴10+a=15,
∴a=5,
故答案为5.
【点睛】
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解答本题的关键. 14.【解析】
【分析】
先将括号内进行通分计算,再将除法变乘法约分即可. 【详解】
解:原式=
=
=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分式的计算,掌握分式的通分和约分是关键.
解析:
1 a b
【解析】【分析】
先将括号内进行通分计算,再将除法变乘法约分即可.
【详解】
解:原式=()()+⎛⎫÷- ⎪-+++⎝⎭
b a b a a b a b a b a b =
()()+⋅-+b a b a b a b b =1a b
- 故答案为:
1a b
-. 【点睛】 本题考查分式的计算,掌握分式的通分和约分是关键.
15.2
【解析】
【分析】
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由分式方程有增根,得到x+2=0,求出x 的值代入整式方程即可求出m 的值
【详解】
去分母得:m-1-1=2x+4
将x=-2代入得:m-2=-4
解析:2
【解析】
【分析】
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由分式方程有增根,得到x+2=0,求出x 的值代入整式方程即可求出m 的值
【详解】
去分母得:m-1-1=2x+4
将x=-2代入得:m-2=-4+4
解得:m=2
故答案为:2
【点睛】
此题考查分式方程的增根,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16.16
【解析】
【分析】
本题有两个等量关系;原来的四堆之和=37,变换后的四堆相等,可根据这两个等量关系来求解.
设第一堆为a 个,第二堆为b 个,第三堆为c 个,第四堆有d 个,
a+b+c+
解析:16
【解析】
【分析】
本题有两个等量关系;原来的四堆之和=37,变换后的四堆相等,可根据这两个等量关系来求解.
【详解】
设第一堆为a 个,第二堆为b 个,第三堆为c 个,第四堆有d 个,
a+b+c+d=37①;2a=b+2=c-3=2
d ②; 第二个方程所有字母都用a 来表示可得b=2a-2,c=2a+3,d=4a ,代入第一个方程得a=4, ∴b=6,c=11,d=16,
∴这四堆苹果中个数最多的一堆为16.
故答案为16.
【点睛】
本题需注意未知数较多时,要把未知的四个量用一个量来表示,化多元为一元. 17.110
【解析】
【分析】
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BOC=80°,则∠AOB=∠BOC+∠AOC=110°.
【详解】
解:∵OE 是∠COB 的平分线,∠BOE=40°,
∴∠BOC=80°,
∴∠A
解析:110
【解析】
【分析】
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BOC =80°,则∠AOB =∠BOC+∠AOC =110°.
【详解】
解:∵OE 是∠COB 的平分线,∠BOE =40°,
∴∠BOC =80°,
∴∠AOB =∠BOC+∠AOC =80°+30°=110°,
故答案为:110°.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角度的求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知角平分线的性质.
18.5
【分析】
要求驴子原来所托货物的袋数,就要先设出未知数,再通过理解题意可知本题的等量关系,即驴子减去一袋时的两倍减1(即骡子原来驮的袋数)再减1(我给你一袋,我们才恰好驮的一样多)=驴
解析:5
【解析】
【分析】
要求驴子原来所托货物的袋数,就要先设出未知数,再通过理解题意可知本题的等量关系,即驴子减去一袋时的两倍减1(即骡子原来驮的袋数)再减1(我给你一袋,我们才恰好驮的一样多)=驴子原来所托货物的袋数加上1,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详解】
解:设驴子原来驮x袋,根据题意,得:
2(x﹣1)﹣1﹣1=x+1
解得:x=5.
故驴子原来所托货物的袋数是5.
故答案为5.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
19.42或11
【解析】
【分析】
由程序图可知,输出结果和x的关系:输出结果=4x-
2,当输出结果是166时,可以求出x的值,若计算结果小于等于149则将结果4x-
2输入重新计算,结果为166,由此求
解析:42或11
【解析】
【分析】
由程序图可知,输出结果和x的关系:输出结果=4x-2,当输出结果是166时,可以求出x的值,若计算结果小于等于149则将结果4x-2输入重新计算,结果为166,由此求出x的之即可.【详解】
解:当4x-2=166时,解得x=42
当4x-2小于149时,将4x-2作为一个整体重新输入
即4(4x-2)-2=166,解得x=11
故答案为42或11
【点睛】
本题考查了程序运算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考
虑问题需全面,即当输出结果小于149时,将4x-2作为一个整体重新输入程序.
20.36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展开图,求出x 和A 的值,然后计算数字综合即可解决.
【详解】
解:∵正方体的每两个相对面上的数字的和都相等

∴x=2,A=14
∴数字总和为:9+3+6+6+
解析:36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展开图,求出x 和A 的值,然后计算数字综合即可解决.
【详解】
解:∵正方体的每两个相对面上的数字的和都相等 ∴
()934322
x x x A +=++=+- ∴x=2,A=14
∴数字总和为:9+3+6+6+14-2=36,
故答案为36.
【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的展开图和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能够找到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的面
21.5或11
【解析】
【分析】
由于C 点的位置不能确定,故要分两种情况考虑AC 的长,注意不要漏解.
【详解】
由于C 点的位置不确定,故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当C 点在B 点右侧时,如图所示:
AC=AB+
解析:5或11
【解析】
【分析】
由于C 点的位置不能确定,故要分两种情况考虑AC 的长,注意不要漏解.
由于C点的位置不确定,故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当C点在B点右侧时,如图所示:
AC=AB+BC=8+3=11cm;
当C点在B点左侧时,如图所示:
AC=AB﹣BC=8﹣3=5cm;
所以线段AC等于11cm或5cm.
22.【解析】
【分析】
根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为0,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与互为相反数

解得: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相反数的性质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熟记相反数的性质建立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27 8
【解析】
【分析】
根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为0,建立方程求解即可.【详解】
∵23
5
x-

2
3
3
x-互为相反数
∴232
30 53
-⎛⎫
+-=

⎝⎭
x
x
解得:
27
8 x=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相反数的性质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熟记相反数的性质建立方程是解题的关键.23.11
【解析】
【分析】
对整式变形得,再将2a﹣b=4整体代入即可.
解:∵2a﹣b=4,
∴=,
故答案为:11.
【点睛】
本题考查代数式求值——已知式子的值,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已
解析:11
【解析】
【分析】
对整式423a b -+变形得2(2)3a b -+,再将2a ﹣b=4整体代入即可.
【详解】
解:∵2a ﹣b=4,
∴423a b -+=2(2)324311a b -+=⨯+=,
故答案为:11.
【点睛】
本题考查代数式求值——已知式子的值,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已知条件对代数式进行适当变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4.2
【解析】
【分析】
根据同类项的定义列出方程,求出n ,m 的值,再代入代数式计算即可.
【详解】
∵单项式-3x2m+6y3与2x4yn 是同类项,
∴2m+6=4,n=3,
∴m=-1,
∴m+n
解析:2
【解析】
【分析】
根据同类项的定义列出方程,求出n ,m 的值,再代入代数式计算即可.
【详解】
∵单项式-3x 2m+6y 3与2x 4y n 是同类项,
∴2m+6=4,n=3,
∴m=-1,
∴m+n=-1+3=2.
故答案为:2.
【点睛】
本题考查同类项的定义.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相等的项叫做同类项.三、压轴题
25.(1)135,135;(2)∠MON=135°;(3)同意,∠MON=(90°﹣1
2
x°)+x°+
(45°﹣1
2
x°)=135°.
【解析】【分析】
(1)由题意可得,∠MON=1
2
×90°+90°,∠MON=
1
2
∠AOC+
1
2
∠BOD+∠COD,即可
得出答案;
(2)根据“OM和ON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可求出∠MOC+∠NOD,又∠MON =(∠MOC+∠NOD)+∠COD,即可得出答案;
(3)设∠BOC=x°,则∠AOC=180°﹣x°,∠BOD=90°﹣x°,进而求出∠MOC和∠BON,又∠MON=∠MOC+∠BOC+∠BON,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1)图2中∠MON=1
2
×90°+90°=135°;图3中∠MON=
1 2∠AOC+
1
2
∠BOD+∠COD=
1
2
(∠AOC+∠BOD)+90°=
1
2
90°+90°=135°;
故答案为:135,135;
(2)∵∠COD=90°,
∴∠AOC+∠BOD=180°﹣∠COD=90°,
∵OM和ON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
∴∠MOC+∠NOD=1
2
∠AOC+
1
2
∠BOD=
1
2
(∠AOC+∠BOD)=45°,
∴∠MON=(∠MOC+∠NOD)+∠COD=45°+90°=135°;(3)同意,
设∠BOC=x°,则∠AOC=180°﹣x°,∠BOD=90°﹣x°,∵OM和ON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
∴∠MOC=1
2
∠AOC=
1
2
(180°﹣x°)=90°﹣
1
2
x°,
∠BON=1
2
∠BOD=
1
2
(90°﹣x°)=45°﹣
1
2
x°,
∴∠MON=∠MOC+∠BOC+∠BON=(90°﹣1
2
x°)+x°+(45°﹣
1
2
x°)=135°.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对角度关系及运算的灵活运用和掌握,此类问题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
角进行理解.
26.(1)23+(-3)3+43,73+(-5)3+(-6)3;(2)100;(3)
25032
;(4)9.38;(5)0;(6)24或40
【解析】
【分析】
(1)把45分解为2、-3、4三个整数的立方和,2分解为7、-5、-6三个整数的立方和即可的答案;(2)按照新运算法则,根据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答案;(3)根据差倒数的定义计算出前几项的值,得出规律,计算即可得答案;(4)根据精确到十分位得
9.4分可知平均分在9.35到9.44之间,可求出总分的取值范围,根据裁判打分是整数即可求出8个裁判给出的总分,再计算出平均分,精确到百分位即可;(5)由1+2-3=0,连续4个自然数通过加减运算可得0,列式计算即可得答案;(6)根据题意得要使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可以得出甲在乙、丙之间,设x 分钟后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有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丙走的路程+800-甲走的路程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就可以得出结论.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求出乙追上丙的时间即可.综上即可的答案.
【详解】
(1)45=23+(-3)3+43,2=73+(-5)3+(-6)3,
故答案为23+(-3)3+43,73+(-5)3+(-6)3
(2)∵2a b a ab ⊗=-,
∴()()532-⊗⊗-=⎡⎤⎣⎦(-5)⊗[32-3×(-2)] =(-5)⊗15
=(-5)2-(-5)×15
=100.
(3)∵a 1=2,
∴a 2=
1112=--, a 3=11(1)--=12
, 412112
a ==-
a 5=-1
…… ∴从a 1开始,每3个数一循环,
∵2500÷3=833……1,
∴a 2500=a 1=2,
∴122500a a a ++⋅⋅⋅+=833×(2-1+12)+2=25032
.
(4)∵10个裁判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
∴平均分为中间8个分数的平均分,
∵平均分精确到十分位的为9.4,
∴平均分在9.35至9.44之间,
9.35×8=74.8,9.44×8=75.52,
∴8个裁判所给的总分在74.8至75.52之间,
∵打分都是整数,
∴总分也是整数,
∴总分为75,
∴平均分为75÷8=9.375,
∴精确到百分位是9.38.
故答案为9.38
(5)2019÷4=504……3,
∵1+2-3=0,4-5-6+7=0,8-9-10+11=0,……
∴(1+2-3)+(4-5-6+7)+……+(2016-2017-2018+2019)=0
∴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0,
故答案为0
(6)设x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
∴120x-400-100x=90x+800-120x
解得:x=24.
∵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400÷(100-90)=40(分钟)
∴24分钟或40分钟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24或40.
【点睛】
本题考查数字类的变化规律、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近似数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27.(1)6,-1;(2)2019或2014;(3)234
【解析】
【分析】
(1)根据三个相邻格子的整数的和相等列式求出a、x的值,再根据第9个数是-2可得
b=-2,然后找出格子中的数每3个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在用2021除以3,根据余数的情况确定与第几个数相同即可得解.
(2)可先计算出这三个数的和,再照规律计算.
(3)由于是三个数重复出现,因此可用前三个数的重复多次计算出结果.
【详解】
(1)∵任意三个相邻格子中所填整数之和都相等,∴6+a+b=a+b+x,解得x=6,a+b+x=b+x-
1,∴a=-1,所以数据从左到右依次为6、-1、b、6、-1、b,第9个数与第三个数相同,即b=-2,所以每3个数“6、-1、-2”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
∵2021÷3=673…2,∴第2021个格子中的整数与第2个格子中的数相同,为-1.
故答案为:6,-1.
(2)∵6+(-1)+(-2)=3,∴2019÷3=673.
∵前k个格子中所填数之和可能为2019,2019=673×3或2019=671×3+6,∴k的值为:673×3=2019或671×3+1=2014.
故答案为:2019或2014.
(3)由于是三个数重复出现,那么前8个格子中,这三个数中,6和-1都出现了3次,-2出现了2次.
故代入式子可得:(|6+2|×2+|6+1|×3)×3+(|-1-6|×3+|-1+2|×2)×3+(|-2-6|×3+|-2+1|×3)×2=234.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运用,规律推导的运用,此类题的关键是找出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然后再按规律找出字母所代表的数,再进行进一步的计算.
28.(1)-12,8-5t;(2)9
4

11
4
;(3)10;(4)MN的长度不变,值为10.
【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8﹣20;点P表示的数为8﹣5t;
(2)运动时间为t秒,分点P、Q相遇前相距2,相遇后相距2两种情况列方程进行求解即可;
(3)设点P运动x秒时追上Q,根据P、Q之间相距20,列方程求解即可;
(4)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
【详解】
(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0,
∴点B表示的数是8﹣20=﹣12,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点P表示的数是8﹣5t,
故答案为﹣12,8﹣5t;
(2)若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分两种情况:
①点P、Q相遇之前,
由题意得3t+2+5t=20,解得t=9
4;
②点P、Q相遇之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