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导语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怀;或借史抒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阐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们在历史古迹中寻找灵感,又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

欣赏这类诗歌,要了解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把握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可以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寻访活动,并试图从历史陈迹中探究现实意义,试着写一首咏史怀古诗。

西塞山怀古
一、诗人名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进士,贞
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
为朗州司马。

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

历任夔州、和州刺史。


回京任主客郎中等。

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

刘禹锡性格
倔强,信奉佛教。

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

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

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刘宾客集》。

二、诗词故事
前度刘郎今又来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

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

他和友人们到玄都观观赏桃树。

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

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

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

这一去,又是整整十三年。

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
人心中有几分悲凉,却又不失其信心。

前度刘郎也演化为一成语。

三、文题背景
据五代时何光远的《鉴诫录》记载,穆宗长庆年间,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在白居易居所相会,谈起南朝兴废。

白居易说:“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

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

”当时刘禹锡官职低微,但他却“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

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写下了这篇《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看了此诗,感叹地说,刘诗已探骊而得珠,其他人再写已是白费心力。

于是三人“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上述记载,或是后人附会名人名诗而起,不足以据为本事。

现今论者认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刺史,顺江东下,路经西塞山,有感于今古兴亡,写下了这首诗。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首怀古诗前两联叙史,后两联感论。

一个“伤”字,道出对往事的伤心,尾联虽说言“伤”,但“伤今”讽喻之意很明显,全诗的感情抒发得含蓄深沉。

二、悟读,诗情画境
青山无言,见惯了人世的变迁。

渐渐地,我们都步入虚空,仿
佛置身于滔滔岁月河流,不再拘泥一人一事的得失,不再流连
一日一年的情绪。

回首处,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生有限,自然
永恒。

人身渺小,光阴似箭。

这种对比足以让人黯然以至潸然
泪下。

一世的苦心经营,纵然功成名就,到最后还是如同沙砾,散失流逝离去。

有什么可以永生不忘?有什么可以至死铭记?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天涯海角,独自飘摇。

落日的余晖下,怅然独立的人,渐渐融入隐隐青山、迢迢碧水中……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诗的前四句追怀西晋灭吴的往事。

你认为用得最为凝练传神的词有哪几个?试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下”“收”“沉”“出”四个动词用得准确凝练,不仅使人看到了东吴失败之速,也使人感到西晋军队气势之雄,较好地说明了成败之理,寓理于事,令人沉思,并为下文“伤往事”很好地作了铺垫。

2.“人世几回伤往事”一句包含着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答案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

3.这首诗以景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它妙在含不尽之意,讽喻又深刻。

唐末国家处于割据状态,以金陵为都城的六朝,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眼前西塞山故垒长满芦荻,谁知哪天战火再起?诗人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又是对唐统治者的提醒、警诫。

金铜仙人辞汉歌
一、诗人名片
李贺(790—816),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居于福昌(今河南
宜阳)昌谷。

唐宗室郑王李亮裔孙。

李贺少有诗名,后为奉礼郎,郁郁
不得志,因病辞归故乡,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长于乐府,想
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为“长吉体”。

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

有《李长吉歌诗》,存诗二百五十馀首,其中可定为他本人所作的约二百四十首。

《全唐诗》编诗五卷。

二、诗词故事
勤于积累的李贺
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从小就喜欢写诗,一生中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李贺写诗注重考察和写实,他不喜欢先立个题目再冥思苦想,而是常常到处游览,见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题材,便立刻动手记写下来作为资料,然后才将诗歌素材在家集写成篇。

李贺每日早晨起床后,就拉出小毛驴骑上去,让书童带好书囊布袋,出外四处周游。

随时看到什么便写成诗句,放入书囊中。

知儿者,非母莫属。

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勤奋的创作习惯,更了解儿子身体很差,当然心疼得很。

每天李贺一回家,母亲就检查他的书囊。

当发现儿子书囊中存放着太多诗句纸片时,便关切地嗔怪:“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三、文题背景
汉武帝刘彻晚年轻信方士的胡言,在长安建章宫造神明台,做承露盘,高二十丈,大十围,以铜铸之,上有仙人掌,承接空中露水,以为饮服和着玉屑的露水,就能长生不老。

魏明帝曹叡景初元年(237),将铜人从长安搬出,准备移立在洛阳宫殿前。

途中因铜人过重,留在灞城。

金铜仙人临别时的“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

这首诗是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是抒发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情感的杰出名篇,也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

魏官/牵车/指千/里
△,东关/酸风/射/眸子
△。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

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

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已远/波声/小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诗的韵律,并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

提示这首诗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

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

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
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

二、悟读,诗情画境
已经死去多年的刘彻,经常骑马出入汉宫,夜来夜去,早上就不见踪迹。

汉宫已经荒凉颓败,秋天虽也有桂花飘香,但无人赏玩,三十六宫之中到
处都是青苔。

魏国官员拉着车直向千里之外的洛阳,长安东门的风凛冽,
直射铜人的眸子。

铜人和明月相伴出了汉宫,这时铜人潸然流下铅泪。

只有凋残的兰花在长安道上。

如果天有感情,它也会衰老的。

荒凉的月色中铜人携盘独出,长安渐渐地远了,渭水的波声也越来越小。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请简要评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诗人写金铜仙人,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把金铜仙人写得如人一样有情有义,难舍汉宫,难舍故主,一片凄怆忠义柔肠。

此诗比喻奇特。

“泪如铅水”,不仅是正面抒写铜人对故主的深厚感情,而且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

这是铜人“人性”的一面,涔涔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

同时,“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构想新奇独特。

2.“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这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威风无比的汉武帝,也如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只留下虚幻的马嘶,拂晓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秋风客”即悲秋之人。

汉武帝曾作《秋风辞》,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出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特征。

“夜闻”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世事无常,生命短暂。

“夜”和“晓”前后照应,显出时代更迭的倏忽。

这既是对上面“秋风客”一词最好的诠释,也为下句写汉宫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铺垫。

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热闹无比,如今却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袭人,三十六宫却早已空荡荡的,惨绿色的苔藓生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让人不忍目睹。

抒发了诗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以长久的感情。

3.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所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

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
答案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便一蹶不振。

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
丧,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

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

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

《金铜仙人辞汉歌》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明妃曲二首(其一)
一、诗人名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仁宗庆历进士。

神宗熙宁二年
(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实行变法。

后因保守派反对,
新法推行受阻。

曾两相两罢,仕途坎坷,后忧愤而终,卒谥“文”,
世称“王荆公”。

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
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雄健峭拔,
其诗歌成就也颇高,晚年所写绝句尤工,被人称为“半山体”。

有《临川集》。

二、诗词故事
执著独特的王安石
关于王安石的个性,《宋史》的评价,大体属实:“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他的这种自信、率直、执著独特的个性,从下面这件小事可以窥见一二。

《邵氏闻见录》记载,当年包拯“包青天”担任开封群牧使时,
司马光和王安石曾做下属,同为群牧司判官。

有一天,群牧司里的牡丹盛开,美不胜收。

一向严肃孤僻的包拯见此,竟也有了诗情雅兴,吩咐大家置酒赏花,并一一给下属们敬酒。

领导亲自敬酒,下属们自然不敢“不给面子”,纷纷仰脖子一饮而尽,连素不喜酒的司马光,也勉力喝了几杯。

但包拯敬到王安石时,王安石说自己从不喝酒,断然拒绝。

同事们哪会饶过他?纷纷起哄:“介甫,我们都喝了,你也喝一杯吧!”“介甫,喝一杯吧,就喝一口也行!”然而,不管大家和包拯如何相劝,王安石却毫不动摇,始终滴酒未沾。

包拯也算得上是一执拗、倔强的“牛人”了,却拿王安石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苦笑:“安石小子,你厉害!我不怕皇帝,我怕了你!你就只买皇帝的账罢?”
三、文题背景
明妃,王昭君。

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

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王昭君是汉元帝的宫女,入宫数年,一直不得召见。

匈奴首领呼韩邪来朝求婚,元帝赐给他五个宫女,昭君主动请行。

临行前,元帝召见,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元帝方知昭君如此美丽,但已无法收回成命。

此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

当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皆有和作;前此年余,刘原甫(敞)也写过《昭君辞》,梅尧臣也和过。

北宋时,辽、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劄记》)。

景祐以来,“西(夏)事尤棘”。

诗人们借汉言宋,自然想到明妃。

梅、欧诗中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的屈辱政策提出批评。

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
造成宋的边患。

所以,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明妃/初出/汉宫时
△,泪湿/春风/鬓脚垂
△。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未曾有
△。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

一去/心知/更/不归
△,可怜/著尽/汉宫衣
△。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

家人/万里/传/消息
△,好在/毡城/莫/相忆
△。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体会诗歌的感情。

提示这首诗的语言精练深雅,缠绵婉丽,全诗以古文的句法、气势入诗,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笔势极为矫健。

此诗每四句押一韵脚,韵随意转,音节之抑扬变化,也助长了昭君一生遭遇之跌宕波折,诵读时注意体会。

二、悟读,诗情画境
当初王昭君要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时,眼泪沾湿了脸庞。

她徘徊留
恋,顾影自怜且面容惨淡,还能够使君王不能自持禁不住动心。

君王回宫后责怪画画的人,其实像王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
妙意态是画不出来的,而白白错杀了画师毛延寿。

王昭君离开汉朝后就知道自己不能再回来了,可怜她始终穿着汉朝皇城之宫衣。

她写信询问汉朝的事,可惜都无回音,每年只有大雁南来北往地飞。

亲人从遥远的家乡给她传来消息:你要在匈奴好好生活,不要惦记故乡。

你没看到吗?当年受宠幸的陈皇后现在就幽禁在长门宫里,人生要是遇到了失意的时候,是不分地点的。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诗人是如何凸显昭君的美貌的?
答案诗歌前四句写明妃离宫时的形象,略去了许多身锁后宫的辛酸岁月,剪取明妃失意离宫的关键情节,鬓发散乱伤心落泪尚如此动人,使元帝激动不已,这是用反衬的手法写明妃的美丽。

“归来却怪……枉杀毛延寿”四句,写汉元帝问罪画师和诗人对此的评论。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这是侧面的写法,从元帝平生所见反衬明妃的美。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这是作者的议论,他强调人物的风采是难以通过绘画来表现的。

既讥讽了汉元帝按图召幸的好色与愚笨,表现了诗人对明妃失意的同情和对元帝昏庸的讽刺,也强调了王昭君的精神风采之美。

2.对王昭君的人生悲剧历来有许多吟咏,王安石此诗的新意何在?
答案唐人咏王昭君多骂毛延寿,多写王昭君之顾恋君恩,而此诗却说王昭君之美貌本非画像所能传达,王昭君流落异域的命运未必比终老汉宫更为不幸,都体现了在唐诗之外求新求变的精神。

而结尾指出王昭君的悲剧乃是古今宫嫔的共同命运,议论之精警超过前人,充分体现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征。

这里还显示出王安石咏史诗的一个特点,就是好作翻案文章,如“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

3.如何理解本诗的主题?
答案此诗旨在歌颂昭君容貌、气质的美好,以及心系汉家的坚贞;并对国土沦丧而不能收复寄托了感慨。

同时也对帝王的昏庸进行了批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的情怀。

扩展阅读·导思助读
一、阅读《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思考:
1.联系全诗说说昭君“怨恨”的具体内容。

答案昭君的怨恨有美人不得宠的怨恨,但更主要的还是远嫁异域女子怀念故乡的怨恨和幽思。

2.“群山万壑赴荆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案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

其二,诗人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作铺垫,也说明了在诗人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3.颔联对仗工整,是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答案“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是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天天、一年年,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独,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4.“环佩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应如何理解?
答案从字面上看,诗人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绝世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伤?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5.诗中王昭君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什么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美丽、孤独、思乡和幽怨的女子形象。

昭君的身世正暗含了诗人的人生经历。

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其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

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不发抽象的议论,但是“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这个悲剧形象却是跃然纸上的。

二、阅读《金陵怀古》,思考:
6.诗的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有什么不同?
答案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中神奇怪诞的动物。

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意象,又烘托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

7.此诗首联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答案“残”和“空”。

这两个字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8.此诗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

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

“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

“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

“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

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9.《金陵怀古》描绘了哪些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选用松楸荒冢、禾黍残宫、石燕拂云、江豚吹浪等画面,抒发了对风云变幻、王朝兴替的感慨。

三、阅读《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思考:
10.分析“次第”一词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次第:按次序,一个接一个。

山顶千门依次打开,可见守门者早就奉命等
候,显出皇帝对送荔枝一事的极端重视,表现唐玄宗的荒淫腐朽和杨贵妃的恃宠而骄。

由此一词可见全诗主旨,实为枢纽之词。

11.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案此诗主要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方法,从小处着手,善用细节表达主题,总结历史兴亡,冷静的描绘中隐含诗人强烈的爱憎。

12.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通过运送鲜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腐朽生活。

诗人借题发挥,把自己的感触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阅读《乌江》,思考:
13.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对项羽进行评价的?
答案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对项羽进行评价的。

14.这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诗人认为做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也要死得气壮山河。

15.通过这首诗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理解这首诗?
答案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汉之争中最后因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

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隐讽了赵构的昏庸和南宋政权的苟且偷安,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整合与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