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教学一直是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师,并制约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纵观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脱离生活实际与自我情感;“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文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第二,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以致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第三,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系列。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少了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写作没有成为孩子生活的真实需要。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
那么以,何种形式进行生活化作文的教学呢?依据相关理论书籍的研究得出:不为表达而表达出来的语言不是根据教材或教师的要求硬生出来的,而是在一定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的,这样的表达才犹如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力。
让言语自然生成才是真正的作文,自然生成的语言源于何处?只有生活实际!为此,《作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研究》就在这样的思考土壤里萌芽了。
《语文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作文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这实在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成果。
现在学生写作文,无非是要求他们写生活,假如这件事是他们自己做过的,或者看到的,听到的,他们对这件事就会有认识,有感情,那么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否则就会显得空洞无比。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强调的是“诗外”的学习――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只有拥有丰富的生活,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道德品德,才能真正把握“诗内”的功夫,才能让学生做健全的人,写健康的文,达到人文的和谐统一。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也就是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说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便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生活是作文之本”。
《语课标》也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寥寥数语,朴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
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表达和实用交际的需要。
这一种自我表达是童心抒真情,是内心的表白和生命的呐喊,是用文字来表现自我精神,抒发心灵体验的行为,这是作文的灵魂所在,体现了作文重新回归,展示心灵自由的本身。
同时,作文又
是实用交际的需要,正如叶圣陶所言:“能写文章算不了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
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影响。
”这形象的比喻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作文教学理念。
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
这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