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二甘肃省庆阳六中2017至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二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语“新词”漫议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

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

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同样,“外来语”更多的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

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

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

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

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

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

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

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报道就曾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连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

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
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

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

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1. 下面对文中画横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B. 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

C. 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D. 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2. 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B. “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C. 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D.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3. 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 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且不识时务的。

C. 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因此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相悖。

D. 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B体现在第二段“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和“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

A.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普通话的定义”,和本文中的“普通话”意思不同;C.普通话是语言,不是语言中的某些具体词汇;D.是指已被人们所熟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可以是普通话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方言。

所以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首先找到文章关于题干的语段,根据原文上下句,“责难”是某些人对“港台腔”提出的批评,是人为因素;题干所说的“势利”和“不平等”是语言交流中的客观规律。

二者意义指向不同。

所以选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仔细辨别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作者的观点细微之处,然后做出判断,取舍。

C.作者在文章中没有这样的意思,本文的观点与提倡现代汉语规范化并无矛盾。

所以选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骗
(俄)米哈伊尔·扎多尔诺夫
没有一辆出租车肯停下来,我都快冻僵了。

我甚至想,要是有车快点儿把我送回家的话,我愿意付两倍的车钱。

突然,有一辆空车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停在了我面前。

我扑了过去,还没等我说要付钱,司机就从车里出来了。

他打开车门后对我说:“请上车吧!您冻坏了吧?”
“什么?”我没明白,身子甚至不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

“我说您快上车吧,”他微微一笑说,“我把暖风打开,要是不管用,我再给您一条毯子,您把腿裹上。


我扫了一眼这辆车,顶灯、牌照都有,是出租车啊。

“我去切尔塔诺沃,那可挺远的!”我犹犹豫豫地说。

“切尔塔诺沃就切尔塔诺沃!远就远呗!”司机又温柔地一笑,“乘客要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走吧。


我忐忑不安地钻进了车里。

“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们抄近路吧。

”司机说。

“不用,”我一直保持着警惕,“通常怎么走就怎么走吧。


“好,您别紧张,休息吧,”司机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咱们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我的腿渐渐暖和了。

后视镜上方挂着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肖邦的乐曲,但我的心情一点儿也没轻松起来。

“为什么他那么极力地劝我上他的车,现在还要走这条我不熟悉的路?”我把手提包紧紧地抱在胸前想,“我应该坐在后座上,那儿能安全点儿。

我有老婆,还有一对双胞胎!”
司机首先打破了沉默:“您喜欢肖邦的哪首曲子?”
“什么?”我正胡思乱想,一时没反应过来,为了不让他发现我的窘态,我又赶紧补了一句,“我都喜欢,您呢?”
“我喜欢那首《寂静的夜》。

”司机回答。

“他要把我怎么样啊?”我一听心里更害怕了,脑子迅速地转着,猜想着各种可能,“想跟我多要点儿小费?还是要干别的?”这时,司机又给我讲起了肖邦。

讲到兴头上,他还说起了英语,过一会儿醒悟过来了,又改说俄语。

“他怎么知道这些?”我心里想,“一个开出租车的有那么多时间读这些东西吗?肯定没有!谁有时间呢?在哪儿读的?难道是……”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在监狱!那儿有的是时间!就是说他是逃犯!所以他才这么热情,就是让人别怀疑他。

他肯定是把真正的司机打晕、捆上、藏起来了,然后自己开车出来打劫了,抢够了钱就逃到国外去。

听说,这种事经常发生。

肯定是!还学了英语。

他在监狱里待了肯定不止十年。

我认倒霉吧!钱都给他,只要他不杀我就行了!”
“到了!”我正想得入神,司机突然笑着告诉我。

我看了看窗外,确实是到我家门口了,而计价器上显示的车费比以往少很多。

“他是个惯犯!就要动手了!”想到这儿,我马上把身上所有的钱都小心翼翼地递了过去,然后就去开车门,想尽快逃出去。

可车门怎么也打不开!而这时街上正好一个人也没有,就我们俩……
“先别开门”,司机温柔地说,“我还没……”
“我身上没钱了!就剩下点儿香肠了!”我喊了一句,准备用手提包自卫。

“我还没给您找钱呢。

”司机打断了我的话,把多余的钱递了过来。

然后他下了车,绕到我这边,打开车门说:“谢谢您!您到家了。

祝您晚安!如有不周之处,请您原谅!”
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

我被骗了!可到底怎么被骗了呢?我不知道。

我正发呆时,又有一个行人朝车跑了过来,急匆匆地问:“司机,到梅德韦多克去吗?”
“您好!请上车吧!”司机走下车来,给他打开了车门。

那个人为难起来,不知如何是好,看了我一眼,但还是钻进了汽车。

又有一个人“落网”了!但我的心情却随之轻松了起来。

——(摘自2008年6月10日《环球时报》)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身子甚至不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就坐上了出租车,表明“我”是一个缺乏警惕心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上当。

B. 司机给“我”讲肖邦时,讲到兴头上说起了英语,一会儿又改说俄语,表明司机是一个有学识和修养的人。

C. 结尾写又一个人上了出租车,“我的心情随之轻松了起来”,说明“我”终于为自己没被司机欺骗而暗自庆幸。

D. 小说题为“欺骗”,实际上并没有谁欺骗谁的问题,这个题目只是作者为吸引读者注意而故弄玄虚罢了。

E. 小说表现“我”的怀疑,运用了出色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我”的紧张、恐惧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5. 小说中的司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6.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赞扬人性美好,也有人认为是揭露人性丑恶,你同意哪种说法,并阐述理由。

【答案】4. BE 5. 为人真诚无欺;心地善良,善解人意;有学识,有修养。

6. 赞扬说:司机热情周到为乘客服务,不计路途远近、天气寒冷、天色将晚,即使遭受怀疑与误解也无抱怨,依然尽心服务。

他并不是为了多收钱,是一个心地善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

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本文是在赞扬司机,引导人们学习司机这种精神。

揭露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热情周到服务反倒引起和招来猜疑戒备,“我”这样的人在当今很多,作者意在批评对别人过于戒备猜疑的人,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呼唤善良、信任与关爱。

扎多尔诺夫小说(《第9车厢》等)多采集生活中的细节将其以更加荒诞
的手法表现出来,通过简单的事情挖掘人性当中丑恶的一面,讽刺人们思想上的弊病。

我更倾向于揭露说。

因为赞扬说缩小了小说的主旨范围,仅仅是赞扬司机个人,尽管当今社会像司机这样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呼唤这样的人和这种精神。

而揭露说就更具普遍性和深刻性,作者揭露批评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心态,不良风气、不安定的社会秩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不信任,这样解读也更符合扎多尔诺夫作品多以讽刺批评见长的特点。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并非缺乏警惕心,而是被司机的热情吓到了;C项不是为自己庆幸,而是为这个人遇到这样的好司机而高兴;D项,是“我”对司机的错误判断,其实是“我”欺骗了自己。

5.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三是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去认识理解;四是注意文本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所以,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都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

②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分析人物。

小说中人物的诸多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故分析人物绝不可忽视这些因素。

③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

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④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

这种情感态度和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

6.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有关主题的探究题,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同意赞扬人性美好,还是同意揭露人性丑恶。

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小说情节结构、小说主题、写作意图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
董岩:新闻摄影的原则给摄影记者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唐师曾:新闻摄影不要求拍得如何美丽,而应具有批判现实主义思想。

把主流社会不在意的真实展示出来,提供给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读者领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依据这一原则,摄影记者不该给被摄体描眉画眼。

心中的“至美”首先是自然,自然第一。

摄影记者应该发现“至美”,再选择恰当的时间、空间记录“至美”。

是“记录”而不是夸大一点的“宣传”“工程”。

摄影记者应该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建议“被摄者”顺应自然规律,同时参照时下的审美价值。

董岩:您曾先后五次去中东采访,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危险。

唐师曾:困难、危险的地方才有真实而有价值的新闻。

我已经无法回忆多少次我和我的大吉普陷在沙漠中,被恐怖分子围追堵截、被士兵扣留、被难民包围,以色列南方军区曾动用M113装甲车和AH—60“黑鹰”直升机在沙漠中追踪我……
董岩:在很多人眼里,您是一个勇敢的战地记者。

唐师曾:我不喜欢这个称呼,这是记者应该做的。

其实危险性最大的是战争摄影师。

我最佩服的人是卡帕。

卡帕是真正的世界公民,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所有战争。

他是靠诺曼底登陆的照片出名的,别人站在船上拍,卡帕跳下去自己拍。

他的镜头都是简单的、平视的,不是仰视或者俯视的,这一辈子他只给自己打工。

董岩:采访时,您曾把口袋里所有的钱和食品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也曾把身上背的活命之水全部送给了帮助过您的骆驼队。

在很多人眼里,您“唐老鸭”是真诚、热心的。

唐师曾:记者的魅力首先在于诚实、不装孙子。

好记者就要像卡帕那样,四海为家,有一颗博爱之心,胆子比我大,能如实、客观地记录那件事,不惜生命。

被地雷炸翻还按一下快门,没有任何人能阻止。

董岩:作为记者、作家、探险家,您如何评价自己?
唐师曾:我觉得最称职的、最看重的还是记者,别的所得都属于记者的附属产品。

我有一个优秀记者所应具备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的品质,这品质出于天性,更多的是出于后天的历练。

总结起来说,当记者,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

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

董岩:为了新闻采访,落下了一身病,几乎搭上了命,想想自己,亏不亏?
唐师曾:不后悔,我认为值。

生命一闪而过,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亲历了那么多大事件,很幸运。

况且记者这份职业还培养了许多技能:开车、语言、写作、摄影……有这么多收获,你还说亏吗?我是为新闻而生的,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

为此永远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

董岩:会有这样一天,您开始厌烦摄影,并最终扔掉手中的相机吗?
唐师曾:不可能。

因为我现在拍的片子均是一些富有挑战性甚至是很危险的题材,置身于这样的工作环境,我的激情和创造欲望不仅不会消减,反而会得到强化。

但我确实期待着像卡帕那样,在临死的一瞬间还能最后一次按下快门。

而您所说的“那一天”估计也将与我终生无缘——您说,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幸福、很惬意的事吗?
7. 下列对文中提到“卡帕”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卡帕几乎经历了他那个时代的所有战争,哪里有战争哪里就可能有他的身影,他是真正的世界公民。

B. 唐师曾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复提到卡帕,强烈表达了唐师曾终身从事新闻摄影事业的愿望和永不放弃的追求。

C. 卡帕一辈子只给自己打工,意味着他不屈从外界压力,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个性。

D. 卡帕在临死前的一瞬间还能最后一次按下快门,这充分表明,为了新闻,卡帕可以不惜生命,新闻是他生命的全部。

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访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闻摄影的原则与要求,一是唐师曾从事新闻摄影的经历与体会。

B. 董岩的采访言简意赅,能将对话步步引向深入,最后一问出人意料,引发了唐师曾的激情与创造欲望。

C. 唐师曾的回答委婉含蓄但态度明确,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色彩,如“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

D. 这篇访谈注重采访对象丰富的工作经历与深刻的人生感悟,角度多样且具有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9. 唐师曾为什么说“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
【答案】7. B 8. A
9. ①热爱(或喜欢)这个职业。

②能经历许多大事件。

③能培养许多技能。

④职业的历练能培养独立思考的品格。

【解析】
7. 试题分析:B.唐师曾反复提到卡帕,并非为了表达“终身从事新闻摄影事业的愿望”。

8. 试题分析:B项引发的并非“唐师曾的激情与创造欲望”。

C项“委婉含蓄”应为“干脆
明确”。

D项没有时效性。

9. 试题分析:答案在唐师曾的最后一段答话中,“不后悔,我认为值。

生命一闪而过,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亲历了那么多大事件,很幸福”可以概括出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资酒具,于半道栗里①之间要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迁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注:①栗里,地方名。

10. 对下列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学,善属文。

属:写作
B. 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

要:通“邀”
C.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征:征召
D.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致:到达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

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潜仕途短暂。

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潜清高不群。

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潜任真自得。

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归去来兮辞》是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内容上以抒情为主;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B. 《滕王阁序》属于诗文之序。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

就这个特点来说,《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是相同的。

C.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的写作风格对后代有巨大的影响,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可以说是直承《庄子》。

D.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汉魏晋时臣下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

历来论“表”之所以推《出师表》、《陈情表》正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表”的文体色彩。

13.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①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

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呢?”②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

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