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优练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优练题(2)
李仕才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一个能力强大的火箭家族,不仅能满足部分国外用户的需求,更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在世界上也是可以引以为傲的。
B.本地的海南鸡饭摊主手持锋利的菜刀,在圆木砧板上将香滑滴油的白鸡干净利落地斩开,排列在白饭上,真是垂涎欲滴。
C.从网帖描述来看,该员工此前的岗位职责主要是接收客户投诉和解决客户问题,这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适应和自我调整能力。
D.作为中国的建筑师,竟然读不懂自己祖先所写的建筑专书,这让梁思成无法忍受,立志回国终身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答案 C
解析A项语序不当,“能满足部分国外用户的需求”与“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应调换顺序。
B项“垂涎欲滴”的主语应该是“人”,应在“垂涎欲滴”之前加上“让人”。
D项偷换主语,“立志”前应加上“他”。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超市占地面积很大,管理规范,货物排列得井井有条,让顾客一进门就了如指掌
....,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
②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直将“信”“达”“雅”奉为圭臬
....,重视有加,然而翻译实践中更为常见的却是译文对原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或多或少的偏离。
③他兼善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而最为精妙者,当推行、草二体。
其行、草书,
既传古意,又能独辟蹊径
....。
故其下笔遒劲有力,气脉通灵。
④你对用户越了解,越容易掌握他们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以及有什么需求。
这样就不用你再
找选题了,选题会锲而不舍
....地跑到你的脑子里。
⑤笔者认为,无论是“任性”的上海女孩,还是“不平”的江西女孩,都是无可指责的,更
不该口诛笔伐
....。
⑥闽籍侨胞中有许多“四有人士”,即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社会
上有影响力的人士。
尤其在东南亚国家,他们的地位是说一不二
....的。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②④⑥
答案 B
解析①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不合语境。
②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使用正确。
③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新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
使用正确。
④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用错对象。
应改为“源源不断”。
⑤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使用正确。
⑥说一不二:形容说话算数;也形容专横,独断独行。
用错对象。
应改为“举足轻重”。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答案 C
解析A项承蒙:敬辞。
客套话,受到。
表示受到别人的某种帮助而心怀感激。
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此处叙述的是“他”受到“我”父母的照顾,不能用“承蒙”。
B项高足:敬辞。
称呼别人的学生。
不能用于自称。
D项恭候:敬辞。
恭敬地等候。
说别人等待自己时不能用“恭候”。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①离不开酒。
②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③唐代文人之醉酒,④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⑤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⑥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答案 B
解析总是:副词,表示一直如此,经常如此;全是,都是。
都:副词,表示总括。
可是:连词,表示转折,前面常常有“虽然”之类表示让步的连词呼应;副词,真是,实在是。
既然: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如果”“倘若”表假设关系。
与其: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等呼应)。
“固然”“虽然”表转折。
既:副词,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而且:连词,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反而: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
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也指便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
痛的情感。
B.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
C.逐北,指追剿败北逃亡的军队;“北”指打了败仗往回逃。
D.解职,即“革职”,因为违反朝廷意愿而被免除相关的职务。
答案 D
解析“解职”的意思是辞职。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自己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2)《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
(3)屈原《离骚》中,诗人流泪叹息,以“,”两句表达了对广大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
答案(1)不宜妄自菲薄(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史建瑭,雁门人也。
晋王为雁门节度使,其父敬思为九府都督,从晋王入关破黄巢,复京师,击秦宗权于陈州,尝将骑兵为先锋。
晋王东追黄巢于冤朐,还过梁,军其城北。
梁王置酒上源驿,独敬思与薛铁山、贺回鹘等十余人侍。
晋王醉,留宿梁驿,梁兵夜围而攻之。
敬思登驿楼,射杀梁兵十余人,会天大雨,晋王得与从者俱去,缒尉氏门以出。
而敬思为梁追兵所得,见杀。
建瑭少事军中为裨校
..,自晋降丁会,与梁相距于潞州,建瑭已为晋兵先锋。
梁兵数为建瑭所杀,相戒常避史先锋。
梁遣王景仁攻赵,晋军救赵,建瑭以先锋兵出井陉,战于柏乡。
建瑭、
周德威共击梁军,大败梁军。
以功加检校
..左仆射。
天.祐.九年,晋攻燕,燕王刘守光乞师于梁,梁太祖
...自将击赵,围枣强、蓚县。
是时晋精兵皆北攻燕,独符存审与建瑭以三千骑屯赵州。
梁军已破枣强,存审扼下博桥。
建瑭分其麾下五百骑为五队,自将其一,约各取梁刍牧者十人会下博。
至暮,擒梁兵数十,皆杀之,各留其一人,纵使逸去,告之曰:“晋王大军且至。
”明日,建瑭率百骑为梁旗帜,杂其刍牧者,暮叩梁营,杀其守门卒,纵火大呼,斩击数十百人。
而梁刍牧者所出,各遇晋兵,有所亡失,其纵而不杀者,归而皆言晋军且至。
梁太祖夜拔营去,蓚县人追击之,梁军弃其辎重铠甲不可胜计。
梁太祖方病,由是增剧,而晋军以故得并力以收燕者,二人之力也。
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B.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
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C.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D.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解析]正确的标点为: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
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裨校”又叫偏裨将校,指不是正将的中、下级军官,后泛指所有的中、下级军官。
B.“检校”是正员不足,权补试、摄、检校之官。
唐宋时期的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C.“天祐”是唐昭宗李晔始用的年号,这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之一。
D.“梁太祖”朱温,五代十国后梁开国皇帝,谥号神武元盛孝皇帝,梁太祖是他的庙号。
[解析]“天祐”是帝王年号纪年法,而不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史敬思一家两代忠勇,父子俩都为晋王出生入死。
史敬思为保护晋王出逃,效忠而死;史建瑭为晋王攻城中飞箭而死。
B.史建瑭在年轻时就初显英勇,初建功业。
和梁在潞州相对峙时,梁兵多次被史建瑭杀死;而在救赵的过程中,又与周德威大败梁军。
C.史建瑭智勇双全,出奇制胜。
在史建瑭、符存审率领的共三千骑兵遭遇了梁太祖的进攻时,史建瑭用计成功地解除了晋王攻燕的后顾之忧。
D.史建瑭顾全大局,率领属下为晋王尽心竭力。
晋王军队上下同心协力,在收复燕的同时灭掉了梁太祖,这与史建瑭、符存审的功勋有很大关系。
[解析]原文中没有涉及“灭掉了梁太祖”的内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射杀梁兵十余人,会天大雨,晋王得与从者俱去,缒尉氏门以出。
(5分)
译文:__史敬思射死梁兵十多人,恰逢天下大雨,晋王才能和随行的人一同逃走,通过从尉氏门上面吊绳子下来而出逃。
__
(2)擒梁兵数十,皆杀之,各留其一人,纵使逸去,告之曰:“晋王大军且至。
”(5分)
译文:__史敬思的五队人马抓到几十个梁兵,都杀掉了,各队留下其中一人,放他逃去,告诉他说:“晋王的大军快到了。
”__
[解析](1)“会”“得”“缒”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纵”“逸”“且”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译文] 史建瑭,是雁门人。
晋王任雁门节度使时,他的父亲史敬思任九府都督,跟随晋王入潼关攻破黄巢,收复京师,在陈州进攻秦宗权,曾率领骑兵作为先锋。
晋王向东追击黄
巢到冤朐,返回时经过梁,在梁的城北驻扎。
梁王在上源驿摆酒,只有史敬思和薛铁山、贺回鹘等十多人侍奉。
晋王喝醉了,在梁驿(上源驿)留宿,梁兵在晚上围攻他们。
史敬思登上驿楼,射死梁兵十多人,恰逢天下大雨,晋王才能和随行的人一同逃走,通过从尉氏门上面吊绳子下来而出逃。
而史敬思被梁兵追上,被杀。
史建瑭年轻时在军中任副校,自从晋降服丁会后,和梁在潞州相对峙,史建瑭已是晋军的先锋。
梁兵多次被史建瑭杀死,常常相互告诫要躲开史先锋。
梁派遣王景仁进攻赵国,晋军援救赵国,史建瑭率先锋兵经过井陉,在柏乡交战。
史建瑭、周德威共同攻击梁军,把梁军打得大败。
因功加封检校左仆射。
天祐九年,晋国进攻燕国,燕王刘守光向梁请求军队增援,梁太祖亲自率兵进攻赵,包围枣强、蓚县。
这时晋国的精兵都在北方进攻燕国,只有符存审和史建瑭率三千骑兵屯驻在赵州。
梁军攻破枣强后,符存审把守下博桥。
史建瑭把他的部下五百人马分成五队,自己率一队,约定各自捉取梁军割草放牧的人十个到下博会合。
到傍晚,抓到几十个梁兵,都杀掉了,各队留下其中一人,放他逃去,告诉他说:“晋王的大军快到了。
”第二天,史建瑭率领一百骑兵打着梁的旗帜,混在割草放牧的梁军中,在傍晚叩开梁的营门,杀死守门的士兵,放火大叫,斩杀几十上百人。
而梁派出去的割草放牧的人,各自都碰上了晋兵,有的已经不见了,那些被放回来没有被杀的士兵,回来后都说晋军快到了。
于是梁太祖在晚上拔营离去,蓚县人追击他们,梁军丢下的粮草武器不可胜数。
梁太祖这时正患病,从此更加严重,而晋军因此能同心协力收复燕国,全是他们两人的功劳。
后来随唐庄宗进入魏博,在旧元城打败刘掞,积累功劳历任贝、相二州刺史。
十八年,晋军在镇州讨伐张文礼,史建瑭率先锋兵攻克赵州,抓到刺史王珽。
三、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安贫
韩偓①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②。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注①韩偓:唐末五代诗人,唐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逐出朝廷。
后来朱温篡唐,建立梁朝,韩偓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
②蒲卢:又名蜾蠃,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首联中的“风”指四肢风痹。
“八行书”指信札。
“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
“九局图”指棋谱。
“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衰的身体。
B.颔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出“安贫”的题旨。
“窗里日光飞野马”一句暗示时光如白驹过隙,难以把握。
“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
C.《新唐书·韩偓传》记载,一次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端坐不动,
引起朱温的恼怒。
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
D.尾联紧承颈联对往事的回忆,运用了“滥竽充数”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满腔的愤懑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E.本诗是唐代诗人韩偓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
诗作将现实与回忆连成一片,这里的“贫”,一语双关,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2.诗题为“安贫”,诗人真的安贫吗?这首诗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精析
1.BD [B项颔联中的“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
该句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
D项尾联,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了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诗人的心情是矛盾的,并非“彻底失望、愿意隐退”。
]
2.(1)不是真的安贫。
(2)①颈联中诗人敢于坚守礼法,触怒权贵。
他感到自己虽愚拙,但报国不避艰危,(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忠诚。
②尾联,诗人确实有感于世事黑暗,没有明辨贤愚的明君,人才只能沉默无言,表达了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③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
表现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