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面批时间:________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2.时空观念: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
5.家国情怀: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
【学习过程】(研辅共用A层)
任务一:西汉的统治【指向目标1、2、3】
1.阅读P20导言和“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目内容,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形势?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2)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和结果?
(3)根据p20“学习聚焦”分析“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
(4)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何特点?又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封国问题的?
2.阅读P21“西汉的强盛”一目内容,梳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
思考:
(1)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中朝和外朝的关系?
(2)何为“推恩令”?为何要推行“推恩令”?“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3)何为“刺史”制度?汉武帝为何要建立刺史制度?
(4)“均输平准”政策的含义和作用?
(5)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与秦朝有什么不同?
(6)汉武帝开拓疆域的措施?
3.西汉灭亡的原因?
任务二:东汉的统治【指向目标4】
阅读p22-23“东汉的兴衰”一目内容,思考:
1.东汉初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3.阅读p24探究与拓展,思考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本课总结】两汉时间轴
【课堂检测】(研辅共用B层)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02年,在皇帝控制的中央14个行政单位的东面和北面的大片土地上总共建立了10国。
”材料所示历史现象与下列历史事项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实施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统治 B.实行郡国并行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施重农抑商,打击了工商业者 D.实行“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势力2.(2021·山东高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
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
时期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3.(2020·山东潍坊一模·2)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
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
这一措施()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
4.(2020·山东高考·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
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5.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招募平民煮盐,政府统一收购发卖。
唐中期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在产盐之地设立机构将食盐收购并卖给商人。
这一变化()
A.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 B.废除了政府对盐业垄断
C.提高了手工业者积极性 D.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6.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
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
其做法旨在()
A.统一财政经济 B.打击王国势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方便赋税征收
7.西汉初年,赋作家主要分散在地方,如以梁孝王为中心的梁园文学群体、以淮南王为中心的淮南文学群体等。
武帝以后,赋作家们则开始涌向京都。
这主要是由于()
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B.新儒学地位得到提升
C.王国数量日益减少 D.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
8.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
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候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 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9.《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
这反映出()
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10.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置犍为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
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
这些措施()
A.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体现出王国问题更加严重
C.有利于汉代疆域的拓展 D.反映出贵族政治局部复活
11.据记载,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
每年春耕前后,庄园主“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
秋收前后,“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
冬月腊日,“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休农息役”这一现象
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B.强化了农村的宗法宗族观念
C.加快了土地租佃关系的形成D.促进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
12.光武帝刘秀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至宫廷,即“事归台阁”。
以致使三公有名而无实,光武帝这样做:
A.意在推动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 B.规避了功臣干预朝政威胁皇权的危险
C.使其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D.起到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效果
13.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年、265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
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
出土者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
由此推知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课后拓展案】(研学用C层)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
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
他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汉宣帝时被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丧葬制度价值巨大。
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
——摘编自《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答案
1.【答案】D【解析】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材料“共建立了10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随着时间发展诸侯国威胁了中央集权,故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故选D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而非完全分封,排除A项;郡国并行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排除C项。
2.【解析】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官职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所以其出发点应该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所以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之一是精简行政机构,还有缩减俸禄和职权范围,所以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其出发点,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下,王国的职官开支都是由王国自己支付的,与中央财政无关,排除B项;表格体现的是对王国职官的调整,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而不是要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排除D项。
【答案】C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刺史改称州牧,“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职权进一步扩大,故选B项;刺史本来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是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保障了吏治,但与材料中“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不符,排除A项;“清名重臣”不等于宗法观念,排除C项;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是指选官制度科举制,排除D项。
4.【解析】根据材料“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经营,打击了山东东部地区渔业盐业等工商业的优势,故选B项;西汉政府“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无关,排除A项;西汉政府“开通了丝路贸易”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并非“山东东部地区开始步入商业低谷”的原因,排除C项;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涉及主体为义利关系,影响整个宏观的汉代经济,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5.【答案】A【解析】汉武帝盐铁官营,而唐中期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商人与商业机制的作用,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故选A项;唐中期政府仍然控制盐业,只是增加了市场化成分,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唐朝实行商运、商销政策有利于盐业的市场化成分,没有强调是否提高手工业者积极性问题,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经营方式的变化对政府赋税收入的影响,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实际上废除了地方郡国铸币权,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五铢钱的铸造与使用只是货币的统一,不能体现“统一财政经济”,排除A项;“打击王国势力”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汉武帝的币制改革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与方便赋税征收无关,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西汉初年的赋作家分散在地方,汉武帝以后则涌向京都,这是由于汉武帝实行思想上统一后,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赋作家这些文人学士涌向京都,为朝廷所用,是思想上“一统”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的表现,故选D项;汉代选官制度采用察举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地位得到提升还是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排除B项;王国数量减少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西汉名臣丙吉、黄霸少学狱法律令,后学儒学,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故选B项;材料强调儒法思想的结合,而不是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排除A项;由两个人的经历不能得出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里了,外儒内法,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孝经》,而《孝经》集中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这说明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故选D项;“普遍接受”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汉代学者要掌握,排除A项;宗法观念包括亲亲尊尊、忠孝、男尊女卑、人情等内容,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孝经》与“五经”地位如何,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汉武帝时期,“在西南地区置犍为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西南地区成为其统治区域,更为重要的是,后来在“西夷”设置了十余个县,其县令“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就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统治,从而扩大了其统治区域,有利于汉朝疆域的拓展,故选C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汉武帝的诸多措施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统治,而不是中央集权的弱化,排除A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汉武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即王国问题,排除B项;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汉朝时期的官僚政治,即中央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不是贵族政治,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势力强大故,故A项正确;宗法宗族观念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租佃关系,故C项错误;豪强田庄属于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12.【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光武帝对中枢机构的改变,“台阁”品级不高,便于掌控故选B 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排除A;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无从体现,排除C;材料是加强皇权,排除D。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纸已传到西域,故A项正确;B项史实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造纸业十分发达,故C项错误;新疆普遍使用麻纸,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4. 【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的政治地位。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一定的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
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从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可以看出西汉的音乐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
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上,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