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下第三单元《匆匆》教学设计含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六下第三单元《匆匆》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学内容:
统编六下第三单元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习作单元,以“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主题,让学生在阅读课中“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够在单元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匆匆》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全文紧扣“匆匆”二字,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启发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为了表现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作者在行文中通过以自然万物的循环往复与时光的一去不返作对比、连续追问、形象比喻、列举寻常事例中的时间流逝等方式来表达。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著作十分有特色,影响很大。
代表作:《绿》、《春》、《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善于把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文笔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在文学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问句,体会作者通过不同修辞、不同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问句,体会作者通过不同修辞、不同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世界上有一个奇怪的银行,它给每个人都开了个账户,每天都往大家的账户上存入同样数目的资金,令你当天用完,不准把余额记账。
不准预支和超支。
如果用不完第二天就自行作废。
请问,这个银行每天给我们存入的到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时间的文章《匆匆》,它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作品。
你觉得匆匆是什么意思?(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在生活中你们有匆匆忙忙赶时间的体验吗?观看图片,看图中的人他们在匆匆忙忙的干什么?
3、我们先来看一下本单元的单元导语:让真情在鼻尖流露。
这一单元学习要求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和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著作十分有特色,影响很大。
代表作:《绿》、《春》、《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善于把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文笔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在文学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体会作者通过不同修辞、不同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四、自主读识: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了课文后,如果有疑问,请画出你心中的疑问?
词语检测:
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伶伶俐俐
挪移遮挽叹息徘徊
蒸融痕迹躲藏薄雾
1、读了课文,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呢?(齐读)
2、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在什么位置?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以问句开头,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灵魂,也是文章的中心句。
)
五、合作读议:
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读一读,在旁边简单批注。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一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思考:
1.这段话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排比、对比、反问)
2.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表明了什么?
3.段中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以逝去日子的留恋。
)
通过写三种春天的景物,不仅意向优美,而且有潜在的含义:我们的青春一去不复返,实在值得珍惜。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要读出惋惜、后悔、、茫然、痛苦和无奈。
交流二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在作者有几次追问?作者对事件的流逝发出了那些感慨?
作者一连追问了六次,前两个是设问句,把八千多日比作最常见的轻烟、薄雾,说明这些日子消失的无影无踪、没有痕迹,只留下了徘徊、匆匆,作者自问自答,表达了他恨自己虚度年华和对自己没有作为的自责之情。
学生一起读反问句。
这四个是反问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有所作为的渴求。
当作者将所述的内容用问句的形式加上比喻来表达时,不仅能够直接表达作者真情实感,也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就是问句表达的魅力。
指导朗读
我会说,也会写。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______ ;
如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_______ 。
交流三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思考:
1.你能算出作者多大年龄吗?
2.找出段中的比喻句,并说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
3.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意识到了时间匆匆吗?他的表现又如何?找出文中语句。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掩着面叹息”
具体写时间匆匆,把时间的流逝写得有形有声,可见可闻表现“我”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惶急的心态。
交流四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
思考:
1.时间是抽象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形象可感。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时间悄悄的从我们身边溜走了?(洗手、吃饭、默默时、伸手遮挽时、睁开眼和太阳再见、掩面叹息时,这些事情都是我们身边最细微、平常的事情,另外从跨过、飞去、溜走、闪过这些动词都说明时间匆匆流逝)
2.采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呢?(排比、拟人)
①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匆匆流逝。
②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和太阳说再见,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时间的匆匆流逝写得有形有声,可见可闻非常形象生动具体,让我们见到了时光的形象,他再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灵之物,而是有形有迹,可见可寻。
指导朗读
我会说,也会写。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 过去;
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 过去;
_________时,便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去。
交流五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
我们不能虚度光阴,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读到这里,老师也想到了:
1.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
有所作为。
2.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
要有效利用时间。
3.不能虚度年华,活着要有价值。
六、课堂总结:
作者一开始就向我们提出问题,但并没有直接作出回答,而是通过具体例子向我们描述了日子来去匆匆。
最后照应开头,发出时光匆匆的感慨。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提醒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溜走,要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
七、拓展延伸: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八、推荐阅读:
《荷塘月色》、《背影》、《春》。
板书设计:
匆匆
来去
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一、取得效果
1.以读促悟,把握感情。
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感悟为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学生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时光的匆匆流逝,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朱自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与无
奈,进而反复朗读悟情。
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学环节螺旋上升,教学效果良好。
2.读写结合、融会贯通。
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形象而又真实可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并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仿写。
如文中有一段非常经典有哲理的话: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段话能够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时间的流逝,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我让学生进行练笔,学生能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仿写,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时间在悄无声息地流逝,感受时光匆匆,一去不返。
二、存在不足
1.课前应引导学生去搜集关于作者朱自清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能力会更好;
2.设计中虽是以读促悟,以读激情,读写结合,但在教学中读得还不够,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