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多跳Ad hoc网络负载均衡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多跳Ad hoc网络负载均衡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无线多跳Ad hoc网络是指没有任何中心控制节点,使用相同的无线网络接口连
接其他节点的网络。

它可以在没有传统链路接入网络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自组织的网络,已被广泛应用于移动节点网络、灾后救援、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

但是,由于Ad hoc网络的节点是动态变化的,节点数量较多且通信距离有限,这些因素会导致网络
拓扑和流量在不断变化。

同时,Ad hoc网络数据负载分布不均,常常会使一些节点的负载过重,降低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因此,如何实现Ad hoc网络的负载均衡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将重点研究无线多跳Ad hoc网络负载均衡关键技术,并通过实验验证
提出的负载均衡算法的有效性。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Ad hoc网络负载均衡的定义:
分析Ad hoc网络中负载的分布特点,探索Ad hoc网络负载均衡的概念与定义,明确研究问题。

2、负载均衡算法的设计:
综合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节点的负载情况和通信的性能指标,提出几种针对
Ad hoc网络的实际情况下的负载均衡算法,并对算法进行比较和评估。

3、算法实现与测试:
以NS3为仿真平台,利用实际采集的真实数据,设计测试场景进行测试,并对
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负载均衡算法的实际效果。

三、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旨在解决Ad hoc网络负载均衡问题,通过探究无线多跳Ad hoc网络负载均衡关键技术,能够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同时,本研究的设计算法及测
试实验将有助于提高研究人员对Ad hoc网络负载均衡问题的理解,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四、研究方案
1、文献综述: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有的Ad hoc网络负载均衡方案,并对比分析现有
方案的优缺点。

2、负载均衡算法设计:
设计Ad hoc网络负载均衡算法,在理论上保证其充分、严谨、有效性和实用性。

3、算法实现:
选择NS3仿真平台,实现设计的负载均衡算法,并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和调整。

4、测试实验:
设计测试场景,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设置相关的参数,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及结果比较。

五、预期成果
1、论文:本研究将会撰写一篇学术论文,详细介绍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2、算法:提出的Ad hoc网络负载均衡算法能够均衡分配节点负载,提高网络性能的同时,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实验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六、预期时间表
第一阶段(1周):文献综述研究
第二阶段(2周):负载均衡算法设计
第三阶段(2周):算法实现
第四阶段(4周):测试实验以及数据分析
第五阶段(1周):论文撰写与答辩准备
七、参考文献
1. L. Cai, et al. A Load-Balancing Routing Protocol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Proceeding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08, pp.1-4.
2. M. Al-shalabi, et al. A Load-Balancing Multipath Routing Protocol in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2, 43(10), pp.2006-2021.
3. Y. Yuan, et al. A Load-Balanced Energy-Bounded Routing Protoco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 2013, 9(9), pp.1-8.
4. P. J. Wan, et al. A Load-Balancing Multipath Routing Algorithm for IEEE 802.11 Ad Hoc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09, pp.1-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