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的雨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小说中的雨意象
作者:王美龄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3期
摘要:张爱玲作为一位风格鲜明的女性作家,她拥有的良好中国古典文化素养,对张爱玲小说写作技巧影响很大,她可以很好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雨文化的加以运用。

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蕴,雨为她的人物蒙上了一层苍凉伤感的人生底色,映衬了人物破碎迷蒙的情爱,隐含的作家的人生体悟,形成了一种独特美学情调。

关键词:张爱玲;雨意象;小说
作者简介:王美龄,女(1980.2-),甘肃兰州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3-0-01
在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中“雨”这个意象频频出现。

所描写的雨有大有小,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张爱玲将自己的作品笼罩在雨的氛围之中。

“雨”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渲染苍凉感伤之人生基调
从先民们祈雨、止雨的活动开始,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就被赋予了一定的情感意义。

随后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风雨雨几乎固定地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苍凉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有李商隐的却话巴山夜雨时,有李易安的愁人怕听西窗雨。

张爱玲在小说中写尽人间苍凉,用“千疮百孔的感情”诉说的苍凉人生,令人惊惧,令人叹惋,在普通凡人的情感世界里,在普通人的悲剧生活中,体味出的是浓郁的人生悲凉的况味。

张爱玲构建的作品世界是一个由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构成的悲凉世界,作品中的悲剧人物的命运源自于他们生存的病态的社会,这世界的人,她们有的破碎不堪的爱、畸形变态的人格、卑微渺小的人、残缺不全的家、她们生的意志非常强烈但是却从来没有明白她们生是为了什么,只是凭着本能在人生旅途上挣扎,收获了社会于他人为其制造的苦涩与悲凉,有不断地为他人制造痛苦和孤独,这残酷的生活,让她们的人性异化,情感绝望,颠覆了爱情、亲情、友情的纯洁与神圣,把诸多感情还愿为世俗、功利、虚伪、冷酷的状态。

这种苍凉感伤之人生基调只有用雨景的凄冷萧瑟去呈现。

《心经》里对于那场畸形爱恋的描写,就好似每个人物心里都有一本经,人人有异,本本不同。

生长在新型的家庭模式女儿小寒聪明早熟,爱上了以平等的姿态与女儿一起生活、玩乐的父亲许峰仪,父亲许峰仪明明知道女儿对他的感情,但还一直配合、纵容,小寒的爱如此强
烈,如果再这样下去,指不定会造成什么后果。

父亲也想要健康、正常的生活。

只能抛弃女儿,选择爱上长得像女儿又是女儿同学的女子,在父亲与女子私奔夜晚,小寒的哭声夹杂着那突如其来的暴雨,这雨很好地诠释了这热烈到惨烈的感情,这悲剧到毛骨悚然的人生。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情爱,“雨”就好像是一块银幕,不停地展示着白流苏以残剩的青春当做人生最后的赌注,追寻着自己的地位、爱情、生活,但是在她与范柳原的“倾城之恋”中,时时处处显示着“算计”与“引诱”,让她也不得不感到了沦为阔少“情妇”的危险与悲哀,所以一直以一种小心翼翼的状态生活着。

张爱玲的这种“悲苦”人生感悟,这既是感性的她独特的身世经历、婚姻爱情,又是理性的是她对于世俗生活之上社会人性的思考,这里既包含生命无情的虚无、生活无常的绝望,又将生活艺术化,满怀着近乎浪漫的悲剧情感书写人生。

这种矛盾的艺术感用什么样的色调才能体现出来了,张爱玲非常敏锐地选择了“雨”这种具有独特美丽的形象,用以渲染她作品里的这种种苍凉悲苦又充满了诗意情调的人生。

二、映衬破碎迷蒙之人物情爱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云”、“雨”是情爱、性爱的一个隐喻。

有“惆怅云愁雨怨,断魂何处相寻”般的男女离愁别恨,有“雨断云销,总是初情”般的男女恩情断绝,有“院院宫妆金翠镜,朝朝楚梦云雨床”般的男女亲昵。

这种生动形象的比拟,充分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底蕴。

用“云雨”来表示情爱,既隐晦含蓄,又不失温文尔雅。

又有情调,张爱玲深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在她的小说中,女性无疑是绝对的主角,而女性的情爱世界又成为表现女性性格的重中之重。

这些女性给我们演绎了一段段缠绵悱恻而又痛苦不堪的爱情,雨的缠绵,细腻,迷离,浪漫,狂暴,犹如女性情爱一般,这些迷离破碎的情爱与张爱玲作品中绵绵细雨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调。

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呈现出种种潮湿,种种的沧桑。

这些陷入情爱里的女性,她们生活在一个道德观念新旧杂陈,价值观极度游移的时代。

这个混乱的时代一方面为女性在追求自由恋爱时前所未有的自由与空间,但封建制度强大的历史惯性又严重制约着女性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张爱玲可以说是带着一颗破碎忧伤的心,对情爱神话地进行着解构,她的小说几乎每篇都离不开男女之情,每个作品里都有一个悲苦的女性,都有一颗苍凉的心,她告诉我们:“人间无爱”。

她写的不是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故事了没有圆满的结局,更多的是权衡利弊的交易。

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女,形形色色的事形形色色的悲剧。

至情至真也好,虚情假意也罢,到头来都以悲剧收尾,爱得越深,痛得越真。

这些人物的破碎悲苦命运与那凄迷,迷离的雨幕交织在一起,给大家营造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巨大生存下的爱情如霓喜,七巧、白流苏挣扎得;全情投入的爱情,娇蕊,王佳芝、许晓寒。

她本人缠绵悱恻而又痛苦不堪的爱情,也使得这位文学才女不再相信爱情。

在她的笔下,无论是经济下的无爱交易,还是全情投入时的情感纠缠,其结果都是悲剧。

女性在追求爱情是虽然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碍,但当她所认可的爱情不期而至是,她们还是会不顾一切地投身于其中;她们在情爱世界的悲剧。

张爱玲心灵深处对世俗婚姻状况是失望和悲观,这些不幸的婚恋关系,这些以失败告终爱情历程,让作品中弥漫着让你无法挥除的悲凉氛围,真正创造了一种
不是悲剧的悲剧。

男女主角煞费心机,到头来未必能得到自己本该拥有的爱情和婚姻,即使得到了,爱情在金钱和现实的腐蚀下也会变质,直至虚无。

这就如同作者在夹缝里播下的一颗种,要么因为缺少水份和养料而不能生长,要么长大后变得扭曲不堪,最终因为岩石的挤压而枯萎、凋落。

她对男女关系的思考地深入和深刻的预见,她展示了困扰女性感情生活的问题,这些男男女女对待爱情的庸俗态度,以及他们生存的无奈在她的笔下一一为我们做了诠释。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张爱玲:《私语》,《天地》月刊第10期,1944.7
[3]李镰. 透视张爱玲作品的女性悲剧教育前沿,20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