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寻美 赏美 悟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美赏美悟美”,让美永驻我们的心田!
——《草原》教学随笔
我上《草原》这节课与上一次教学这一课相比,时隔三年。
这三年,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学习、运用,更因为注重运用了我校课题成果,教学离开了我前两次上课的轨道,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
一时,课堂因“寻美赏美悟美”而书声朗朗,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让我们借着践行情趣阅读,构建情趣舜小的东风,一起去发现美,培养美,创造美吧!让美永驻我们的心田!
“读、思、议、想”,体验领悟的美
——《草原》教学随笔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
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
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
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
这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习充满活力
——《丝绸之路》教学随笔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
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
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
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
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
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整合目标,突出课堂的主线
──《白杨》教学有感
整合和分解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但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中,他们则是相辅相承的。
分解目标是目标具体化和操作化;整合目标是对分解目标进行梳理后形成的有结构的目标群。
它的意义表现为在把不同层次的、不同类群的目标,在主攻方向的提领下建立课程教学提纲,进而引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思路完成课堂教学。
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了以“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主,读懂了句中含着的意思为重点分解教学目标。
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延伸拓展”的教学思路。
在目标整合问题上,我确定了三重目标:
首先是以文章开头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知道白杨树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和愿望。
接着借爸爸的话转入到父亲“托物言志”的教学上来,通过“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这一句话让学生明白爸爸是在借白杨树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美好心愿。
并能理解白杨树指的是像爸爸那样为边疆无私奉献的建设者。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把整篇文章的主要目标和重点目标都予以实现。
既让学生明白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又学会了体会向句中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最后以课文结尾中大白杨和小白杨的关系,联系借物喻人的写法,启发学生自己体会孩子们将会怎样?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发挥的空间。
通过整合目标的引领指导,分解目标的具体步骤,整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重点也较为突出。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
练习册的阅读练习中有一篇文章《詹天佑》。
在教学中我将两篇文章对比阅读,比较修筑这两条铁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学们都能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找,有的找到时代背景不同,有的找到遇到的困难不同,有的找到解决方法不同,有的同学还从文章赞颂的人不同去想。
同类型的文章比较阅读有助于拓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