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数据的我国野猪危害农作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文献数据的我国野猪危害农作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张学娟刘丙万*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野猪危害农作物是人与野猪冲突的主要体现,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本文利用1956—2021年间的121篇文献数据,对野猪危害农作物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时间特征上,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
1956—2000年农作物损失面积40hm2/年,损失金额23.25万元/年;2001—2021年的农作物损失面积1520hm2/年,损失金额2506.65万元/年。
2000年后的农作物损失面积显著高于2000年前。
我国野猪危害农作物均多发生在秋季。
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东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华东区、华北区、西北区野猪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面积依次增加,其中损失最严重的是西北区,损失金额14910.61万元。
该研究能为我国的野猪危害农作物进行科学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有助于减少野猪危害农作物带来的损失和有效缓解人与野猪冲突。
关键词野猪;危害;时空特征;文献数据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3)23-0210-04
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23.05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Study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op Damaged by Wild
Boars in China Based on Literature Data
ZHANG Xuejuan LIU Bingwan*
(College of Wildlife and Protected Area,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150040) Abstract The wild boars damage to crops is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conflicts between humans and wild boars, which can bring huge economic losses.This paper used121literature data from1956to2021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rop damaged by wild boar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erms of time characteristics,the crop losses caused by wild boars were on the rise.From1956to2000,the area of crop loss was40hm2/a,with economic losses of232500yuan/a.From2001to2021,the crop losses area was1520hm2/a,with economic losses of25.0665 million yuan/a.The area of crop losses after2000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2000.The wild boars damage to crops in China mostly occurred in autum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the area of crop losses caused by wild boars in the northeast,central south,southwest,east China,north China,and northwest regions of China has increased in sequence,the most severe losses occurred in the northwest region,with economic losses of149.1061 million yuan.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scientific and preci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ild boar damage to crops in China,help to reduce the crop losses caused by wild boars and effectively alleviate conflicts between humans and wild boars.
Keywords wild boar;damage;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literature data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相关报道在国内外屡见不鲜。
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如野猪、狍(Capreolus capreolus)、猕猴(Macaca mulatta)、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等。
其中野猪是广布性物种,分布于欧洲、非洲和亚洲,是我国山地森林环境中占据优势的兽类之一[1]。
野猪与人发生冲突后,会影响当地居民对野猪的容忍度[2],不利于野猪等野生动物的保护。
目前野猪危害农作物和危害防控研究,都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缺乏全国范围内野猪危害趋势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从时间与空间方面对全国范围野
基金项目生物多样性专项“温带典型森林物种多样性评估与监测”(2572022DS11)。
第一作者张学娟(1998—),女,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野生动物危害防控。
E-mail:************************
*通信作者E-mail:***************
收稿日期2022-12-28
210
猪危害农作物进行研究,旨在掌握我国野猪危害农作物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为我国野猪危害精准防控提供依据。
1研究方法
1.1文献收集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以“野猪危害/肇事”“人猪冲突”“野猪+农田/农作物”等作为主题词,对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多个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搜集我国地方统计数据;然后选择一些有数据支撑的文献做进一步分析,排除了重复的文献、未提及损失量的文献以及综述类文献。
1.2数据提取
以2000年为界,将研究时间分为两段,即2000年前(1956—2000年)和2000年后(2001—2021年),同时研究了野猪危害农作物的季节性变化。
为了研究我国野猪危害农作物的空间分布,在我国划定的六大地理分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北区、西南区)中进行分析。
从文献中提取的数据有研究年份、研究地区、野猪危害农作物季节、野猪危害农作物损失面积和金额、野猪危害农作物种类。
从各省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中获取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以提取到的野猪危害农作物数据为依据,分析野猪危害农作物的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
1.3数据处理
由于文献所得各年份野猪危害农作物面积数据变化较大,使用SPSS26.0对野猪危害农作物面积数据进行了对数转换。
使用Excel2019对2000年前、后两段时间内和野猪危害季节性损失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绘图。
然后进行Kolmogorov-Smirnov正态检验,发现2000年前、后两段时间野猪危害农作物损失面积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进而通过Wilcox秩和检验比较2000年前、后两段时间野猪危害农作物损失面积和金额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区域的野猪危害农作物损失面积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符合正态分布,进而通过t检验比较不同区域的野猪危害农作物损失面积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是否存在显著差异[3]。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检索到1956—2021年我国野猪危害文献共240篇,有效文献121篇。
1958年、1959年、1982年、1984年、1996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2002年、2004—2021年每年均查阅到野猪危害农作物研究的文献。
空间上,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北区、西南区均有野猪危害研究,文献数量分别为20、9、21、23、19、29篇。
2.1野猪危害农作物的年变化趋势
总体来看,随着时间推移,野猪危害农作物的面积呈上升趋势(图1)。
1956—2000年期间,野猪危害农作物面积整体偏小,平均损失面积为40hm2/年(表1),平均损失金额为23.25万元/年。
野猪对于农作物的危害主要集中于2001—2021年,野猪危害农作物面积较大,平均损失面积为1520hm2/年,平均损失金额为2506.65万元/年。
2000年前野猪危害农作物的面积和损失金额均显著低于2000年后野猪危害农作物的面积和损失金额(P<0.05)(表1)。
2.2野猪危害农作物的季节性特征
在121篇文献中,有61篇对野猪危害农作物的季节进行了研究。
时空特征上,野猪危害大多发生在秋季,报道秋季受野猪危害的文献占总文献数的91.8%;夏季农作物受害仅次于秋季,相应报道文献占总文献数的54.1%(表2~3)。
2.3野猪危害农作物的空间分布
在空间尺度上,从野猪造成的损失面积与区播种面积之比来看,东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华东区、华北区、西北区依次增加,其中损失最严重的是西北区,损失面积与播种面积之比为16.0×10-4,损失金额达到图11956—2021年间野猪危害农作物年变化
趋势
年份
野
猪
危
害
面
积
(
对
数
转
换
)
4.0
3.5
3.0
2.5
2.0
1.5
1.0
0.5
表11956—2000年和2001—2021年野猪危害农作物情况年份
1956—2000
2001—2021
文献/篇
13
108
损失面积/
(hm2·a-1)
40a
1520b
损失金额/
(万元·a-1)
23.25a
2506.65b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下同。
211
14910.61万元;损失最少的是东北区,损失面积与播种面积之比为1.63×10-4,损失金额为591.37万元。
但不同地区野猪危害农作物损失面积与播种面积之比均无显著差异(表4)。
3讨论与结论
3.1讨论
一个学科的科研论文数量可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基于文献的分析研究近年来已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4]。
因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从所收集文献中提取野猪危害农作物相关信息,研究我国野猪危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1956—2000年有部分年份显示未有野猪危害农作物相关文献:一是数据库中有查询到相应年份的文献,但其本身的内容未达到本研究所收集文献的纳入标准;二是数据库中未查询到相应年份的文献,可能是由于当时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发达,所使用的纸质版文章未保留下来,或该研究领域还未兴起。
3.1.1野猪危害农作物的变化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野猪数量超过200万头,当时野猪被称为害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消灭野猪的运动,经过约30年的猎杀,20世纪90年代野猪数量降到10万头以下。
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1999年逐渐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以及2000年启动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均为野猪种群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6]。
同时,由于野猪天敌少,狩猎工具缺乏、自身繁殖力强,导致全国各地野猪数量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人口增长对建设及农业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大,占用了本属于野猪的活动区域,导致二者在有限的空间资源利用上产生重叠,引起了人与野猪冲突[7]。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恢复与野生动物保护,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这为野猪等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导致野猪数量不断增加,带来的危害随之增加[8]。
多年来,在保护区和野猪各分布区域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政策宣传活动,增强了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9-10]。
3.1.2野猪危害农作物的空间规律性
空间特征上,6个区域的野猪危害农作物情况没有显著差异;但从不同区域的野猪危害农作物损失面积与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之比来看,西北区野猪危害最严重,陕西省的野猪危害较为严重。
因此,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陕西省列为首批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省份之一。
东北区危害最少,这可能与东北区有东北虎等大型食肉野生动物的活动有关[11],在与大型食肉野生动物共同生存的地区,野猪作为捕食者的偏好性猎物,使野猪种群数量受限[12]。
3.1.3野猪危害的季节性特征
人与野猪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毁坏农作物[13]、造成人员伤亡[14]、传播疾病[15],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野猪危害农作物。
野猪一般为每年秋末冬初发情交配,次年4—5月产仔[16]。
秋季是农作物成熟季节,田间食物丰富,成群的野猪在农田中取食农作物。
粮食作物玉米在夏末秋初成熟,玉米除了本身的营养与适口性好之外,玉米秆可为野猪取食提供较好的隐蔽场所,故在夏末秋初玉米受害最严重[17]。
此外,野猪春季刨食种子[18]和夏季啃食幼苗[19]现象也存在。
受害农作物大多位于林缘、林缘附近或林间[20-22]。
如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当地绝大多数的农田均为林缘地,一旦野猪出林觅食,会导致农田损失惨重[23]。
表21956—2000年和2001—2021年野猪危害农作物
季节性特征
年份1956—2000
2001—2021合计文献/
篇
3
58
61
各季节文献/篇
春季
1
15
16
夏季
1
32
33
秋季
3
53
56
冬季
1
5
6
表3我国不同区域野猪危害农作物的季节性特征
区域
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北区西南区合计文献/
篇
8
4
13
17
12
7
61
各季节文献/篇
春季
1
4
4
4
3
16
夏季
5
1
7
10
6
4
33
秋季
8
3
12
16
12
5
56
冬季
3
1
1
1
6
表4我国不同区域野猪危害农作物损失情况
区域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北区西南区文献/篇
20
9
21
23
19
29
损失面积/播种面积
1.63×10-4a
7.11×10-4a
3.86×10-4a
1.71×10-4a
16.0×10-4a
2.42×10-4a
损失金额/万元
591.37
55.92
382.06
7957.49
14910.61
1712.71
212
3.2结论
从时间特征上看,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2000年后农作物损失面积显著高于2000年前;秋季为野猪危害农作物的高发期,夏季次之。
从空间特征上看,我国的东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华东区、华北区、西北区野猪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面积依次增加,不同地区野猪危害农作物损失面积与播种面积之比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张劲硕.世界猪的种类、分布和现状[J].动物学杂志,2007,42(1):7.
[2]王莉,卜书海,宋华东,等.西安市秦岭山地村民对野猪容
忍性的研究[J].四川动物,2020,39(5):563-571. [3]房继明,刘来福.生物统计的各种检验方法和使用条件概
述[J].生态学杂志,1995,14(3):67-70.
[4]黄宝晟.文献计量法在基础研究评价中的问题分析[J].研
究与发展管理,2008,20(6):108-111.
[5]黄颖利,李晗晗,朱震锋,等.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恢复的
时空特征及评价[J].林业经济问题,2020,40(6):579-586.
[6]霍启楠.退耕还林背景下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
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7]徐增让,靳茗茗,郑鑫,等.羌塘高原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
成因[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7):1521-1530. [8]苏庆华.习近平关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及其实
践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21,39(5):8-14. [9]梦梦.中国公众野生动物保护及利用意识的调查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10]徐飞,蔡体久,琚存勇,等.保护区及周边居民对野猪容
忍性的影响因素:以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3,33(18):5935-5942. [11]周绍春,张明海,孙海义,等.完达山东部林区野猪种群
数量和栖息地特征的初步分析[J].兽类学报,2010,30
(1):28-34.
[12]周绍春,梁卓,张子栋,等.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东北虎、东北豹猎物资源研究[J].林业科技,2018,43(6):4-6.
[13]HERRERO J,GARCIA-SERRANO A,COUTO S,et al. Diet of wild boar Sus scrofa L.and crop damage in an intensive agroecosystem[J].European Journal of Wildlife Research,2006,52(4):245-250.
[14]孔维尧.吉林省东北虎重点分布区多尺度野猪损害空间
分布预测[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9. [15]饶静,徐茹洁,余辉亮,等.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野猪分布
与传播非洲猪瘟风险分析[J].兽类学报,2022,42(2):189-195.
[16]吴诗宝,陈海,蔡显强.大雾岭保护区野猪种群数量、结
构及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J].兽类学报,2000,20(2):151-156.
[17]粟海军,胡灿实,张明明,等.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野猪危害特征与居民态度分析[J].兽类学报,2018,38(4):359-368.
[18]李祎斌,陈楚,刘丙万.吉林省珲春地区人与野生动物冲
突现状与防控调查[J].野生动物学报,2018,39(4):962-965.
[19]MARCO L,ALBERTO M,ALBERTO F.Factors influencing wild boar damage to agricultural crops in Sardinia(Italy)[J].Current Zoology,2017,63:507-514.
[20]李汀一.黑龙江省张广才岭西麓野猪危害研究[D].哈尔
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21]YASIN U.Effects of wild boar(Sus scrofa)on farming acti-vities:a case study of Turkey[J].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1,10(44):8823-8828. [22]崔爽,刘丙万.东北虎和野猪声音与太阳能警示灯防控
野猪危害及经济阈值研究[J].四川动物,2020,39(5):531-537.
[23]崔爽.野猪危害防控效果的时空特征及生态经济阈值研
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0.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