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研究
摘要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拥有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两大支流,其中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为其提供了百分之八十六的水量。
由于历史及国家实力的原因,尼罗河一半以上的水量一直被最下游的埃及使用。
用水份额的不均,导致尼罗河流域十一个国家长期争执不休。
埃塞俄比亚在2011年开始在青尼罗河上修建复兴大坝,这使尼罗河水资源问题迅速升温,而2019年美国的介入使该问题更加复杂。
本文主要在以历史文献、学术论著、新闻资料等为依据,考察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主要矛盾及最新进展,并探究该问题的可能走向。
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的由来。
由于殖民者的偏袒,下游国家埃及通过条约控制了尼罗河水资源的分配权,这引起了埃塞俄比亚及独立后的上游各国的不满;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尼罗河流域国家之间的矛盾。
下游的埃及与上游国家就历史条约的合理性问题争执不休,而复兴大坝的修建的确对埃及造成了现实威胁;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尼罗河倡议组织的作为,分析尼罗河流域国家合作解决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尝试及其效果;第四部分则重点分析复兴大坝问题的产生及解决努力。
自复兴大坝动工以来,利益攸关的埃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三国不断就水量分配问题展开协商和谈判,但却迟迟无法达成一致。
2019年,美国以调停者的身份介入三国谈判,给该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变化。
本文认为,复兴大坝问题的解决已到了无法拖延的时候,各方会在近期达成一个折中方案。
在尼罗河水资源的未来分配上,埃及将借助与美国的传统友好关系继续制衡上游国家,但埃塞俄比亚将会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此外,美国的介入有助于扩大其在尼罗河流域地区的影响力,这很可能给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变数。
关键词:尼罗河;水资源分配;复兴大坝;埃及;埃塞俄比亚
RESEARCH ON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OF THE
NILE RIVER
ABSTRACT
The longest river in the world, the Nile has two major tributaries, White Nile and the Blue Nile, with eighty-six percent of its water coming from Blue Nile, Ethiopia. For reasons of history and national strength, more than half of the Nile's water has been used by Egypt, the lowest reaches. The imbalance in the share of water used has led to a long-running dispute between eleven countries in the Nile Basin. The Nile's water problems have been exacerbated by the US intervention in 2019 when Ethiopia began building a rehabilitation dam on the Blue Nile River in 2011.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cademic works, and news material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development, main contradictions and recent progress of wate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Nile River, and explores the possible trend of this issue. The full text inclu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the Nile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problem. Egypt, the downstream country,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Nile by the treaty because of the favoritism of the colonizers, which caused the dissatisfaction of Ethiopia and the upstream countries after independence;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countries in the Nile basin. Downstream Egypt is at loggerheads with upstream countries over the legitimacy of the historical treaty, and the dam rehabilitation does pose a real threat to Egypt; the third part is mainly through the actions of the Nile initiativ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ttempt and effect of the Nile Basin coun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the fourth part focuses on the revival of the dam problem and its solution. Egypt, Ethiopia, and Sudan, the three countries with a stake in the project, have been engaged in consultations and negotiations on water distribution since the dam was revived, but the agreement has been slow to emerge. In 2019, the United States stepped into the three-nation talks as a mediator, bringing new changes to the settlement of the issue.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issue of dam rehabilitation has been resolved to the point where it can not be delayed and that a compromise will be reached in the near future. Egypt will continue to leverage its traditional friend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s a counterweight to the upstream countries in the future allocation of the Nile's water resources, but Ethiopia will have a greater say. In addition, U.S. involvement could help exp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Nile region, which is likely to have a destabilizing effect on the region's geopolitical landscape.
KEY WORDS:Nile River; Water resource allocation; 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 Egypt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Ⅳ)
导论 (1)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5)
一、不公平的水资源分配体系 (6)
(一)尼罗河水分配体系的形成 (7)
1.1929年条约 (7)
2.1959年条约 (11)
(二)复兴大坝对分配体系的冲击 (15)
二、流域国家之间的矛盾 (16)
(一)上下游国家之间的矛盾 (16)
1.历史条约继承的矛盾 (16)
2.复兴大坝的矛盾 (18)
(二)下游国家之间的矛盾 (19)
1.埃及与苏丹的矛盾 (19)
2.南苏丹与苏丹的矛盾 (21)
三、流域国家尝试合作解决分配问题 (23)
(一)域内国家的有限合作 (23)
1.水文气象观测工程 (23)
2.兄弟合作组织 (23)
3.技术合作委员会 (24)
(二)集体合作的尝试 (24)
1.尼罗河倡议组织(NBI) (24)
2.国际社会的帮助 (25)
四、复兴大坝问题 (27)
(一)历史上的计划 (27)
1.殖民时期的遗憾 (27)
2.冷战时期的无奈 (28)
目录
(二)阿拉伯之春的机遇 (30)
五、复兴大坝问题三国谈判 (32)
(一)三国间的自主谈判 (32)
1.穆尔西时期的混乱 (32)
2.塞西上台后的妥协 (34)
3.2015年《原则宣言》的签署 (36)
(二)美国介入三国谈判 (38)
1.间接参与 (38)
2.直接干预 (40)
(三)美国介入造成的影响 (41)
1.对尼罗河流域国家的影响 (41)
2.美国对非战略的转变 (43)
结语: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可能走向 (45)
参考文献 (46)
附录A 1929年尼罗河水资源条约 (49)
附录B 1959年尼罗河水资源条约 (51)
附录C 尼罗河流域水资源大事年表 (55)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8)
致谢 (59)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60)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61)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61)
导论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不少国家都不得不强化对水资源,特别是对跨境河流水资源的管控和最大化利用,导致水资源争端愈演愈烈。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的情况尤为突出,这不仅是因为其流域国家众多且关系复杂,更重要的是因为其水资源关乎埃及、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家的生存和命运。
事实上,尼罗河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利用问题的确是长期困扰流域国家间,尤其是埃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三国间关系的难题之一。
2011年以来,随着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的修建、埃及国力的相对衰落、苏丹政局的风云变幻及外部力量的介入,尼罗河水资源争端逐渐进入白热化和域外化阶段。
目前,三国仍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调解下就复兴大坝的蓄水和放水问题进行谈判,而可能出台的分配办法和美国参与下的联合管理机制,无疑会对流域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各国在水资源分配问题中的斗争和博弈进行全面的了解。
这将有助于认识尼罗河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深化对尼罗河水资源问题的理解。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国内对尼罗河水资源问题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但当时的相关研究主要依托于埃及研究,且集中在运河战争后埃及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既未覆盖整个尼罗河流域,也未产生专题性研究成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内开始出现关于尼罗河水资源问题的专题性研究,并产生了少量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詹志虹对在苏丹南部(今南苏丹)白尼罗河段挖掘的琼莱运河的开拓性介绍(詹志虹,“开凿中的琼莱运河”,《西亚非洲》,1983年第5期);王维周对阿斯旺大坝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及在尼罗河三角洲萎缩、土壤盐碱化、泥土淤积等方面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深入分析(王维周,“阿斯旺水坝的利弊”,《阿拉伯世界》,1988年第2期);以及朱和海在其关于中东各国水资源
冲突的著作中,对尼罗河流域水资源分配的历史梳理和对尼罗河主要水利工程的专门介绍(朱和海,《中东,为水而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等。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限于主题而未能涉及大湖地区,但朱和海的著作史料丰富,内容详实,是国内最早较为全面介绍尼罗河水资源争端的文献。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由于尼罗河水分配问题的迅速激化和争端解决需要,国内的相关研究迅速增多,且研究内容也由梳理和介绍转向如何通过冲突解决机制、国际合作、国际法、外交等方法和手段,寻求该争端的解决途径。
曾尊固从全流域的角度出发,系统介绍了尼罗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及各国在尼罗河水分配问题上的冲突(曾尊固,《尼罗河水资源与水冲突》,2002年);梁国诗围绕1999年成立的尼罗河流域倡议组织及其合作项目,分析了尼罗河流域各国的合作情况(梁国诗,“尼罗河流域的曙光”,《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6期);胡文俊等学者则在介绍尼罗河水资源权益分配历史的基础上,探究了尼罗河流域管理国际合作制度,并认为尽管面临干旱缺水、贫穷落后、权威制度缺乏等一系列挑战,但良好的流域管理合作机制是解决尼罗河水资源分配争端的可行之道(胡文俊、杨建基、黄河清,“尼罗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流域管理合作研究”,《资源科学》,2011年,第10期);洪永红和刘婷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了流域国家间的争端,认为应该在尊重国际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谈判打破上下游国家间的僵局(洪永红、刘婷,“解决尼罗河水争端的国际法思考”,《西亚非洲》,2011年第3期);刘博和陈霁巍则从埃塞俄比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该国针对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的“水外交”,以及在与埃及的斗争中采取的策略(刘博、陈霁巍,“埃塞俄比亚关于尼罗河水外交的实践与启示”,《战略决策研究》,2018年第1期)。
值得一提的是,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还引起了一些在校学习的青年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国际法、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历史等视角出发,研究并完成了各自的学位论文,其中包括杜安的《国际法视角下的尼罗河流域水资源争端—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用水冲突法律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年)、郭炯的《尼罗河水资源争端解决机制研究》(湘潭大学,2011年)和张玉的《埃及和苏丹的尼罗河水问题》等。
此外,外交部、中水电等政府部门和企业也从各自的现实需要出发,也通过设立课题等方式对此问题做过一些应用性研究。
目前来看,国内对尼罗河水资源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法律和环境等领域,且对该问题在2019年的最新进展缺乏跟踪。
2.国外研究
国外对尼罗河水资源研究著述颇丰。
在上个世纪以前,埃及在尼罗河流域水资源分配中占主导地位。
西吉·卡巴洛(Sidgi Kaballo)在《1898-1994年的尼罗河水资源争端和协议》(THE NILE WATER DISPUTES AND AGREEMENTS 1898-1994)一文中详细列举了从十九世纪末期到1994年尼罗河各国关于水资源进行的争端和签署的协议。
埃及通过殖民时期与英国签署的协议和独立后与苏丹签署的协议控制了大部分尼罗河水,获取了最大的利益。
各国为此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斗争。
1999年,尼罗河流域十国成立尼罗河流域组织(NBI),开启了合作开发尼罗河的历史。
阿卜杜勒·法塔赫·亚马维(Abdel Fattah Metawie)在1999年的《尼罗河流域合作的经验教训》(LESSONS LEARNT FROM COOPERATION IN THE NILE BASIN)中详细描述了尼罗河各国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同时对各国在独立后自发成立的尼罗河区域性合作组织进行了梳理。
亚马维总结了各国的经验教训和潜在的风险,让人们对尼罗河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有了直观的认识。
由于埃及的阻挠,尼罗河流域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
亚历克西斯·卡尔斯(Alexis Carles)在2006年的《尼罗河流域的权力不平衡与水资源冲突:埃及的水霸权》(Power asymmetry and conflict over water resources in the Nile River Basin: the Egyptian hydro-hegemony)一文中探讨了埃及的水霸权。
埃及通过阿斯旺大坝占有和利用了绝大部分尼罗河水资源,而上游国家尤其是埃塞却饱受干旱之苦。
埃及凭借尼罗河的水霸权打压上游国家的合理诉求。
文中探讨了埃及独霸尼罗河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在2007年的论文《埃塞俄比亚与尼罗河流域国家和地区间的水文政治困境》(Ethiopia and the Nile Dilemmas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hydro politics)中,雅克布·阿尔萨诺(Yacob Arsano)从青尼罗河上游埃塞俄比亚的角度描述其遇到的困境。
埃塞俄比亚是尼罗河流域唯一一个没有受到殖民的国家,因而受到英国殖民者的打压,被禁止开发尼罗河。
独立后埃及与苏丹不顾上游国家的利益单独缔约,身为东非水塔的埃塞十分受伤。
作为地区强国,埃及
利用自身实力与域外大国的支持控制了尼罗河。
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从二战前就开始寻求外部国家帮助其开发境内的水资源,然而直到七十年代所罗门王朝被推翻也未能如愿。
冷战结束后,新生的埃塞政府采取更加务实的方式发展自身经济。
但是水资源短缺成为埃塞面临的难题。
2011年埃塞俄比亚开始在境内的青尼罗河修建复兴大坝,引发下游的埃及和苏丹的强烈反对,各国为此开始新一轮斗争。
贝拉图·查基·特斯法(Belachew Chekene Tesfa)在《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项目对苏丹和埃及的益处》(Benefit of 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 Project(GERDP)for Sudan and Egypt)一文中对复兴大坝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得出结论:复兴大坝不仅对埃塞,而且对下游的苏丹和埃及都能带来利益。
大坝将促进尼罗河流域的一体化与地区合作。
萨尔曼·M·A·萨尔曼(Salman M.A.Salman)在《新独立的南苏丹与尼罗河流域的水利政治》(The new state of South Sudan and the hydro-politics of the Nile Basin)中采取另一种视角。
作者从南苏丹这个新独立的最年轻的国家的角度出发,探究苏丹和南苏丹在尼罗河水资源博弈中的立场和作用。
作者认为南苏丹独立将给全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带来深远的影响。
随着复兴大坝的修建,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博弈越发激烈,最终三国于2015年签署了《奥斯陆协议》,持续近百年的不平等的尼罗河水资源分配体系受到了冲击。
伊及古(Ejigu)和纳坦·阿斯莱克(Natan Aslake)在2016年的论文《尼罗河上的复兴大坝:埃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之间合作与冲突的原因》(Construction of 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 on the Nile: Cause for Cooperation or Conflict among Egypt, Ethiopia and Sudan)中深入研究了复兴大坝对埃及、埃塞和苏丹三国的影响。
埃及原本声称为了维护其水资源将不惜使用武力,然而随着大坝的修建,冲突最终没有发生,三国却达成了奥斯陆协议。
作者探究了埃塞为反制埃及的水霸权而使用的策略,并认为埃及与埃塞的相对实力变化是影响尼罗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
德里耶·泽莱克·梅孔恩(Dereje Zeleke Mekonnen)在《关于埃塞俄比亚大复兴大坝的原则宣言:一些值得关注问题》(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on the 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 Some Issue of Concern)一文中认为尼罗河长期以来不公平的水资源分配体系造成该地区的潜在冲突,而缺乏包容性的法律体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文章认为奥斯陆
协议的签署有利于缔造公正的环境和制度,促使该流域的不公平现状发生积极转变。
2018年出版的《青尼罗河上的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The 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 on the Blue Nile)是沃森努·阿伯图(Wossenu Abtew)和希梅里斯·比海鲁·德苏(Shimelis Behailu Dessu)的最新著作。
本书详细介绍了尼罗河,尤其是青尼罗河的历史、地理和水文情况。
书中展现了尼罗河上的著名大坝,例如埃及境内的阿斯旺大坝、苏丹境内的森纳尔大坝和罗塞尼斯大坝,以及正在修建的埃塞复兴大坝。
作者还在书中探讨了复兴大坝的运营方式及其对下游可能造成的后果。
国外对于尼罗河问题的研究范围从殖民时期一直到现代,内容十分翔实。
这对理解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对尼罗河流域水资源争端问题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并研究埃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三国的斗争,探讨该事件未来可能的走向和解决方案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历史渊源。
第二部分介绍尼罗河水资源分配的矛盾。
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尼罗河水资源治理体系的变迁。
第四部分分析美国介入复兴大坝三国谈判的过程及其影响。
第五部分展望尼罗河水资源分配的可能走向
2.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取文献分析法,通过尽可能全面的收集整理国内外与尼罗河水资源问题相关的论文、报告和专著,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另外还将跟踪国外对复兴大坝及尼罗河水资源的新闻、会议和采访等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可靠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一、不公平的水资源分配体系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横贯非洲大陆东部,全长6800公里。
它流经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厄立特里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刚果(金)十一个国家,流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据非洲大陆陆地面积的10%。
尼罗河哺育了流域内4.43亿人口,占非洲人口的40%,是各国人民的母亲河。
①
尼罗河拥有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两大源头,此外还有阿特巴拉河,索巴特河等较大的支流。
白尼罗河全长3700公里,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发源于赤道的大湖地区。
该地区拥有维多利亚湖、乔治湖、爱德华湖、阿尔伯特湖等一系列湖泊。
其中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白尼罗河的主要水源。
维多利亚湖的湖水从乌干达的金贾市注入白尼罗河,然后由南至北,流向南苏丹和苏丹境内。
②
青尼罗河全长1450公里,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发源于东非高原的埃塞俄比亚境内,其源头是埃塞俄比亚西部的塔纳湖。
同样发源于埃塞的河流还有阿特巴拉河、索巴特河等重要支流。
青尼罗河在流出东非高原后进入苏丹境内,与白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然后一路向北,经埃及流入地中海。
③虽然白尼罗河的长度和流域面积都远远大于青尼罗河,且源头的湖泊数量和面积超过后者,但论及尼罗河水量来源,白尼罗河则不如远甚。
白尼罗河在流入南苏丹境内后遇到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沼泽——苏德沼泽(Sudd Swamps)④。
这一地区由广阔的季节性沼泽和湿地组成,面积达8290平方公里。
由于环境和季节因素,苏德沼泽的蒸发量巨大。
白尼罗河年径流量在330亿立方米,在经过苏德沼泽后锐减为169亿立方米,蒸发量超过50%,这使得白尼罗河对下游的水源贡献大打折扣。
⑤
①Yeji Lee,Seungho Lee,Ilpyo Hong. Ethiopia’s Path to Water Security: the case study of the 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J].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Review,2018,10(3):9.
②Alan Nicol. The Nile: Moving Beyond Cooperation[R]. Paris: UNESCO,2003.
③同上。
④“Sudd”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障碍”或者“阻碍”。
⑤Alan Nicol. The Nile: Moving Beyond Cooperation[R]. Paris: UNESCO,2003.
东非高原海拔多在2000至3000米左右,远远高于尼罗河流域其他地区,这使得发源于该地区的青尼罗河、阿特巴拉河、索巴特河等河流水位落差大,水量丰沛。
这三条河流占据尼罗河水来源的绝大部分。
尼罗河水流量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明显,尤其是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差距极大。
在洪水期,青尼罗河提供了68%的尼罗河水量,白尼罗河仅提供了5%,阿特巴拉河及索巴特河共提供22%;在枯水期,青尼罗河提供的水量占比下降为17%,白尼罗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及索巴特河此时断流,无径流汇入。
上述几条河流在尼罗河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变化,与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节分配特点有密切关系。
经过测算,尼罗河86%的水源来自于埃塞俄比亚境内的河流。
(见表1.1)
(一)尼罗河水分配体系的形成
尼罗河的水资源分配极度不公平。
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原因,尼罗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十分不均衡,即绝大多数水源来自于位于东非高原的埃塞俄比亚。
然而根据分别在1929年和1959年签署的尼罗河水资源条约,位于最下游的埃及却占据了尼罗河绝大多数水资源,这一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1.1929年条约
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殖民者在世界上其它土地瓜分殆尽后将目光转向广袤的非洲大陆。
英国率先在1882年将埃及置于其保护之下。
1884年柏林会议后,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非洲的高潮。
凭借强大的实力,英国先后控制了尼罗河上游的苏丹、乌干达、肯尼亚等国家。
除了位于赤道的大湖地区小部分区域,白尼罗河首次由源头到出海口被一个国家控制。
①Alexis Carles.Power asymmetry and conflict over water resources in the Nile River Basin: the Egyptian hydro-hegemony[D]. London: King’s College London,2006.
在征服了广大的尼罗河流域后,时任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实际上的尼罗河流域统治者-第一代克罗默伯爵埃弗林·巴林(Evelyn Baring, 1st Earl of Cromer)意欲开发这片肥沃的土地。
英埃政府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水利开发计划,后来被总结为“世纪蓄水计划”(Century Water Storage Project),并于1898年开始在埃及南部重镇阿斯旺修建大坝。
①历经四年,阿斯旺水坝修筑完工。
阿斯旺水坝是尼罗河上第一座水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坝。
这座大坝历经多次加高,最终蓄水量达到1820亿立方米。
阿斯旺大坝灌溉了埃及90%以上的土地,使棉花增产50%,给殖民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②
对埃及的成功开发让英国人把目光转向面积更为广阔的苏丹。
当时英国国内纺织业对长绒棉需求旺盛,尚未开发的苏丹成为理想的种植地。
鉴于棉花种植对水的需求量巨大,而青尼罗河、阿特巴拉河、维多利亚湖等尼罗河主要水源并未完全掌握在英国手中。
为了保持稳定的水源,英国政府开始与上游国家及其宗祖国谈判,确保尼罗河能够不受阻碍的流向下游。
实际上,英国对尼罗河水资源的控制和其对该流域的殖民是同步进行的。
早在1898年,英国与法国在苏丹南部的村庄法绍达发生冲突,即殖民史上著名的法绍达事件。
事件结果,英法两国达成一致,法国退出该地区,承认白尼罗河流域为英国势力范围。
③除此之外,英国先后与当时控制刚果、卢旺达、布隆迪的比利时进行争夺。
1906年5月8日,英国同刚果自由邦在伦敦签署协定。
刚果政府在协议第三条中承诺,除非与英埃政府和英埃共管苏丹政府达成一致,否则不会在塞姆利基河或伊桑戈河上或附近建造任何可能减少流入阿尔伯特湖水量的设施。
④1934年1月22日,英国代表坦喀尼喀与卢旺达和布隆迪的宗祖国比利时签署了关于流入维多利亚湖的主要河流-卡盖拉河的协定,缔约方保证“卡盖拉河能畅通无阻的流经各国边界并最终流入维多利亚湖”,条约第四条允许将不超过卡盖拉河最低流量一半的水量用于非电力工业-即水电站。
⑤经过一系列条约和议定书,白尼罗河源头河流及维多利亚湖的水资源为英国及其殖民地所有。
①Alexis Carles.Power asymmetry and conflict over water resources in the Nile River Basin: the Egyptian hydro-hegemony[D]. London: King’s College London,2006.
②于丽萍.争论不休的阿斯旺水坝[J].四川水力发电,2001(04):80-81.
③张文淳.帝国主义是怎样瓜分非洲的[J].历史研究,1978(04):80-92.
④Alan Nicol.The Nile: Moving Beyond Cooperation[R]. Paris: UNESCO,2003.
⑤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