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社会热点专项练1 “一带一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热点专项练(一)“一带一路”
——承载“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18·兰州一模)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
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由此可知()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材料介绍汉武帝设置机构管理丝绸之路,与张骞出使西域无关,故A 项错误;西汉政府设置机构,保护出境商旅,故B项错误;汉王朝设置机构,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出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没有涉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故D项错误。
]
2.(2018·汕头二模)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这反映了当时()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
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B[由材料信息可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中原汉族文化典籍,说明分裂状态下已出现了国家统一的因素,故B项正确。
]
3.“一带一路”是自东向西的东西经济交流共荣之路,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辟的自西向东的新航路()
A.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B.使欧洲的农民深受其利
C.推动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
D.很快就使中国融入欧洲市场
C[新航路开辟是以欧洲为中心,最大的受益者是欧洲,因此有利于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说法不正确,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受益最大的是欧洲的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以后,通过早期的殖民扩张,欧洲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故C项正确;中国在新航路开辟时还没有融入欧洲市场,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故D项错误。
]
4.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C.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隶属地位
D.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痼疾
A[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材料中“‘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打破这种国际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确;“区域集团”与材料中“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改变了”与材料中“合作构想”不符,故C项错误;“摆脱了”与材料中“合作构想”不符,故D项错误。
] 5.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迁基本上可以以18世纪作为分界线,18世纪的中国热将中国文化的魅力推向顶峰。
之后,随着西方现代性的成熟,中国形象逐渐跌落,影响到西方人甚至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文化观”。
这主要是因为() A.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B.资本主义崛起推动西方文化发展
C.闭关政策阻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D.中国社会性质改变促成了分界线
C[中国形象的逐渐跌落本质上是中西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即中国文化的逐渐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崛起都是具体的原因,但是,中国未能紧跟时代潮流的原因是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故C项是主要原因。
]
6.16世纪以来,传教士利玛窦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
其去世后,部分传教士开始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
这反映出()
A.中国缺乏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条件
B.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对立
C.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
D.中国文化专制政策根深蒂固
C[利玛窦结合中国儒家文化宣传基督教,说明中国不缺乏传播西方宗教的条件,故A项错误;利玛窦将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相结合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说明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并非对立,故B项错误;利玛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播基督文化取得进展,而其后传教士排斥儒家思想酿成“南京教案”的反差说明中西方文化交流需要互相尊重,故C项正确;利玛窦在中国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成功说明中国文化政策并非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
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
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
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
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
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
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
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材料二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
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
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
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
——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
(13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指出是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第(2)问,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当时中国处于主动地位,近代世界市场是以西方为中心,再分析“丝绸之路”与世界市场的异同。
答案:(1)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
辐射影响周边;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
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或被迫开放的态度;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历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
(12分)
(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
(4分)
异:“丝绸之路”为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方为中心,各国通过武装拓殖,争夺霸权,强制输出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