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贬谪词教案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最新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贬谪词教案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 学习目标]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

此间,苏轼所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两首词都被选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中, 这两首词都是贬谪词。

本节课通过解读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贬谪词, 梳理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从而说明: 苏轼面对人生曲折坎坷的那种旷达与从容态度, 才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教学时把两首词放在一起, 进行比较, 以学生为主体, 在反复诵读诗词的基础上解读两首词,探讨两首词中的不同的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并进一步归纳贬谪诗词中的常见情感, 总结贬谪类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

[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词人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要求学生查阅了解苏轼的生平及相关资料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 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 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 年), 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 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 调任杭州通判, 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 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 出外补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污陷成罪,囚捕至京, 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 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差点被杀。

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谪居黄州时, 初寓定惠院。

《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元丰三年(1080 年)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在黄州元丰五年(1082 年)所写。

二、导入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 古代文人有过苦难的体验, 往往能写出好文章。

如果屈原不是被流放, 就不会有《离
骚》问世; 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谪,就不会留下著名的
《永州八记》;范仲淹改革失败,政治失意,才有了《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感受;欧
阳修出任滁州, 寄情山水,才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今天我们要赏析苏轼的两篇词作, 都是被贬黄
州后的佳作。

三、整体感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这首《卜算子》就是苏轼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 苏轼灰心杜口, 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 这时, “平生亲友, 无一字见及” ,彼此音问, 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 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作品, 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开头一句, 在“缺月”和“疏桐”之间这一“挂”字, 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 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 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3.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飘零失所, 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 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 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 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 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四、深入鉴赏
1. 比较两首贬谪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

讨论明确: 《卜算子》这首词是词人政治失意后发自肺腑的号叫,体现了寂寞孤高、洁身自守的苦楚心境。

在词里, 作者托物寓怀,自比孤鸿,将“缺月”“疏桐”“孤鸿”这些意象与“恨”“寂寞”“冷”等感情色彩极强的词语以及“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 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孤独、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许, 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境界。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年)三月, 此
时,距作者来到黄州已经足足两年了,两年的时间, 他深深地融入黄州了, 也深深地爱上黄州了,他准备在这里买田终老了, 于是他和几个朋友到离黄州城三十多里的沙湖去看田。

不巧的是, 途中遇上了一场大雨,因为没带雨具,大家都觉得很狼狈, 但苏轼却对这场大雨视而不见,在烟雨中吟啸徐行, 谁怕你啊,不管多大的风雨尽管
来吧!这现实中的风雨何尝不是词人人生途中的风风雨雨! 但无
论多大的风雨, 词人的态度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至此, 我们还不恍然吗?词人如何在这巨大的灾难面前泰然处之、从从容容,
不就源于他内心深处那种无视风雨的态度吗?而且, 词人的心态, 还不止于此,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过后, 回过头来看看,身后经历的是些什么呢?不是风雨, 也不是晴。

风也罢,雨也罢, 晴也罢,当这一切过去之后, 就什么也都不是了, 于我心中, 无所挂碍。

傲视风雨, 这是一种态度,而无视风雨,这则是一种境界了。

《定风波》“于简朴中见深意” , 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2.请同学说出更多贬谪士人及他们的贬谪诗词, 探讨他
们在诗中表现出的情感。

讨论明确: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士人, 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 缺乏逆境适应能力, 心情抑郁、悲伤。

刘禹锡,苏轼为一派, 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 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

苏轼也是如此, 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 仔细看看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就是这么个思路。

一开始忧愤难解, 辗转难眠, 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 受到感染, 豁然开朗, 摈弃了一切尘累, 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刘禹锡、苏轼, 精神不倒, 始终以饱满的精神、淡然的态度对待生活。

五、迁移拓展
1. 贬谪诗词中, 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讨
论明确: 有愤慨、惆怅、愁苦、思乡、忠君、豁达等
感情。

2. 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表现手法?
讨论明确: ①贬谪诗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 文中多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或采取比兴手法。

《卜算子》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 以孤鸿为喻, 感物咏志。

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 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或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 善写香草, 美人之类, 以屈原为代表。

或借景抒情, 如柳宗元“惊风乱?s 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于景物描绘中抒发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沉重的心情。

或咏史抒怀,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 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②双关的手法, 以曲笔直抒胸臆。

《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 骤雨肆虐的情形, 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 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六、作业
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 贬谪诗文中多运用一些意象,采取比兴等多种艺术手法, 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怀。

回忆有关诗句, 谈谈贬谪诗词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有着怎样的寓意?
备教手记:这份教学设计侧重于古诗词的鉴赏, 突出对情感、艺术手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品位意
象和意境领会词人的情感。

并举一反三,拓展更多的贬谪类诗词,总结这类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和艺术手法。

同时,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设计时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健康成长。

(孔令旭江苏省建湖县教师进修学校2247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