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一、走近黄河1、听《大中国》录音导入师:古老的中国有两条龙,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2、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录像,a. 江水滔滔,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b. 暴雨品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师:看过后,你最想说什么?3、黄河知识知多少?你对黄河还有哪些了解?简单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4、提示课题。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二、自学课文,自读自悟1、浏览课文,总体感知。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文章大概介绍了什么?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

问题可以围绕题目与课文内容提出来,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疏理问题,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如:(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3、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有了哪些变化;想一想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灾难。

三、围绕重点,全班交流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

围绕重点问题组织全班交流:(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3、联系周围生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课文,感情朗读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的时候对黄河是带着一种什么的感情来写的?2、指导朗读,引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五、拓展延伸,课外探究1、联系课后“资料袋”,你觉得如何能治理好黄河?请你为“保护母亲河”出谋划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ppt课件

• 摇篮:指发源地。课文中指黄河流 域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自然条件 优越,适合人类生存,我们的祖先 在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 后代),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的 发源地。这里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 法。 •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 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 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
昔日的黄河
昔日的黄河
今日的黄河
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黄河成了 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在近2000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 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痛苦的回忆
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000多 年 间, 黄 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 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 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 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 滚洪水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 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 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一 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
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大量 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黄河的标语
• 别让黄河母亲断肠
• 保护黄河,是每个华夏儿女的义务
• 让黄河母亲与华夏儿女同在 • 保护黄河,人人有责 • 保护黄河,保护中华民族的血脉
控 制 泥 沙 林 牧 为 主
黄河清了,大 地绿了,我们的地 球又充满生机了!!
摇篮
-----黄河
气候 温暖
森林茂 密
土地 肥沃
下游 “地上河”,洪水、改道
——加筑堤坝、疏通河道
凌汛(上下游)
——科学监测、及时爆破
治理方案
1.管住泥沙。 2.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源文件PPT课件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源文件PPT课件

气候 温暖
森林茂 密
土地 肥沃
.
14
黄河清了,大 地绿了,我们的地 球又充满生机了!!
.
15
黄河 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
.
1
黄河变了
.
2
黄河水污染回潮
.
3
06年3月22日,兰州“黄河 母亲”雕塑向西1000多米长 的南侧河黄河兰州段遭严重污染。
.
5
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 河?
3、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 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
6
昔日的黄河
.
7
近2000年的表现
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
8
(悬河)
泥沙
黄河变化
.
9
自然原因
.
10
人为原因
.
11
黄河变了
.
12
1. 管住泥沙。
2.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兴修 水利。
这样数管齐下,一 定能防止水土流失, 黄河变好的梦想一
定能成为现实
.
13
摇篮

人教版四下语文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3

人教版四下语文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3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目的: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教育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

2、准确地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过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树立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提示目标: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活在黄河流域,它是我们的骄傲,后来黄河变了,那么它是怎样变化的呢?通过学习我们来了解。

二、自学质疑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查字典理解:摇篮、悬河、生息繁染、忧患、植被水土流失3、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两方面原因的关系怎样?4、科学家设计的治理方案是什么?5、缓和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什么?6、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三、点拔解疑:1、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

二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2、两方面原因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越是减产,人们越是开垦荒地,荒地越多,水土流失越严重。

3、治理方案:①坚持的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式。

②保护如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③合理规划土地。

④大量修建水利设施。

本节我们学习了缓和是怎样变化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但随着时间的变化,黄河以发生了变化,给两岸人民造成灾,原因更被是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人口不断增长,开垦牧业毁灭森林,草原,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为了治理黄河,科学家设计方案,一定要保护好森林,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通过本课学习,使人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自杀的行为。

我们的美丽的校园里树叶秀、小草美、花儿扬着脸儿朝着我们,明镜的天空淡如水,白云飘飘,我们的校园美,激起学习的热望。

我们知道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绿色生命是这个家园的主体,我们是二十一世纪主人,保护好家园、保护好绿色生命责任重大,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让自然环境为人类造福。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黄河是怎么变化的》PPT课件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黄河是怎么变化的》PPT课件

认清字词
祸(祸害) 锅(锅盖)

择(选择) 译(译文)
吨(千吨) 顿(顿时) 构(结构) 钩(鱼钩)
衍(繁衍) 衔(衔接)
迭(更迭) 跌(跌倒) 域(地域) 或(或者)
沃(沃土) 跃(跳跃)

蚀(腐蚀) 浊(浑浊)

理解词语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 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 较小的大片土地。
7.宣传“保护母亲河——共建绿色家园”的意
义,让更多的人更好地关注身边的生态平衡。 8.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国上下一起行 动,为“保护母亲河——共建绿色家园”而奋 斗。 9.土地规划要合理,水利工程也需要大量建筑。 我们对母亲河造成的伤害太大太大了,让 我们赶紧悬崖勒马。只要人人献一点爱,携手 起来,共同行动,母亲河将会复原,昔日的风 采将会重见天日,中华民族的栖息之地将会铺 满绿色!
课时作业
一、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温暖 肥沃 洁净
( ( (
寒冷 ) hán lěng 茂密 贫瘠 ) pí n jí 凶猛 脏乱 ) zāng luàn宽敞
( 稀疏 ) xī shū ( 温柔 )wēn róu ( 狭窄 ) xiá zhǎi
二、我能用词语待敌画线部分。
1.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感到非常惊讶。 ( 大吃一惊 ) 2.破坏森林是的的确确,一点儿折扣都不打的自杀行为。( 不折不扣 ) 三、我能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你难道不去上学? 你要去上学。 1.黄河变好的梦想难道不能成为现实? 黄河变好的梦想要成为现实。
生字解析

“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 “yán”;
“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 “gǒu”;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上课)PPT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上课)PPT课件
定能成为现实。
30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31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20
人为因素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 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 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 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1
现在-------忧患
引起黄河 变化的原因?
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开垦荒地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22
这些原因导致了什么严重的后果呢?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 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 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
3
昔日的黄河
4
今日的黄河
5
今日的黄河
6今日的黄河7源自读课文,思考:1、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 河?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3、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 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8
原来的黄河是怎样的? 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读读课文的1—5自然段, 划找关键词加以说明。
植被严重被破坏
土壤肥力明显下降
水土流失
25
自然原因
黄 土


26
27
2005年1月18日,黄河兰州段遭严重污染。
28
黄河水污染回潮

人教版语文四下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共18页文档

人教版语文四下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共18页文档

END
人教版语文四下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四年级语文下册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黄河简介
•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 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 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流经青海、 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 河南、山东等9省、区,注入渤海。干流全 长5464公里(1万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 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 4.2万平方公里)。
是什么?它的变化给人们带 来了哪些灾难?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昔日的黄河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昔日的黄河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今日的黄河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祸乃 侵蚀 垦 亩 营扣 折腾 忧患 生息繁衍 河床 频繁 叫苦不迭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自读课文
要求: 1、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
后来有哪些变化? 2、想像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治理黄河 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明天的黄河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 下册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 下册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目标①认识8个生字。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③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①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土高原的课件。

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②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激情导入,扣题质疑①播放课件: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高亢)●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④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读思结合,圈点勾画①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

教师适当检查。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③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全班交流,读中点拨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针对重点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谈出忧患之情。

当交流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当讨论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时,对紧扣数管齐下归纳要点,适当补充有关黄河治理的情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件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件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 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悬河
沉积
初读反馈
怎样变化 变化原因 治理方案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 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 “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 近2000年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 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 苦难。
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
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 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 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 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 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 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 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 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 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 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中 华文明的发祥地,维系炎黄子孙的血脉 。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象 征。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 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 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 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 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 界第五长河。
气候转设计的方案有:
保护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修筑水利工程
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 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 能成为现实。
1、学了这篇课文,我想


2、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以后我们


保护自然 保护母亲河
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心得体会
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 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 教训 。

人教版四下语文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2

人教版四下语文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教学要求1.了解黄河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1.中国地图。

2.抄写“思考·练习”第一、二题的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

1.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指名说说字典中的解释和在课文中的意思。

)摇篮——原指供婴儿睡觉用的家具,形状像篮子,可以摇动。

在课文里指黄河自然环境很好,养育了中华民族。

悬河——指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所以称悬河。

忧患——困苦患难。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生息繁衍——生儿育女,使人口逐渐增多。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二、进一步自学。

1.挂出小黑板,明确进一步自学的要求。

2.学生按“思考·练习”题自学。

同座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交流。

(1)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把课文中讲变化原因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

(3)对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都懂了吗?有不懂的地方再提出来讨论(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答疑或引导讨论解决)。

三、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想一想,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一、提问,复习旧课。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后来黄河变得怎样了?3.黄河变“坏”有哪两个原因?(以上问题,主要由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有关部分回答。

)二、继续讨论课文内容。

1.黄河变“坏”的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个原因是自然造成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为造成的。

对于自然造成的原因,人们不是想办法去改善,而是采取错误的做法,这就加重了破坏,形成了恶性循环。

)2.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先让学生说说科学家提出的方案,再说说科学家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可是一查黄河近2019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黄河在近2019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

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

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

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

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
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

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

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知识点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
然的惩罚。

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的人民带来了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
治理黄河的方案。

课文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优患意识,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
摇篮。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摇篮:指发源地。

课文中指黄河流域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自然条件优越,适合人类生存,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这里采用的是比喻说明方法。

本文中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要准确理解,如:流域(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河床(指河流两岸
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悬河(是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故称悬河),沉积(指河流流速减慢时,水中所挟带的岩石、砂砾、泥土等沉淀下来,淤积在河床和海湾等低洼地带),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
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近义词】
苦难──灾难
繁衍──繁育
凶猛──凶恶
忧患──忧虑
侵蚀──侵害
【反义词】
茂密──稀疏
肥沃──贫瘠
温暖──寒冷
繁衍──灭亡
松散──紧密
流失──回归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后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suí xīn suǒ yù yáo
lán ní shā qīn shí
jué kǒu kāi kěn sēn lín
mènɡ xiǎnɡ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蓝( )( ) 近( )( )
苦( )( )
篮( )( ) 进( )( )
若( )( )
后( )( ) 尤( )( )
段( )( )
候( )( ) 由( )( )
断( )( )
★★(部分学生做,即优等生也必须做)
一、照样子,缩写句子。

例:深红的太阳发出夺目的亮光。

太阳发出亮光。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地流向远方。

3、绿色的植物遭到严重破坏。

4、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合理的方案。

二、句式改换。

1.像这样一条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改为陈述句:
2.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12吨黄沙到下游。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选做,即优等生也可不做)
阅读理解。

伦敦大雾的真相
1952年12月初,一大团冷空气把伦敦裹住,像一床冰
冷的被子,就停在那里。

伦敦居民为了驱除寒意,在壁炉里铲入了大量的煤。

住家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在大气中与工厂、燃煤发电厂释放出的废气混合后,不但不继续飘升、消散,反而让密度高的冷空气压下,滞留在地面附近。

伦敦本来就以烟雾出名,有“雾都”的名号。

可是那一次伦敦经历的,可是有史以来最严惩的空气污染,整整有五天之久。

浓雾从街上钻入家宅与办公室。

大众运输系统几乎瘫痪,到了夜里,能见度低到许多地方都走不动。

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然后烟雾消散,一切都恢复正常。

至少大家以为恢复正常了。

见兹医师当年刚到伦敦一家历史悠久的医院服务,他说:“当时并没有发生什么耸人听闻的事。

直到三个星期后,内政部发表了统计数字,大家才恍然大悟,那是一场灾难。


原来在那五天里,有四千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大雾之后几个月,另外有八千人因此死亡。

死者大多数是年纪大或有病缠身的人。

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有个研究团
队重新检验了当年搜集的肺脏标本,研究报告刚刚发表。

那些标本中,空飘微粒的含量极高,例如煤灰,证实了当年伦敦卫生官员的判断:燃煤是致死元凶。

但是,仔细分析那些微粒后,科学家发现,除了煤灰,其中还有十几种其他物质的微粒,包括金属,例如铅。

许多微粒源自柴油,直到今天,柴油仍是欧洲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发生大雾那年,伦敦刚把电车完全改为柴油引攀车。

因此,那场大雾的致死威力,是几个因素并发的结果。

1、用词语替代句子的画线部分。

(1)当时并没有发生什么故意夸大、使人惊奇、使人震惊的事。

( )
(2)内政部发表了统计数字,大家才忽然醒悟过来。

( )
(3)燃煤是致使人死亡的首要祸害。

( )
2、说说当年耸敦卫生官员的判断是什么?
3、伦敦大雾给人类的启示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