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谣》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情感处理
从情感的表现来看,这三个乐段也有三个不同的情感主题。

在这首乐曲的旋律和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河两岸的美好生活场景,黄河奔流不息的壮丽画面,也展现了战争发生之前的欢乐,充满了对过去的美好记忆,与接下来的第二、第三乐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个乐段一开始,旋律、节奏、速度都发生了变化,4/4拍的节奏让作品的情绪有了变化,充满了悲愤,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受到了侵略者的摧残,而第二乐段的旋律则充满了怨恨,诉说着侵略者的苦难。

从曲调的高低变化可以看出,这首歌在第二乐段中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它能很好地反映出民众对侵略者的悲愤。

从“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开始,这首歌的情绪冲突达到了高潮,随后的音乐强度也在不断地变化,这让这一乐句在抒发情绪和控制情绪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歌曲的结尾,“回不了家乡”,表现了人们在这种苦难、愤恨的情绪中,对故乡的怀念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第三乐段则充分表现了“悲”,虽是整个乐曲的再现,但是却是“喜”这一情感元素中的“悲”,与黄河奔流的一幕形成鲜明对照,而这一乐段又把握了第一乐段的情感核心:“喜剧内核是悲剧”。

这一段主要表现了抗战爆发后,人们的生活在战争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都将这种悲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和第一乐段的民众的幸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想起了战争爆发前的那一幕,也想起了歌曲中所饱含的不屈、顽强、英勇的精神。

在第三乐段中,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也使这种情绪得到了充分的表现[2]。

二、《黄水谣》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分析
(一)指挥速度直抒作品情绪
乐曲行进的快慢叫做“速度”,速度通常是随着音乐的内容、形式而定的。

通常情况下,明快、欢乐、充满激情的乐曲往往是稍快的;抒情、叙述的乐曲通常是中速的;而忧伤、哀愁、回忆的乐曲通常是缓慢的。

速度对于一个指挥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一个指挥者一开始就把速度搞错,那就从一开始就错了。

德国作曲家和指挥家瓦格纳,《指挥的艺术》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一位指挥家的全部职责就是用自己的能力来指示正确的速度,而从他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他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唯有恰当的速度方能够表演出恰当的力度。

所以指挥者能够掌握准确的速度是第一位的,因此,指挥者在抬手的一瞬间,速度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指挥者在抬手预示之前心里就必须要有准确的速度,才能毫不犹豫地给出演唱(奏)者正确的速度提示。

就合唱作品《黄水谣》而言,作品本身有三个部分,呈示部A乐段表达的情绪是喜,不过,“喜”不是完全欢快的“喜”,而是一种淡淡的、带点忧伤的“喜”,就像是在痛苦的时候,想起了曾经的恬静生活,因此,要把这首极具节奏感的音乐处理好。

其旋律主要偏向舒展、流畅、明朗,速度是moderato(中板),是典型的2/4拍,力度为中强,由女声来演唱。

在此乐段中,要做到动作流畅,要包含拍点,尤其要注意主动性和被动性的拍点安排,在每个乐句的逻辑重点上,都要有积极的节奏。

在此乐段中,应以第21小节之“奔”、29小节之“又”、31小节之“奔”、37小节之“河”、42小节之“千”、48小节之“香”、五小节之“老”为其逻辑重音;同时,在开头的三个地方,如“奔腾叫啸”“开”“筑”“少”等,都要用“积极”的方式来提示,而其他的地方,则要用“被动”的方式,通过“积极”和“被动”的交替,来推动音乐的节奏。

同时要注意两个小节(23-24小节,38-39小节),不能换气,要有节奏地连接,不能留有气口[3]。

随着间奏钢琴震音由弱到强的低沉不安的演奏,预示着不好的事情即将来临,与A段欢快流畅的旋律形成对比,打破了之前平静安逸的生活,引出男声低沉浑厚有力的声音。

展开部B乐段是adagio(柔板),其节拍也从2/4拍改为4/4拍,每个小节有四个拍子,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整个乐曲的节奏明显要比第一乐段的节奏要慢得多,节奏也要有细微的变化,整个乐曲的节奏都是“慢一更慢一稍快一渐慢”,从“鬼子来了”开始,节奏很慢;到了“一片荒芜,老人们四散奔逃”的地方,用更缓慢的步伐;后面的“失去父母”这四个字,唱得更流畅,更激动,更快;“家乡”的“不能回家”又慢慢地放慢了脚步。

这就充分地表达了他的悲伤和愤怒。

再现部A1乐段是比展开部还慢的速度molto meno mosso(渐慢、稍慢),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grave(庄板),它的节拍从4/4拍恢复到2/4,在A乐段中所使用的指挥节奏在前面阐述过,但是在A1乐段出现了延长音。

这也就意味着这里的音乐情绪跟A乐段完全不一致了,再现部的情绪是凄惨的、茫然的,乐曲的演唱节奏相较于第一部分,更慢一些,第一部分中板速度,这一部分的速度只能算是慢板的速度。

每个指挥者对作品的诠释都有自己的见解,只要不影响作曲家表达作品的本意,指挥者是可以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速度都可以
中度的二拍,曲线更能表现出欢乐轻松的感觉,以主动拍为主,被动拍交替进行,挥拍时动作要连贯流畅,拍点要给清楚,一般每句开头气口为主动拍。

“奔腾叫啸”的设计是四条直线的,因为它的音高可以让你的声音更加的清晰,更加的流畅,而且在处理上,每一个字都要比前一个字弱,每一次的摆动都是从大到小,再到最后的曲线挥拍。

“开河渠,驻堤防”因为在唱歌的过程中,呼吸是急吸缓呼的,因此,准备的吸气就是一条直线的吸气,“驻”和“开”是一个停顿,用最简单的动作来表达。

“麦苗儿肥呀,稻花儿香”的节奏要越来越大,才能让乐曲达到高潮,不过“香”字的四个音都是用来表示强弱的,所以到了这个阶段,指挥们要在“花儿”的时候有一个停顿,说明下一个音要弱了,这个时候可以摆出一个标准的姿势,双手在胸口轻轻相对,然后念出一个“香”,随着节奏的变化,渐强身体和手势一块向两个斜向的方向拉开然后又渐弱向里收,这个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指示来安排。

展开部B乐段情绪愤怒低沉,指挥手势在这一段起伏较大,这一段进入4/4拍图示,拍点加重,拍子要有厚重感,双手挥拍尽量挥得满一些,向下沉,不要急着反射,手势可呈直线型,凸显愤怒、压抑的音乐形象。

在这一部分中,指挥要注意大和小,动和静,点和线之间的关系。

比如前一句,他用的是一条直线,而后一句则是由直线变曲线,在“一”字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立刻变成了弧形,但因为是弱拍,所以他的动作很少,而且,拍子的位置也在前臂和手肘之间,而手腕则是一动不动,这就是所谓的大、小、动、静[7]。

此外,该段的“子”“了”可以使用分拍来表现痛苦愤恨之情。

“奸淫烧杀”手势幅度要大,力度极强,为后面的“一片凄凉”做铺垫,形成极大的反差。

最后一句根据歌曲处理是混合型挥拍,“家乡”两个字做渐强渐弱时注意挥拍幅度大小的变化,点与线的结合,歌曲中间的演唱速度可以根据情绪稍作改变。

再现部A1乐段整体情绪凄凉、悲怆,又回到了2/4拍,手势幅度较小,速度很慢,力度p(弱),用小臂轻轻带动手挥拍即可,以“随”为主,动作虽小,却有内力,把合唱队员的情绪牢牢掌控。

最后一句“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子散”用了分拍,“一”的姿势一动不动,然后慢慢地拍点唱“方”,手慢慢地放在胸前,直到快要完全消失的时候,才给出顿点,代表结束。

尾奏是指指挥和钢琴的伴奏,在演奏时要注意松紧的协调[8]。

结 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实现合唱歌曲的情感处理和舞台效果,指挥者首先应当深刻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明确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从而获得自我情感表达的处理方法。

合唱指挥者通过指挥速度、面部表情以及指挥手势,用系统的肢体语言传达歌曲的艺术表达效果。

《黄水谣》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确保合唱成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演绎,使得合唱整齐划一,从而将震撼人心的视听感受带给观众。


参考文献
[1] 屈潇萌.合唱作品《黄水谣》音乐特点与指挥技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2.
[2] 张成孜,姚大怀,李晓东,俞浩.浅析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处理——以《黄水谣》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7,(03):146-147+151.
[3] 林优优.浅析合唱《黄水谣》演唱及指挥处理[J].黄河之声,2022,(12):110-112.
[4] 汝盼盼.浅析冼星海《黄水谣》演唱速度与情感表达的和谐统一[D].福建师范大学,2015.
[5] 陈萍.合唱指挥微表情变化对合唱团员表演心理影响的探究[D].贵州民族大学,2021.
[6] 孙精娣.浅析合唱曲《黄水谣》指挥语汇的动作设计[J].阅读,2016,(36):36-40.
[7] 张丽娜.《黄水谣》中“点、线、面”的应用分析[J].通俗歌曲,2014,(08):186.
[8] 薛晓雁.从《黄河大合唱》到《长征组歌》——记著名合唱指挥家、作曲家陈良先生[J].上海艺术家, 1999,(01):7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