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最新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最新4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作家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

这对我们理解课文非常必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地听。

托尔斯泰,一位文学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
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

他是世袭贵族,却一生致力于地寻
求接近人民的道路。

他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到了晚年,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
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他逝世以后,遵照
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却
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他。

真沙皇
对他无可奈何,而他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身体力行向贵族阶层反叛和宣战。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声名显赫,拥有庄园,却甘愿放弃一切、散尽钱财,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

他拥有无数的文学信徒,却不容于家庭,晚年离家出走辞世于车站。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享誉世界,死后却安静而朴素,连一块墓碑都不要求。

他的遗言不是留给妻儿的,而是留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是艺术杰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他就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二、初读,初识托翁
1、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已经无缘得见,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拜访这位世界文学巨匠。

本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托翁创作的一幅“肖像画”。

在茨威格笔下,托翁长相如何?请你浏览文章,勾画描写托翁形貌特征的语句,并概括回答:
托尔斯泰长得,因为他。

(用原文语句回答)
师:总结同学们的发现,我发现在茨威格笔下,托翁有着鲜明的外貌特征:
他须发浓密(丑),乱蓬蓬的头发,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植被多于空地
他脸孔平庸(丑),: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长相粗劣,像粗制滥造的小屋;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难看的招风耳;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眉毛宽约一指,朝上倒竖,像纠缠不清的树根;小眼睛;狮子鼻宽宽的、两孔朝天,像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他脸色平淡无奇(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

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像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他气质丑: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拥有一张俄围普通大众的脸,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他身材丑:矮小敦实,像个侏儒。

总体印象:托翁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洞察世事的眼睛。

外貌丑,眼睛美
明确: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既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真实刻画,同时又揭示出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这种写法就是先抑后扬。

三、精读,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认真阅读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托尔斯泰?
补充材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

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
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
战争的正义性质。

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
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
种可能的内心思绪,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
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斯特拉霍
夫对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评论。

)补充材料二: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
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
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这里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卡列尼娜
卧轨时对上流社会的诅咒实际是托尔斯泰内心深处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
补充材料三:托尔斯泰的忧郁
托尔斯泰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

托尔斯泰还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烧茶、劈柴、生炉子上,为学生编写识字课本,为农民编写俄语读本……但这一切,在外人看来几乎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高尔基就从来不认为一个伟大的作
家“去种地、修炉灶、做皮靴”有什么必要。

但托尔斯泰就这么干了几十年,他穿着宽大的农夫的上衣、一部蓬松的大胡子、满脸愁苦的形象让人
印象深刻。

1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死在他的出走途中,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

补充材料四:托尔斯泰的爱心
19世纪的俄国还很贫穷落后,而且等级森严,农民的孩子几乎没有
受教育的权利。

托尔斯泰就在自己的庄园里创办了贫民学校,亚斯纳
亚·波利亚纳学校。

他收的学生都是当地的农民子弟,甚至还有四五名女生,这在当时可真是破天荒。

托尔斯泰的教育模式极为自由开明,迥然不
同于当时传统的墨守成规的贵族教育方式。

他对学生不约束,不体罚,完
全由着他们的兴趣选课并自由发展,同时注重在日常行为中自然而然地灌
输民主平等的意识。

学生中有人在多年后回忆说:“我们早晨到校上学不
受时间的限制。

学校里没有传统的功课表,也不用打铃的形式来区分课时。

每门课都很有意思,每个人都可以上他想上的课程,有人学地理,有人学
历史,有人学写作或绘画,有人只想看书。

如果学累了,可以随便倚靠着
睡觉。

我们感到非常自由,经常一整天呆在学校里,到很晚才回家。


还有一个故事也许更能说明托尔斯泰的爱心。

一次,当托尔斯泰行走在莫斯科的广场时,一个乞丐向他乞讨。

托尔
斯泰立刻就要掏钱,旁边一个朋友告诉他,这个乞丐不值得施舍,因为其
品行之恶劣,全莫斯科都闻名。

托尔斯泰回答:“我不是施舍给他那个人,我是施舍给人道。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的爱已经不是洒向一些特定的阶级,一些不幸的个人或人群,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宇宙间的一切生灵的
关爱与怜悯,而是已经升华为一种境界,如同一面柔软却又锋利的剑,直
面人类的灵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锐利、锋利,让
人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他是茨威格心中的
偶像。

四、品读,修辞
很高兴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已经从外表逐渐走向内心,这让我们明
白了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除为托尔斯泰
的人格所折服,还深深折服于茨威格妙趣横生的文笔。

找出你印象最深的语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五、结束语
茨威格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
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
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虽然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但却是个很好的开始,老师有个建议,让我们阅读大师,走进经典:(多媒体展示:《名人传》《忏悔录》《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篇二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两位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安妮莎莉文,并且了解了她们的感人事迹。

这节课我们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
的生活,去探索她们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
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知道了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莎莉文老
师的教育;一是海伦·凯勒的学习。

那么这节课的重点,我们要解决:莎
莉文老师用了哪些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教育这个特殊的残疾儿童海伦·凯勒的?海伦在老师的引导下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地狱走
向天堂的呢?
下面我们先看看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下的讨论题。

请大家分组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配问题]
讨论题(幻灯片显示)
1.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教我识字?哪些词语反映出我学会拼写
单词的过程和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文的6—7,划出写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句子,逐句分析并板书)
2.当我“杯”“水”不分时,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方法来引导我认识水的?当时我的感受如何?(指导学生看课文的8—13,明确:带我到井房让我亲身感受水,我的感受从书中划出关键词并板书)
[明确:心中有爱,我们应该珍惜自己一双明亮的眼睛,用心去感受我们看到的世界。

]
板书:
再塑生命
莎莉文老师敬爱与感激海伦·凯勒
游戏中教单词兴趣、模仿拼写、自豪
井房中让我感受水恍然大悟、理解奥秘、唤醒灵魂、启发新思想
带我走进大自然感到自然美好和残酷
引导我懂得“爱”艰辛、感觉到爱在穿梭
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并用高超的教育艺术把海伦一步一步从黑暗沉寂的世界里解救出来。

小海伦也是一个好学、聪颖、敏锐、坚强的儿童,她克服自身的困难,不畏艰辛地学习,最终告别了黑暗,获得了心灵的光明。

三、下面还有两道附加的讨论题(幻灯片显示)
[提示:谁再塑了谁生命]
明确:“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指:
(1)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2)莎莉文老师让我回到自然,感悟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海伦·凯勒用此为题为了表达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以从莎莉文老师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海伦·凯勒的角度考虑。

]
四、本课总结。

五、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