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双边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测算与展望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宁” 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 的建设, 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 “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 中越双方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加深, 为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往来提供了良好的
契机, 中越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的定量研究成为学术界有待研究的现实问题。
本文研究中越两国的贸易潜力, 对正确认知中越贸易的发展态势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有
二、 中越贸易现状
( 一) 中越双边贸易规模
中越自 1991 年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以来的经济贸易交往, 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2 年 - 1996 年, 中越贸易缓慢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以边境贸易为主。 中越于
1991 年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 两国共同签署 《 中越联合公报》 , 双边经济贸易合作再次拉开序
3 文献综述总结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发现, 在中越贸易问题上, 已有学术研究的匮乏与中越经贸关系的发展
速度和重要程度形成鲜明对比。 现有的成果主要是经验主义的, 通常是针对 “ 两廊一圈” “ 中
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 “ 一带一路” 倡议等政策下中越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范性分析。 少
量实证研究还停留在中国和越南的贸易竞争性、 互补性问题上, 在贸易潜力分析基础之上针对
年明显上升, 中国逐渐成为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而越南并非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中对越
的贸易依存度由 2010 年的 0 42% 增加至 2020 年的 1 14%; 越对中贸易依存度由 2010 年的
19 63%增加至 2020 年的 64 53%, 上升幅度达 328%。
表 1 2010 年 -2020 年中越贸易依存关系
此外, Tom Kompsa (2003) 、 Armstrong (2007) 等学者率先将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运用到贸
易研究中, 以实际贸易额与特定条件下最优贸易额比值来计算双方贸易效率。 Barattieri (2014)
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贸易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成为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经典思路, 值
引力模型, 分析越南与中国的贸易效率及潜力。 实证结果表明, 中越贸易效率已达到
较高水平, 仍然有很大的潜力等待挖掘, 未来中越贸易顺差有逆转的可能, 双方贸易
的发展还需两国共同努力。
关 键 词: 中越贸易;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贸易效率; 贸易潜力
一、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越南是 “ 一带一路” 倡议的首批响应国, 也是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伙伴。 中国
年的基础上增加了 21 03 亿美元, 环比提升 52 94%。 2004 至 2020 年, 中国已连续 17 年成为越
南最大的贸易伙伴。
第四阶段, 2010 年至今, 中越贸易快速发展阶段。 2010 年 1 月 1 日, “ 中国 - 东盟自由贸
易区” 全面启动, 该自贸区一经成立便成为继欧盟、 北美外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其成员
图 1 1992 年-2020 年中国对越南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趋势图 单位: 万美元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020 年数据取自海关总署公告。
②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020 年数据取自海关总署公告, 下同。
99
( 二) 中越双边贸易特点
表 1 分析了 2010 年 - 2020 年中越贸易依存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 中越贸易依存关系在近十
拟变量加入到贸易引力模型中。 之后, 陆续有学者对该模型进行扩展, 向其中加入汇率及人均
收入等影响因素来解释经济现实。 McCallum (1995) 提出著名的 “ 边境效应” 问题, 运用贸易
引力模型研究贸易规模和距离既定情况下加拿大与美国的跨境贸易。 不久后, Frankel ( 1997)
开始构建出相对完整的引力模型, 在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 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贸易双方是
中越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友好合作, 发展成为现在的 “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中越关系正常化三十年来, 两国双边贸易快速发展, 贸易总额迅速增加, 从 1991 年的
0 37 亿美元至 2020 年的 1330 9 亿美元, 上升了 3596 倍。① 中越贸易对两国的经济都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 随着 “ 两廊一圈” ( 即 “ 昆明 -老街 -河内 - 海防 - 广宁” 、 “ 南宁 - 谅山 - 河内 - 海防 -
型, 高志刚和张燕 (2015) 研究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双边贸易和出口潜力; 刘宏曼和王梦醒
(2017) 研究了中国与 “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农产品的贸易效率与潜力, 并探讨了制度环境对
农产品贸易效率的影响; 方英和马芮 ( 2018) 分析了中国与 “ 一带一路” 沿线 64 个贸易国的
文化产品出口潜力以及影响因素。 可见, 基于该方法的研究方兴未艾。
得本文借鉴。
国内也有大量研究采用引力模型研究贸易潜力。 主要思路是加入自变量及影响因素对模型
进行拟合, 将其原始数据代入模型中, 测算出的贸易额预测值即为贸易潜力, 实际发生额与贸
易额预测值的比值即为贸易效率 ( 张海森, 2011; 洪占卿, 2012; 李艳芳, 2015; 孔庆峰和董
虹尉, 2015; 孙金彦, 2015; 孙亚君, 2016; 张会清, 2017) 。
应当把握好 “ 两廊一圈” 等项目为两国的经贸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 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增加
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进出口产品多样性 (
, 2012) 。
国内对于中越关系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越的商品流向及贸易结构分
析, 中越贸易主要以农副、 初级产品为主, 双方竞争与互补性相当 ( 谢润德, 2014) ; 2 中
助于加快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 继续维护和进一步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 另一方面, 现有贸易
潜力研究成果中大多数是采用引力模型, 而本文中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方法引用非效率项
来对贸易潜力进行分析, 在方法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 二) 文献综述
1 中越贸易关系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中越关系研究的文献很少。 越南本国的研究认为中国是越南强劲的竞争伙伴和
第三阶段, 2004 年 - 2009 年, 中越贸易稳定发展阶段。 中越两国于 2004 年 5 月达成一致意
见, 决定建设 “ 两廊一圈” , 涉及中国广西、 广东、 云南、 海南、 香港和澳门及越南的 10 个沿
海地带。 两条走廊总跨度达 14 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 3900 万。 2004 年中越进出口总额在 2003
重要的贸易伙伴 ( Chaponnière、 Jean - Pierre Cling、 Zhou, 2008) , 越方需要增加对中国出口结
构的多样性, 将工业品放在主导位置。 从产品角度, 1998 - 2008 年期间在中越的中间产品贸易
里, 中国是越南进口中间产品的主要来源地 ( Ha Thi Hong Van, 2011) 。 也有学者认为, 中越
和越南同为社会主义国家, 有着相邻的地理位置, 这也为两国经贸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0 年,
中越首脑确立两国 “ 长期稳定, 面向未来, 睦邻友好, 全面合作” 的关系框架, 并于 1991 年
∗ 基金项目: 本文为文华学院科研重点项目 ( 项目号: 2020Y13) 、 湖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
幕, 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加。 中越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初期双边贸易总额为 1 79 亿美元, 进
98
中越双边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测算与展望
口额为 0 73 亿美元, 出口额 1 06 亿美元。 期间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 但是由于基数小, 双边贸易
发展缓慢。 到 1996 年, 中越双边贸易总额增加至 11 51 亿美元, 较 1992 年增长 6 倍之多。②
1 01%
1 36%
0 38%
1 46%
0 50%
0 49%
1 10%
1 30%
1 57%
1 94%
2 42%
2 67%
2 97%
3 18%
1 53%
1 67%
2 20%
2 72%
2 90%
2 91%
3 16%
3 42%
0 47%
康发展签订了 “ 十六字方针” , 第二年又共同发表了 《 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 , 中越双方
的共同努力激活了中越两国贸易的活力, 促使两国贸易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 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到 2003 年, 中越贸易额已上升至 46 39 亿美元, 超过 1992-1996 年的双边贸易额总和。
第二阶段, 1997 年 - 2003 年, 中越贸易动荡发展阶段。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 中越
贸易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从 1997 年到 2000 年, 中越双边贸易额逐年下降, 由 14 37 亿美元降
低至 12 18 亿美元, 降幅达 15 24%。 1999 年金融危机结束, 中越两国政府为促进双方关系健
国拥有独特的优势以及广阔的消费市场, 且均为发展中国家。 它的成立成为中越经贸关系新的
突破点, 也为中越贸易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2016 年, 越南首次成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
伴国。 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 部分产业从中国大陆外迁至东南亚, 越南成为主要迁入国之
一, 承接大量制造业分工环节, 带来了中间品贸易的繁荣。
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背景下的贸易不平衡问题 ( 孟婵, 2017) ; 3 “ 一带一路” 的背景下对
中越经济合作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 邱普燕, 2018) 。
2 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的研究史和最新进展
学术界运用引力模型来研究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问题。 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肇始于国外学
者 Tinbergen 和 Poyhonen (1962) , Linnemann ( 1966) 对模型进行扩展和优化, 他将人口和虚
中对越的贸易依存度 ( %)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越对中的贸易依存度 ( %)
两国贸
易额 / 中
进出口
总额
中对越
出口 / 中
总出口
中对越
进口 / 中
总进口
两国贸
易额 / 中
GDP
0 76%
0 95%
1 06%
0 42%
中越双边贸易效率与
贸易潜力测算与展望
崔春莹 阳 帆 ∗
摘 要: 研究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探寻中国与越南的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
问题。 首先, 文章用描述性分析展现了中越近年来贸易状况。 然后通过数据收集, 选
取 2010 年 - 2017 年东盟十国、 “ 一带一路” 沿线 20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构建随机前沿
近年来, 随着分析工具的进化, 国内学者开始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来测算热点贸易地区
的贸易效率及潜力。 起初, 学者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反事实假设研究, 例如量化分析北
极航道通航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 贺书峰、 平瑛和张伟华, 2013) 。 后来,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
研究对象逐渐转向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导向地区, 体现出极强的解释力。 借助随机前沿引力模
中越双边贸易效率问题鲜有涉及。
而国内外有关贸易潜力和效率的研究工具改进是迅速的。 从一开始的基础引力模型, 到后
来的可以综合多种影响因素, 并且测算贸易效率与潜力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展现出研究项降低测算误差的优
势, 拟在前人基础上, 将其设计运用到中国和越南的贸易潜力与贸易效率分析中。
否存在共同边界、 相同语言以及共同贸易组织等辅助计算。 至此, 引力模型对贸易潜力和贸易
效率的研究臻于成熟, 引发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潮。 如 Nazia 和 Hafiz (2011) 、 Mohmand (2014)
①
数据来源: 中国海关总署。
97
等开始运用较为完善的引力模型来分析测算两国之间的贸易潜力。
划 (2016 - 2020 年) 实施效果评估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崔春莹, 文华学院互联网与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 阳
帆, 文华学院经管学部国际贸易系助理研究员。
96
中越双边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测算与展望
实现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 此后两国先后分别签署 “ 十六字方针” 以及 “ 四好精神” , 确定了
倡议的提出, 中越双方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加深, 为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往来提供了良好的
契机, 中越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的定量研究成为学术界有待研究的现实问题。
本文研究中越两国的贸易潜力, 对正确认知中越贸易的发展态势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有
二、 中越贸易现状
( 一) 中越双边贸易规模
中越自 1991 年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以来的经济贸易交往, 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2 年 - 1996 年, 中越贸易缓慢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以边境贸易为主。 中越于
1991 年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 两国共同签署 《 中越联合公报》 , 双边经济贸易合作再次拉开序
3 文献综述总结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发现, 在中越贸易问题上, 已有学术研究的匮乏与中越经贸关系的发展
速度和重要程度形成鲜明对比。 现有的成果主要是经验主义的, 通常是针对 “ 两廊一圈” “ 中
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 “ 一带一路” 倡议等政策下中越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范性分析。 少
量实证研究还停留在中国和越南的贸易竞争性、 互补性问题上, 在贸易潜力分析基础之上针对
年明显上升, 中国逐渐成为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而越南并非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中对越
的贸易依存度由 2010 年的 0 42% 增加至 2020 年的 1 14%; 越对中贸易依存度由 2010 年的
19 63%增加至 2020 年的 64 53%, 上升幅度达 328%。
表 1 2010 年 -2020 年中越贸易依存关系
此外, Tom Kompsa (2003) 、 Armstrong (2007) 等学者率先将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运用到贸
易研究中, 以实际贸易额与特定条件下最优贸易额比值来计算双方贸易效率。 Barattieri (2014)
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贸易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成为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经典思路, 值
引力模型, 分析越南与中国的贸易效率及潜力。 实证结果表明, 中越贸易效率已达到
较高水平, 仍然有很大的潜力等待挖掘, 未来中越贸易顺差有逆转的可能, 双方贸易
的发展还需两国共同努力。
关 键 词: 中越贸易;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贸易效率; 贸易潜力
一、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越南是 “ 一带一路” 倡议的首批响应国, 也是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伙伴。 中国
年的基础上增加了 21 03 亿美元, 环比提升 52 94%。 2004 至 2020 年, 中国已连续 17 年成为越
南最大的贸易伙伴。
第四阶段, 2010 年至今, 中越贸易快速发展阶段。 2010 年 1 月 1 日, “ 中国 - 东盟自由贸
易区” 全面启动, 该自贸区一经成立便成为继欧盟、 北美外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其成员
图 1 1992 年-2020 年中国对越南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趋势图 单位: 万美元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020 年数据取自海关总署公告。
②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020 年数据取自海关总署公告, 下同。
99
( 二) 中越双边贸易特点
表 1 分析了 2010 年 - 2020 年中越贸易依存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 中越贸易依存关系在近十
拟变量加入到贸易引力模型中。 之后, 陆续有学者对该模型进行扩展, 向其中加入汇率及人均
收入等影响因素来解释经济现实。 McCallum (1995) 提出著名的 “ 边境效应” 问题, 运用贸易
引力模型研究贸易规模和距离既定情况下加拿大与美国的跨境贸易。 不久后, Frankel ( 1997)
开始构建出相对完整的引力模型, 在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 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贸易双方是
中越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友好合作, 发展成为现在的 “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中越关系正常化三十年来, 两国双边贸易快速发展, 贸易总额迅速增加, 从 1991 年的
0 37 亿美元至 2020 年的 1330 9 亿美元, 上升了 3596 倍。① 中越贸易对两国的经济都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 随着 “ 两廊一圈” ( 即 “ 昆明 -老街 -河内 - 海防 - 广宁” 、 “ 南宁 - 谅山 - 河内 - 海防 -
型, 高志刚和张燕 (2015) 研究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双边贸易和出口潜力; 刘宏曼和王梦醒
(2017) 研究了中国与 “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农产品的贸易效率与潜力, 并探讨了制度环境对
农产品贸易效率的影响; 方英和马芮 ( 2018) 分析了中国与 “ 一带一路” 沿线 64 个贸易国的
文化产品出口潜力以及影响因素。 可见, 基于该方法的研究方兴未艾。
得本文借鉴。
国内也有大量研究采用引力模型研究贸易潜力。 主要思路是加入自变量及影响因素对模型
进行拟合, 将其原始数据代入模型中, 测算出的贸易额预测值即为贸易潜力, 实际发生额与贸
易额预测值的比值即为贸易效率 ( 张海森, 2011; 洪占卿, 2012; 李艳芳, 2015; 孔庆峰和董
虹尉, 2015; 孙金彦, 2015; 孙亚君, 2016; 张会清, 2017) 。
应当把握好 “ 两廊一圈” 等项目为两国的经贸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 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增加
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进出口产品多样性 (
, 2012) 。
国内对于中越关系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越的商品流向及贸易结构分
析, 中越贸易主要以农副、 初级产品为主, 双方竞争与互补性相当 ( 谢润德, 2014) ; 2 中
助于加快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 继续维护和进一步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 另一方面, 现有贸易
潜力研究成果中大多数是采用引力模型, 而本文中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方法引用非效率项
来对贸易潜力进行分析, 在方法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 二) 文献综述
1 中越贸易关系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中越关系研究的文献很少。 越南本国的研究认为中国是越南强劲的竞争伙伴和
第三阶段, 2004 年 - 2009 年, 中越贸易稳定发展阶段。 中越两国于 2004 年 5 月达成一致意
见, 决定建设 “ 两廊一圈” , 涉及中国广西、 广东、 云南、 海南、 香港和澳门及越南的 10 个沿
海地带。 两条走廊总跨度达 14 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 3900 万。 2004 年中越进出口总额在 2003
重要的贸易伙伴 ( Chaponnière、 Jean - Pierre Cling、 Zhou, 2008) , 越方需要增加对中国出口结
构的多样性, 将工业品放在主导位置。 从产品角度, 1998 - 2008 年期间在中越的中间产品贸易
里, 中国是越南进口中间产品的主要来源地 ( Ha Thi Hong Van, 2011) 。 也有学者认为, 中越
和越南同为社会主义国家, 有着相邻的地理位置, 这也为两国经贸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0 年,
中越首脑确立两国 “ 长期稳定, 面向未来, 睦邻友好, 全面合作” 的关系框架, 并于 1991 年
∗ 基金项目: 本文为文华学院科研重点项目 ( 项目号: 2020Y13) 、 湖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
幕, 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加。 中越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初期双边贸易总额为 1 79 亿美元, 进
98
中越双边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测算与展望
口额为 0 73 亿美元, 出口额 1 06 亿美元。 期间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 但是由于基数小, 双边贸易
发展缓慢。 到 1996 年, 中越双边贸易总额增加至 11 51 亿美元, 较 1992 年增长 6 倍之多。②
1 01%
1 36%
0 38%
1 46%
0 50%
0 49%
1 10%
1 30%
1 57%
1 94%
2 42%
2 67%
2 97%
3 18%
1 53%
1 67%
2 20%
2 72%
2 90%
2 91%
3 16%
3 42%
0 47%
康发展签订了 “ 十六字方针” , 第二年又共同发表了 《 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 , 中越双方
的共同努力激活了中越两国贸易的活力, 促使两国贸易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 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到 2003 年, 中越贸易额已上升至 46 39 亿美元, 超过 1992-1996 年的双边贸易额总和。
第二阶段, 1997 年 - 2003 年, 中越贸易动荡发展阶段。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 中越
贸易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从 1997 年到 2000 年, 中越双边贸易额逐年下降, 由 14 37 亿美元降
低至 12 18 亿美元, 降幅达 15 24%。 1999 年金融危机结束, 中越两国政府为促进双方关系健
国拥有独特的优势以及广阔的消费市场, 且均为发展中国家。 它的成立成为中越经贸关系新的
突破点, 也为中越贸易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2016 年, 越南首次成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
伴国。 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 部分产业从中国大陆外迁至东南亚, 越南成为主要迁入国之
一, 承接大量制造业分工环节, 带来了中间品贸易的繁荣。
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背景下的贸易不平衡问题 ( 孟婵, 2017) ; 3 “ 一带一路” 的背景下对
中越经济合作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 邱普燕, 2018) 。
2 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的研究史和最新进展
学术界运用引力模型来研究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问题。 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肇始于国外学
者 Tinbergen 和 Poyhonen (1962) , Linnemann ( 1966) 对模型进行扩展和优化, 他将人口和虚
中对越的贸易依存度 ( %)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越对中的贸易依存度 ( %)
两国贸
易额 / 中
进出口
总额
中对越
出口 / 中
总出口
中对越
进口 / 中
总进口
两国贸
易额 / 中
GDP
0 76%
0 95%
1 06%
0 42%
中越双边贸易效率与
贸易潜力测算与展望
崔春莹 阳 帆 ∗
摘 要: 研究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探寻中国与越南的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
问题。 首先, 文章用描述性分析展现了中越近年来贸易状况。 然后通过数据收集, 选
取 2010 年 - 2017 年东盟十国、 “ 一带一路” 沿线 20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构建随机前沿
近年来, 随着分析工具的进化, 国内学者开始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来测算热点贸易地区
的贸易效率及潜力。 起初, 学者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反事实假设研究, 例如量化分析北
极航道通航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 贺书峰、 平瑛和张伟华, 2013) 。 后来,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
研究对象逐渐转向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导向地区, 体现出极强的解释力。 借助随机前沿引力模
中越双边贸易效率问题鲜有涉及。
而国内外有关贸易潜力和效率的研究工具改进是迅速的。 从一开始的基础引力模型, 到后
来的可以综合多种影响因素, 并且测算贸易效率与潜力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展现出研究项降低测算误差的优
势, 拟在前人基础上, 将其设计运用到中国和越南的贸易潜力与贸易效率分析中。
否存在共同边界、 相同语言以及共同贸易组织等辅助计算。 至此, 引力模型对贸易潜力和贸易
效率的研究臻于成熟, 引发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潮。 如 Nazia 和 Hafiz (2011) 、 Mohmand (2014)
①
数据来源: 中国海关总署。
97
等开始运用较为完善的引力模型来分析测算两国之间的贸易潜力。
划 (2016 - 2020 年) 实施效果评估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崔春莹, 文华学院互联网与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 阳
帆, 文华学院经管学部国际贸易系助理研究员。
96
中越双边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测算与展望
实现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 此后两国先后分别签署 “ 十六字方针” 以及 “ 四好精神” , 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