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宝鸡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宝鸡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者:张小强
来源:《西北园艺·果树》2024年第01期
摘要宝鸡苹果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选好主栽品种,坚持“好看、好吃、好管”的“三好”标准,突出地域特色;二是做好低效园改造,实施“三改三减四提升”(改品种、土壤、树形,减化肥、农药、用工,提升设施装备、产后整理、经营管理、品牌营销)综合举措;三是采用符合实际的生产经营模式;四是做好营销宣传。

关键词宝鸡苹果;品种、低效园改造;经营模式;营销宣传
苹果是陕西宝鸡规模最大的果树产业,关于宝鸡苹果高质量发展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品种、改造、模式、营销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 关于主栽品种
宝鸡现有57.5万亩矮砧密植苹果,在全国全省影响很大,成为现代苹果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

进入新时代,面对市场升级、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挑战,迫切需要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产品优势,形成宝鸡具有代表性的、独特的品种和拳头产品,占领市场,取得更大效益。

在品种选择上,要坚持“好看、好吃、好管”的“三好”标准。

好的品种,首先是“好看”,这是从市场需求上衡量的标准。

水果市场已经从短缺向过剩转变,加上冷藏贮运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的加持,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大流通,消费者可选择的水果极为丰富。

如何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脱颖而出?首先看的是“颜值”。

开花坐果期的低温阴雨、着色采收期的秋雨影响了宝鸡苹果的“颜值”,倒逼宝鸡苹果向中早熟和极晚熟方向倾斜,变劣势为优势。

其次是“好吃”,这是从品质上衡量的标准。

品质是核心,但“千人千口味”。

要在产品“特色”上下功夫,以产品地域特色征服市场。

宝鸡水肥条件好,苹果水分多、果肉脆、风味醇、香味浓,这就是特色。

处在市场前沿的几个新品种红思尼克、美味、秦脆、瑞雪、瑞香红在宝鸡都有栽培,表现也很好,能够体现出宝鸡特色。

现在关键是瞄准1~2个新优品种,迅速形成拳头,形成规模。

瑞香红现在已经发展到1万多亩,规模全国第一。

最后是“好管”,这是从生产效益上衡量的标准。

品种再好看、再好吃,如果没人愿意种,也无法推广。

矮砧密植的核心是便于机械化、轻简化作务。

现在果园用工最大的生产环节是套袋和除袋,在品种选择上要重视管理简单、免套袋,而且果形好、果面好的品种。

果树品种的更新,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特别审慎。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品种,但有高度契合某个品种特色、体现地域特点的栽培管理技术体系。

一是品种布局。

宝鸡的地域特点是山川塬皆有,要分类型指导。

各县区要立足区域自然、气候特点,结合产业现状,主推1~2个品种,形成特色。

二是品种评价。

品种大面积推广前,需要技术推广单位进行客观评价。

各苹果主产县技术推广部门也要联合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县区新品种栽培观察评价园。

三是科技攻关。

保持宝鸡科技创新优势,要在新品种的砧穗组合上下功夫。

海升、木美土里将秦脆、瑞香红等品种的经营权独家买断,要将这些新优品种在宝鸡的无毒接穗繁育、栽培适应性技术研究透。

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宝鸡苹果研究院等合作,开展技术联合攻关。

2 关于低效园改造
2023年宝鸡全市改造果园15.7万亩,其中品种改良只有2.9万亩,绝大部分是土壤改良,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

针对老旧低效果园的改造,宝鸡市提出了“三改三减四提升”(改品种、土壤、树形,减化肥、农药、用工,提升设施装备、产后整理、经营管理、品牌营销)综合举措,从实际运行看,重点要抓好三点。

1)抓品种改良。

红富士在宝鸡发展了20多年,人老、树老、品种老,需要根据果园实际进行更新换代,适应新的市场需要。

富士系在宝鸡占到70%以上,争时、争工现象突出,要支持经营主体进行品种改良。

宝鸡有近10万亩中早熟苹果,有优势,但也有不耐贮藏、不能周年供应的缺陷。

扶风、岐山、凤翔可以在老果园改造时适度发展中早熟苹果。

改良品种不能跟风,不能盲目。

比如维纳斯黄金,全国栽培面积比较大,到底适应不适应宝鸡栽培,尤其是它还存在果锈问题,发展要慎之又慎。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取长补短。

2)抓土壤改良。

重视地下管理、增施有机肥已成为共识。

由于商品有机肥的含量、标准不统一,施用量上有人提出“斤果斤肥”,还有人提出“斤果1.5斤肥”,这需要研究,不能让经销商说了算。

有机肥主要的作用是改良土壤,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强树势。

果实风味的提升还要靠生物菌肥。

有关菌肥的研究,各方面还在探索,尤其是菌肥和有机肥的搭配使用要研究。

宝鸡的曹儒利用果园落果和残次果发酵后的酵素,提升果实品质效果很好。

土壤改良不仅是增施有机肥,要综合改良。

各县区农技、园艺部门要联合肥料企业做试验,不能一种肥料包打天下,要推出苹果专用肥,甚至某个品种、某个地区的专用肥。

3)抓設施提升。

发展设施农业是方向,提升果业装备水平是老旧果园改造的重要手段。

矮砧果园的优势还在于设施装备。

水肥一体化要在宝鸡率先普及,大面积推广,实现节水节肥目标。

防雹、防鸟、防冻设施装备也要投入。

这几年果价不高,群众在果园投入上明显不足,需要财政项目支持引导。

设施的投入一定要高起点,不能凑凑合合、修修补补,财政资金要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补贴,保证10年不落伍。

果园改造要分类实施。

一是残败园。

对于那些经营主体积极性不高、园主年龄大,果园已经荒废的,坚决退出。

二是老旧园。

对于那些树龄在20年左右,还是乔化树的,产量低、果园密闭、树体衰老的,要通过挖改重建、隔行间伐方式进行改造。

三是低效园。

对品种不纯、不优,设施低下、土壤肥力不高、经营成本高,亩收入不足5 000元的果园,要通过高接换优、土壤改良、设施提升等进行综合性提升。

各县区要分门别类摸清底数,按照整镇推进、缺啥补啥的思路进行改造提升。

果业与农民增收关系最大,一定要巩固好果园面积,把握好政策导向,用足用活政策,通过进出平衡保住面积,通过改造林地增加面积。

3 关于果园经营模式
现代果业的发展方向是园区化、标准化、集约化。

单家独户、零零散散的几亩果园形不成规模,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成千上万亩的超大规模、经营主体单一的园区又因为精细化管理跟不上,赚不了钱。

麟游县把陕果的4 000多亩果园分包给长武、淳化等地20多个农户,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模式,成效很明显。

在果园经营模式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
一要把握产业园区的内涵。

认为一个产业园区就是一个经营主体,这是片面的。

眉县猕猴桃虽然户均4亩多,但集中连片30多万亩,全县就是一个大的猕猴桃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的内涵不是单一的经营主体,而是整个产业的聚集、功能的完善、链条的完整,是一个多种经营主体的聚合体。

一个镇、一个村,产业规模是否占到总面积的60%~70%,主栽品种是否明确,栽植标准是否一致,是否具备贮藏、销售、经营服务等产业发展的条件或渠道,是否有企业或大户作为领军者,产业链条是否具备延伸和拓展的能力。

如果有,就能形成园区。

如果没有,就要向这个方向发展、培育。

果业园区应该是围绕果业这个主导产业的多种经营主体的聚合体。

二要重视家庭农场的培育。

要发挥龙头企业做品种、做苗木、做标准、做服务、做营销的优势,把中间的生产环节让给家庭农场做,政府给予大力扶持。

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那些在果业企业打工的技术骨干承包果园、改造果园,按照企业标准生产,变为家庭农场主,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龙头企业也要针对果业生产实际,完善内部经营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要在前后两端为这些家庭农场服务,也要在中间环节,比如用药、用肥、机械、产品回收等方面做好社会化服务,真正让家庭农场成为企业合伙人,形成利益共同体。

现代果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也离不开家庭农场。

政府、企业都要想办法让家庭农场、让农民真正参与进
来,既不能让企业包打天下,也不能让果农置身事外,让雇佣关系转化为合伙关系,做到责权利真正统一。

三要发挥集体经济优势。

有些村集体利用衔接资金建了一些果园,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后续投入不到位,吃大锅饭,没有效益。

村集体与企业、家庭农场的合作,要发挥组织优势。

村集体与企业合作,可以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境做一些補短板、延链条的工作,比如组织本村能人大户开展劳务承包、农机服务、枝条回收利用、残次果加工,还可以组织开展依托企业基地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要依托企业创造新的产业,而不是简单地把固定资产租给企业,自己收租金。

农业本身利润低、风险大,租金收入更难保证。

村集体要建园,还要依托家庭农场。

当地或外地的种植能手、大户想扩大规模,但自身实力又不够,可以利用衔接资金合作建园,在基础设施方面予以投入,把产业培育起来。

“大园区+小业主”,就是围绕果业,按照“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思路,建设或改造提升的“现代苹果产业园区”。

这是一个方向,需要各方探索、实践、总结。

每个主产县可以镇为单位,打造一个产业聚集、标准统一、设施先进、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苹果产业园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4 关于产品营销
宝鸡已经形成了以千阳、凤翔为一体的矮砧栽培核心区,以陇县、扶风为两翼的规模化营销,以凤县、陈仓西山、麟游为特色的“一体两翼三区”苹果产业构架,为提升品牌打下了基础,下一步要做好四件事情。

一是产后整理。

长期以来,地头收购、混装销售、预冷滞后普遍存在。

采后地头苹果堆积现象随处可见,整园混装销售成为常态,销售端果品成熟度、外在品相一致性差。

全市苹果采后预冷率不到1%,而山东省则高达45%,宝鸡苹果的货架期普遍较山东烟台少四五个月,难以做到周年销售和按标准供应。

分级分选设施利用率不高,智能选果线时常闲置。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果农的收入。

要支持主产镇建设产销服务中心,让苹果能及时入库预冷,让客商收购果品更便捷、更节省成本。

二是基地认证。

要开展地理标志、出口基地、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等认证,倒逼生产端提高绿色化生产能力。

宝鸡苹果产业缺少大的营销企业,要培育本土企业,也要引进一些企业。

而要引进这些营销企业,首先要和他们建立购销关系,成为这些大的营销企业的直采基地,进而把他们的贮藏、销售公司引进来。

三是重视三产。

这几年生态游、康养游、研学游等很火爆。

我们的果园要向这方面积极发展,变管理果园为经营果园,让园区变为景区。

要利用苹果园开花、结果等不同生产阶段展现的美丽风光,举办露天烧烤、野炊、采摘、青少年科普教育等活动,开发一些以苹果为主题元素的手工艺品、摆件等,不断延伸链条,增加果园收益。

四是宣传推介。

要详细了解本县区企业、合作社客商,建立主销地目录,市上要组织统筹好各类展会,企业、合作社要有目标、有方向地合力办好展会,扩大宝鸡苹果的品牌影响力。

网络营销虽然占比不高,但线上没有声音就会影响线下销售。

各苹果主产县要积极开展果园小视频大赛等活动,形成网上宣传热潮。

各经营主体也要重视网络这个渠道,主动上网、持续上网,不断开拓市场。

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才能不断提高宝鸡苹果的市场影响力。

张小强,陕西省宝鸡市果业蔬菜发展中心,邮编721000。

收稿日期:2023-1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