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策执行总体现状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政策执行总体现状的研究
第一篇:我国政策执行总体现状的研究
(一)关于我国政策执行总体现状的研究
对我国政策执行的总体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关注转型期政策执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上。
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地方政策执行研究,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研究,对转型期中央公共政策失控研究等。
学者们认为出现诸类现象的原因有:政策本身存在漏洞,出自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政策信息漏损,监督体制不足,缺乏评估标准,执行主体政策素质影响,政策执行民主化、公开化不够,环境因素,中央和地方关系没有理顺等体制原因等。
并对应地提出改进的措施。
大部分文献泛泛而谈,对诸多因素等量齐观,使得这种分析陷入浅显、表层,缺乏改善目前政策执行现状的实际操作性的建议。
钱再见,金太军认为(钱再见, 金太军,2002,)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实际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往会由于自身的态度、素质和能力等原因,消极、被动、低效地执行政策,甚至影响和阻挠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这种现象就是我国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现象。
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的“中梗阻”现象,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阳奉阴违,拒不执行”;“左顾右盼,等待观望”;“讨价还价,政策攀比”等,大都可以从政策执行主体上找到原因。
影响政策主体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包括政策社会化机制乏力,成本收益预期失衡,责任追究制度缺损等等。
要克服“中梗阻”现象,就需要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知识水平和政策执行能力;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同感。
建立健全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
丁煌认为(丁煌,2002A,)我国的政策执行中存在着政策执行阻滞现象。
政策执行阻滞是指政策执行过程因某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的不顺畅乃至停止不前,进而导致政策目标不能圆满实现甚至完全落空的情形。
阻滞政策有效执行的制度缺陷包括纵向的政府间权力划分缺乏规范;横向的机构间职能配置交叉重叠;政策执行行为的监
督制度不健全;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有待于完善等。
防治政策执行阻滞的关键在于健全相关制度,要改进行政职权的配置制度,进一步完善改府行政组织间的职权分配制度。
进一步完善政府与执政党间的职权配置制度;完善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制度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制度漏洞,从制度上抑制政策执行阻滞行为的发生,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郭渐强认为(郭渐强,1997,)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模式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效果。
为了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从我国国情和社会转型期的实际出发,应该选择有限集权模式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在上收不该下放的权力时,进一步下放应该给地方的权力。
第二篇:关于我国经济适用房相关政策及其执行现状的分析报告关于我国经济适用房相关政策及其执行现状的分析报告
王鑫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居民住房问题随着住房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而越显突出,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住房保障工作也越显重要。
其中,经济适用房是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经济适用房制度被提出以来,其相关的政策也在不断地变动、发展与完善。
所以就经济适用房的保障性与商品性两个属性并存的特点以及基于我们许多毕业生倾向选择临时租用他人经济适用房的现状,我们认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与经济适用房相关的政策及其执行的现状是很必要的。
经济适用房是政府针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通过行政划拨土地、减免相关税费等政策扶持的方式,组织统一建设或者规定在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中按比例配套建设的面积为围绕规定面积上下浮动幅度有限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当前的国家规定的经济适用房的面积为60平米左右,地方可根据各地的情况围绕此规定面积进行合理调整。
对于经济适用房的申请人的要求基本集中在三点上:第一是身份必须是本市的户籍;第二是所谓的收入要在中低收入以下;第三是当前住房面积也是在平均的面积以下。
至于具体安排仍是由地方政府依据本地实际情
况斟酌规定,包括本市户籍人口的居住年限要求(现普遍规定为五年);申请家庭人口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对经济适用房的一些合理附加政策。
经济适用房的申请也有着严格的审核程序,一般要经过审核材料,入户调查和公示四个环节,该流程所涉及的相关的单位和部门按申请顺序依次排列为:户口所在地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市(区)、县人民政府建设(住房保障)部门同级民政部门。
在以往的二十来年里,经济适用房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完善,中央围绕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政策也层出不穷:
1991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建设经济适用房的新思路,并以集资合作建房方式为主,这对于促进住房制度改革、解决广大城镇职工购买较低价格的住房发挥了重大作用
1992年开始的市场经济改革,把住房问题从总体上推入了市场轨道。
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把“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列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1项基本内容和任务。
同年12月1994 年 12 月建设部、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首次对经济适用住房性质、适用范围、建设方式、土地供应方式、资金来源、销售价格、成本构成等做了系统的规定。
1998 年7 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确定了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目标,并明确提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继续推进现有公有住房改革。
同是1998年的7月,建设部、国家计委等联合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若干意见》,强化了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制度保障。
1999 年4 月,建设部印发了《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扩展了住房保障体系的覆盖人群,并对廉租住房性质、适用范围、建设方式、
申请和退出机制做了系统的规定。
在新的住房制度下,我国确立了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体系,在依靠市场经济进行资源优化,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的同时,还以社会保障的形式向中低收入者、最低收入者、无房户、住房困难户等提供了解决住房需求的途径。
2002 年 11 月,建设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
2003 年 12 月,建设部、财政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联合印发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2004 年5 月,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等联合印发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2007 年 8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简称 24 号文,对经济适用房进行了重新定位 ,将经济适用房由过去的政策性商品住房转变为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并将供应对象严格限定在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同年 11 月,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门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后,同时出台了新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和《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对以前的关于住房保障体系的相关规定做了进一步修订和改进,使之更加符合群众的利益,指导方针更加明确,从制度上加强并完善了住房的保障体系,消除了制度漏洞。
以上均为近20年政府关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与管理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以这些政策作基础,经济适用房制度也不断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90年代初,经济适用房开始起步,到1994年中央对经济适用房各方面进行系统性规定,再就到1997年我国经济适用房发展的现状,这一阶段我国经济适用房完全是处在酝酿和探索阶段;1998年前后,国家启动了包括住房改革等一系列内需措施,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开始起步,从而为了更好地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和增加市场消费,到2004年,我国经济适用房的开工面积和数量都在成倍地增加,经济适用房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在2005到2006年间关于经济适用房的各种诟病开始逐渐暴露并引起广泛关注,
例如户型过大、标准过高;寻租现象严重 ,富人抢占了穷人的福利,某种程度上冲击了市场上的商品房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经适房在怀疑中徘徊不前,经济适用房制度也进入了发展转型阶段,经济适用房的绝对投资额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从2007年至今,我国进入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加强阶段,国家开始对经济适用房地位进行重新定位,严格限制供应对象以及各种管理办法更明确,尤其是在建设,价格,准入和退出以及监督方面的管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实,从上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政策的制定对经济适用房的现实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是经济适用房的发展现状又会反作用于政策的制定,对新政策的出台具有督促作用。
所以基于这样特点,我们可以断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适用房的发展还会面临新的情势,那也注定国家必将不断推出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以及人民群众需求的新政策。
当然,不论是就我国经济适用房的发展演变历史还是就当今其发展的现状,问题依然还有很多,发展依然很不理想,与诸多国家与地区向比起来,依然还处在落后的水平。
这些都反映了在我国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诟病依然还很多。
我们先就我国经济适用房相关政策本身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
第三篇:浅析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现状
浅析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执行现状
——2011年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第二部分--货币政策操作
在经常项目开放、资本项目有限流动的情况下,在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浮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其执行的独立性是有效的,则其效果也应是有效的。
但是,在资金不断涌入境内、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的时候要如何相机抉择、如何有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才能保证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问题,本文仅以201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其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
存款准备金
利率
汇率
Discuss about China's central bank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second part of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1, central bank monetary policy report
In the case of current open、limited capital mobility , the RMB exchange rate against a basket of currencies under a managed float of the currency when the macro-control policy during the independence of its implementation is effective, its effect should be effective of.However, the continuous influx of capital within, the rising pressure of RMB appreciation in the case, the central bank in implementing monetary policy, how camera choice, how to effectively use various monetary policy tools to ensure macro-economic control goals, which is a growing problem, this article only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1,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its problems.Keywords:
monetary policy tools
open market operations Deposit reserve ratio rate
exchange rate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1.1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即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以此达到特定或维持相应的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作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往往和财政政策搭配使用,以实现最终的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各国实施货币政策主要采取三大工具——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有效但是也影响最大的工具,在实际中,各国一般较多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道义劝告、法定保证金限额、抵押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等,这些政策在实际中往往作为前面主要工具的辅助工具使用,以达到政策目标。
1.2 我国特殊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结合具体的国情,有着自己特殊的货币政策,如: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等。
我国用于日常操作的政策工具是存贷款利率,这也是中国货币政策操作不同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地方。
我国对利率实行管制,市场利率由中央银行制订执行,实际上充当了货币政策工具;由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我国中央银行除了为其提供贴现以外,还提供信用贷款,并将这一方式扩大到全部商业银行,再贷款在商业银行负债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再贷款利率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工具。
实际中的货币政策工具执行情况 2.1 201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目标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2.2 货币政策工具实际执行情况
2.2.1 公开市场操作
我国2011年第三季度累计发行央行票据 1640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6290亿元,截至9月末,央行票据余额约为1.93万亿元。
央行应对季节性因素及市场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变化而采取灵活的公开市场操作,并搭配其他工具进行调控。
2.2.2 存款准备金制度从2011年9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并根据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在3-6个月内逐步实施到位。
近
年来已陆续将表内理财产品、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金融控股公司存款等逐步纳入交存存款准备金的一般性存款范围;对于存款准备金率,为了抑制通胀,央行在本年上半年连续6次上调准备金率,但是本季度并没有调整,相反,在12月为了防止资本动荡,出现了本第一次准备金率下调。
2.2.3 存贷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7月7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25%提高到3.50%,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31%提高到6.56%,各上调0.25个百分点。
2.2.4 窗口指导和政策指引
积极推进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对“ 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截至2011年9 月末,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含票据贴现)余额20.7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26万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0.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3%。
2.2.5 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助推作用
第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3549元,最低为6.4748元,65个交易日中34个交易日升值、31个交易日贬值。
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28%(176点),最大单日贬
值幅度为0.14%(90点)。
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马来西亚林吉特等新兴市场货币报价成交日趋活跃:第三季度,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卢布成交29.3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对林吉特成交0.5亿元人民币。
评析
3.1 对以上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理解
第三季度我国统计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7月—6.5、8月—6.2、9月—6.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半年的通胀问题已经基本得到抑制,央行也没有运用“强烈”的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反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微调,以应对短期的流动性问题。
由于本年上半年通胀的影响,央行在7月初上调存贷基准利率,个人觉得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总体来看,或许是
风险厌恶、或许是不会或不愿投资等原因我国大部分的人还是愿意把钱存到银行,如果通胀严重,那些对这些人来说根本没有收益可言。
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过渡来的,国家的宏观调控占有比较主导的地位,而且也是比较有效的,因此在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三农”扶持等方面也有较好的政策效果,但是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我国实行的汇率制度是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货币政策的执行对汇率的影响较大,以上对外汇即期市场的逐渐开放和活跃,短期来看是促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和活跃了交易品种,但是长期和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要市场化,就不应该有过的的政策干预和影响。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逐渐过渡的漫长过程。
3.2 货币政策执行所面临的相机抉择
由蒙代尔的“三元悖论”可知: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央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试图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鼓励国内资金对外投资;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快,导致房地产等的价格偏高,但是就第三季度来看,这种现象似乎有所减缓。
在我国资本有限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管理浮动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
即使在大量“热钱”涌入的情况下,央行也努力“三全齐美”,但是在面对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时,央行不得不进行相机抉择。
要怎么抉择、偏爱谁?我想这是一个长期不断微调的过程,也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下而不断调整中间目标!
第四篇: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
适度农民工
【论文摘要】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文章通过特定的测定模型,计算出我国
近几年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保水平下限值,认为我国社保支出占 GDP 的比重偏低,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引言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
建立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支撑能力也逐步增强。
近几年全国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递增6%左右。
但另一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成为一项十分艰巨和繁重的任务。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制订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科学测定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我国现阶段的社保水平,并做出科学合理地比较和分析,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从最微观的角度出发,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被称作社会保障水平,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过高或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会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机制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1、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国内曾有学者提出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模型:S=Sa/W×W/G=Q·H=0.75(Oa+Z+J+M)其中S 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W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Q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又称社会保障负担系数,H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称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H 选定为 0.75),Oa 为老年人口比重,Z 为失业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J 为工伤、生育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M 为社会福利优抚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根据国际经验
和中国已采取的保障政策,失业保险支出比重系数 Z 一般在 1%-1.5%左右,下限选1%为宜;工伤、生育保险支出比重系数J 一般在0.016%-1.5%左右,下限
选0.016% 为宜;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支出比重系数M 一般在1%-1.5%左右,下限选 1%为宜。
” 参数 Z、J、M 都采用的最小值,因此计算得出的数据为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即社会保障水平的最低值,适度的社保水平应稍高于社保下限值。
将各项参数代入上述公式,得出2004—2006 年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下限值(见表1)。
表1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下限值(2004—2006 年)(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
2、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现状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额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深度。
社会保障水平“度”的测定公式:S=Sa/G。
其中S 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表2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2004—2006 年)(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依据表 1 所示,2004-2006 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分别为 9.778%、9.784%、9.987%,也就是表示 2004 年-2006 年我国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应该在 10%左右。
而表
2 所示,我国实际的社会保障水平分别为:3.122%、3.183%、
3.062%。
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实际的社保水平不及社保水平下限值的三分之一。
虽然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逐年都有所增长(2006 年除外),但增长速度缓慢,低于社会保障水平下限值的增长速度。
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我国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成因分析及相应对策由于统计年鉴中社保总支出并没有涵盖事业单位和机关人员在这方面的支出,若要考虑到事业单位和机关的高水平的保障,我国实际的社保水平应有所提高。
但数据所限,故不展开对这部分的分析与阐述。
1、社会保障覆盖面依然狭窄,没有实现全覆盖我国的农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