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城建史古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原始社会居民点及殷周时代的城市(by ucs)
重点:
1、《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原始居民点的特征
3、城市产生的时期
4、城市产生的条件
5、名词解释“邑、都、市、城、廓、国”
内容: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特征
1、原始社会的发展背景p1 1-1
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农业的产生——劳动的分工——固定居民点
2、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母系氏族公社聚落
父系氏族公社聚落
3、原始居民点的特征p4-5 1-3
(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多在第二台地上
(2)、规模:大小不等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布局也有一定的规律,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
(4)、已有一定的分区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和产生
1、城市产生的时期p7最后一段1-4
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反战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直接原因)
(3)、精神文化的繁荣
(4)、频繁的战争
(5)、夯筑技术的发展
3、城市形成的标准
(1)、一定规模
(2)、一定永久性大型建筑
(3)、一定手工制造地方
(4)、基础设施
(5)、市
三、殷周时代的城市
1、殷周时代的社会背景p9 2-前言
2、殷周时代的城市p9-12 2-1 2-2
商城(郑州)p9 殷墟(安阳小屯)p11 周代都城p12
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p13-14 2-3
邑:卜辞中象形土地和人民,可见并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
市:交易场所,“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
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左传》)(邑和都得区别)
城(或)与国:周代……国与城意义也同……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一般外城为廓,内城为城。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管子》)“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
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4、礼制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
《周易》对城市规划的影响(eg 战国吴都阖闾)
1、创立了“相天法地”的象征主义规划方法。
2、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
3、“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
4、城市规划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思想的创立
《周礼》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古代城市规划发展主轴
2、将国家制度中的严格等级观念运用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
3、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建立
《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p15 2-3
主要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
影响(答案不确定):1、都邑建设理论
2、礼制营建制度
3、井田制方格网系统规划方法
4、王畿区域规划制度
例题:
1、《周礼·考工记》中王城制度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系统之间有何关系?试背述其原文并解释。
P15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2、论述我国周王城制度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历代都城规划中沿用及演进的历史脉络,附线框图表示。
3、列举我国按《周礼·考工记》所载型制规划建设的古代都城5个及其朝代,并依先后顺序。
周络邑、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
简述《周礼·考工记》的城市营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讲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重点:
1、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2、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4、秦咸阳的规划特点
5、汉长安、洛阳的规划特点
内容:
1、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1)、城市发展的背景p17 3-1 p25 4-1
(2)、城市建设的特点
春秋战国:
(1)、城市数量增加
(2)、规模扩大
(3)、工商业发达
(4)、城规建设上出现比较科学的观点
秦汉:
(1)、郡县制的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发展。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发展
(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若干城市经济区域。
(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所发展
(5)、城市建设方面——闾里制,多宫制
(6)、政治经济双重职能。
秦代城市发展及规划:
(1)、强调军事防御的规划和建设
(2)、道路城镇交通网络的建设
(3)、注重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4)、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5)、都城的规划建设
汉代城市规划特点及经济分区
(1)、儒家思想和礼制思想
(2)、经济分区
(3)、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p17-24 3-2
(4)、管子的思想及影响
A、《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极为重要的著作,打
破单一布局模式,以功能出发,以自然环境为主。
B、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
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C、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
D、创立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上,必于大川至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
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秦汉时代的城市4-2
秦咸阳p26
规划结构:(1)、轴线规划
(2)、渭北、渭南两大综合区
(3)、天体规划理念
(4)、京畿规划
(5)、不建外郭
(6)、以地形分区
(7)、驰道
咸阳:工商业区:市、肆、市亭
居住区:闾里、里监门
官府手工业区
道路系统:复道、甬道、驰道、桥梁
西汉长安p28(多宫制)
总体规划布局:(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无“左祖右社”、“前朝
后寝”之分。
(2)、九市布局由城中东西两市延伸至渭北
(3)、城市拓展方向:北——经济南——政治
(4)、宫殿在城市中占主体地位,以体现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
帝都的尊严。
(5)、长安城内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以安门大道为主轴,划分有政
治用地,经济用地,居住用地。
东汉洛阳p32(多宫制)
总体规划布局:(1)、仍然以宫殿为主,南北两宫占据了城墙内几乎一半的土地。
(2)、南北宫之间为方正的闾里。
(3)、祭祀的建筑均在城南,主要官署在南宫附近。
名词解释:
辟雍:为礼制建筑。
“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
”(《五经通义》:)西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作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多为祭祀用。
(来源:百度知道)
例题
春秋战国时代几个著名的大都城为何大都在型制上不符合周王城制度的规定?绘其中两个城市平面简图以助说明。
汉代都城长安中宫殿与整个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有何特点?并绘图示意。
列举两个春秋战国都城平面,说明周代末期第二次筑城高潮的兴起及其历史必然性。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城的发展规模及其平面图形较其原有形制有何变化?试举二个都城为例,并绘平面简图。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有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家及理论?
西汉长安都城修建过程及平面布局有何特点?
论述中国两种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在城市建设史上的重要价值。
~蓝色字体是题目或重点的名称,桔色的是一些必要的提醒~大家要
第五讲明清时期的城市
•一、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背景
(教材P119-P120)
(以下答案来自个人笔记,东西不全,可以再翻阅下教材,应该不会考问答吧。
)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明朝,年号洪武。
2、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废中书省、丞相、建内阁、东西厂。
•二、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教材P120~124)
城市发展情况
(以下答案来自教材中要点)
1、明清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
2、明清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
3、城市,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
4、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市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5、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区域较前代有明
显的扩展。
建设特点
(以下答案来自教材中要点)
1、明清时代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
使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又一次得到总结、
继承和发展。
2另一个主要特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自发建设形成了更为灵活的布局形式。
“厢坊制”出现。
3、其次,城市商业的布局更灵活自由。
4、明清时期,随着火药在军事上更为普遍的应用,各大中小城市,普遍改建或加固
城垣,或新建一些设防城市。
5、清代以后,由于国内统一,外来侵略减少,明代修建的一些纯粹的边防及海防城
市由于失去了军事防御的意义而衰落,其中一些逐渐转化为一般的府、州、县城。
6、城市园林的建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以下是PPT中给的答案,考到的话应该答下面这个,可以把上面的那个教材要点作为辅助)
1、继续宋代以来的开放性城市模式。
2、城市建设上存在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并重。
3、城市一般都有规划,且礼制规划仍占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
4、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商业布局
更加灵活。
集中、沿街、沿河。
5、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6、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三、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这一部分在书中比较分散,我只在这里列出各类型城市的代表,内容来自PPT,可能还是要以明清北京为主吧,这是个人观点)
•都城
南京、北京、中都凤阳
•中心城市
成都、太原、兰州、昆明、贵阳
•府州县城市
保定、安阳、南通、淮安、天水、银川、平凉、荆州、阆中、遵义、常熟、寿县•工商业城市
扬州、临清、平遥、太谷、景德镇、佛山、自贡
•市镇
乌镇、南翔镇、周庄镇、同里镇、张秋镇、周口镇
•边疆地区城市
瑷珲、归绥、迪化、喀什、西宁、大理、丽江
•重点(这个就是传说中的重点,都是现成的题呀~辉辉就从这里面挑题了。
)
•1、明清北京的变化
(教材P135~P142)
(教材中的内容太零碎,不便整理,原谅偶~大家看看,当作补充参考吧。
)
(以下答案总结自PPT,内容较精炼,作为考试答案的话,可以扩展一下,多写几句废话~)
历史沿革:战国燕蓟县——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
明北京的改建
(1)北部收缩5里,南部南移1里半。
(2)开辟天安门前宫前广场。
(3)景山、钟鼓楼建设。
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1)部分宫殿的重建。
(2)离宫和园林建设(三山五园)
(3)居住地段的调整(将内城一般居民迁出)
(4)“贵西城,富东城”
(5)商业区的变迁。
(6)宗教建筑发达(喇嘛教)
•2、明代防御体系(以临榆山海关为例)
(教材P153第六节)
(以下内容整理自教材,个人整理,很多,就看看吧~仅供参考)
明朝十分重视对于北方边境和东南沿海的防卫,修建了完整的军事防卫体系。
设立了大量的卫所机构和独立的卫所城市。
临榆山海关为例:
山海关位于辽西走廊,是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坐落于山海之间的“蓟辽咽喉”
要害之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驻有重兵把守。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于此置山海卫,辖十个千户所,徐达于洪武十五年修筑关城和城防体系。
在山海关附近,精心布置了由长城、七个城堡、十大关隘和数座敌台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整个防御体系以山海关城为中心自内而外形成四个层次的防御体系。
从山海关城观察,构成了以关城为主体,南北两翼,左辅右弼,二城卫哨,一线坚壁的古城卫戍体系。
(以下内容整理自PPT,以它为主吧,那个总体布局,我猜不用答,还是写出来,大家看看~)
区位:辽西走廊,长城东部起点“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
古城防御体系:以关城为主体,南北两翼,左辅右弼,二城卫哨,一线坚壁。
第一层次:山海关城,东西罗成,南北翼城
第二层次:威远城,宁海城
第三层次:关隘
第四层次:烽火台
山海关城总体布局:126公顷,不规则四边形,四门,十字大街正对城门,中心有钟鼓楼,有坛庙寺观。
•3、其余以填空或选择为主
(下面是一堆老师给的考研题~太难了~偶不会做~我猜不会考~书上和PPT上都没有系统的答案,我只是每道题找一些能找的资料,大家看看吧~)
•明代九边重镇的域镇体系、规划格局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在明代的军事防卫体系中,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了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卫所城市和边防城堡,并划分分区,形成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辽东(驻辽阳)、蓟州、宣化、大同、山西(驻偏关)、延绥(驻榆林)、甘肃(驻甘州)、宁夏(驻宁夏)和固原。
其中延绥、宁夏、甘肃总称“三边”,三边总制驻固原。
•明清北京城对元大都的规划布局有何继承与改变?
继承:
1、明北京城的布局继承了元大都的礼制规划传统。
2、明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都是元大都的基础。
居住区于元大都相仿,以胡同划分为
长条形的居住地段。
3、明北京城的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
改变:参考重点第一题的答案。
•简述北京故宫城市轴线在中国传统城市布局中的代表作用。
打死我也不做~
•名词解释:翼城
在明代的军事方位体系中,出现了以关城为主体,南北两翼,左辅右弼,二城卫哨,一线坚壁的古城卫戍体系。
其中翼城作为驻兵以及屯放粮草、军械之用。
一般修筑在关城南北的长城沿线,如山海关的翼城。
一、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背景(by 赵畅)
明(1365-1644)
明朝的城市建设:营造中都,改造南京,迁都北京
商业都会增长较快,出现专业化城镇,长城及边境海防城寨建设
城市内型:政治型,工商业型,对外贸易港口型和边防军事重镇
清(1644-1911)
建设-承接传统,鲜有变化
二、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城市内型和数量增多
2,城市布局:长江中下游的核心区域;华北华南的欠发达地区:西北和西南的不发达地区3‘北京最终被确定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4,建设特点:[1]继续宋代以来的开放型城市模式[2]城市建设上存在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并重[3]城市一般有规划,且礼制规划手法人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4]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5]城市军事系统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6]园林建设在一些大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三、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PS:在此列举部分重要城市。
中都凤阳,南京(建康);北京,成都(中心城市其他中心城市还有:太原,兰州,贵阳,昆明),军事防卫城市P153]
都城
中心城市
府州县城市:南通,淮安;天水,阆中;遵义;常熟
工商业城市
市镇
边疆地区城市
重点
1、明清北京的变化P141
离宫与园林建设;居住地段的调整;“贵西城富东城”;商业区的变迁;宗教建筑的发达。
另外加:北部收缩5里,南移1里半,开拓南城;开辟天安门前宫廷广场;景山钟鼓楼建设
2、明代防御体系(以临榆山海关为例)
P160,161,162
在山海关附近,精心布置了由长城,7个城堡,10个关隘和数座敌台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整个防御体系以山海关为中心自内而外形成4个层次的防御体系。
从整体上看,山海关城防御体系以长城为主体,以关城为核心,五城围绕,串联10大关口……
3、其余以填空或选择为主
第六章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结
1.政治、军事、经济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
2.城市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
3.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主要沿黄河、长江、运河分布;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逐步分离
4.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5.大一统体系中城市的有限变化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及规划思想
1.影响因素
早期的耕作制度——井田制
传统的营建技法——建筑面南背北,木结构建筑,城墙夯土板筑
持有的文化观念(天圆地方,天人感应;五行、阴阳、易学;相土、形胜、风水)
封建政治制度——以礼制为核心
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诸因素的集中体现,是影响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2.城市规划思想
(1)礼制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元大都,忽必烈遵从汉文化)(儒家哲学思想)(2)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管仲(自然之上)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
1.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按智能:(1)都城: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
规模大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按规划营建
(2)地方中心城市
(3)州府县城
按性质:(1)手工业城市(2)商业中心(3)海外贸易(4)防卫城堡(5)集镇
按形态:(1)规则(2)不规则
按封闭的程度:(1)开放(2)封闭
特殊类型:军市、陵城、关城
2.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址选择
农业河流、运河、沿海交通政治(汉长安,明北京)、军事(明防御城市)、经济(隋唐长安、洛阳)分布统治者势力范围朝代变迁风水3.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功能:生产(农、渔、牧)、航运、饮用、经济
城市分布:黄河、运河、淮河、长江、沿海
城市兴衰(交河、楼兰、秦咸阳、苏州)
城市布局:位置、形态、道路系统
4.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
主要功能:交通
基本单位:轨(交通量、等级)
主要交通工具:车
道路系统性:唐——主要交通干道,城市干道,坊道
宋——主要干道,城市干道,商业街,巷
元明清——主要干道,商业街,巷,胡同
道路的演变:宽度的演变(宽-窄)
性质的演变(交通-商业街)
封闭——开敞的演变
城门的设置:
城门的作用:出入口,结合点,关厢的形成
道路结构与城门:都城——三门,三条东西、南北主干道
府州城——两门,井字交通系统
(以上两者都是干道,一般街巷,巷的等级划分)
县城——一门,十字交通系统(街、巷)
道路形态
道路绿化与排水
水乡城镇道路:前路后河;路河合一;河道交叉口与市、广场
5.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分布
发展沿革:前朝后市(奴隶社会)——集中市肆(汉唐)——商业街(宋以后)管理(市令、市属)
分类(行业、时期)
功能的变化(交换——生产、娱乐)
沿交通运输(道路、河流)
与城市布局(位置、关厢)
与宗教建筑
6.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
发展沿革:周代的闾里——唐代的坊里(封闭,便于严格管理)——宋以后的街巷(开敞,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形态:城内——布局整齐城外关厢——杂乱
布局(与职业关系)
住宅组合形式——低层院落式北方——四合院、三合院南方——天井式规模、形制——等级制度
庭院绿化
7.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
筑城材料:水,夯土,砖,石
城墙高宽:由等级、大小、防御重要性决定
城墙构筑物:垛(雉)、瓮城、护城河、城楼(箭楼、橹楼)、马面、月城、翼城、庙(塔、阁)、排水设施
城门:数量由城市规模及政治地位而定,都城(三门),府城(二门),县城(一门) 8.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艺术
(1)轴线对称:礼制思想,传统建筑特征——根源
周代:有对称大型建筑群
春秋:大型建筑按轴线布置
汉长安:宫殿布局严整
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形式
隋唐长安:更完善的中轴对称
宋东京:正对宫城正门的御道
元大都、明清北京:更高艺术水平的中轴线
(2)对景:城门、钟鼓楼、塔、亭台楼榭
(3)山水文化内涵:
意义:山水文化是古代除了礼制之外对城市规划特色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儒家礼制——政治与经济功能;《管子》——技术;山水文化——
思想文化)
思想根源:《周易》《老子》《管子》《葬经》
发展:崇拜——利用——意境
中西方再城市山水文化方面的对比
(4)空间组织
春秋战国:筑以高台
隋唐:以整体布局特别是道路布局突出重点
明清:空间组织变化
(5)轮廓线设计
大部分建筑:低层院落式住宅
宫殿、庙宇、官府:大型院落式建筑群
城楼、钟鼓楼、塔
构成起伏变化不太强烈的城市立体轮廓线
(6)色彩设计:黄、赤、绿、青、蓝、黑、灰
9.中国古代城市的园林建设
起源与发展:
商、周——园、囿、圃、池、沼
春秋、战国、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写意山水园
元、明、清——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
分类:
按占有者身份: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按所处地理位置:北方,江南,岭南
10.与西方城市比较
(1)中国封建城市——地主土地所有制,有政治、经济双重职能,城市规模较大
西方城市——领主土地所有制,主要是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在乡村,城市规模较小
(2)中国封建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是官员的驻地,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明确的经济职能
西方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业中心发展起来的,尔后才发展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政治职能
(3)中国城市皇权思想——宫殿、官府衙门是城市布局中最突出的主体建筑西方国家神权至上——教堂在城市中统领全城
(4)中国城市——受儒家思想及风水思想影响,城市格局基本规整西方城市——受经济及宗教影响,城市大多不规整(尤其西欧)
(5)中国城市——受风水、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赞美自然,颂扬人和自然相融合,表现为理性主义文化,理性主义城市——融入自然
西方城市——利用自然,使自然为己服务,表现为功能主义文化,功能主义城市——突出于自然
(6)中国古代城市——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广场与公共场所,反映了封建集权的强大
西方城市——大都有供市民集会的市民广场,在广场周围有市场、教堂、市政厅等建筑,广场是群众聚集的中心,有多重复合功能。
重点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影响因素
早期的耕作制度——井田制
传统的营建技法——建筑面南背北,木结构建筑,城墙夯土板筑
持有的文化观念(天圆地方,天人感应;五行、阴阳、易学;相土、形胜、风水)
封建政治制度——以礼制为核心
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诸因素的集中体现,是影响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2、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1)礼制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元大都,忽必烈遵从汉文化)(儒家哲学思想)(2)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管仲(自然之上)(南京)
3. 不同历史时期都城布局的特点
4.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周代的闾里——唐代的坊里(封闭,便于严格管理)——宋以后的街巷(开敞,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5.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轴线对称(2)对景(3)山水文化内涵(4)空间组织(5)轮廓线设计(6)色彩设计
6.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农业(古代城市是在农业居民点基础上产生的)河流,运河,沿海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