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健康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1.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要有明确的科学定义与计算方法,可以明确地定量监测或者定性评价来计算。
(2)时效性原则:指标应该能够按年度获取,来定期地反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的进展程度。
(3)决策相关原则:指标应该能够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某一个方面的进展和状况关联,明确该指标的好坏与健康领域的关系,最好直接与政府制定政策相关联。
(4)易于获取原则:指标应该能够比较容易获取,或者通过容易获取的指标计算得到。
尽量选取纳入政府监测范围的指标,或者获取成本较低的指标。
(5)简明性原则:指标应该简单明了,显而易见。
(6)敏感性原则:指标变化能明显反映该指标指示的要素是变好还是变坏,要有较好的区分度。
2.健康指数评价维度
健康指数评价维度紧扣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战略目标部分。
根据纲要战略要求,全面检测战略实施情况,本研究在总健康指数下设置了“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六个评价维度,刻画各地综合健康水平。
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分类指标层和具体指标层。
目标层为综合指数,刻画一个地区整体综合健康状况。
分类指标层分为上述六个指标,监测各地区在各个维度上的健康状况。
具体指标层为选取的描述各个维度的可测量的指标,在考虑测量合理性的同时尽量选取公开数据,使得指数
在保证理论价值的基础上更具有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从多层次、全方位、多视角考察评估了健康状况,检测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而给出全面系统的科学成果。
3.具体指标选择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结果是否客观和准确,主要依赖于各个评价指标的信息是否准确和全面,因此,选取什么指标以及选取多少指标来刻画被评价事物,是多指标综合评价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有定量和定性两大类。
定量方法是从数据出发,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取一部分“代表性”指标,具体方法有逐步判别分析法、极小广义方差法、系统聚类法、主成分分析法、极大不相关法、选取典型指标法。
定性方法是从指标体系去分析这些指标间的关系,找出一部分代表性强的指标,经过专家小组讨论后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在健康指数的研究中,使用定量方法确定具体指标较具有代表性的为学者李日邦、王五一、谭见安等提出的在健康指数体系中以平均预期寿命为核心指标,将各类指标与平均预期寿命做相关性分析,但其只选取了与平均寿命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0.355)的指标。
在定性方法的运用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发展指数,其中的具体指标均为课题组经过讨论论证和借鉴相关研究而确定的。
本研究的具体指标选取思路为:在综合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公开发表的地区健康相关指标,依据定性选取指标的原则(即目的明确、综合全面、切实可行、稳定性强、协调一致),从我国现阶段实际发展水平以及指数希望达到的评价目标出发,找出部分代表性强的指标。
3.1 健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本课题组在充分讨论论证和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六个维度上共确定了30个具体指标,具体指标如下。
健康水平:
1.人均预期寿命;
2.婴儿死亡率;
3.孕产妇死亡率;
4.出生体重<2500克婴儿比重;
5.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比重;
6.居民平均就诊次数;
7.居民年住院率;
8.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
9.文盲率;10.6岁及6岁以上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比例;11.自杀率。
健康生活:1.性别比;2.人口自然增长率;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健康服务:1.每100万人三甲医院数;2.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每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4.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5.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6.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7.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8.每千人口养老床位数。
健康保障: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健康环境:1.森林覆盖率;2.人均分摊化学需氧量;3.人均分摊二氧化硫排放量;4.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5.人均分摊废水排放量。
健康产业:健康服务业总规模。
由于课题组难以获取每年各地区的自杀率和健康服务业总规模的数据,因此本报告在计算健康指数时剔除了这两个指标。
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