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名校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名校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中央与地方文化旅游系统相继正式挂牌,诗和远方’从口号走向实际。

”这句话是病句。

B.4月12日晚,马云更新了个人微博,表示“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同时又强调“年轻人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解析: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C.“5月16日上午,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行。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活动举行。

D.“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这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复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排排巨浪接踵而来
....,它们翻滚着拥挤着咆哮着撕咬着,如千军万号滚滚而来。

B.为保障游客权益,是游客在参差不齐
....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C.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的山如林,水如画,实在是美不胜收,让到过这里的游客无不叹为观止
....,连连称赞!
D.一到晚上,这里到处播放乐曲,音量毫无节制,震耳欲聋
....,彻夜不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未来5年,我国出境游客数量将达到5亿次左右,周边国家将率先受益。

B.世代传承的好家风,能让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C.今年春季的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倍多,抗旱保苗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D.好的经验会带来好的效果,因此在落实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不被用歪了。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由于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

②南京云锦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③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④现代只有南京生产,常称为“南京云锦”。

⑤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是南京工艺“三宝”之首。

A.③①④②⑤B.⑤③①④②C.②⑤①③④D.⑤①③④②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B.《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写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自我调节、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记”是一种文体。

《核舟记》一文表现了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

核舟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娴熟湿漉漉纷至踏来心旌摇荡
B.堕落茂腾腾目眩神迷怒不可過
C.浮燥尾椎骨川流不息轻歌曼舞
D.抛锚草坝子舐犊之情振耳欲聋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鲜腴.(yú)俯瞰.(kàn)枯燥.(cào)重峦.叠嶂(luán)
B.迂.腐(yǖ)琐屑.(xuè)倔.强(jue)瞠.目结舌(chēng)
C.遏.制(è)丘壑.(hè)拙.劣(zhuō)接踵.而至(zhŏng)
D.蹒跚.(shān)溺.水(nì)黏.土(nián)恹恹.欲睡(yàn)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B.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C.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D.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9、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

(《礼记》)
(3)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4)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6)暮去朝来淘不住,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浪淘沙》)
(7)________________,春来还发旧时花。

(岑参《山房春事》)
(8)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青玉案》)
(9)已是悬崖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0)表现主人公不畏道路艰险、高远陡峭,逆流而上追寻心上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
10、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4月13日下午,诗词领yù()女神蒙曼现身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互动专场一“学习强国·诗词中国”诵读,一贯平易近人、①和蔼可亲的她,先给现场所有人普及了一回诗词常识。

观众们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其实,②类似鲜.为人知的中国古诗词,在今年最火的APP“学习强国”平台上,都能学到。

③活动上,浙江卫视的主持人yǒng()跃参加,现场品读吟诵:从先秦诗歌《诗经》,到东晋田园诗《饮酒》,从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到近现代闻一多的《死水》等……④,浙江名嘴用或浑厚、或磁性、或铿.锵、或柔美的嗓音,带领现场观众穿越中华五千年,重温经典古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领yù(_______)②yǒng(_______)跃③鲜.为人知(______)④铿.(______)锵
2.下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3.与“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意义最接近的成语是()
A.大彻大悟B.豁然开朗C.叹为观止D.震耳欲聋
4.下列对文段中作家作品相关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创作过组诗《新乐府》《卖炭翁》就是其中的一首,该诗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B.闻一多是坚定的民主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最后一次讲演》是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面对特务分子的捣乱拍案而起发表的即兴讲演。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篇,故又称《诗三百》
D.《饮酒》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他还创作了《桃花源记》一文,文中描绘了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成语“世外桃源”就源自《桃花源记》。

二、现代文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要细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

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

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

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

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

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

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

”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好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⑤什么叫细?这就叫细。

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⑥又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

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

”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⑦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

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相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

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

恰恰错了。

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

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⑧这就叫细。

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

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

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

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

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

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

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

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

”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

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

”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叶三用他生活知识的积累去看画,看出画家的错来,这就是细。

我们平时多积累生活知识,读书时去运用这些积累,才能把书读细。

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人家写错了,你也读不出来。

知识是读书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

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
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1.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音概括叶三与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3.“什么叫细?”请阅读第③—⑩段,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分条概括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4.作者主张读书要细。

请通读全文,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从两方面概括细读的好处。

12、生活中的减法
①“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不如意事,又差不多八九成是由他人给咱带来的。

比如,有人冷落咱,疏远咱,伤害咱,贬低咱,羞辱咱,乃至欺咱老实,骗咱好心,卖咱假货,偷咱财物等等不如意,不都是来自他人吗?面对这林林总总不如意事,咱当如何对待呢?想起了前些年常用的两句古话,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

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你不仁,我不义。

你冷落咱,咱疏远你;你敢动口羞辱咱,咱就敢伸出老拳动手;你今天卖给咱假冒伪劣,咱明天回敬你缺斤少两;甚至,你偷了咱一辆自行车,明天咱去偷别人的摩托车,一气之下,做了偷摩托车的贼。

这样,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加法,还不越来越多?
③“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面对不如意事,咱心里难受,感到痛苦,咱就不能让别人也为这样的事而难过,而痛苦。

你伤了咱,如果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咱宽容你,以此为教训,遇事不迁怒于人,不伤害无辜。

你给咱冷遇,让咱感到难堪,感到苦恼,咱遇事就当多给人一些热情,一些关爱,一些帮助。

这般,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减法,会越来越少。

④遭遇不如意事,以身作则用减法,这自然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与宽容的精神,并且,还标志着一个人立身的高度与处事的眼光。

他们会这样认为:有人冷落了你,同时也强化了你的自立;有人伤害了你,同时也磨炼了你的心志;有人欺骗了你,同时也增进了你的见识;有人绊倒了你,同时也锤炼了你的能力。

从而,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

心胸狭隘、小肚鸡肠,遇不如意事,喜欢加法的人,自以为得计,可占到便宜了吗?没有,绝对没有。

⑤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有段对话,就很值得玩味。

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⑥看来,生活中的减法,确实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美自己的人格。

同时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叉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赵亚兴摘自《读者俱乐部》,有删改)
1.本文标题是“生活中的减法”,为什么先从“生活中的加法”谈起?
2.结合②一③段有关内容,说说为什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生活的加法,而“反其道而行之”是“生活的减法”。

3.文中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的对话耐人寻味,你能品出其中做人的智慧吗?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观点,为“指路大王”谢亮写几句点评文字。

链接材料:北京有位76岁的老人,叫谢亮。

4年前,他向人问路,却遭冷遇,那人不理不睬,一脸的冷漠。

他自然感到气愤,但并未将这气愤撒给任何人,而是想到,之后别人向我问路,我要用最高的热情、最大的耐心给人家指路。

此后,他将全市公交车站、大学、医院、公园、大使馆、各省办事处等47090多个地点,编成20万字的《指路手册》,每天风雨无阻地为成百上千的人“义务指路”,被誉为北京城的“指路大王”。

三、文言文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____________。

(2)《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____________。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____________。

(4)野马
..也,尘埃也。

野马: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你喜欢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14、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 (2)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B.力/恶其不出于身也C.其中/往来种作D.黄发/垂髫
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四、作文(40分)
15、岁月如歌,我们一起走过,回忆和期待演奏着生命的交响曲。

请以“走过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3、选择自己能够驾驭的文体,诗歌不得少于10行。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
1、C
【解题分析】
A.不是病句。

B.标点错误,“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改为:“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D.“不是……而是……”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故选C。

2、B
【解题分析】
A.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B.参差不齐:高低长短不齐。

使用对象错误。

此处可用“良莠不齐”。

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D.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故选B。

【题目点拨】
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3、B
【解题分析】
A.“达到”和“左右”前后矛盾;
C.“减少”与“一倍多”搭配不当,“减少”不能用倍数。

D.“防止”和“不”连用,造成否定不当。

故选B。

4、B
【解题分析】
此语段介绍了“南京云锦”⑤直入话题,是第一句;③①介绍了讲了它的配料与用料等特点,可通过读来排列顺序;
④是②的条件,可通过理解句意理清顺序。

故选B。

5、B
【解题分析】
B项表述不正确,“表现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自我调节、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说法有误,正确应该是“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故选B。

6、B
【解题分析】
A.纷至踏来——纷至沓来;
C.浮燥——浮躁;
D.振耳欲聋——震耳欲聋。

故选B。

7、C
【解题分析】
A. 枯燥(zào);
B. 迂腐(yū),琐屑(xiè),倔强(jué);
D. 恹恹欲睡(yān);
故选C。

8、A
【解题分析】
B.“河瀑”二字中间,“哀怨”二字中间均需加顿号。

C.把引号中的句号移至外面。

因为“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已经做了前文“《英雄记抄》说”的宾语部分。

D.“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一句要加上单引号。

故选A。

9、(1)波撼岳阳城;(2)盗窃乱贼而不作;(3)心忧炭贱愿天寒;(4)安得广厦千万间;(5)零落成泥碾作尘;(6)遂令东海变桑田;(7)庭树不知人去尽;(8)灯火阑珊处;(9)犹有花枝俏;(10)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解题分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本题中应注意“撼”“窃”“炭”“碾”“阑”“溯洄”“跻”这几个字的写法。

10、1.域踊xiǎn kēng
2.D
3.B
4.C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

注意“踊”不要写成“涌”,“鲜”是多音字,此处是“少”的意思,应读作“xiǎn”。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D处“到近现代闻一多的《死水》等……”中,“省略号”和“等”重复,删去其一。

故选D。

3.A.“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
B.“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D.“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故选B。

4.C.表述错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二、现代文阅读 (25分)
11、1.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出“什么叫细”这个问题,引出自己对“什么叫细”的阐释;表明“什么叫细”这里面有学问,不是那么好说清的;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

2.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核心语意正确即可。


3.①读书时能注意到一般人没有注意到的细微之处。

②从书中读出作者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细微之处。

③平时多积累生活知识,读书时去运用这些积累(核心语意正确即可。


4.细读在阅读上,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让我们能读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细读在生活上,能让我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更仔细,积累更多的生活知识。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个问句提出“什么叫细”的问题,第二、第三和第四个问句列举了三种现象并提出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到底什么是细呢?“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故事的叙述。

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

文章第④—⑩段是介绍叶三与画家交往的内容。

第④—⑥段叙述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

⑦⑧两段叙述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

⑨⑩两段叙述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③—⑤段,讲了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中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时能注意到一般人没有注意到的细微之处。

读出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读书时运用积累的生活知识,读书时运用生活知识的积累等内容。

此题也可抓住关键句分析。

注意分点作答。

4.题干要求从两方面概括细读的好处。

可从细读对阅读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如可提取第⑧段“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最后一段“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分析作答。

即在阅读上,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细读在生活上,能让我们在生活中细心,同时反过来促进阅读。

【题目点拨】
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
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2、1.作用是为了引出“生活中的减法”,并与其形成对比,以突出“生活中的减法”的生要性及必要性。

2.因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以牙还牙,你不仁,我不义,从而使生活中的不如意增多。

“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从而使生活中的不如意减少。

3.遇事应多忍让,多宽容,甚至以德报怨,最终必将感化对方。

4.[示例]老人用自己的热情、耐心、宽容增进了社会和庇,完美了自己的人格,他的胸怀、品德标志着他的立身高度与处事眼光。

【解题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写作手法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等等,并且能结合具体的文章,准确判断使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文章题目是“生活中的减法”,却先从生活中的加法说起,目的是为了引出“生活中的减法”两者形成对比,对比的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文章利用“生活中的加法和减法”对比,强调或突出“生活中的减法”的重要性。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读懂文意,结合题目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句话作者在第二段中做了充分的论述”你不仁,我不义;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加法,还不越来越多“所以说这种做法是生活的加法;”“反其道而行之”作者在第三段中也有充分的论述: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遇事就当多给人一些热情,一些关爱,一些帮助。

这般,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减法,会越来越少"所以说:这样的生活就是减法。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可知“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是说要待人遇事宽容,忍让,不计较,最终就会“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也会被感动。

意思对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4.此题考查学生对内容和论点的理解及语言的运用能力,“生活中的减法,确实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美自己的人格。

同时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又增进了社会的和谐”这句话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是本文的论点。

材料中谢亮老人虽遭冷遇,但并未将这气愤撒给任何人,而是用最高的热情、最大的耐心给人家指路,由此可见他宽容别人,用自己的热情和耐心帮助别人,既展示了谢亮老人宽广的胸怀,又给其他人以启示。

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25分)
13、1.(1)同“溟”,海。

(2)形容词用作名词,奇怪(怪异)的事物。

(3)盘旋飞翔。

(4)山野中的雾气。

2.(1)用力鼓动翅膀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

(2)这种鸟,海水运动时就要迁徙到南海。

3.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