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9《那一定会很好》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9《那一定会很好》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历程。

2.学会默读课文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种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体会种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心情变化过程。

2.通过对比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童话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她就像一粒美丽的种子播种在我们的心田,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回忆,今天呀,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这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齐读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二、整体感知
1.归纳主要内容: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先来考考大家。

(1)读准下面的字词:
缩成一团努力茎吱吱嘎嘎拆掉
(2)那么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再次浏览课文,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指名说)
课件:课文主要讲了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它不断地想拥有最好的姿势,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现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理想,就要不断地努力去追求这一个道理。

2.那么,这粒种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边读边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出示:第1段: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师问:当它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它觉得怎样会很好?
指生回答。

你会怎样读这句话呢?能呼吸到空气的树,真的会很好吗?
2.师出示:第4—7段中“‘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树这么想着。


“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指生读第4段,说一说“做一棵会跑的树”有什么好处?
它实现愿望了吗?那时的心情是什么?指生回答。

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语气。

3.师出示:第8段“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师问:当了许多年的手推车,它又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呢?
指生回答。

体会“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

”这句话,感受“年迈”的手推车的心情。

4.师出示:第10段“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成了椅子的它,还是觉得不够好,为什么呢?
理解“吃力”的含义。

5.师出示句子:第12段“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理解“满意”“舒展”的意思,感受木地板的心情。

它最终变成了木地板,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它觉得——(生回答)
师相机板书:舒服
四、归纳讨论,明白道理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了解了一粒种子到木地板的变化历程,你觉得这粒种子不断的追求“很好”的过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2.小组内交流,讨论课文内的道理。

3.教师点拨:
那粒种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过程,在每一段经历中它都是不断努力、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使命,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生说自己的体会。

五、对比阅读,感悟主题
1.师出示短文《去年的树》。

2.同学们对比阅读,你能说出《那一定会很好》和《去年的树》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吗?
(相同:都是童话,都以课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不同:前文侧重从心理变化去塑造人物形象,后文侧重从语言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


六、作业
1.再读课文,积累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把你喜欢的童话再拿出来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9 那一定会很好
一粒种子——木地板
追求“很好”的生活
努力实现梦想
课后反思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因为是自读课文,
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得到情感体验。

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1.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2.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3.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