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诗歌鉴赏专项专题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友谊
泥泞中
一只扶持的手
岔道口
一个引导的箭头
挫折时
一句温暖的话
迷惑时
一个肯定的回答
干渴时
一杯清凉的水
倦怠时
一声惊蛰的春雷
纯洁的友谊
高山上的白雪
生命的蜜和盐
森林中的松柏
(1)这首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
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________、________。
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________。
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处于烦躁消沉时,友谊能________。
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________,“生命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
(2)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2.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
这句既写送________,又送_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
________,把山比喻为____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________)
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
4.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
”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
何其芳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
A.唱歌
B.赞美
(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
A.我的歌很好听。
B.我歌唱的是早晨。
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B.第一节作者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
“微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阳光”给人一种春和日丽的欣慰之感。
C.这首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4)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着写出两个,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似点。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________”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看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4)俗话说:“当局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
8.课内阅读。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苏联的________。
(2)这两节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来描写了美丽的白桦。
(3)“流苏”在文中指的是()。
A.花穗样的装饰物品
B.披着白雪的树枝
C.流动的物体。
(4)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续写。
9.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0.诗词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11.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__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
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
春天的________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12.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2)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说成________;“京口”和“钟山”相隔也很远,诗歌却说只
________几座山;“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________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
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13.课外阅读。
别董大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白日曛:曛,昏暗。
太
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___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写景状物诗
B.送别诗
C.田园诗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14.课内阅读。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在词中是指什么?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
(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首联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
“具”的意思是________。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
(2)颔联由近及远地写了“故人庄”的自然之号,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更有味道了。
(3)“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________,聊________,聊________。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16.课外阅读。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由悲到喜的转变。
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
17.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
[唐]王建
两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根据解释,从诗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小溪旁长着翠竹。
________
互相呼唤。
________
庭院中间。
________
(2)本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________图景。
(3)本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静谧,第三句写________,第四句通过写作者的“闲看”来反衬________。
(4)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了自己对________的喜爱之情。
18.读古诗《宿建德江》,完成题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________。
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
诗的前两句的大意是________。
(2)展开想象,诗中“日暮客愁新”和“江清月近人”的日月之景
....,带给读者的感受是________。
(3)诗中侧重借景抒情的是第________、________句,侧重叙事写景的是第________、________句。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之情。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
B.“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
C.“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望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视,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
D.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渺绵长的特点。
B.“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气势磅礴。
C.“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沙之大,波涛滚滚。
D.“自天涯”形容黄河绵长,一望无际。
(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20.诗文赏析,韵无穷。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作者)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这是第二首,除了这两首诗,我还知道他写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通过诗人归乡后发现改变的“________”和不变的“________”之间的对比,流露出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3)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____
22.阅读《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怜”的意思是________。
②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________)。
A.主人没有在家
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
C.主人担心自己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3)①补充诗句。
________关不住,________出墙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
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
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
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
23.课内阅读练习。
(1)默写《书湖阴先生壁》。
-------------------,-------------------。
-------------------,-------------------。
(2)解释词语意思。
苔∶________。
闼:________。
(3)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意思∶________。
(4)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你发现了什么?并仿写两句这样的诗句。
发现∶________。
仿写∶________。
24.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________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补全诗句。
(2)读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在________(地点)上的诗。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院的景致,其中,“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洁净,“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4)诗的后两句中,“排闼”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爱。
这两句诗的内容两两相对,是对偶句:“一水”对“两山”,“护田”对“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
像这样运用对偶的手法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给下列字注音。
苔________ 闼________
(2)解释下面词语。
长:________ 净:________
手:________ 排闼:________
(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茅檐/长扫/净无/苔
B.花木/成畦/手自/栽
C.一水/护田将/绿/绕
D.两山/排闼/送青来
(4)请结合诗歌第一、二两句,说说湖阴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5)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6.课外类文阅读。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________的乐趣。
(2)诗句中“杏花雨”“杨柳风”可以用________这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3)想象“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描述的画面,并写下来。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2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
(唐)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③。
【注释】①迟日:指春日,因为春天光照时间长,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湿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1)填空。
①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之情,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___》和《________》。
②诗中写到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鸳鸯。
(2)请写出这首诗中后两句诗的大体意思。
(3)上面的诗句中写出了两种动物,下面的诗句中也写有动物,你能填上吗?
①两个________鸣翠柳,一行________上青天。
②西塞山前________飞,桃花流水________肥。
③留连________时时舞,自在________恰恰啼。
2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他在诗中将________和________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________之情。
(2)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________”二字描写出春草的茂盛。
(3)人们常用“________ , ________”一句来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4)“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动词描绘出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________”和“________”点出友人即将经过的处所。
(5)最后两句用________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29.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课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谁在那个地方的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来回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佳节,________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时语速要(慢快)________,声音应稍(低缓高昂)________。
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话________。
30.课外阅读(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
②酒家:酒店。
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________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
________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
___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1)扶持的手;引导的箭头;帮助;指引;温暖的话;肯定的回答;让人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清凉的水;惊蛰的春雷;满足人的需要,激励人的斗志,给人以力量;纯洁;不可缺少;万古长青
(2)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第一节,仿写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1、扶持的手 2、引导的箭头 3、帮助 4、指引 5、温暖的话6、肯定的回答 7、让人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8、清凉的水 9、惊蛰的春雷 10、满足人的需要,激励人的斗志,给人以力量 11、纯洁 12、不可缺少 13、万古长青(2)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2.(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
(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朋友
(3)惜春;祝福之意
(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4)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
故答案为:(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朋友(3)惜春、祝福之意(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1)拟人;轻;细;密;无比喜悦;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2)夜雨;黑(俱黑);明(独明);C
【解析】【分析】赏析的诗句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
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1)1、拟人 2、轻3、细 4、密5、无比喜悦 6、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2)1、夜雨 2、黑(俱黑) 3、明(独明) 4、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4.(1)手;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善用鼓励
(2)示例:李老师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玩。
体育课上,李老师带着我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只见他伸开双臂,用尽全力地护着身后的“小鸡”,并带着“小鸡”左右躲闪。
不好,一只“小鸡”马上要被“老鹰”捉住了,李老师迅速跑上去,用宽厚的双臂挡住了“老鹰”,使“小鸡”暂时得到了安全。
【解析】【分析】(1)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由“A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
B握着我的手、C 拉住他的手”可知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手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善用鼓励的方老师。
(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动作的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1、手 2、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善用鼓励(2)示例:李老师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玩。
体育课上,李老师带着我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只见他伸开双臂,用尽全力地护着身后的“小鸡”,并带着“小鸡”左右躲闪。
不好,一只“小鸡”马上要被“老鹰”捉住了,李老师迅速跑上去,用宽厚的双臂挡住了“老鹰”,使“小鸡”暂时得到了安全。
【点评】(1)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5.(1)B
(2)C
(3)A
(4)例如: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
【解析】【分析】(1)通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是作者对年轻人的赞美和勉励,所以选B(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再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错误。
想象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B、C正确(4)用来比喻少男少女的事物有很多,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写出两个即可。
故答案为:(1)B(2)C(3)A(4)例如: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言之有理即可。
6.(1)B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