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陕西省西安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24.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
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B.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25.《易系辞》记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
C.反映了“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
26.陕西西安出土了22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洊安县”位于今广州.《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庸”。
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据此推断
A.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 B.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C.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D.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普遍实行
27.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
这反映出
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D.荷兰贸易出现顺差28.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于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
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波兰则是400%。
这种现象导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致
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C.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29.“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
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A.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B.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
C.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D.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
30.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1.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A.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B.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32。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复兴局对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的雇主颁发蓝鹰标志,并号召消费者购买标示蓝鹰标志的产品。
对此,有人在媒体上发表如下漫画,这表明作者()
A.站在罗斯福一边反对法西斯 B.担心德国纳粹思想危害美国C.质疑罗斯福新政侵犯自由 D.拥护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33.到1942年前,美国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民间资源保护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效果明显。
这些青年平均每人每期劳动9个月,月工资中绝大部分成为赡家费。
罗斯福政府的这一举措主要效果在于(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A.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合格兵源B.成为解决失业民众就业的核心途径
C.是美国环境明显好于他国的根本原因D.提高了政府的救济面和社会购买力
34。
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指出,“二五"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这个报告
A.纠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失误B.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反思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D.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5.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
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城市.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经济全球化的要求C.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D.政府政策的鼓励引导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又称“富室"“富家”“富户”,还可称“大姓”“望族"“豪族"“兼并之家"等。
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作为一个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特征,即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
作为富民家庭,维持其家业不败,一是靠财富,二是靠文化教育.明代影响较大的富民大姓,大多是发迹于宋,壮大于元。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富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起来。
时人王世贞曾指出:“盖东南者,国根本也。
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
到了清代,富民阶层仍是社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
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
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的状况。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18世纪的英国尽管存在严格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分层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更多向上、向下的流动,而这种流动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相吻合。
英国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他们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地位;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
社会流动是英国社会整合的一种有形方式.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13分)
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
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44.选做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满分15分)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
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分)
45.选做题【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满分15分)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