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五篇1200字(精选9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殓师观后感五篇1200字〔精选9篇〕
入殓师观后感篇一
已经有很久没有正正经经地写过电影观后感了,在闲暇之余也看过不少电影,一笑而过的多,留下回味的少,留下回味还能激起写作欲望的就更少了。

在这夜深人静之际,为了完成日语课的作业,我单独灯下踌躇。

《入殓师》这部电影是个老片,很早之前我就已经看过了,最近在日语课上又重温一遍,明明知道剧情的开展,却依旧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影片选择了一个敏感的题材死亡,但是死亡仍然是禁忌的,不愿被人们正视的,因此与死亡相关的一切都是敏感的,入殓师自然也是如此。

影片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是个倒霉鬼,贷款买了大提琴成为大提琴手没多久就因乐队解散而失业。

在城市混不下去的大悟带着妻子回到了老家,开始了新生活。

大悟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入殓师,也不明白入殓师的工作是什么,只是因为被招聘启事的优越条件吸引,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入殓师。

被生活所迫,大悟勉强接受了入殓师这份工作,此时大悟对于入殓师的理解处于懵懂阶段,既不了解工作的内容,也不理解工作的本质,但因为要与死亡打交道,因而本能地排斥着、害怕着。

瞒着妻子,大悟作为助理,开始了入殓师的工作。

扮演死人拍摄职业说明片,处理腐烂的、令人作呕的尸体,东窗事发妻子离家出走,因入殓师的职业被周围的人歧视,遭到顾客的指责与嘲讽,倒霉鬼小林大悟继续倒霉着。

但是意外的,大悟并没有放弃入殓师的工作,当看到社长满怀敬意地为逝者整理仪容,当逝者灰白的面容重现生前模样,当自己的工作给逝者的家人带来抚慰,当自己被感谢被认可,大悟领略到了入殓师这个职业的魅力。

当大悟与两名前辈在圣诞夜大口咀嚼美味的炸鸡,用儿时的大提琴拉响美妙的音乐时。

但入殓师这份职业给大悟带来的并非到此为止。

多年前与情人私奔的大悟的父亲出现了,这个令大悟魂牵梦绕又深深怨恨的人一出场却已不在人世。

简陋的房间,极少的遗物,以及借外人之口所展现的潦倒孤寂的晚年生活,这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本应被大悟唾弃,但是入殓师的职业身份却令大悟制止了旁人的粗鲁行为,让大悟为自己的父亲做最后一件事。

也正是如此,在为父亲整理
遗容时,大悟从父亲紧握的手里发现了那颗满载着爱与回忆的小石头,原来父亲不曾忘记他这个儿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挂念的正是大悟啊!此刻的大悟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多年的心结在此刻被解开,入殓师让大悟得到了救赎,入殓师这个敏感、不被世人正视的职业在此刻是那么的伟大、崇高,全片在结尾处到达了高潮。

回忆整个影片,大悟从懵懂入行,到受到挫折、排斥惧怕,再到发现其中的美好与真谛,最后反被入殓师的工作救赎,这其中的心路历程、内心的挣扎变化通过日式委婉平和的叙事完整展现给观众,让观众静静地感动,静静地流泪。

窗外已夜色浓郁,我想大家都已进入了梦乡,愿大家都能做个好梦。

入殓师观后感篇二
在网上无意间听了久石让的这张OST,然后寻找电影,发现是奥斯卡最正确外语片《入殓师》,大大的好评吸引我。

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充满了忧伤的大提琴声,是那样无比的温柔,巨大的孤独感,让我想到了日本的另一部作品《菊次郎的春天》。

日本人对人性的感知和认识是如此细腻而深刻的,我们时刻都想抚慰这个躁动的世界,抚平内心的脆弱,这样的一部电影,让我对“死亡生命〞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记得在高考那年,我单独到北京参加考试,那时外婆已病危在床,每天的治疗让她面目苍白,麻木冰冷。

回家的路上,眼皮一直跳,冰冷的硬座让我产生强烈的畏惧感,当我发信息询问父母谁来火车站接我时,爸爸只是回了声表哥,那样不祥的预感围绕我整个思绪。

下火车的一瞬间,我看到了哥哥胳膊上带着的'黑布,内心的难过已经让我无话以对,一路没有掉眼泪也没有说话。

到了医院我看到亲人们都坐在长椅上等待,看到妈妈那明显哭红的双眼,也无法给予抚慰。

过了很长时间,外婆被从一个绿色的大门里抬出,舅舅和姨妈们主动上前,那震耳欲聋的哭喊声吓醒了我,原来身边的亲人离你这么近,却从此感觉如此的遥远。

想到外婆小时背着我上幼儿园,明明有气喘却从不放弃,一路喘着粗气的声音至今还回荡在我耳边。

当一个人真正的离开你,回忆会不停的找你,直到你被悲伤压抑的无法自拔。

电影中三段对话记忆忧心:
第一段:小林和社长在公司楼上的那段对话。

那是我老婆5年前死了,夫妻总有一天会因为死亡而分别,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把她弄得漂漂亮亮的送走了她,她是我的第一个客人,她死后我就开始做这份工作。

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对吧,它们倒是不同,不想死的话就有吃,吃的话好吃的才行,好吃吧,好吃,好吃吧,好吃得让人为难。

影片中运用“海鲜之冠〞的鱼白〔即雄性河豚鱼的精巢〕告诉我们生命中的欢愉,享用鱼白是善待生命。

这句“好吃得让人为难〞也是别有深意,面对离开的人,我们的生活是有多奢侈。

第二段:在殡仪馆遇到一起洗澡的老爷爷,发现他是殡葬员。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感动我的是老爷爷对澡堂的老太太最后说的谢谢,这句看似轻重的话语,显露更深的情怀。

或许是在有生之年我们能够遇到的人不多,使彼此的人生更加完美的人更加不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再见只是现在是老爷爷按下了那个沉重的绿色按钮,送她另一扇门。

第三段:小林在海边送给妻子一个石头。

以前,人类不懂得文字的很久以前,据说人们会寻找符合自己心意的石头,送給对方,收到石头的人根据石頭的触感和重量了解對方的心意,比方,滑溜溜的石頭,表示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石頭表示擔心對方。

这个关于石头的故事在片子的结局小林的爸爸手里紧握着这样的一刻石头,潜意识里是送给小林,最后小林将着石头送给了自己还没出生的孩子。

小林温柔的对待每一个离开的人,即使背负人们的嘲笑,依然内心平稳。

让每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如此的静美,如此安详。

每一个动作都是艺术,每一个动作都带有情感。

泰戈尔有诗云: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即是生,亦是死,如何面对死亡,才能活的绚丽多彩。

入殓师观后感篇三
当死亡变得常见,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把人物化,截断感情的链
接,来保护自己?
《入殓师》让我最感触的地方就是社长和大悟两人在给逝者入殓的时候的尊重。

每一个动作里面都充满了爱。

虽然是看尽了满目的死亡,但是他们还没有将逝者物化成一具尸体。

内心还保存着对每个人的独立性的尊重,我想这就是村上小姐为什么说社长与众不同的原因了。

与现实的比照,和与电影中其他人的比照,都能看出师徒两人的独特。

电影中大悟爸爸去世的时候,来的两个当地的殡葬工作者的态度就和我所见过的现实情况一摸一样:他们只想快点把事情做完,七手八脚的就要把大悟父亲搬走。

去爱,产生了感情,意味着失去的时候会感到痛苦。

为了防止痛苦,有些人选择了将人物化,不产生任何感情,没有爱,没有尊重。

片中的大悟也经历着理解自己父亲的重重历程。

一开始说出自己父亲跟情人私奔的事情的时候是那么的假设无其事,冷漠的让我惊讶。

后来发现,其实只是在保护自己而将事情说得那么轻描淡写。

最后在爸爸去世的时候,大悟忠于学会抛开愤怒和怨恨,尝试去理解爸爸。

这样的心情,化作每一个动作,给爸爸做入殓的仪式,像舞蹈一样优美,庄重。

爸爸的死亡,为大悟的人生翻开了一道新的门扉。

像大悟和社长那样的人的内心是坚强的,怀着对人性的崇敬,日复一日面对死别,还能保持着对每一个逝者的尊重。

有很多时候,很多人,对着活的人都做不到,感受不到别人的困难和心情,一心只想着怎样把自己的工作快点做完,然后拿工资过自己的生活。

差几秒就死活不肯开门的银行保安,接电话态度奇差的办公室职员,贪污赈灾款项的地方官员,往奶粉里面掺有毒化学药品却装不知道的老板……这些形形式式的人,也没有把别人当人看待吧?这种人有什么资格批评医生呢?自己不是一样对别人的困难和心情茫然不顾吗?
如何接受别人的心情,就向死者亲友的悲怆的心情,每时每刻都怀着尊重,并尝试去理解和接受别人的独一无二心情。

这是入殓师带给我的思考。

后记
整理本科时期的日志翻出了这篇文章。

依然能感受到当时敲下一只只方块字时内心的激荡和困惑。

整整四年过去了,现在自己成了一个全职的家庭治疗师。

每天面对的是来访者家里错综复杂的故事和缠绵的情感,面对的是关系的`丧失与情殇。

赫然觉察自己与医生和入殓师仿佛同行:在工作中,我需要有效而自然地融入别人的家庭关系中,感受当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与他们同欢笑共悲沧;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抽离,让他们担当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恢复到没有我参与的日常生活中去。

个案结束以后,感谢也好,不舍也好,我们不再联系。

雪泥鸿爪,面对一次次的离别,也是一段段关系的死亡,难免会有一瞬间的失落。

前天个案结束后,我看着那两张形形式式的夫妻父子母女情人祖孙坐过的沙发,像是常年沏茶的杯子那样,即使空空如也,也散发着浓郁的人情味。

在某种意义上,我也是一名入殓师,帮助人们为一段关系,为一段经历,为一些必须放下的东西作好好地辞别,然后继续前行。

我很庆幸自己可以如此敏感地去感受离别,却没有丧失自己。

工作的对象不是物件,他们面对的不是“问题〞,寻求的不是单纯的答案和解决,而是每个人都无可防止的独一无二人生拷问。

四年以后,内心依然激荡,依然困惑,依然相信体验和交流可以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依然坚持勇敢去爱,直面爱之后的丧失。

入殓师观后感篇四
除开宫崎峻的卡通片,我非常少看日本国的电影,比照它的慢节奏感,我更想要体会美国大片的起起伏伏和冲动人心。

但是,去年在奥斯卡奖中获得最优秀外语片的“入殓师〞改变了我本来的意识!
它是一部有关怎样重视生命和身亡的影片。

主人翁小泉大悟原是日本东京一家合唱团的大提琴演奏家,要想造就一番工作的他,在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弹奏后,获得确实是合唱团散伙的死讯与选购传统乐器的巨额负债。

不得已,大悟与老婆美香返回了家乡,过起了清苦的生活。

没多久,在一那么拥有年纪不限,高薪职位保,按具体劳动者時间收费,旅游助手,NK地区代理等关
键字的广告宣传的欺诈下,围观群众的他变成了专业把死者送到安宁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手册DV刚开始,到第一次近距触碰死者一个过世两个星期早已烂掉的独居生活老婆婆。

他的日常生活从人生道路顶部坠入凄惨低潮期,每日带著疲倦的躯体返回家里的他,就算看到餐桌上老婆煮开的肉也会想吐;更由于对美香羞于启齿,最开始的他只有单独一人在痛楚中挣脱但慢慢地,在性格怪异、工作认真的院长佐佐木的下,他渐渐地喜爱到了这一份独特的工作中,懂了实际上每一个生命全是有其与众不同使用价值的。

那样的身亡典礼,可以考虑死者死前的愿望,也缓存了生者对死者离开的哀痛,并为死者的亲人留有最后一眼的漂亮记忆力这,便是这一份工作中真实的实际意义所属。

它是一部拥有发奋向上实际意义的影片,虽然沒有提到宗教信仰,可一样令人觉得有宗教信仰一样的平静与崇高。

看见入殓师带著严肃认真又平静的神色,严苛地依照特殊的程序流程,虔心给死者浴池,穿衣服,彩妆,令人觉得:身亡并不恐怖那不是归去,只是启航。

或许,入殓工作中针对死者毫无价值,仅仅给生者将无法言出的感情释放出的唯一机遇。

即然大家都感觉生如夏花一般绚丽,那死也理当像看秋叶一样静好。

因此,入殓典礼便是生者向死者表述的最后又最大的尊敬,入殓师也更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一直能因其对死者的重视在最后一刻获得大家的尊重与对这一制造行业的改变。

这部电影的色彩素雅,抑郁,恬静,沉稳淡黄的草,银灰色的山林,潺潺的流水,一望无际的大雪山,带著典型性的日本式的审美观将剧情和经典对白一会儿厚重、让人潸然泪下;一会儿又轻轻松松幽默、让人赞叹不已衬托地酣畅淋漓。

在绝大局部电影中,身亡经常被主要表现为恐怖和暴力行为的結果,仅有这一部影片,才可以让人到认真地思索、体会身亡闲暇,还能从这当中获得日常生活的鼓励及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它是来源于心灵深处的打动,而不仅是悲呛和痛楚。

最终,我觉得引入剧中的一句耐人寻味得话做为末尾:使早已冰凉的尸体复活,授于其永恒之美。

那就是精确的,理智的,一种高于一切的爱。

在最终的情况下送行故友,恬静地,那一举一动全是这般的幽美。

入殓师观后感篇五
《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不过是生命存在的注解。

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好似在路边书摊上淘到求之假设渴却不得的绝版旧书一样,在安静的感动中,还有清醒的思考。

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

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开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热爱音乐也似乎喜欢这个职业。

当他所在的乐团被解散后,当他从一个颇具文艺的小资情怀的角色向着一个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殓师职业过渡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强烈的,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与他的大提琴演奏师的职业实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容我们无视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彻底颠覆了小林大悟的职业观的殡葬社的“社长〞。

“社长〞的语言非常少,不管是录用小林大悟这个情节还是在后来一次次“入殓〞过程中,社长和小林大悟都没有太多的沟通,社长对小林大悟的深远影响都是在于他的“身教〞。

社长知道小林大悟内心的挣扎,他没有一次次去“说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对不同的死亡面前静静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最开始他是因为殡葬社的广告误导而去面试的,一开始他是无法接受这一份他内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虽然迫于生计他勉强决定“走着瞧〞。

但是,当他第一次经历了面对一个死者的入殓过程的时候,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

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面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抚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

导演在这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内心的斗争是非常剧烈的。

但是,随着一次次经历面对死亡的过程,小林体会到怎样去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珍惜。

到最后,小林真正地喜欢了这一份职业,即使他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

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

〞小林站在桥上看到那些鱼逆流而上,纵使死亡也毫无畏惧,最初他以为这些鱼很傻——明知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但是后来,小林很快就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对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入殓师就是要给他们的新旅程拉开序幕的人,所以,他对每一位死者的遗体都努力把他(她)们打扮得漂亮,“让死者能够体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为,他最终明白,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新的开始。

是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阳的话说,生命就是在睁眼闭眼之间。

《入殓师》不厌其烦地展现了很多关于人的死亡的入殓过程,它让我们每一个人直接面对死亡,但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领悟到什么是生命。

入殓师观后感篇六
十多年前,刚做住院医师时,在病房值班。

一位艺术专业的老教授,病入膏肓,到了生命的终点。

凌晨时分,我穿着拖鞋从值班室跑出来,常规的抢救复苏之后,送走了他。

他的家属在一旁默默地看着。

后来,他女儿对我们的救治表示感谢,最后还说了句:要是抢救医生能穿得整齐一些就更好了,她父亲是个体面而讲究的人。

日本影片《入殓师》让我又回忆起自己的住院医师“青涩〞时代,我很喜欢这部影片。

《入殓师》荣获了奥斯卡最正确外语片大奖之后,影评不计其数地冒了出来,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男主角进行了分析。

仁者见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视角。

而我,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就感觉这部影片一幕幕的仪式场景,像一双温柔的手,舒缓地抚着我,看似轻柔之间帮我又深刻地梳理了一下职业心态。

如果真的要分析医生和入殓师这两种职业之间有何相同之处,我想大概就是两点:经常面对死亡、以及没法彻底阻止死亡。

死亡是对生命最犀利的表达方式。

对无神论者来说,死亡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对活着的人意义重大。

换句话说,关于死亡的任何仪式,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医院里曾经发生过一次纠纷。

一位手术患者死亡以后,值班医生把死者身上的引流管拔除,之后很长时间,引流管口还一直有大量的积液渗出,引起家属不满。

后来上级医师实施了引流口缝合,家属的情绪才缓和。

我们这个时代,医学依然不兴旺,真正能治愈的疾病并不算多。

站在医学开展史的高度,才可以真正理解和领会那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

面对疾病时、面对死亡时,我们很可能束手无策。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所事事,我们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帮助、去抚慰——这甚至是在我们医疗工作中应该占据重要比例的一局部,而且,很多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要通过一场场有着仪式感的工作操作,去表达人文关心。

其实,这也是专业的表达。

影片《入殓师》还有很值得欣赏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在面对职业本身的困惑、压力以及诱惑时,该如何把握自身的心态。

一旦你的职业涉及到生与死,这种心态的调整更显重要。

还是十多年前刚做外科住院医生的时候,有段时间在急诊轮转,很渴望能接诊一些体表外伤的患者,去清创室“练练手〞。

于是坐在诊室里默默祈祷:多来几个外伤病人吧。

但随即一想,这样的祈祷有严重的伦理问题:医生怎么能盼着别人受伤呢?后来,我找到了一种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祈祷方式:在上海受伤的病人最好都能来我们医院吧。

说实话,那一次的“心理祈祷〞的转变让我成熟了很多,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多了一些明确的标准与界限。

如今,我这个无神论者,还是很善于通过一些仪式感很强的工作操作,调整自己的心态。

每次手术前的消毒铺巾,我会告诉学生:既要把这个环节看成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步骤,也要把它看成是调整术者心态的仪式;当在四个方向上郑重地铺上手术巾时,就要抛弃杂念、坚决自己的手术信心。

因为,手术单之下,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入殓师观后感篇七
今天是2月14日,西方传统的情人节。

在这具有浪漫气息的节日里,我一个人在家看完了日本电影《入殓师》。

在未看电影《入殓师》时,影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像似一部乏味无趣的恐怖片,当我看罢整部电影过后,我不由得有这般的感慨:“不能以影名就此来判断一部电影的好与坏,但我更亲睐于片头字幕中的那个中文译名《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


《入殓师》主人公名为大悟,本是东京一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演奏家,由于乐队解散,他也随即失业,便和妻子美香一起回到了自己乡下的老家。

其实,在老家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大悟没有实用的一技之长,还是很难就业的。

一天,在与妻子家中就餐的时候,无意中从报纸上获取了一条惹眼的招聘广告:“帮助旅行的工作,年龄不限,高薪保证……诚聘旅程助理〞,顿时喜出望外。

第二日便一个人前去应聘,待到大悟见到公司的社长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旅游助理实那么是入殓师,就是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并为之妆容的工作。

迫于生计,大悟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

在他工作期间,先后经历了尸体腐烂不堪的孤身老太、长相甜美英年早逝的人妖青年、风韵尤存便离去的漂亮母亲……一桩桩各式的道别在他身边过后。

从此他也习惯并且喜欢上了这份让常人难以接受的工作,在他看来,这是逝者安息应有的最后礼遇。

是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面对每一位人间离去的逝者,大悟都倍加温柔地为他们进行人生最后一次妆容的润泽,他温柔细腻的手,让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者一般的生机,给他们永恒的美丽,他照亮了生者的记忆,一种对逝者静谧着的温存,所有瞬间的举动竟然都如此美丽。

进而反观我们的周围,有多少冷酷无情的人以宰割活人为乐趣?又有多少粗暴贪婪的人在活人的面前横征暴敛?其实,在当前这个社会,粗暴、冷酷已是我们普通人对待他人的一个惯性方式,我们早已麻木却浑然不觉。

正因如此,我们便可以想象,一个人,假设在世间活着的时候便得不到尊重,那么当他在人间离去的时候,又有何尊重可言?
影片中多段给人的感官体验极深,其中,遗体火化师在火化澡堂老板的时候说的一段话,让我逐字逐句的敲击了出来:“感慨之后,就开始一点点回忆过去。

死可能是一道门。

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

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看,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