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勒泰地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9分)
1. (3分)(2017·包头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雾霾,已成为当今公害问题之一,但治理雾霾绝非易事,不可能一挥而就,在不同时期,可能需要针对重点污染物进行治理。
B . 2017年年初,人类在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PK中连连败退,这类机器人无所不为,会下棋,会猜脸,还能解答各种难题。
C . 官员作家、官员画家、官员摄影家、官员发明家我见过不少,有的的确水平很高,但最终绝大多数还是原形毕露,成为笑谈。
D . 以前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总是玩一文字游戏,让百姓不知所云,有委员提议,应该让更多朴实语言进入政府的施政纲领。
E . 昔日以癫狂话语而名噪一时的网红“凤姐”,正一步步蜕变为专栏作家,她的文章紧扣社会热点,文笔也令人刮目相看。
2. (2分)(2016·新课标Ⅱ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 . 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 .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 . 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3. (2分) (2019高三上·启东期中) 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A .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B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 .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 (2分) (2016高三上·如东月考)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
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
A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B .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C .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D .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5分)
5. (6分) (2017高三下·武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
姚大力
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复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天可以确切地指出的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秦人”了。
据《史记·大宛传》,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都时,这些“秦人”在被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穿井”。
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铸钱、器”的“汉使、亡卒降”来看,所谓“秦人”,很可能也是被匈奴战败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
降军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
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人被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
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
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
自东汉末年以往,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
由于隋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西域固属难免。
禁止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
行求法或东渡弘法的高僧大德人数激增。
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的“唐人”,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
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1560年代起逐渐形成一个高潮。
明政府在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
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7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
清前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略同。
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总数高达一百万人。
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范围更扩大到北美。
大批中国人被当作“苦力”运送到美国,在西海岸为洋人开矿修路。
明清两朝政府长期抱持敌视海外华人的立场,把他们当作化外“弃民”,视之为“无赖之徒”。
海外华人在羁留地区遭遇暴虐或不公正待遇,“天朝”往往置若罔闻。
直到清末,这样的政策才获得基本的调整。
“华侨”的概念于是进入中国的政治文化。
从光绪十九年(1893)“除华侨海禁”,到此后在各地设立领事馆,清政府终于对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渐有意识。
但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狂澜冲击之下,“满洲”政权的合法性已经无可挽救。
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
(摘编自姚大力《读史的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现有史料来看,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等国的“秦人”,可视作迄今为止可以确切地指出的最早漂流异邦的中国人。
B . 《史记》中两处记载的“秦人”,实际上很可能是西汉军人,他们被匈奴战败俘掠,后来投奔了大宛,从事穿井,铸造钱、器等工作。
C . 华北汉地社会中被掳掠或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漂流异邦的最早的人群。
D . 两汉时期的中国人在国内政治斗争失败后,往往逃往匈奴。
从东汉末年开始,日本也成为了这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流亡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隋唐帝国持续不断地对突厥和中亚国家用兵,开疆拓土,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一时期大批士卒流亡到西域。
B . 与两汉时期因战争和政治因素而移居国外不同的是,隋唐时期僧人、商人加入到移民行列,移居地也更多
样化,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因此呈现新的格局。
C . 唐、宋、元三代均有中国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移居到东南亚,这些人在当地被称作“唐人”。
到元代时,居住在南洋群岛的“唐人”数量已相当庞大。
D . 1560年代,明政府开放海禁,使得东南沿海的中国人从这时起,逐渐掀起一个向海外移民的高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根据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海禁政策在明清两代数度兴废,但都没能阻挡住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滚滚浪潮。
B . 满清政权对移居海外的华人持敌视立场,将海外华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使他们成为推翻满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
C . 中国人大规模向北美移民始于19世纪下半叶,作为苦力,他们在西海岸开矿修路,为美国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D . 清初的海禁政策直到光绪十九年才被废止,清政府也改变了敌视华侨的立场,意识到要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
6. (12分) (2018高二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
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
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
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
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
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
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
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
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
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
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
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
他们也没回来过。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
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
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
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
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
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
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
女儿是旅游结的婚。
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
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
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
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
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是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
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
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
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 . 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 . 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 . 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2)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情节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7. (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朴园:(向四凤)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边倒药。
周冲: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
(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
(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大那里去。
蘩漪:(忍顺地)好,先放在这儿。
四凤放下药碗。
周朴园:(①)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蘩漪:(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②)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蘩漪:(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冲:(反抗地)爸!
周朴园:(③)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
周朴园:说,请母亲喝。
周冲:(拿着药碗,手发颤)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你说什么?
周萍:(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爸爸的话吧。
爸爸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冲:(含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爸的气是不会消的。
蘩漪:(恳求地)留着我晚上喝不成吗?
周朴园:(④)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蘩漪:(望望周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又放下)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萍:爸!我——
周朴园:去,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蘩漪,向周朴园,求恕地)爸爸!
周朴园:(高声)跪下!
周萍望着蘩漪,蘩漪泪痕满面,周冲气得发抖。
周朴园:叫你跪下。
(周萍正要下跪)
蘩漪:(望着周萍,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喝了两口,眼泪又涌出来,望一望周朴园峻厉的眼光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
(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
(节选自《雷雨》第一幕)
(1)文中①~④处是舞台说明,选出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忽然严厉地怒视冷峻地不高兴地
B . 不高兴地忽然严厉地怒视冷峻地
C . 怒视不高兴地忽然严厉地冷峻地
D . 冷峻地怒视不高兴地忽然严厉地
(2)结合舞台说明,谈谈蘩漪的心理变化过程。
(3)“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这句台词有什么深层含意?
(4)结合上面的选段,简析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8. (11分) (2016高二下·泰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
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
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
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
其不朽而存者,
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
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
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
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逾远而弥存也弥:更加
B . 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
C . 稍稍见称于人稍稍:渐渐
D .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摧:挫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草木鸟兽之为物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 . 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 而散亡磨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 . 亦因以自警焉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 . 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
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 . 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可知“立言”
是不能依靠的。
D . 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告诫徐无党注重反省,自我修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②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③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9. (11分) (2019高一上·揭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①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问之,可谓穷矣。
信而风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 .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 .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 .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B . 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 .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叙事诗。
D .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离骚》与《诗经》中的“风、雅、颂”并称“风骚”,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B .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C . 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
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 . 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10. (7分) (2019高三上·广西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释】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押送回长安。
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和自己沉重的心情;用“独”写出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心情。
B . “瓢弃樽无绿”一句,“绿”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 .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求。
D . 尾联中,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五、默写 (共1题;共6分)
11. (6分) (2020高一上·铜陵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的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10分)
12. (10分) (2020高一下·宁波期末) 根据材料,完成小题。
(湖北日报讯)6月4日,武汉市2020年倡导推行分餐制活动启动,全面推行分餐制,倡导节俭、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