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章 文学接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以上辨析,要求同学们明确 “欣赏”或“积 极阅读”的基本涵义。
24
思考讨论题:
1. 如何理解“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构成、功能、调整?
2. 文学欣赏与“价值阅读”有何相似之处? 3. “群体接受”这个概念能否成立?
25
(二)积极接受的过程
积极阅读或积极接受,所指是审美接受过程。这 一过程在逻辑上可以分为审美期待的唤起(设 置)、审美格局(期待视野)的调整、审美空白 (文本空白)的填补、审美意象的生成与升华等。 构成审美客体的主要方式是想象。 因此对欣赏的分析可以说是对接受过程中想象活
9
三、接受与创作的互动
考虑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不能不考虑 接受对创作的反作用,关注接受与创作的辩证关 系。
创
提供—实现
接
规定—制约
作
生产—介入
受
10
(一)接受与创作的辩证关系
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可以借用马克思关于 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的分析模式。“生产直接是消 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对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8) 在抽象的层次上,文学创作规定着文学消费,文 学接受制约着文学创作。 接受与创作的辩证关系具体而言有以下3个方面。
13
(二)隐含的读者
在文本构成上探讨读者对创作的介 入,我们须引入“隐含的读者”这 个概念。 “隐含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高度抽象的 概念,它揭示了接受者对创作的介 入和接受过程的创造性特征。
14
W.伊泽尔论“隐含的读者”
• “如果我们试图理解由文学作品产生的效果和引起的读者 响应,我们就必须在不以任何方式预先确定读者的特性或 者他的历史情境的条件下,考虑他的存在。……我们可以 把他称为‘隐含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20
欣赏——积极接受、积极阅读。
欣赏,是以积极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构成审美 意象,将作品转化为读者观照的审美客体。
“在‘积极’阅读中,人们不仅理解句子意义, 而且理解它们的对象并同它们进行一种交流。” (英加登,37)
“除了两个语言层次以外,文学作品还包括再现 客体层次。所以,为了理解整个作品,首先必须 达到它的所有层次,尤其是再现客体层次。…… 特别是要超出句子意义明确指出的种种细节,必 须在许多方向补充所描绘的对象。在这样做时, 读者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它自己是文学的艺术作品 的共同创造者。”(英加登,39-40)
21
阅读与欣赏
对一些文字理解难度的作品,我们也许会 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接受状态,而对于一些 语言较为轻松、浅易的作品,阅读与欣赏 的衔接可能是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的。 阅读重在对语义的正确理解,欣赏是建构 文本描述的意向性客体的过程。
22
所谓“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
霍加特的问题是 “文学虚构与认识、‘真实’之间的关系 是难以置信地复杂。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从来不可能被确 凿地加以证实或‘证明’,而只能被体会到。但是我们可 以多做些工作来帮助别人认识到我所说的这种关系,更好 地了解文学对社会的揭示是如何实现的”。(霍加特: 《当代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当代西 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2) 他认为“文学能为理解文化作出独特的贡献”,因此,注 重文学作品的特殊品质是为“最终发现作品中具体体现、 反映或拒绝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发现起作用的是什么, 是假定的意义抑或不管作家是否知道的任何一种意义”。 (同上,34、35) 因此,“价值阅读”与我们讲的欣赏或积极阅读是不一样 的。价值阅读追求的是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文化意义,而 不是审美意义。
18
一、消极接受和积极接受
阅读、消极接受、消极阅读,是同一方式的阅读。 欣赏、积极接受、积极阅读,是另一方式的阅读。 做以上的区分是以文本的结构层次为参照坐标的。
语音
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 它包括(a)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
以及一个更高级现象的层次;(b)
语义
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
文
意义的层次;(c)图式化外观层
本
图式化外观
次,作品描绘的各对象通过这些 外观呈现出来;(d)在句子投射
客体——世界
和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教材,53)
19
(一)概念辨析
阅读和欣赏确实可当作两种不同的接受方式或可 以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接受状态(尽管不能截然分 开)。
阅读——消极接受、消极阅读。这种接受方式一 般限于对文本语言层面(语音、词义)的理解。
11
文学接受与创作辩证关系的具体表现
1. 文学生产提供文学消费的产品,文学消费 实现产品(作品)的最后完成,实现各种 潜在价值。
2. 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的方式,文学消费 同样制约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3. 文学创作生产文学接受者,文学接受者介 入文学创作。
12
读者的各种类型
文学创作与接受存在上述的各种关系,要探讨上述 关系必须假设一些类型的读者的存在。如:真实 (历史、当代)读者,理想读者等。 真实读者以他们的实际消费表现他们的好恶,从而 制约文学的实际创作。有的“读者”甚至以某种霸 权强制文学的创作活动。 因此我们希望有一种“理想读者”能给文学创作以 最好的影响,理想读者是一种虚构的存在,但它却 能给创作以实际的影响。 在文本的层面,假设的读者对文本的构成有重要的 作用。
4
简释:关于“让作者死去”
在以往的观念中,认为文本有确定的中心意义, 作者是阐释这个中心意义的权威。
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理论、阐释学、接受美 学等文学理论都对这个观念提出了挑战。较有代 表性的说法有罗兰·巴尔特,认为在现代写作中 “作者已经死去”;还有福科认为在文本中, “谁在说话又有什么关系呢” ?
• “不论真正的读者可能是谁,是什么人,他总是扮演本文 向他提供的一种特殊角色,正是这种特殊角色构成了‘隐 含的读者’这个概念。关于这个概念,存在两个基本的、 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一方面作为本文结构的读者角色,另 一方面作为一种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 ——W.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 应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5,46)
23
杜夫海纳的观点
教材199页中对杜夫海纳的观点的评述是歪曲了杜 夫海纳的本意。 这段话,杜夫海纳说的是绘画。在绘画中,画家 省略的东西观众不必补充。在叙事作品中,省略 的东西也不必补充,但“省略”与英加登所说的 “空白”所指并非同一现象。 空白是作品中提供的“图式化外观”有待读者的 填补,而叙事作品的省略是文本未写出的情节, 是文本之外的情节内容。
1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我们一般认为,文学作品是作为审美对象 来接受的。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作 为艺术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而文学作品只有在接受中才可能成为审美 客体,实现它的审美价值。 文学接受一般有“物→词→象→意”这几 个环节。
2
一、接受与作品的真正实现
作品(文本)在接受中真正完成它的意义,实现 它的价值和功能(不仅仅是审美功能和审美价 值)。 阅读之前,它只是有可能在读者那里呈现意义的 “物”,这是作品的“物性”。 阅读它,它才成为“作品”,呈现它的文本含义, 实现它的艺术价值。 将它作为审美对象,它才成为审美客体,实现它 的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在作品中是以潜在状 态呈现出来的,需在读者的审美观照中实现。 认真领会教材所引各家的有关论述。
16
(三)研究不同读者类型的不同方法
文学接受的开始、发生,也就意味着隐含读者向 现实读者的转化。现实的读者,具有各种各样的 类型,当作者考虑到读者具体类型时,会影响文 本内涵、取材、叙述方式等方面的构成。 对隐含的读者进行描述和研究,是属于接受美学 的研究范畴;研究现实读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则更多的是文艺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第五章 文学接受
“创作→作品→阅读(接受)→评价→ 创作”这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单元。 只有在文学接受之中或完成之后,作品 才真正完成它的意义,实现它的价值, 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作品”。 以作品接受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 理论和文学理论,称为“接受美学”。 教材中有一段描述了文学接受过程,见 189页。
8
(二)接受动机
接受动机与期待视野是相辅相成的,在逻辑上动 机优先,在实际上接受动机与期待视野无法区分 先后。 在文学接受中,动机往往不是单纯的。可分为: 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 鉴动机、宣泄动机、补偿动机等。 不同的动机激活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层面,由此 实现文本的各种功能。
2008年3月24日上课
7
3、阅读期待视野的作用
是文本接受的心理基础,它可以说决定了一个人 对文本的是否接受。与阅读期待视野相符的文本 可以顺利接受,与之不相符的文本可能被拒绝, 当然也可能引起阅读期待的改变。 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影响作品功能的实现。作品 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每一种功能都要在相应的 阅读视野中才能被理解、应用。 在某一时期、某一民族,可能形成相近或相通的 阅读期待视野,符合这种共通的期待视野的作品 就成为流行的作品。可以说是共通的阅读期待视 野导致作品的流行。
15
“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的涵义
其一,“本文结构”预设的读者或阅读 的能动性是文本结构、叙述方式、叙述 视角的综合点、汇聚点,作者预计所有 的文本因素在“读者”处综合而成为一 个整体,设想隐含的读者的阅读理解视 点作为文本结构的依据。 其二,文本发出的指令激发读者的心理 意象,由此构造文本潜在的内容。。
17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这个标题表明,在我们的文学理论中,阅读和欣 赏是不一样的。 教材中指明:“文学阅读和文学欣赏是两种不同 的接受形式,前者为消极接受,后者为积极接受, 只有持积极的接受方式才可能进入文学的审美活 动。”(197页) 文学的阅读和欣赏过程是一个丰富而多层次的、 包含潜意识活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 描述只能是近似的把握。
6
2、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变化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与一个人的人生观、文 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等有关。具体途径 是读者“从类型的先在理解,从已经熟识作品的 形式与主题,从诗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中产 生了期待系统”。(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 论》,28) 这个期待系统大致有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 期待等层次。 既有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所要求的期待视野有距 离,这可能导致期待视野的变化。可以用这种审 美距离说明作品的艺术性。
这些说法一方面认为文本所属的符号系统会控制 作者的写作与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文本在读 者的接受中会不断衍生新的意义。
我们以“文学接受”为题,主要研究的是读者的 接受过程。
5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1、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概念 阅读开始时,读者不是以绝对空白的精神空间接 受文本。“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 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 自身。”(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 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9)读者以既成的 心理图式接受文本,即“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参见教材195页的介绍) 文本则“唤起了读者(听众)的期待视野和由先 前本文所形成的准则”。 平常人们对阅读期待视野往往不自觉既然作品的意义须在接受过程中真正实现,于是 我们就要研究文本意义的产生与获得,研究文本 意义的依据。 文本意义的依据有两种基本观念往往被认为是理 所当然的,一是文本的意义来自作者,我们对文 本意义的理解最终以作者的意图为准;一是认为 文本具有客观意义,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获 得这个客观意义。 接受美学则更加注重读者的在接受中的能动作用 和文本传统对意义理解的影响。
动特点、机制的理解和反思。
26
1、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唤起
读者以审美态度对待作品, 文本唤起读者的审美阅读 期待视野(不是政治、宗 教、道德的阅读期待视 野)。 确立适当的互文关系。 审美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主 要是关于作品形式的先在 图式。
消极接受和积极接受这两个词应该是来自英加登。
“这种纯粹消极的接受的阅读方式——它也往往 是机械的——在阅读文学的艺术作品和科学著作 时都经常发生。人们仍然知道自己在读什么,然 而理解的范围往往限于所读的句子本身。”(英 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译,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37)
24
思考讨论题:
1. 如何理解“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构成、功能、调整?
2. 文学欣赏与“价值阅读”有何相似之处? 3. “群体接受”这个概念能否成立?
25
(二)积极接受的过程
积极阅读或积极接受,所指是审美接受过程。这 一过程在逻辑上可以分为审美期待的唤起(设 置)、审美格局(期待视野)的调整、审美空白 (文本空白)的填补、审美意象的生成与升华等。 构成审美客体的主要方式是想象。 因此对欣赏的分析可以说是对接受过程中想象活
9
三、接受与创作的互动
考虑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不能不考虑 接受对创作的反作用,关注接受与创作的辩证关 系。
创
提供—实现
接
规定—制约
作
生产—介入
受
10
(一)接受与创作的辩证关系
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可以借用马克思关于 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的分析模式。“生产直接是消 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对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8) 在抽象的层次上,文学创作规定着文学消费,文 学接受制约着文学创作。 接受与创作的辩证关系具体而言有以下3个方面。
13
(二)隐含的读者
在文本构成上探讨读者对创作的介 入,我们须引入“隐含的读者”这 个概念。 “隐含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高度抽象的 概念,它揭示了接受者对创作的介 入和接受过程的创造性特征。
14
W.伊泽尔论“隐含的读者”
• “如果我们试图理解由文学作品产生的效果和引起的读者 响应,我们就必须在不以任何方式预先确定读者的特性或 者他的历史情境的条件下,考虑他的存在。……我们可以 把他称为‘隐含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20
欣赏——积极接受、积极阅读。
欣赏,是以积极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构成审美 意象,将作品转化为读者观照的审美客体。
“在‘积极’阅读中,人们不仅理解句子意义, 而且理解它们的对象并同它们进行一种交流。” (英加登,37)
“除了两个语言层次以外,文学作品还包括再现 客体层次。所以,为了理解整个作品,首先必须 达到它的所有层次,尤其是再现客体层次。…… 特别是要超出句子意义明确指出的种种细节,必 须在许多方向补充所描绘的对象。在这样做时, 读者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它自己是文学的艺术作品 的共同创造者。”(英加登,39-40)
21
阅读与欣赏
对一些文字理解难度的作品,我们也许会 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接受状态,而对于一些 语言较为轻松、浅易的作品,阅读与欣赏 的衔接可能是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的。 阅读重在对语义的正确理解,欣赏是建构 文本描述的意向性客体的过程。
22
所谓“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
霍加特的问题是 “文学虚构与认识、‘真实’之间的关系 是难以置信地复杂。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从来不可能被确 凿地加以证实或‘证明’,而只能被体会到。但是我们可 以多做些工作来帮助别人认识到我所说的这种关系,更好 地了解文学对社会的揭示是如何实现的”。(霍加特: 《当代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当代西 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2) 他认为“文学能为理解文化作出独特的贡献”,因此,注 重文学作品的特殊品质是为“最终发现作品中具体体现、 反映或拒绝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发现起作用的是什么, 是假定的意义抑或不管作家是否知道的任何一种意义”。 (同上,34、35) 因此,“价值阅读”与我们讲的欣赏或积极阅读是不一样 的。价值阅读追求的是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文化意义,而 不是审美意义。
18
一、消极接受和积极接受
阅读、消极接受、消极阅读,是同一方式的阅读。 欣赏、积极接受、积极阅读,是另一方式的阅读。 做以上的区分是以文本的结构层次为参照坐标的。
语音
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 它包括(a)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
以及一个更高级现象的层次;(b)
语义
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
文
意义的层次;(c)图式化外观层
本
图式化外观
次,作品描绘的各对象通过这些 外观呈现出来;(d)在句子投射
客体——世界
和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教材,53)
19
(一)概念辨析
阅读和欣赏确实可当作两种不同的接受方式或可 以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接受状态(尽管不能截然分 开)。
阅读——消极接受、消极阅读。这种接受方式一 般限于对文本语言层面(语音、词义)的理解。
11
文学接受与创作辩证关系的具体表现
1. 文学生产提供文学消费的产品,文学消费 实现产品(作品)的最后完成,实现各种 潜在价值。
2. 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的方式,文学消费 同样制约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3. 文学创作生产文学接受者,文学接受者介 入文学创作。
12
读者的各种类型
文学创作与接受存在上述的各种关系,要探讨上述 关系必须假设一些类型的读者的存在。如:真实 (历史、当代)读者,理想读者等。 真实读者以他们的实际消费表现他们的好恶,从而 制约文学的实际创作。有的“读者”甚至以某种霸 权强制文学的创作活动。 因此我们希望有一种“理想读者”能给文学创作以 最好的影响,理想读者是一种虚构的存在,但它却 能给创作以实际的影响。 在文本的层面,假设的读者对文本的构成有重要的 作用。
4
简释:关于“让作者死去”
在以往的观念中,认为文本有确定的中心意义, 作者是阐释这个中心意义的权威。
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理论、阐释学、接受美 学等文学理论都对这个观念提出了挑战。较有代 表性的说法有罗兰·巴尔特,认为在现代写作中 “作者已经死去”;还有福科认为在文本中, “谁在说话又有什么关系呢” ?
• “不论真正的读者可能是谁,是什么人,他总是扮演本文 向他提供的一种特殊角色,正是这种特殊角色构成了‘隐 含的读者’这个概念。关于这个概念,存在两个基本的、 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一方面作为本文结构的读者角色,另 一方面作为一种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 ——W.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 应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5,46)
23
杜夫海纳的观点
教材199页中对杜夫海纳的观点的评述是歪曲了杜 夫海纳的本意。 这段话,杜夫海纳说的是绘画。在绘画中,画家 省略的东西观众不必补充。在叙事作品中,省略 的东西也不必补充,但“省略”与英加登所说的 “空白”所指并非同一现象。 空白是作品中提供的“图式化外观”有待读者的 填补,而叙事作品的省略是文本未写出的情节, 是文本之外的情节内容。
1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我们一般认为,文学作品是作为审美对象 来接受的。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作 为艺术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而文学作品只有在接受中才可能成为审美 客体,实现它的审美价值。 文学接受一般有“物→词→象→意”这几 个环节。
2
一、接受与作品的真正实现
作品(文本)在接受中真正完成它的意义,实现 它的价值和功能(不仅仅是审美功能和审美价 值)。 阅读之前,它只是有可能在读者那里呈现意义的 “物”,这是作品的“物性”。 阅读它,它才成为“作品”,呈现它的文本含义, 实现它的艺术价值。 将它作为审美对象,它才成为审美客体,实现它 的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在作品中是以潜在状 态呈现出来的,需在读者的审美观照中实现。 认真领会教材所引各家的有关论述。
16
(三)研究不同读者类型的不同方法
文学接受的开始、发生,也就意味着隐含读者向 现实读者的转化。现实的读者,具有各种各样的 类型,当作者考虑到读者具体类型时,会影响文 本内涵、取材、叙述方式等方面的构成。 对隐含的读者进行描述和研究,是属于接受美学 的研究范畴;研究现实读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则更多的是文艺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第五章 文学接受
“创作→作品→阅读(接受)→评价→ 创作”这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单元。 只有在文学接受之中或完成之后,作品 才真正完成它的意义,实现它的价值, 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作品”。 以作品接受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 理论和文学理论,称为“接受美学”。 教材中有一段描述了文学接受过程,见 189页。
8
(二)接受动机
接受动机与期待视野是相辅相成的,在逻辑上动 机优先,在实际上接受动机与期待视野无法区分 先后。 在文学接受中,动机往往不是单纯的。可分为: 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 鉴动机、宣泄动机、补偿动机等。 不同的动机激活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层面,由此 实现文本的各种功能。
2008年3月24日上课
7
3、阅读期待视野的作用
是文本接受的心理基础,它可以说决定了一个人 对文本的是否接受。与阅读期待视野相符的文本 可以顺利接受,与之不相符的文本可能被拒绝, 当然也可能引起阅读期待的改变。 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影响作品功能的实现。作品 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每一种功能都要在相应的 阅读视野中才能被理解、应用。 在某一时期、某一民族,可能形成相近或相通的 阅读期待视野,符合这种共通的期待视野的作品 就成为流行的作品。可以说是共通的阅读期待视 野导致作品的流行。
15
“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的涵义
其一,“本文结构”预设的读者或阅读 的能动性是文本结构、叙述方式、叙述 视角的综合点、汇聚点,作者预计所有 的文本因素在“读者”处综合而成为一 个整体,设想隐含的读者的阅读理解视 点作为文本结构的依据。 其二,文本发出的指令激发读者的心理 意象,由此构造文本潜在的内容。。
17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这个标题表明,在我们的文学理论中,阅读和欣 赏是不一样的。 教材中指明:“文学阅读和文学欣赏是两种不同 的接受形式,前者为消极接受,后者为积极接受, 只有持积极的接受方式才可能进入文学的审美活 动。”(197页) 文学的阅读和欣赏过程是一个丰富而多层次的、 包含潜意识活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 描述只能是近似的把握。
6
2、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变化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与一个人的人生观、文 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等有关。具体途径 是读者“从类型的先在理解,从已经熟识作品的 形式与主题,从诗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中产 生了期待系统”。(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 论》,28) 这个期待系统大致有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 期待等层次。 既有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所要求的期待视野有距 离,这可能导致期待视野的变化。可以用这种审 美距离说明作品的艺术性。
这些说法一方面认为文本所属的符号系统会控制 作者的写作与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文本在读 者的接受中会不断衍生新的意义。
我们以“文学接受”为题,主要研究的是读者的 接受过程。
5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1、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概念 阅读开始时,读者不是以绝对空白的精神空间接 受文本。“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 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 自身。”(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 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9)读者以既成的 心理图式接受文本,即“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参见教材195页的介绍) 文本则“唤起了读者(听众)的期待视野和由先 前本文所形成的准则”。 平常人们对阅读期待视野往往不自觉既然作品的意义须在接受过程中真正实现,于是 我们就要研究文本意义的产生与获得,研究文本 意义的依据。 文本意义的依据有两种基本观念往往被认为是理 所当然的,一是文本的意义来自作者,我们对文 本意义的理解最终以作者的意图为准;一是认为 文本具有客观意义,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获 得这个客观意义。 接受美学则更加注重读者的在接受中的能动作用 和文本传统对意义理解的影响。
动特点、机制的理解和反思。
26
1、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唤起
读者以审美态度对待作品, 文本唤起读者的审美阅读 期待视野(不是政治、宗 教、道德的阅读期待视 野)。 确立适当的互文关系。 审美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主 要是关于作品形式的先在 图式。
消极接受和积极接受这两个词应该是来自英加登。
“这种纯粹消极的接受的阅读方式——它也往往 是机械的——在阅读文学的艺术作品和科学著作 时都经常发生。人们仍然知道自己在读什么,然 而理解的范围往往限于所读的句子本身。”(英 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译,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