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同步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同步测试
2019-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芬兰()
A. 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
雨
B. 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
C. 人口稀疏区大牧场放牧业为
主
D. 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
A. 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
好B . 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
A. 国内闲置农民多,蔬菜产业过
剩
B. 远东地区气候温和,土壤更肥沃
C. 就地生产和销售,缩短流通环
节
D. 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4.下图所示M区域(阴影区),三十多年前曾经是一片荒原,在巴西政府的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如今已变成可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世界新粮仓,有巴西“谷物带”之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M区域中部地带一般年降水最多的时间段是
()
A. 1—2
月
B. 4—5
月
C. 6—7
月
D. 8—9月
(2)以下对M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评价不合理的是
()
A. 水热搭配较好,适于热带农作物生
长 B. 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C. 河流较多,水系发达,灌溉水源充
足 D. 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土壤肥力高
(3)近年来,M区域的很多农田生产实施了作物种植与牧草畜牧(牛)交替进行,下列地区中农业主要生产类型与M区域相似的是()
A. 美国大平
原
B. 刚果盆
地
C. 华北平
原
D. 墨累达令盆地
5.从自然条件考虑,图7中的甲、乙、丙、丁四地,可借鉴以色列农业发展经验的是()
A. 甲、
乙
B. 乙、
丙
C. 丙、
丁
D. 丁、乙
6.“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描述的农业生产()
A. 是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的生态农业模
式 B. 在我国华北地区也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C. 最典型的代表是浙江的千烟洲地
区D . 在贵州和广西有大面积的分布
7.下图代表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的是()
A. A
B.
B
C. C
D. D
8.云南省文山市是我国特有名贵中药材田七的主产地,虽在湿润地区,但对田七生长(3~5月)来说却常常缺水,主要原因是()
A. 用水量大,入不敷
出
B. 纬度低,蒸发量巨大
C. 工业化进程快,水源被严重污
染
D. 降水季节变化大,喀斯特地貌又导致地表水下渗
9.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19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区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
失B . 土地荒漠
化C . 生物多样性的锐
减D . 草场破坏
(2)有关该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A. 沙尘暴强度增大,频率降
低
B. 草地面积增长幅度较小
C. 有可能位于黄土高
原
D.
气温日较差增大
10.关于东北地区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部分平原地区是黑钙土,其有机质含量全国最高
B. 山环水绕;平原相间分布,不利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
C. 人多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高
D. 可耕荒地多,自然肥力高
11.下列作物的生产,主要取决于灌溉条件的是()
A. 中国东北的大
豆 B. 埃及的棉花 C. 古巴的甘蔗 D. 马来西亚的橡胶树
12.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A. 南方山区大规模修筑梯田,发展水稻种
植
B. 内蒙古东部草原大力垦荒开辟耕地
C. 黄土高原缓坡地区努力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
梯田 D. 三江平原大力排干沼泽、开辟耕地
1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乙地处云贵高原,以畜牧业为主②甲、乙均是重要的粮棉产区
③丙、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中丁地糖料作物以甜菜为主
④丁地区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图中四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
①甲地区要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乙地区要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③丙地区要注意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丁地区要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4.读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产量变化图。
据此回答问题。
(1)本世纪以来,导致中国小麦年产量持续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 气候变暖,病虫害增
多
B. 城市化加快,耕地面积减少
C. 流水冲刷,土壤肥力下
降
D. 国内价格下降,种植面积减少
(2)美国小麦年产量一直比加拿大高的主要原因是A. 种植面积
大 B. 人口数量
多 C. 气候温暖湿
润 D. 黑土土壤肥沃
(3)当澳大利亚小麦的处于收割季节时
A. 南极昆仑站出现极夜现
象
B. 在北京观察到日出东北
C. 青海湖中鸟岛聚集大量候
鸟
D. 上海的昼长短于广州
15.我国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绿色、质量好,价格节节攀升,最贵的已在市场上卖到199元/斤。
读“我
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
A. 土壤肥沃,有质量含量
高
B. 热量条件好
C. 年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
累
D. 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
(2)珠三角地区上世纪80年代前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目前稻田已所剩无几,主要原因是
()
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
②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
③水稻生产用水量大,灌溉水源不足
④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珠三角地区气候变干不适合水稻的生长
⑤珠三角地区由于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渍化现象严重
A. ①②
B.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
茶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的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中国茶叶产区划分为西南、江南、华南和江北四大茶区,四大茶区的茶叶产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由2009年的30%、39%、36%和5%转变为2019年的38%、33%、23%和6%,茶叶产值分别由2009年的30%、40%、20%和10%转变为2019年的31%、34%、19%和16%。
据统计,中国目前茶农已超过800万,另外至少有500万以上从事茶叶销售等第三产业。
材料二:几何重心能够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图,图8a和图8b分别为我国2009~2019年茶叶
产量及茶叶产值重心转移路径图。
(1)分析2009~2019年间我国茶叶生产重心整体西移的原因。
(2)请你就西南(部)茶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
17.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小题。
(1)有关此农业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效地缓解中部地区的水土流失②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得到就地转化③中、西部形成密切联系的产业链④各自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易地育肥”对草场建设的意义在于( )
①为产粮区提供大量畜力②减缓对草场的压力③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④为产粮区提供充足的有机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8.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P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该地形区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2)说明P地形区沼泽广布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芬兰地处北温带,冬天寒冷,有时严寒,夏天则比较温暖;全国为大片森林覆盖,占国土面积的69%,木材加工业发达,D正确;水土流失不严重;芬兰被誉为“千岛之国”与“千湖之国”不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2)由图可看出燕麦种植北界以北地形为丘陵,以南地形为平原;界线以南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气温较高,B正确。
2.【答案】A
【解析】【分析】长江三角洲纬度低,松嫩平原纬度高,两地区纬度位置差异大,太阳高度差距大,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差距大,所以年平均气温有差异。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原因,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3.【答案】C
【解析】【分析】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稀少,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是宁安市农民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从事蔬菜种植的主要原因,D对。
国内没有大量闲置农民,蔬菜
产业并不过剩,A错。
远东地区比我国纬度高,气候较低,土壤不如东北黑土肥沃,B错。
不是就地销售,是“北菜南运”,C错。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业区位因素,北菜南运的原因。
4.【答案】(1)A
(2)D
(3)D
【解析】【分析】(1)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M区域位于巴西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地区年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降水极少的月份多出现在7~8月,此时南半球是冬季,C、D错误;4~5月份是南半球的春季,降水较多,B错。
1~2月是南半球夏季,降水量多,A正确。
故选A项。
(2)由上题可知,M地位于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较多,水热搭配较好,适于热带农作物生长;M地人口稀少,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由图示可知,M地为巴西高原,为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河流较多,水系发达,灌溉水源充足;因此ABC说法合理,排除ABC;M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砖红壤广布,土壤酸性较强,有机质含量较小,土壤肥力较低,D说法是错误,故选D。
(3)近年来,M区域的很多农田生产实施了作物种植与牧草畜牧(牛)交替进行,由此可以判断该地为混合农业。
美国大平原
分布的主要农业生产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A错误;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的为热带种植园农业,B错误;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水热充足,主要以种植业为主,C错误;墨累-达令盆地是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为混合农业区,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世界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
以色列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但利用节水灌溉措施发展种植业,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甲为华北平原北部,乙为河西走廊,气候干旱,丙为新西兰温带海洋气候,丁为里海和红海所在的中亚地区,气候干旱。
故乙、丁可借鉴以色列的农业发展经验。
6.【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因此农业生产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合理生产。
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平原与山地交错分布、地势多起伏;适宜发展梯田农业以及“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型的生态立体农业。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7.【答案】A
【解析】【分析】东北平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强粮食生产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农产品产值应当逐年提高。
利用丰富的农畜产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是其发展重点,应是上升趋势。
A对,B、
C、D错。
8.【答案】D
【解析】【分析】云南在湿润地区,但对田七生长(3~5月)来说却常常缺水,主要原因是降水季节变化大,喀斯特地貌又导致地表水下渗,地表水缺乏,D对。
经济水平低,用水量小,A错。
纬度低,蒸发量大不是缺水的主要原因,B错。
工业化进程较慢,水源被严重污染是水质型缺水,3-5月雨季未到,是资源型缺水,C 错。
【点评】区域物种丰富的原因,缺水的原因,经济发展的措施。
9.【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该流域耕地比重增大,水体比例下降最大,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加剧,最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
B 正确。
(2)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加剧,过度垦殖,过度
放牧,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沙尘暴强度增大,频率增加,A错误;
因此草地面积减少,植被少,河流含沙量增多,B错误;同时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增大,D正确;
由此判断,该地有可能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C错误。
故答案为:(1)B(2)D
【点评】本题考查区域的区域农业发展中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属于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难度较大。
10.【答案】D
【解析】【分析】东北地区松嫩平原东部、北部和三江平原西部分布的是黑土,松嫩平原中部分布的是黑钙土,黑土是最肥沃的土壤,A错。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B错。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C错。
可耕荒地多,自然肥力高,这在开发时是最大优势,D对。
1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主要取决于灌溉条件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埃及大多位于干旱地区,故棉花种植主要分布于尼罗河沿岸,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2.【答案】C
【解析】【分析】南方山区大规模修筑梯田,发展水稻种植,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内蒙古东部草原大力垦荒开辟耕地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三江平原大力排干沼泽、开辟耕地,导致湿地面积减少。
黄土高原缓坡地区努力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有利于水土保持。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3.【答案】(1)D
(2)D
【解析】【分析】(1)乙地处云贵高原,以种植业为主,①错;甲是重要的粮棉产区,乙不是,②错;丙地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③正确;丁地区三江平原,属于商品谷物农业,④正确。
选D正确。
(2)甲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是水资源,要发展节水农业,而不是盲目的扩大灌溉面积,①错;乙地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不能盲目开垦荒地来提高人均耕地面积,②错;丙地区风沙、盐碱问题突出,要注意盐碱地的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正确;丁地区是重要的商品谷农业基地,地广人稀,要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④正确。
选D正确。
【点评】本题组考查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分布。
解
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对甲乙丙丁四地进行区域定位,针对当地的环境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甲为河西走廊,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粮棉产区;乙位于云贵高原,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主要集中在山间小盆地;丙位于华北平原,该地的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丁为三江平原,该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主要种植以春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
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而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性条件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甲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的制约不宜扩大灌溉面积;乙地地表崎岖不平,不宜大量开垦荒地;丙地多中低产田,今后应多注意对中低产田的改造,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丁地地广人稀,应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从而提高商品率。
14.【答案】(1)D
(2)A
(3)D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本世纪以来,我国小麦产量持续下降,下降的幅度较大,气候变暖、病虫害增多和土壤肥力下降等原因对小麦产量下降的影响不会这么明显,最可能是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小麦产量持续下降;城市化加快,耕地面积减少,不能说明小麦种植面积减少。
故选D。
(2)读图可知美国小麦年产量一
直比加拿大高,且美国小麦产量是加拿大的3~4倍,结合选项可知,只有美国种植面积大(加草大所处纬度高、气候寒冷,适合小麦种植的面积小),小麦产量才可能比加草大高出很多。
故选D。
(3)澳大利亚种植的小麦是冬小麦,收割季节在11~12月份,此季节,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昆仑站出现极昼现象,在北京观察到日出东南方,纬度高的上海昼长短于纬度低的广州。
青海湖中鸟岛聚集大量候鸟在北半球夏季(7、8月份)。
故选D。
15.【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与其他水稻种植区相比,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积温低,作物生长期长,病虫害少,所以品质较好,故选B。
(2)珠江三角洲水稻种植面积减小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①②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1)B(2)D。
【点评】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因素常常
变化,如下:
二、综合题
16.【答案】(1)西南茶区地域广、高山丘陵地面积大;光热条件好,气候垂直差异变化大,便于多样化茶叶生产;西南部污染少,环境好生产的茶质量品质高;交通等设施改善,种茶经验的积累和种植技术水平提高;(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上涨,“东茶西移”能充分发挥西部人力和土地成本比较优势。
(2)打造名优茶品牌茶并加强宣传;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发展绿色有机健康的茶叶;升级发展茶产区为旅游风景区和相关配套的旅游服务,;拓展茶叶生茶生产产业链(茶具、茶食品、茶日化等),增加茶产业附加值;加强茶行业整合,提高茶园规模和集聚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益发展。
【解析】【分析】⑴2009~2019年间我国茶叶生产重心整体西移的原因主要从西部有利于种植茶叶的条件及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角度分析。
从地形看,西南茶区地域广、高山丘陵地面积大;光热条件好,气候垂直差异变化大,便于多样化茶叶生产;从环境条件看,西南部污染少,环境好生产的茶质量品质高;加之,近些年来,西南地区交通等设施改善,种茶经验的积累和种植技术水平提高;从东部生产成本来看,(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上涨,“东茶西移”能充分发挥西部人力和土地成本比较优势,所以我国茶叶生产重心出现整体西移。
⑵西南(部)茶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从品牌效应、提高品质、促进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整合发展等方面分析。
从加强宣传角度看,打造名优茶品牌茶,并加强宣传;从质量品质方面看,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发展绿色有机健康的茶叶;从相关产业的发展看,升级发展茶产区为旅游风景区和相关配套的旅游服务,同时应当拓展茶叶生茶生产产业链(茶具、茶食品、茶日化等),增加茶产业附加值;加强茶行业整合,提高茶园规模和集聚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益发展,以促进西南茶区可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1)西南茶区地域广、高山丘陵地面积大;光热条件好,气候垂直差异变化大,便于多样化茶叶生
产;西南部污染少,环境好生产的茶质量品质高;交通等设施改善,种茶经验的积累和种植技术水平提高;(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上涨,“东茶西移”能充分发挥西部人力和土地成本比较优势。
(2)打造名优茶品牌茶并加强宣传;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发展绿色有机健康的茶叶;升级发展茶产区为旅游风景区和相关配套的旅游服务,;拓展茶叶生茶生产产业链(茶具、茶食品、茶日化等),增加茶产业附加值;加强茶行业整合,提高茶园规模和集聚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益发展。
【点评】区域农业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从品牌效应、提高品质、促进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整合发展等方面分析。
17.【答案】(1)B
(2)B
【解析】【分析】
【小题1】图示发展模式能充分发挥中部和西部的优势。
B正确。
【小题2】“易地育肥”在牧区或产犊区充分利用当地草场条件,以放牧方式饲养母牛、繁殖犊牛,犊牛断奶后,立即或者养到1岁后转移到精料条件较好的农区进行短期强度育肥,然后出售或屠宰。
对草场来说可以减缓对草场的压力,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
B正确。
18.【答案】(1)商品谷物农业;有利: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连片;土层深厚,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温暖,雨热同季,可满足一年一熟的热量需要;降水较丰富,河流流经,水源丰富;冬季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
不利:纬度高,热量条件不好;离冬季风源地近,农业生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2)季风气候,夏秋季降水多;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质黏重,地下有冻土,下渗作用弱;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蒸发弱;河流有凌汛,凌汛时排水不畅。
【解析】【分析】(1)P地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
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为东北地区,P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连片。
区域土层深厚,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温暖,雨热同季,可满足一年一熟的热量需要。
降水较丰富,有河流流经,水源丰富。
冬季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
有利于农业发展。
P地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
离冬季风源地近,农业生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不利于农业生产。
(2)结合前面分析,P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秋季降水多。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土质黏重,地下有冻土,下渗作用弱。
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
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蒸发弱。
河流有凌汛,凌汛时排水不畅。
所以
容易积水形成沼泽。
【点评】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发展的条件,沼泽形成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