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1《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这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记叙简明,议论深刻,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文言文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作者介绍;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

“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如“其”“于”“以”等。

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借游记的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来抒发议论的写法。

2.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已经先后跟随几位文学大师遨游了不少地方。

今天,我们的脚步仍不停歇,又将跟随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上路啦。

大家翻开书,先看题目——
生(齐声)游褒禅山记。

师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吗?
生《醉翁亭记》……
师没错,《醉翁亭记》是——
生抓住景物特点,浓墨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大家的思辨能力。

师褒禅山,这个名字很陌生。

那么,我们就请出王军小组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座我们陌生而王安石却钟爱有嘉的山。

【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褒禅山】
褒禅山的介绍: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

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

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出前洞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

前后洞并不相通。

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

师感谢王军小组。

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褒禅山的确并不很有名,但因为王安石的一篇文章而家喻户晓。

可见名人和美文的作用了。

下面,请李丽小组给我们介绍使褒禅山名满天下的作者王安石。

【学生展示课件,介绍王安石生平和作品】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

从小勤奋好学,二十岁以前,随父宦游,到过南北很多地方,目睹官僚、豪绅、地主对农民欺凌压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生计艰难,加上北宋王朝对外采取屈辱妥协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国防和财政呈现严重危机。

这些情况促使他立志改革政治,为以后实行变法打下思想基础。

庆历二年(1042)他中进士,先后担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常州知州以及江南东路提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