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综合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综合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目前声纹锁在门禁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实现了传说中“芝麻开门”的神话。
声纹锁辨别声音主要依据的是()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2.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B.佩戴耳罩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纳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
D.繁华闹市区设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音色的
3.如图所示的热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A.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 B.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C.深秋,枫叶上的霜D.盛夏,河床干枯
4.小敏同学参加中考体育模拟测试,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A.实心球成绩为80m
B.立定跳远成绩为10m
C.跳绳1s跳100次
D.1000m跑步用时4min
5.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分析正确的是()
A.撒盐可以促使雪熔化,说明盐可以提高雪的熔点
B.严冬,窗户上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外侧
C.热水瓶口的“白汽”是瓶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液化石油气是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钢罐中的
6.下列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是()
A.把白光分解为各种彩色光
B.物体在水中形成“倒影”
C.行人在路灯下的黑影
D.黑板“反光”看不清上面的字
7.关于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图:是表示矫正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
B.图: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有会聚作用C.图:用放大镜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是缩小、倒立的D.图:把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是因
为反射光消失了
8.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应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甲是近视眼,应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乙是近视眼,应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应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9.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小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百米赛跑比赛中,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开始计时
D.1000m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小亮的成绩是240s,小明更快
10.如图所示,F是凸透镜的焦点,AB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物体,已知A点在凸透镜的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B点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AB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
A B''是AB经凸透镜所成的像。
下列四个图中,其中关于AB所成像的情况正确的是()
A.B.
C.D.
二、填空题
11.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怀梆是河南省古老稀有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怀梆的乐队是由“武场”(打击乐)和“文场”(管弦乐)组成。
管弦乐中的二胡靠的是琴弦的________发声的,观众在台下可以听到二胡发出的声音,说明_____可以传播声音。
12.如图所示,一密闭激光发射器从水槽侧壁射出一束激光,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缓慢注入水,当水面与M点相平时,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_(选填“左”或“右”或“仍在O点”)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当水面与N 点相平时,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 ________(选填“左”或“右”或“仍在O点”)侧.
13.“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红花是花__(选填“吸收”或“反射”)红色光;“鱼戏莲叶间”;看见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______(选填“折射”或“反射”)形成的像。
14.随着科技的发展,“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
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 ______ ,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______ 成小水滴,有的 ______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 ______
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5.同学们课间在走廊上眺望远方。
此时晶状体变______(填“厚”或“薄”),晶状体的______发生变化。
有些同学看不清远处的景物,可以佩戴______透镜制作的眼镜矫正视力。
16.如图所示,当用两甲、乙两种刻度尺对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时,两次读数分别应该记为:甲测得_____cm;乙测得_____cm。
17.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水面成37°角,如图所示。
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折射角的大小为______。
18.A、B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图甲是A车行驶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图像,图乙是B车的速度v和时间t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两车速度关系是:v A______v B(选填“>”、“=”或“<”),B车05s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m。
三、作图题
19.作图题(画出辅助线,保留痕迹)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
(_______)
(2)P点是凸透镜两倍焦距处,F为焦点,请完成光路图。
(_______)
(3)如图,水面下有一发光点S,当人眼在A点时看到发光点的位置在S',试画出人看
到S'的光路图。
(_______)
四、实验题
20.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五种气体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传播速度(单位是m/s),请依据表
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空气氢气氦气氮气二氧化碳03311261891337269 103371284908343273
203431306924349279 303491328939355283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在同种介质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
______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选填“较高”或“较低”)。
21.小梅在科技楼物理实验室302做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其目的
是使冰 ______;根据图甲可知,冰属于 ______(选填“晶体”“非晶体”);
(2)小梅又做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水的沸点为98℃,说明学
校地区的气压 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结合两次实验图像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______。
22.在探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
据回答下列问题。
(1)在海波和石蜡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
(2)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
(3)当该晶体的温度为56o C时,它处于______态。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时间min0123456789101112
海波的温
40424446484848484848505356度/o C
石蜡的温
40414244464748495152545659度/o C
23.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用此实验装置可以探究:①像与
物大小的关系;②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③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1)选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______(选填①、②或③);
(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选填①、②或③);
(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A的像。
(选填“能”或“不能”)
2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
如图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1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
(1)最好选用______玻璃板(填“薄一点的”或“厚一点的”)进行实验;
(2)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
(3)实验刚开始时无论怎么移动蜡烛A,所成的像都无法与蜡烛B重合,原因可能是
______;
(4)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填“实”或“虚”);(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判断,身高1.7m的人,站在镜前5m处,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m;当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按照图甲所示操作,测出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接着小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
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保持图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当向右移动蜡烛时,应该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仍然不变,小华继续向右移动蜡烛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发现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______(填“同”或“异”)侧。
26.小明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用它们来“比较两个纸锥下落快慢”的实验。
(1)为了便于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两个纸锥的起点位置应当放置的较______(选填“高”或“低”),且将纸锥按如图乙中的______(选填“ a”或“b ”)所示的位置释放。
(2)关于比较纸锥下落快慢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比较两个纸锥哪个先着地,先着地的运动快;
②拍摄纸锥下落过程的照片,哪个纸锥在下方,哪个纸锥下落得快;
③测量出纸锥下落的高度和时间,算出下落的速度,速度大的运动快,
针对这三种方法,小明认为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相同路程比时间,如______(填写序号,下同);
第二类是相同时间比路程,如_______。
(3)小明想测算一个纸锥的下落速度,他应选择______(选填“大”或“小”)纸锥,测量原理是______,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米尺和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分析】
音色的影响因素有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音色。
【详解】
ABC.在声音的三要素中,音调和响度都可以模仿到相同的程度,只有音色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声纹锁在门禁系统中主要依靠辨别声音的音色来辨别声音,故AB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D.而频率是用来描述音调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这道题完美的将知识与生活结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个不错的题目。
【分析】
(1)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
(3)声呐系统利用的是超声波传递信息。
(4)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详解】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
B.佩戴耳罩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呐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故C正确;
D.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即响度;这一装置无法检测声音的音调与音色,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C
【详解】
A.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
B.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符合题意;
D.河床干枯,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
A.中学生掷实心球的成绩一般在10m左右。
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一般在2m左右。
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跳绳一般1s可以达到3次。
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1000m跑的成绩一般在4min左右。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详解】
A.撒盐可以促使雪熔化,说明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在较低温的天气里,能容易熔化,故A错误;
B.严冬,室内的温度比室外的温度高,窗户把室内室外隔开,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上温度较低的冰冷窗户,会放热凝华成“冰花”,所以结在玻璃的内侧,故B错误;
C.热水瓶口的“白汽”是由于瓶内的高温水蒸气流动出来后,遇上温度较低的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故C错误;
D.一般在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中的,故D正确。
故选D。
6.A
【分析】
(1)光的色散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详解】
A.把白光分解为各种彩色光,属于光的色散,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A符合题意;B.物体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路灯下的“人影”中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C不合题意;
D.黑板“反光”,看不清上面的字,这是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点晴】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7.C
【分析】
(1)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3)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应用于放大镜;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若把法线左边的纸板向后或向前折,则在纸板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详解】
A .如图: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是远视眼的矫正光路示意图,故A 错误;
B .凸透镜对所有光线有会聚作用,而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故B 错误;
C .放大镜是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物体位于2倍焦距外,成缩小的实像,故C 正确;
D .图示将纸板NOF 向后折,则承接入射光线的纸板和反射光线的纸板不在同一直线上,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这是因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故D 错误。
故选C 。
8.D
【详解】
由图可知,甲成像在视网膜后方,是远视眼。
应佩戴会聚透镜(凸透镜)将光会聚,使像前移到视网膜上进行矫正;乙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是近视眼。
应佩发散聚透镜(凹透镜)将光发散,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进行矫正。
故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
9.D
【详解】
A .测量跳远成绩时精确到1cm 已经足够了,可以选用分度值为1cm 的刻度尺来测量,故A 错误;
B .小明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是以自己为参照物,故B 错误;
C .因为在空气中光速比声速快,百米赛跑比赛中,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更准确,故C 错误;
D .1000m 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 ,小亮的成绩是240s ,则小亮的平均速度为
1000m == 4.17m/s 240s
s v t 则小明速度更快,故D 正确。
故选D 。
10.D
【详解】
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A点在凸透镜的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那么所成的像A'在二倍焦距以外,B点在二倍焦距以外,那么所成的像B'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A点射出的光线有无数条,其中有一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还有一条过光心不改变方向的光线,两条折射光线会聚成像点A'。
同理B'点射出的光线有无数条,其中有一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还有一条过光心不改变方向的光线,两条折射光线会聚成像点B'。
连接A B''就是AB的像,如下图所示:
故选D。
二、填空题
11.振动空气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二胡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2]观众在台下可以听到二胡发出的声音,是声音经由空气传播进入观众人耳的。
12.左仍在O点
【解析】
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某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向水槽中缓慢注入水,当水面与M点相平时,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左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当水面与N点相平时,光由发射器射出后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故水槽底部光斑仍在O点.
点睛:本题解题技巧:画出对应的液面和大致的光路图,即可确定光斑的位置,从而做出判断.
13.反射折射
【详解】
[1]荷花是不透明的物体,在太阳光折射下,荷花只反射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所以看到荷花呈红色;
[2]鱼在水中,人在岸上,鱼反射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折射光线是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射出的,所以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14.升华液化凝华熔化
【详解】
[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常温下二氧化碳是气态的,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会立即由固态变成气态,即干冰会迅速升华。
[2]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变成小水滴,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3]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变成小冰粒,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变成水滴,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15.薄焦距凹透镜
【详解】
[1]在走廊上眺望远方,从近处看远处,晶状体变薄。
[2]晶状体折射能力变弱,焦距变长。
[3]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近视眼,是折光能力变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故需要凹透镜发散。
16.7 3.74
【分析】
在对刻度尺进行读数时,应看清分度值,视线应与尺的末端刻度垂直,最终的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详解】
[1]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其示数为3.7cm。
[2]图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其示数为3.74cm。
【点晴】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与读数。
17.44°
【详解】
入射光线与水面成37°角,则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也为37°,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
83°-37°=46°
所以折射角为
90°-46°=44°
18.= 20
【详解】
[1]图甲表明A 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A 的速度 A A A 20m =4m/s 5s s v t == 图乙表明B 也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且4m/s B v ,故
A B v v = [2] B 车05s 内通过的路程是
B B B 4m/s 5s=20m s v t ==⨯
三、作图题
19.
【详解】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与像的关系为: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即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如图所示:
(2)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过二倍焦距处的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另一侧的二倍焦距处,如图所示:
(3)人之所以能看到水中的发光点,是由发光点反射或发出的光线经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眼,因此光的传播方向大致为S到A,发光点的像是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所以直接连接S’A,与水面的交点O即为入射点,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温度越高,声波传播速度越快较低
【详解】
(1)[1]由表中数据可看出,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波传播速度越快。
(2)[2]温度越低,声音传播速度越慢,要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
21.均匀受热晶体小于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详解】
(1)[1]实验装置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冰均匀受热。
[2]由图甲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因此冰属于晶体。
(2)[3] 已知水的沸点98℃,小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则当地大气压强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4]冰是晶体,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22.海波 48 液
【详解】
(1)[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由表中数据可知,海波到达48℃后,一段时间内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石蜡吸热后温度持续升高,所以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
(2)[2]晶体熔化时虽然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由表中数据可知,海波的熔点为48℃。
(3)[3]由表中数据可知,在9min以后,海波的温度又可以上升了,说明此时海波已经全部熔化,所以当海波的温度为56o C时,它处于液态。
23.②①不能
【详解】
(1)[1]刻度尺可以量出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因此选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关系。
(2)[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根点燃用于成像,一根未点燃用于比较像的大小,因此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3)[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24.薄一点的像与物大小关系玻璃板没有垂直纸面虚 5 不变
【详解】
(1)[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大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3)[3]实验时,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这样像与物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无法重合。
(4)[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所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5)[5][6]由平面镜成的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所以人离镜5m,像离镜也应是5m;又因为不论物离镜远还是近,像与物大小都相同,当人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25.0 放大投影仪右不能异
【详解】
(1)[1]按照图甲所示操作,测出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f=60.0cm-50.0cm=10.0cm
(2)[2][3]小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投影仪。
(3)[4]保持图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当向右移动蜡烛时,物距减小,由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可知,物近像远像变大,应该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5][6]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仍然不变,小华继续向右移动蜡烛至45cm刻度线处,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之内,成虚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异侧。
26.高 a ①②③大
s
v
t
=秒表
【详解】
(1)[1][2]为了方便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两个纸锥的起点应该高一些,这样到达地面时时间稍微长一些,便于比较大小;由于最终是底端先落地,故纸锥的底端从相同的高度释放即a。
(2)[3][4]相同的路程比时间,即方法①,看哪一个先落地,因为路程相同,比较时间;而
②③都是相同的时间比路程。
(3)[5][6][7]为了测算纸锥的速度,应该选择大的,因为阻力比较大,下落的速度比较慢,容
易测量时间;测量速度的原理为
s
v
t
=;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