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以项目式学习撬动学生深度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减”背景下,以项目式学习撬动学生深度学习
作者:蒋玫王慧明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年第12期
“双减”背景下,学校须以教学创新撬动课堂改革,重构教学样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引入深层认知,建立意义建构,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和投入,在日常深度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项目式学习能使学生从“听中学”转向“做中学”,使教师从表层的教转向深度的引导与交互。
因此,项目式学习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北京市佟麟阁学校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开展了项目式学习的有效探索。
1.构建项目式学习的学校系统
项目式学习改革了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了育人方式,其顺利运行需要建立相应的变革组织运行体系。
建立保障性的运行系统。
学校要从制度建设层面保障项目式教学的持续运行。
重新调整课时安排,设置90分钟的长课时,保障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学和实践时间;规划课后服务中项目式学习的内容,给予实施学科优先选择的机会;建立评价鼓励机制,调整学校的年终奖励方案,增设课堂改革贡献奖,评选优秀教师,激发教师可持续实践的动力。
制定支持性的教学管理措施。
数学组、物理组、地理组、生物组、化学组的种子教师们每季度进行一次规划与梳理,讨论改进和优化方向,更好地助力教师们实施项目。
季度互动研讨增加了学校与教师的自信,进一步激发了教师持续改进的自信心。
2.推进项目式学习的校本研修
学校采取校本研修、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扩大项目式学习的影响范围。
学校开展以“学校课程中‘以生为本’理念实现的路径研究——初探项目式学习”为题的校本培训专题讲座,并结合校内真实案例,分析讲解项目式学习的内容、作用与实施方法,使教师在认识理论的同时,接触项目式学习实践的全过程。
教研组作为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攻坚力量,聚焦跨学段共同研学项目式教学的特征、关键策略、结构及课型等内容,探讨学段进阶。
发挥备课组团队的作用,共同阅读项目化学习丛书,研讨如何在课堂中实践项目式学习的要素、程序、过程,尝试实施项目式教学。
管理团队与骨干教师团队审核项目式学习资料的权威性、逻
辑性和实操性,发布相关专题文章引领学习,团队成员输出阅读分享与反思,力求做到科研内容切实际、研修主题有梯度。
3.探究项目式学习的常态化实施
短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往往给教师们留下“项目式学习是大规模的、费时费力的”印象。
驱动项目式学习从日常课堂里开始,需要在常态课中增加一些项目式学习的关键要素。
一是探索项目式学习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常态课从设计“有创造性的下一步”开始,改变原有的呈现形式。
例如,地理学科的“日本的地理环境”单元,用“撰写一份南极科考队如何在极地开展工作与生活的分析报告”代替“教师结合地图讲解说明”;物理学科的“简单磁现象”单元,用“设计一款磁悬浮小车”项目代替“讲解并完成相关实验”;数学的“概率与统计”单元,用“做一份有关‘快递包装空隙率’的数据分析”代替“直接讲概念,对概念进行测试,趋化记忆”;化学学科的“溶液”单元,用“粗盐提纯——设计适合自己家庭的食用盐”代替“学生实验、纸笔测试”;生物学科的“人体主要结构和功能”主题,用“设计人体桌游大冒险游戏”代替“教师讲解结构并做相关实验”等。
从项目式学习和传统教学的对比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在项目式学习中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但重建了学习的顺序,同样的主题学习内容,项目式学习将知识与生活中真实的情景相结合,让学生在挑战中学习。
项目式学习中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
继而引导学生讨论要解决难题或完成挑战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列出他们需要且缺失的知识技能清单,尽量让这份清单与课标和教材的知识相吻合。
简单的顺序变化,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其次,把单元知识变成驱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内容,并学会自觉运用与迁移。
如在传统的“简单磁现象”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让学生用磁铁吸引不同物质,认识磁性材料,学习磁体的性质。
但在“设计磁悬浮小车”项目中,教师设计了“为什么选择磁性材料”这一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主动将磁性材料和其他材料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查阅资料,学生学习磁性材料和磁体的性质,应用这些知识实现并解释磁场的引力和斥力悬浮。
最后,在项目实践中充分发挥专家、教研员的引领与指导作用。
疑难问题专家解惑,基础问题学校指导,重点问题备课组集体研讨,团队协作打磨项目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提炼实施策略。
二是将项目式学习融入丰富、综合的课程。
将项目式学习的设计要素有效融入学科实践活动及跨学科实践活动中,结合学校的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发系列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依据课标对跨学科的核心知识与能力进行分析,建立主题与学科核心知识间的关联。
例如,地理与历史学科以项目学习的形式开展“追寻担当足迹,弘扬抗战精神”课程,带领学生探究抗战人物佟麟阁将军的英雄事迹并形成项目
式学习的研究成果;依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及学校佟麟阁将军纪念展室的育人资源,设计佟麟阁展室,形成设计平面图(环境地圖),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红色育人效果最大化。
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项目学习中,学生经历调查、研究、设计、建议与展示的过程,一方面学会运用构建模型综合分析及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增进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
项目式学习的确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构建了教学技能与内容的新模式框架,真正撬动了“双减”背景下的深度学习。
编辑 _ 可黎明(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