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响》改编谈小说和电视剧的审美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小刚新剧《回响》在爱奇艺一经播出,便在圈内引起了一定关注。

它独特的视角,文学化的语言风格和双线缠绕的叙事结构,都是近年荧屏上少见的,再加之影像画面有电影感,观众称赞网剧终一部有品质的文艺片了。

《回响》改编自作家东西的同名小说。

故事写了女警察冉咚咚在调查一个凶杀案的时候,意外发现她的丈夫慕达夫曾经在酒店开房。

于是她原本平静的夫妻生活突然被凿开了一个黑洞。

她一边埋头于寻找蛛丝马迹侦破案件,一边抑制不住地钻进那个
难道是冯小刚的判断又一次出现失误了吗?之所以说又一次,是他上一个电视剧《北辙南辕》被严重诟病,豆瓣评分只有4.9,可以称之为惨淡收场。

“廉颇老矣”之类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但是他是冯小刚,中国都市题材第一的导演,观众对他仍然怀有期待,希望阵容强大的《回响》能够令这位大导演挽回一些口碑。

那么我们就从原著小说入手,来分析一下《回响》改编的成败。

首先,电视剧对小说的还原度极高,达到了90%,这应该和作家本人亲自改编有关。

作家东西
电视剧《回响》
有据
作者 上海话剧中心编剧
中寻找初恋,就好比在唐朝找你的手机。

”我们再来说人物形象。

实际上,冉咚咚这样的
女警察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

某地就有这样的一位非常优秀的测谎专业女刑警,因为长期的职业病,总是用审犯人的方式追问丈夫,丈夫最终因为无法忍受而离婚了,这场失败的婚姻给这位女警察带来了无法弥合的内心伤痛,但是她不可能放弃她的职业。

所以,作者塑造冉咚咚这个文学形象,不能说是没有现实依据的。

无可否认这是近几年影视作品里很少见的警察形象,一般警察在剧中首先是警察,然后才是人。

冉咚咚首先是个女人,其次是个女警察,然后才是警察,这一点突破了国产剧的窠臼,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冯小刚的追求,他希望去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而不只是就事论事地去写一个女刑警。

冉咚咚丰富的性格,是小说的文学基础提供的,作家用他犀利的笔触塑造了这么一个工作狂加感情偏执狂并患有抑郁症的女警察,她在作家的笔下是丰富的立体的,但是一旦这个丰富而又立体的女警察在镜头前具象化,反而显得悬浮了。

小说的主人公是文学形象,可以供人想象,供人咀嚼,供人探讨,但是电视剧是戏剧形象,戏剧形象要求的是真实可信,要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弹幕上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就是“冉咚咚太作”,很显然,观众没有从这个人物身上获得共鸣。

也许在现实中存在这样的人,但是不够具有典型性,在面对电视剧观众这个大众群体时,人物形象的文学审美价值失去了欣赏价值。

小说和电视剧,本质上是面对两种受众的两种艺术形式,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受众眼中看到的形象,获得的感受是不完全相同,甚至可能差别很大的。

再来看小说的主题表达,事实上小说真正的目的既不是写破案,甚至也不是写一个中年人的婚姻危机,他只是通过一个婚姻危机和一起案件,来写人与人之间的不确定性,现实与虚构之间的不确定性,写心理和现实之间的摇摆引起的回响。

在小说中,这样的主题不但具有文学审美,还具有哲学审美。

但是翻版到电视剧后,因为电视剧的观众和小说的读者重合性很小,电视剧是大众化的审美,小说的阅读美感,照搬到电视剧中会出现审美差异。

电视剧首先要完成故事的叙事,因为电视剧的观众要看的就是故事,这个故事必须要让他们共情,要和他们在生活中的感受相对应。

再说到故事开头出现的凶杀案,最终谜底揭晓,夏冰清的死,竞是因为情人徐山川为了甩掉她,委托他的司机处理,然后司机再委托他人,这样一层层转包,最后夏冰清意外地遭遇一个精神病,死于非命。

小说作家想通过这样的结局来表达现实的荒诞,人物命运的荒谬。

在小说中,作者确实完成了这个意图。

在电视剧中,当这个谜底被揭晓的时候,观众并没有体会到小说的荒诞主题。

反而觉得很不
满足,因为这个谜底揭晓的过程,既不符合一般悬疑剧的逻辑,也并没有传递出小说所暗含的存在主义命题,包括这个杀人凶手的演员选的很不合适,导致剧情到了这里整个垮塌。

当然,由于今天电视剧审查的苛刻,电视剧的创作和小说创作的自由度差异较大,再加上今天的市场机制给影视从业者带来的束缚,文学想表达的隐晦和复杂,很难在影视作品中得到还原。

或许这也是令冯导拧巴的重要因素,他想在规避红线的情况下,尽可能展示小说的文学全貌,呈现出来的结果确实不伦不类。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慕达夫两次开房究竟做了什么,小说始终没有给出答案。

但是电视剧这么含糊是不行的,所以就拍了两场慕达夫出轨未遂的戏,我可以理解编导的意图,但不得不说,这个一笔改得画蛇添足,编得尴尬,演员也演得尴尬,并且对人物的解读起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帮助。

小说尾声还有很尴尬的一笔,冉咚咚和慕达夫离婚后,她的助理天伟向冉咚咚表白,冉咚咚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个徒弟一直有好感,所以她不断地想证实慕达夫出轨,也是潜意识里在抵消自己的罪恶感。

在小说里可以描写主人公情感上的彷徨、暧昧、不确定,这是文学的功能之一,但是今天我们的电视剧不允许,鉴于冉咚咚的警察身份就更不允许,所以这又给冯小刚出了一道难题,他保留了天伟的表白,却规避了冉咚咚对他的春心,并且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他后,又去和慕达夫和好。

这样的处理后,天伟的表白莫名其妙,冉咚咚的拒绝也就显得毫无分量,结尾出现这样一笔极其多余,且更增添了尴尬。

我并不认为冯小刚的水平已经沦为一个三流导演了,作为曾经的中国都市题材第一人,他的文学审美和艺术审美凌驾于大多数导演之上,他对于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文学表述始终有他独到的理解。

只是今天的观众让他太陌生了,这个时代和他曾经叱诧影坛的时代已经相去甚远,他还在那个优越感里,尚未找到和今天观众对话的戏剧语境。

说的更通俗一些,他不了解今天的观众,因而他不知道今天的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故事。

今天的观众如果看不到自己生活的投射,那么即便语言再华丽,这样的故事也和他们毫无关系。

作为一个女性角色,虽然冉咚咚这个人物性格很丰富,演员表演很出色,仍然不会被今天的女性观众所认同,要知道今天是一个女性主义兴起的时代,冉咚咚这样整天被“爱不爱”所困扰的女性,活在作家东西的文字里,活在冯小刚们的回忆里,但是不会活在今天的影视剧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