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12-13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洛阳12-13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

每题1.5分,共48分。

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

”该思潮()
A.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源头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反映了平民和工商业者的愿望
2.南朝陈时,“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

省有中书舍人五人”,“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纪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

材料反映了南朝时()
A.出现了三省六部制萌芽 B.中书省掌握国家统治大权
C.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D.丞相独揽大权的现象突出
3.1864年12月,英国《一年到头》周刊上的一篇名为《中国的竞争考试》指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

”它没被动摇的原因是()
A.有利于选拔治国人才 B.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有利于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

处于该图第二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吴道子 B.阎立本 C.张择端 D.郑板桥5.成书于清代的《宋元学案》在论及陆象山(九渊)的学术渊源时指出:“象山之学,先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

”孟子的下列言论中,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C.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D.仁之实,事亲实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6.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人民主权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7.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与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

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D.雅典公民言论自由受到限制
8.《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该条款()
A.维护了贵族的利益 B.蕴含法治的精神C.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D.表明司法程序的完善9.16世纪一位欧洲人士指出:“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

……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这种观点()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C.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蓝图
10.2010年5月11日晚,英国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宣布组成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任首相,他上台执政的经历依序应该是()
①见女王,获得授权②党内竞选③领导保守党参加议会下院选举,获得多数议席④正式出任首相
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11.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这说明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
A.议会丧失了立法权 B.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C.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未变 D.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
12.“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

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是()
外部的冲击中国的回应
A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政权提出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 甲午中日战争清廷实施军事改革,知识界与民众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D 八国联军侵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13.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14.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大砥柱。

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A.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
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C.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15.右图为人民解放战争某一时期的形势示意图。

“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

但他
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
捅了三刀。

”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
A.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C.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D.直接导致南京解放
16.《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
A.直接选举制 B.议会民主制度 C.社会主义政权 D.无产阶级专政
17.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

”为此,他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的任务是()
A.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C.没收垄断资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行使人民民主权利
18.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一切大政方针,都要经过全国委员会协议,然后建议政府实行。

”材料反映了()
A.全国人大为当时最高权力机关 B.政协委员由普选产生
C.人民政协代行了全国人大职权 D.政协组织在当时应属于行政机关
19.下表呈现的是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

它们()
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
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D.都表明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20.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

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

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

该报告()
A.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B.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C.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21.1962年,中国指责苏联把中程导弹运往古巴是“冒险主义”,把苏联屈服于美国对古巴的封锁和核威慑是“投降主义”。

这反映了
当时中国外交()
A.着手调整与美国的关系 B.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C.外部环境有了重大改善 D.反对霸权主义
22.据相关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特别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自然科学人员;同时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

这种教育变革()A.与旧中国的教育彻底决裂 B.为国家工业建设培养人才
C.实现文理科系统均衡发展 D.与苏联联合对抗资本主义
23.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对文艺工作作了如下批示:“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15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资本主义的边缘。

”这表明()
A.毛泽东坚持和强调“双百”方针
B.文艺创作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思想文化领域“左”倾错误抬头
D.中国文艺创作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24.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一
国两制”所体现的主要原则是()
A.社会主义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C.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D.民族平等原则25.1947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

”为此,美国()
A.重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 B.援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动欧洲走向经济联合
26.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六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对这一组织的认识,正确的是()
A.有助手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B.是政治、经济、军事合作组织
C.是两极格局的产物
D.是与欧洲共同体相似的国际经济集团
27.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改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不再反对英法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开启美日“友好外交的新纪元”。

促使这一时期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经济的发展对美国构成威胁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和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
C.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联合国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28.针对20年前苏联的解体,《环球时报》予2011年12月26日公布了在中国7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的调查结果,受访者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如下看法。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受访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看法没有历史根据
B.苏联解体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
D.苏联解体是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的必然结果
29.下列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部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情况,材料反映了()
A.这一时期量子论的突出成就引人注目
B.这一时期经典力学走向成熟
C.这些科学成果有力地挑战了神学世界观
D.这一时期物理学研究达到顶峰
30.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反映了互联网()
A.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B.保存信息的力量强C.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 D.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31.某幅画作给人的感觉是人物棱角分明好像“用斧头砍出来”,人物头部严重变形,其中一个人的鼻子在脸上折成扁平,说明了该画派的一个原则——同时从几个不同的视点描绘对象。

该幅画作体现韵风格应是()
A.浪漫主义 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32.《巴黎圣母院》和《西游记》这两部东西方文学巨著,享誉世界、深受不同年龄人们喜爱,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情节跌宕、离奇,体现明显现代主义文学风格
B.都源于对封建专制的不满而体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C.西学东渐使中国文学汲取法国文学的优秀因子
D.体现出启蒙运动追求自由,歌颂人性美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第33、35题各18分,第34题16分,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材料二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

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这都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了蓝图。

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江泽民《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尽管辛玄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建设
中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哪些契机。

(10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

在中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翻其本人应允。

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

从l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但这百年来的变更却与前不同,因科学发达结果。

产业组织从根柢翻新起来,变既太骤,其力又太猛,其范围又太广。

他们要把他的内部生活凑上来和外部生活相应,却处处措手不及。

……宗教和旧哲学,既已被科学打得个旗靡辙乱,这位“科学先生”便自当仁不让起来,要凭他的试验发明个宇宙新大原理。

……所以那些什么乐利主义强权主义越发得势。

死后既没有天堂,只好尽这几十年尽地快活;
善恶既没有责任,何妨尽我的手段来充满我个人欲望。

然而享用的物质增加速率,总不能和欲望的腾升同一比例,而且没有法子令他均衡。

怎么好呢?只有凭自己的力量自由竞争起来。

质而言之,就是弱肉强食。

近年来甚么军阀甚么财阀,都是从这条路产生出来。

这回大战争,便是一个报应。

……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满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出现。

如今功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这便是最近思潮变迁一个大关键了。

(自注: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兴起爱因斯坦热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质疑“科学万能”的原因。

(8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工业革命后,英国许多地区和城镇衰落,人口锐减,变成“衰败市镇”,但仍保持一律选派两名议会代表的传统权利,而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选派代表。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
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以争取国会选举改革;工人阶级也掀起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1831年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内阁提出改革法案,主张取消衰败选区……空出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降低选民资格。

经过反复激烈斗争,终于在1832年通过,英国选民增加了22万人。

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再次掀起争取国会选举改革的斗争,……这次改革使选民人数由135.9万人扩大到了245.5万人。

1884年自由党格莱斯顿内阁……使选民人数从255万增加到450万。

1885年议会又通过重新分配议席法案,该法案的实施使英国议会选举接近于比例代表制原则。

——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议会改革前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6分)分析这些改革对英国政治产生的重大影响。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1.B 2.A 3.A 4.C 5.B 6.A 7.D 8.B 9.C 10.B
11.D l2.C 13.C 14.C 15.A 16.D 17.B 18.C 19.C 20.A
21.D 22.B 23.C 24.C 25.B 26.C 27.B 28.B 29.A 30.A
31.D 32.B
二、非选择题:第33、35题各18分,第34题16分,共52分。

33.(18分)
(1)特点:①顺应世界潮流;②结合国情将西方先进文明与中国国
情相结合;③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为目标;④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每点2分,共8分)
(2)契机:①政治上: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开创了民主政治的里程碑。

②经济上:奖励实业,推动
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工业化。

③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④生活上:促进了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的
文明化、近代化。

⑤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为旧民主革命转向新民
主革命(或五四运动)创造条件。

(每点2分,共10分)
34.(16分)
(1)原因:①受世界爱因斯坦热的影响;②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中国近代科技落后。

(每点2分,共8分)
(2)原因:①科技发展冲击传统的哲学和道德体系,使人们无所适从;②科技发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③科技发展为弱肉强食创造条件;
④科技用于一战,带来巨大灾难。

(每点2分,共8分)
35.(18分)
(1)原因:①工业革命促进工商业大城市兴起,人口重心转移到城市;②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③旧的选举制度下,大资产阶级垄断政权。

(每点2分,共6分)
(2)弊端:①议员名额地区分配不合理;②选民有严格的财产资格限制,选民人数少;③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无权。

(每点2分,共6分)
影响:①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②无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③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每点2分,共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