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模拟卷02(全解全析)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九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九上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默写诗文。

(共10分)
(1)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2)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4),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5)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7)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恰好表达了这种观点。

(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句子)
(8)《商山早行》中用白描手法、纯名词组合,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佳木秀而繁阴(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直观云帆济沧海(4)不知天上宫阙
(5)雪拥蓝关马不前(6)戍鼓断人行(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8)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考查名篇背诵。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本题中应注意:阴、济、阙、戍、畔、茅等字的书写。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6分)
阅读是一种积淀。

读第一单元的诗歌,我们领略到无限江山的妖娆美好;我们感受到那娉婷和鲜妍的四月天。

读第二单元的文章,我们明白做事要心无旁鹜,不能亵渎职业的神圣;我们懂得了教养箴.言:不是矫揉造做、附拥风雅,而是应尊重他人;我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太多东西将精神的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让我们精神悲戚,形销骨立。

我们要知道能否及时清扫精神垃圾,是圣洁的阳光重新照进我们世界的不二法门。

(1)给加点字注音。

(2分)
①箴.言②间.不容发
【答案】①zhēn ②jiān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①箴言:zhēn yán,指规劝的话。

②间不容发:jiān bù rónɡ fà,意思相隔得非常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2)文中画横线的四字词语存在错别字,下列对其修改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心无旁鹜心无旁骛
B.矫揉造做矫揉造作
C.附拥风雅附庸风雅
D.形销骨立形消骨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A.“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B.“矫揉造作”:形容装腔作势,极不自然。

C.“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用来贬低用文化装点门面的人。

D.“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你修改。

(2分)
修改:
【答案】我们要知道及时清扫精神垃圾,是圣洁的阳光重新照进我们世界的不二法门。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该句两面对一面。

原句中“我们要记得能否及时清扫精神垃圾”存在两种“能”和“否”情况,而后面“是圣洁的阳光重新照进我们世界的不二法门。

”只是一种情况。

可以改为:我们要知道及时清扫精神垃圾,是圣洁的阳光重新照进我们世界的不二法门。

3.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敬业与乐业》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梁启超写的一篇抒情性散文。

B.《乡愁》这首诗以空间的变化来组织全诗,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C.《你是人间四月天》和《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分别是毕淑敏和林徽因。

D.《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自号六一居士,晚年又号醉翁。

【答案】D
【解析】A. 错误,《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不是抒情性散文。

梁启超于1922年8月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做了一次演讲,本文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B. 错误,《乡愁》这首诗以时间的变化来组织全诗,不是以空间的变化来组织全诗。

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C.错误,应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和《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分别是林徽因和毕淑敏”。

原选项的作者顺序错误。

故选D。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2分)
①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寄、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②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

③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部见,得新知,增学识,广识见,养性灵。


④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性灵。

⑤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事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
可以带来的好处。

A.③⑤②①④ B.③①④⑤② C.⑤②①③④ D.⑤②③①④
【答案】A
【解析】考查句序的排列。

③句通过引用林语堂的话,引出语段的论点,应排在段首;⑤句是对③句中林语堂的话的阐述,应排在③句之后;②句“读书还可以……”承接⑤句内容,继续讲读书的好处,应排在⑤句之后;①句为过渡句,承接②句中的“品读经典”论述品读经典的益处,应排在②句之后;④句中的“总之”是对内容的归纳总结的标志性词语,应排在最后。

据此,正确的排序为:③⑤②①④。

故选A. 5.以下是《艾青诗选》学习单,清完成下列表格。

(3分)
【答案】①风②被苦难摧残的破落的中国劳动人民③光明、希望、新生。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①根据“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可知,节选部分的中心意象是“风”。

②风,象征着被苦难摧残的破落的中国劳动人民,说“指爪”而不说是“手指”,更加真切的体会到百姓的疾苦:形销骨瘦;而“寒冷”则说明感觉不到一点儿温暖;“拉扯着行人的衣襟”向路人“絮聒”则说明向路人诉说生活的艰辛与世道的不平。

③太阳从充满死亡的墓茔、沉睡的山脉和黑暗的年代中,势不可挡地“滚”出,可见它充满光明和生命,带来生机与活力,具有冲破—切的力量。

所以“太阳”象征着光明、希望与新生。

6.“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学校将开展以“君子自
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任务。

(7分)
【材料一】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古人认为,天体恪守自身本性运行,刚健有力,永不停息;君子也应当勤勉不懈,奋发进取。

这是中国人树立的自身理想,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品格之一。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时刻铭记过往,中华民族要奋发,走好新时代的伟大复兴之路;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们要勇追时代激流,每一个青年都应该在时代激流之中自强不息。

【材料二】
中新网北京3月5日电 5日,在北京冬残奥会冬季两项男子6公里坐姿组比赛中,中国选手刘子旭夺得金牌。

这是中国代表团本届比赛首枚金牌。

刘子旭今年24岁,在2008年因一场车祸下肢截肢,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2017年,他加入残疾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国家集训队,从此开始了滑雪训练。

越野滑雪是冰雪运动中最艰苦的项目之一,面对恶劣的天气和高强度的训练负荷,刘子旭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

(1)任务一:请根据材料一的划线内容,补写上联。

(2分)
上联:下联:勇追激流,时代青年应自强不息。

【答案】示例:铭记历史,中华民族要奋发复兴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根据画线句中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时刻铭记过往”可得“铭记历史”与下联“勇追激流”相对,都为动宾短语。

根据画线句中的“中华民族要奋发”可得“中华民族”,与下联“时代青年”相对,都为偏正短语。

根据画线句中的“中华民族要奋发,走好新时代的伟大复兴之路”
可得“要奋发复兴”,与下联“应自强不息”相对,都为动宾短语。

故上联为:铭记历史,中华民族要奋发复兴。

(2)任务二:在运用搜集到的材料写作演讲稿时,你发现下列诗句有一项不能体现这种“君子自强不息”
的精神,请选出这一项()(2分)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A.句意: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体现了自强不息;B.句意: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体现了自强不息;C.句意: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

体现了自强不息;D.句意: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

表达自己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

与自强不息无关;故选D。

(3)任务三:在列举事例时,可采用排比句式使演讲更有气势。

请根据材料二的人物事迹,仿照以下句式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3分)
范仲淹少有大志,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名臣;邓稼先心怀祖国,鞠躬尽瘁,无愧“两弹元勋”;
【答案】刘子旭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勇获残奥金牌。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

开放类试题,与例句格式相同,语义相关即可。

如:袁隆平一心为民,辛勤耕耘,实乃“杂交水稻之父”。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2题。

(共16分)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
(1)野芳.发而幽香(2)杂然而前陈.者(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案】(1)花(2)陈列,摆开(3)以……为乐
【解析】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花。

(2)句意:杂乱地摆在面前的。

陈:陈列,摆开。

(3)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答案】(1)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2)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1)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四时:四季。

(2)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倒下的样子。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①。

明年
..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网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②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③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④”。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释:①扉:门。

②适:恰好。

③陂:水边。

④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草木际.天/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B.故名.之曰/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C.或.立于陂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D.千里一.色/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接近/名词,边缘;B.动词,命名/动词,命名;C.副词,有时/副词,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D形容词,相同,一样/形容词,全,满;故选B。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标两处)(2分)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答案】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句意为: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他)就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升高而望”的意思是登到高处远望去。

“升高”修饰“望”,“而”表修饰,连接“升高”和“望”,故应在“升高而望”后断开;“得异境焉”的意思是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了。

省略主语,“得”作谓语,“异境”作宾语,“焉”作句末语气词,故应在“焉”后停顿;“作亭于其上”的意思是(他)就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省略主语,“作”作谓语,“亭”作宾语,“于其上”作后置状语,故应在“作亭于其上”的前后停顿。

因此该句停顿为: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11.乙文从“彭城之山”至“故名之曰‘放鹤亭’”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2分)
【答案】放鹤亭不同季节和风雨阴晴的景色;放鹤亭名称的由来。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乙文“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可知:春夏之交,草木茂盛。

秋天的月光和冬季的皑皑白雪令山间一片银装素裹;山间气候阴晴不定,瞬息变幻。

这里详细描绘了放鹤亭一年四季和不同天气下的秀美景色;由“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故名之曰‘放鹤亭’。

”意为: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

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山坡上的田地,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作者通过引用生动传神的故事,交代了“放鹤亭”名字的由来。

12.(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的“山人之乐”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乙】文“山人之乐”指圣贤之人以山水为乐,寄情山水,志趣高雅。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甲文第二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此段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

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

太守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

第三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

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所以,“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

乙文作者描写放鹤亭的景色随着季节的转换,景物各异:春夏之交,草木齐天,
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随着风雨晦明的气候变化,景色瞬息百变,写得很是精美。

接着主要写鹤。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山人养鹤、为求其乐。

“纵其所如”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可见,“山人之乐”指圣贤之人以山水为乐,寄情山水志趣高雅,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甲】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乙】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

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

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山坡上的田地,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二)阅读《共情为什么这么难》,完成1315题。

(共8分)
共情为什么这么难李卫华
①“共情”是指一个人或群体投入地去理解和体会另一个人或群体,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无论处在何种关系场景,人们都希望被理解、渴望被共情。

一个群体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群体的制度和文化,
可能将对方视为异类,产生对峙;一个人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和感受,容易引发误解。

理论上,只要换位思考,就能与对方达成共情。

然而,现实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反问:“我理解他了,他为什么不理解我?”为何共情如此之难?
②难就难在看不到“你”。

共情意味着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感受,意味着“悲伤着你的悲伤”,你若身处烈日,我亦深感炙热;意味着“幸福着你的幸福”,你若晴天,我便安好。

要做到如此,绝非易事。

人们喜欢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愿意躬身入局,是因为弯腰比站着要辛苦太多。

站着说话指点一番,比切身去体会你的苦处难处要容易得多。

共情还意味着倾听你的一切,并不断自问:你为什么难?我如果是你会怎样?共情的发生,需要走进你的世界看到你,深入你的内心读懂你。

③难就难在想不到“他”。

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位置不一样,看待世界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截然不同。

我即使有共情他的能力,也未必有共情他的动力。

看到他的“恶语相向”,想不到他在背后迎风挡雨,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不同的视角,他的感受也许刚好在我视线之外;看到他的“勃然大怒”,想不到他身负重担,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他的感受也许刚好是我的思维盲区;看到他的“斤斤计较”,想不到他可能被生活压弯了腰,不同的利益相关度,决定了不同的行事风格,他的感受也许刚好与我的利益无关。

很多时候,我不单要具备理解他的能力,还要找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立场、视角和利益点,方可达到一种“经历未必相同,感受却可相通”的境界。

④难就难在放不下“我”。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怎么能这么说话?”“我就这脾气,说话比较直!”共情阻梗之处,在于很难跳出自己的处境,暂时把“我”放下。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逆着自己的个性,代入到对方处境中,这不但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圈,还要忍住评头论足的欲望,压抑指手画脚的冲动。

明明有自己的脾气,要先放一放,明明对你的问题洞若观火,要先忍一忍。

共情的过程,好比暂时离开自己的房间,完全进入到别人的房间,别人家里的布局摆设自己都了然于心,房间的问题自己也一清二楚,但自己只是坐下来陪伴别人,等别人状况好转后,自己便原路返回,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

有时候,看见问题却不直击要害,眼见顽疾却不手起刀落,是因为明白别人此刻急需的是情感支持,而非言语批评。

忍住“我”,才能给别人空间,放下“我”,才能与别人同频。

⑤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婴儿啼哭,其他婴儿听闻后也会随着啼哭,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是人类的本能。

共情虽然不易,但只要暂时搁置自己,愿意用心体会和感受彼此,努力画出情感最大同心圆,共情就会发生。

(选自《前线》,有删改)
13.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

(2分)
【答案】①需要走进对方的世界,深入对方的内心。

②看见问题却不直击要害,眼见顽疾却不手起刀落,给予情感支持,而非言语批评。

【解析】本题考查思路梳理。

第一空。

结合第②段“共情的发生,需要走进你的世界看到你,深入你的内心读懂你”,可概括出:需要走进对方的世界,深入对方的内心。

第二空。

结合第④段“有时候,看见问题却不直击要害,眼见顽疾却不手起刀落,是因为明白别人此刻急需的是情感支持,而非言语批评”,可概括出:看见问题却不直击要害,眼见顽疾却不手起刀落,给予情感支持,而非言语批评。

14.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案】比喻论证。

把共情的过程比作进入别人的房间,虽然对别人房间的问题一清二楚,但并不说出来,只是陪伴别人,更加形象生动地论证了要忍住“我”,给别人空间和情感支持才能共情。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结合画线句“共情的过程,好比暂时离开自己的房间,完全进入到别人的房间”,可知,运用比喻论证,把“共情的过程”比作“进入别人的房间”,“房间的问题自己也一清二楚,但自己只是坐下来陪伴别人,等别人状况好转后,自己便原路返回”,生动形象地说明共情“急需的是情感支持,而非言语批评”,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

15.下面哪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3分)
材料一:梁灏是五代时的人,却是宋太宗时代的状元郎。

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开始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暂的朝代,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才被录取为进士,钦点为状元。

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事,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

短短两句话,蕴含了几多科考的辛酸!
材料二: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

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交往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

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

在那个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

【答案】材料二。

材料二中的王质能与范仲淹共情。

范仲淹因主张改革而被贬,他的内心是希望被理解、渴望被共情的,然而很多从前交往甚密的人害怕被牵连都疏远了他,只有王质深入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想法,不惧权势,抱病为他送行,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