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地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育人路径——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活动探讨香港学生国民身份认同及正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内地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育人路径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活动探讨香港学生国民身份认同及正面价值观的养成
发布时间:2022-09-14T07:05:42.81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56卷第9期作者:养成侯红卫郑骄虹[导读]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立足初中历史教学及实施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国家的认知和对国家的感情,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进而达成立德树人目标
侯红卫郑骄虹
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校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立足初中历史教学及实施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国家的认知和对国家的感情,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进而达成立德树人目标;同时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如课前故事演讲、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包括内港两地姐妹校联谊活动等充分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为国家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育人活动;跨学科;国民身份认同及正面价值观;内港姐妹校
引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提升香港学生国民身份认同及正面价值观的教育研究》课题组通过近一年的研究,达成共识:提升香港学生国民身份认同及正面价值观的教育,通过香港教育局高级学校发展主任对香港学校的支援工作,指导他们所支援的香港学校在国民身份认同及正面价值观教育的规划和实践过程中,通过内地校本实践活动探讨香港学生国民身份认同及正面价值观的教育养成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中写到,“要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何谓“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

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应包括中国古代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2]
下面,我们就从自己在七年级学生中做的一些探索和尝试为例,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探寻初中学生在国民认同、家国情怀和正面价值观的养成路径,以供香港同行参考借鉴。

立足课堂主阵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而寂然无声。


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便于学生在情境中领悟,所以,立足课堂主阵地,引领学生神入历史,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中华美德与成就。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首先在教学的实施上,先引用了文化学者李春阳的一段话:“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也。

”“全球化的形势,不在于外来力量的咄咄逼人,而
是面对国际资本压力的时候,我们是否失去了文化上的依托?” [3]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造纸术的发明、司马迁和《史记》、张仲景和华佗及佛教传入道教兴
起,教学中设计四环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一——创新与世界性:造纸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二——反思与传承性:中医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三——求真与独立性:司马迁与《史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四——包
容与互鉴性:佛教与道教”
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故事及“最近发展区”进行问题设置,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主动投身学习,亲身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放飞思想的翅膀,获得了思维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感“悟”,让“那些人、那些事”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促进学生品德、学业和身心发展。

在知识中渗透家国情怀,“润物无声”地形成正确价值观,走上正“道”;同时通过反思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认识求真求实,坚持独立思考的历史学价值,理解中华文化中包容互鉴的内涵,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人文精神是我们民族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

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一份子,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把几千年来祖先为我们积淀的精神家园传承好、保护好。

中国文化的类型集中在“求善“与”重德”,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感悟历史,进而发现探究问题;关注学生心理,让历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注重过程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格物致知”。

文化自信还来自于中医精髓、科技创新乃至建筑智慧等等。

课前演讲大比拼——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摘自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意思是,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到,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故。

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进而了解世界的历史,如何了解?在社会学家眼里的“后喻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仅仅要体现师生平等,抑或学生可能比先生知道的还多,所以,教学相长的作用在今天尤为突显。

聂幼犁教授曾说过,初中是要讲故事,通过讲故事,把要了解和培养的方法感悟出来,初中不讲故事,对初中学生是残忍的。

那么除了教师要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境况中感受、体验,讲出历史脉搏的跳动,引导学生探究,还要让学生们讲故事,初中学生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对他们而言,生动有趣的形象传递最有助于了解学情,激发兴趣,利用故事讲述还可以指导初学历史的学生学史用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能传递家国情怀和积极正面的价值导向。

因此,每节课前的“三分钟故事演讲”活动,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参与,积极报名。

老师则需要指导学生选故事注意事项:有出处、要动笔写故事、可删减,特别强调初中学生讲故事,主要是说清楚发生的事(事件、事实),激发阅读思考,但所选故事性材料必须应服从历史真实,不能伪造“事实”。

事先要练习三分钟表达,尽量不超时,注意讲历史故事,不是语文故事。

通过语言在向他人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还会让自然产生的想法变得富有条理性,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还可以训练大脑的逻辑性。

也就是说,大脑中思考的问题只有通过口或者笔的表达才会变得更加清晰,产生了许多故事讲述大王。

(学生故事讲述音频视频集锦略)
在摘编史料写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修改、自己选材,在文字运用及编辑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提升了能力;在做部编七上第2课课后活动3作业:“请谈谈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时,基于“双减”政策,给学生布置成弹性作业,自愿完成,因为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写作难度还是很大的,但是不少学生都认真完成了,尽管语言稚嫩,还有错别字,但是,思想的光芒已显现,这才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类似有思考的文章还不少)“问题自思考始”只有在思考中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赵亚夫教授讲过:让学生学会叙事(人人可以记述历史)。

我在初中学生中一直进行的“课前三分钟” 小故事演讲活动就是通过阅读,写故事,讲故事,从身边的、家乡的、祖国的历史讲起,既亲切又生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温情,
更对家乡、祖国历史文化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同时历史的底蕴也日渐厚实,学生们做人做事的认真态度与严谨、思考问题的多角度与理性,潜力无限,无声胜有声。

主题活动跨学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摘自唐代李绅的《悯农》: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2022年版历史课程设计了学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学科主题,将所学的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将历史与现实探究有机结合,将培育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机融合。

[4]
学生跨学科主题活动小报集锦(部分目录):
“小钱币大历史”
“丝绸之路”
“感受身边的历史”
“文物会说话”
“北宋开封城”
手工制作:四大发明
赵亚夫教授说: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就是历史解释。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将教材内部的知识从再认再现到调动自身的思维活动将教材内容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这个是很难的。

因为历史思维的价值说到底是思想价值,是需要重构历史情境,并将自身经验融入历史的流动中,通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史学训练,感悟前人生命经验,通过个体对历史的重新游历,将现实经验与历史经验进行对话,让“人人都成为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凸显历史思维的个性。

这个活动就是最好的注脚。

费尔南·布罗代尔说,“货币不是孤立存在的史料,而是与经济、社会等种种现象密切相关的史料。

因此,货币同时也是了解历史、理解历史的最佳指标。

”学生在做完“小钱币大历史”活动后写出了自己的感悟:钱币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汉字的历史,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钱币发展史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史,间接关乎政治史,二者牢不可分;钱币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蕴含了古代先民的财富梦想与古人的智慧与历史的变迁等等。

我们能时时处处看到学生的成长,听到学生成长的声音。

下面诗作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在做“丝绸之路”小报后的感悟——诗歌作品(选):梦回丝路
一二
望断天涯路今日西域
记忆的指针又拨回那个广博而神秘
尘封已久的沧桑丝路未来在她胸襟的酝酿之中茫茫古原上西部开发的朝气
张骞的足迹唤醒了这块沉睡的瑰土班超的功利与日俱增地
在西去的戈壁蓬勃着,酝酿着……扬起漫天的沙砾三
驼铃声响对于丝路的神往永不改变
悠远而漫长秀美瑰丽地广物博……
铺满深深的驼铃古道面对丝路的未来
勾起我的神往和深深的眷恋我许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愿望
…… 真心地祝愿丝路的未来
______会更好!
河西情结
跟随张骞出使的马蹄声出塞历史失传或许是被一批波斯商人
从杏花满面的江南春天像运丝绸一样运走
三月的深处姗姗而来断了一片香火
被丝路相连延伸很远
西域。

历史中的黄金和宝藏
深掩于断垣颓圮之中河西。

牛羊走过
蒿草丛生的大漠里可以听见马匹和驼队走过
驼铃荡漾的音韵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构筑成我对河西千年文明与沉淀的
楼兰古老而永不嫁出的新娘深深眷恋。

昨夜的长泪
湿了襟裳湿了阑干
让我们瞻仰的眸子感到无限的潮意陈捷(女)13岁
李不白在《透过地理看历史》序中说:“中国的历史不管怎么朝代更迭,它都有一个
内核没变,那就是地理。

” [6] 每一份跨学科主题活动小报学生们徜徉在历史、语文、地理、美术乃至数学、英文、生物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提升兴趣,挖掘潜能,综合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对祖国的眷恋情感油然而生,学习变得轻松且愉悦。

衡量历史教学的成败与否,不在于当时让学生掌握多少基础知识,而主要在于学生能否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体验历史,亲身参与,主动探究,思考回味,合作学习,并逐步树立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方法。

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意识,感受学科的实践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方位、多角度感知历史,培养学生处理和运用历史信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成长。

学生从历史课中生发体验和感悟,找到学习历史的兴趣,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历史教学真正焕发出她所蕴藏的青春和活力。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实施“一国两制”,享受高度自治,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更形密切。

我们必须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对国家的归属感,以及肩负对国家发展的承担。

教育改革的大前提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责任是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的潜能。

而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多元的课程、教学方式和评核机制,才可以培养具备多方面才能的优秀人才。

[7]
香港文理书院是一所公立学校,也是太原十二中与香港的姐妹校,2019年在校长带领下,余雅丽老师一行来过太原十二中,与师生共同参加活动,到访过太原著名旅游景点晋祠。

因此,通过姐妹校的广泛交流合作,加强香港与内地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交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及中国历史等,完善香港学校与内地进行交流学习的长效机制,把参加内地的历史文化交流作为香港学校一项实践性教学项目,让所有香港大中小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学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主题的交流活动,通过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把历史经典活学活用,在学校营造出学习与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氛围,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和正面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香港学生国民身份认同及正面价值观的教育养成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 肖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39
[3] 李春阳.白话文运动的危机书外:博览群书,2020/08:064-06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39-40
作者简介:
侯红卫,山西省第十二中学初中历史教师,山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2019-2020赴港教学优秀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郑骄虹,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辽宁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2017-2020赴港教学优秀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本文系郑骄虹老师主持,侯红卫老师等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专项课题“提升香港学生国民身份认同及正面价值观的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DDZ210449)的部分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