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诚”观念的深刻内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 为 随见 别 白 ,在人 的心灵 中虽显 明却 是 疏 远
推崇 。 “ ”字 在 《 子》 中凡 2 见 ,虽 然多 为 诚 孟 2
形 容词 ,约略相 当于 “ 实” 确 ,但有几 处 阐述得 非
的 ,适合于名言 ;后者表现 为触心警悟 ,意识 方面 虽隐幽但体验 亲切 。这是很深 刻的见解 .对 于诚 的
之 者不仅 可以、而且应该合为一体 .亦即合 内外之道 。
关 键 词 :诚 ;天道 ;人 道 ;枢 纽
中图分类号 :B 1 文献标识码 :A 2
文章编号 :10 — 5X( 0 2 0 — 0 10 0 3 84 2 1 ) 4 0 5 — 5
中国传统哲 学非 常重 视 “ ” 诚 .特 别 是先秦 时
道本 于诚 。一方 面 ,中庸 的显见 义 是禀 中而执 两 ,
事 实上 , 《 中庸》与 《 易传》 的思想 与表 述多有相
通相 洽之处 .其 中一个重要 的方面是都致 力于究天 人 之际 ,阐发天道与人 道相通 的哲理 。张岱年先生
或执两而用 中 。主体正是依靠 诚才将心灵 中的对立
《 中庸》 以诚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道的第一原则① 。
张先 生 的观点是 很有 道理 的 。从 心学 角度 看 , 诚 是 中庸 的基 石 。通 观 《 中庸 》 一 书 ,首先 解 释 “ 中庸 ” ,再 与三达德等相联 系 ,然后 申述道不 远人 之 旨 ,由此 引出对诚 的大段 阐述 .进而赞颂圣 人之
体 ,以庸 为用 。无 论 “ ”作 “ ”或 作 “ ” 庸 常 用 解 ,中庸 均具 有本原意 义。然而 .张岱年先生 提 出 了一个很值得 注意 的观点 ,他 认为 “ 中庸 ”并 不是
该 书最 重 要 的 观 念 ,其 最 重 要 的核 心 观 念 是 诚 ;
一
、
“ ”观 念 的重要 地位 诚
在 中国古代 ,无论儒家 、道家还是释 家 ,其实 都 重视 诚 。道 家 中 的庄子 学 派 多处 言 及诚 , 《 渔
父 》强调 “ 不真 不诚 ,不能动 人 ” 《 无鬼 》 中 ; 徐
告诫 统治者 : “ 君若 勿已矣 ,修胸 中之诚 ,以应天 地 之 情 而勿 撄 。 ”唐 代 释道 世撰 《 法苑 珠 林 》 10 2
思孟学派 。
笔 ,后文 “ 自诚 明 ,谓之性 ;自明诚 ,谓之教 ”正
好与之照应 。如果说圣人之道 集 中表现 为 “ 高明 极
思孟学 派 的 主要 著作 是 《 中庸 》 和 《 子 》 孟 。 据传 《 中庸 》为 子思 所作 ,是此 则早 于 《 子 》 孟 。
而道 中庸 ” ,那 么其所 以高 明缘 于诫 ,履行 中庸之
为一事 ,因而理所 当然地居 于核心地位 。
释 ,更 无 一语 可 以反 形 。尽 天 下之 善 而 皆有 之 谓 也 ,通吾身 、心 、意 、知而无不一 于善之谓也 ”⑥ 。
《 子》继 承 了子 思一 系 的传统 ,对诚 也倍 加 孟
在 “ 中庸序 ”中 ,他将 知与觉 区分开来 .指 出前者
观念统一 在一起 ;另一方 面 ,中庸 的潜在义含 有心
灵凝 聚为一 ,合乎 自然 之道 ,而诚正是对 天人 之际 处 的形 容 。王 夫之 在 论 “ 中庸 ”一名 之 大 旨时 写
道: “ 故 l 、 ‘ ’ 生’ 道 ,中也 ; ‘ ’ 教 ,用 也 。
曾考证 《 易传 》 之作 当在 庄 子之 前 ,那 么 , 《 中 庸 》的主要思想也应该形成于孟子之前 。 《 中庸》一 书集 中讨 论 “ 圣人之道 ” 。通常人们 说 ,圣 人之 道实 即 中庸 之道 ,并不 为 过 。就 “ 中
代 的思孟 学 派 ,其 “ ”观 念非 常深 刻 且甚 为 严 诚 密 。开掘这 份宝贵 的思想遗 产 ,对于理解 中国传统 哲学 乃至传 统文化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 ,同时对于 指导 当代人 的 日常生活也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
“ ”乃 天下 之定理 ,二者 均为 体 :王夫之 则发 挥 庸 传 统 的 阐释 ,认 为 “ 中庸 ”是 讲 中之 用 ,以 中为
把握应 当基 于觉而不 应局 限于知 。不 过诚 与 “ ” 道 是否异名而同实 ,还有待深入研究 。 探 寻汉 以后学界 对诚 的把握 轨迹 ,我们发 现它 呈现一 “ ”字形轨 迹 :汉 儒多从 经 验层次 理解 , 之
卷 ,其 中专列有 “ 至诚”篇 。儒家 中苟子等也强调
道 ,论述 具有很 强 的逻辑 力量 。诚在 《 中庸》 中的 核心 地位 ,从开篇 即可见 出端倪 , “ 天命 之谓性 ,
率 性 之谓 道 ,修道 之 谓 教 ”三句 ,就 是 论 诚 的伏
诚 .不过主要取诚其 意而言 :最为推崇诚 的莫过于
庸” 的字义分 析 ,程 颐认为 “ 中”乃天 下之 正道 。
‘ 之谓教 ’ 修道 ,是庸 皆用 中而用乎体 ,用 中为庸 而
即以体为用 。故 《 中庸 》一篇 ,无不缘 本乎德而 以
成 乎 道 ,则 以 中之 为德 本天 德 .而 庸之 为 道 成王
2 1 . 5 0 24I 1
道 ,天德 、王道一 以贯之 。 ”②诚可 以合 中庸之体 用
中 国 哲 学 “ " 观 念 的 深 刻 “ ” 诚 ,在 《 中庸 》 中它居 于核 心地位 ,至 宋明甚至被 看作 极顶 字。 对 于心学来说 ,诚是 天道 与人道的 交接 处 ,是 天人 合一 的心灵状 态与精神 境界 ,至诚 具有反 身 内 省 、复朴归真、寂 然感通 、尽心合天诸意涵 ,远非 《 大学》八 目之 一的 “ 意”之 所指。诚 是心灵 诚 活动 中一天人的枢纽 , 自 明,则知性 而知天 ,类似 于佛 家所谓的开心真如 门; 自明诚 ,则向学而 诚 力行 。类似 于佛 家所谓的开心生灭 门。儒 家哲 学的可贵之处在 于内外兼修 。就 个体而言 ,诚 者与诚
推崇 。 “ ”字 在 《 子》 中凡 2 见 ,虽 然多 为 诚 孟 2
形 容词 ,约略相 当于 “ 实” 确 ,但有几 处 阐述得 非
的 ,适合于名言 ;后者表现 为触心警悟 ,意识 方面 虽隐幽但体验 亲切 。这是很深 刻的见解 .对 于诚 的
之 者不仅 可以、而且应该合为一体 .亦即合 内外之道 。
关 键 词 :诚 ;天道 ;人 道 ;枢 纽
中图分类号 :B 1 文献标识码 :A 2
文章编号 :10 — 5X( 0 2 0 — 0 10 0 3 84 2 1 ) 4 0 5 — 5
中国传统哲 学非 常重 视 “ ” 诚 .特 别 是先秦 时
道本 于诚 。一方 面 ,中庸 的显见 义 是禀 中而执 两 ,
事 实上 , 《 中庸》与 《 易传》 的思想 与表 述多有相
通相 洽之处 .其 中一个重要 的方面是都致 力于究天 人 之际 ,阐发天道与人 道相通 的哲理 。张岱年先生
或执两而用 中 。主体正是依靠 诚才将心灵 中的对立
《 中庸》 以诚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道的第一原则① 。
张先 生 的观点是 很有 道理 的 。从 心学 角度 看 , 诚 是 中庸 的基 石 。通 观 《 中庸 》 一 书 ,首先 解 释 “ 中庸 ” ,再 与三达德等相联 系 ,然后 申述道不 远人 之 旨 ,由此 引出对诚 的大段 阐述 .进而赞颂圣 人之
体 ,以庸 为用 。无 论 “ ”作 “ ”或 作 “ ” 庸 常 用 解 ,中庸 均具 有本原意 义。然而 .张岱年先生 提 出 了一个很值得 注意 的观点 ,他 认为 “ 中庸 ”并 不是
该 书最 重 要 的 观 念 ,其 最 重 要 的核 心 观 念 是 诚 ;
一
、
“ ”观 念 的重要 地位 诚
在 中国古代 ,无论儒家 、道家还是释 家 ,其实 都 重视 诚 。道 家 中 的庄子 学 派 多处 言 及诚 , 《 渔
父 》强调 “ 不真 不诚 ,不能动 人 ” 《 无鬼 》 中 ; 徐
告诫 统治者 : “ 君若 勿已矣 ,修胸 中之诚 ,以应天 地 之 情 而勿 撄 。 ”唐 代 释道 世撰 《 法苑 珠 林 》 10 2
思孟学派 。
笔 ,后文 “ 自诚 明 ,谓之性 ;自明诚 ,谓之教 ”正
好与之照应 。如果说圣人之道 集 中表现 为 “ 高明 极
思孟学 派 的 主要 著作 是 《 中庸 》 和 《 子 》 孟 。 据传 《 中庸 》为 子思 所作 ,是此 则早 于 《 子 》 孟 。
而道 中庸 ” ,那 么其所 以高 明缘 于诫 ,履行 中庸之
为一事 ,因而理所 当然地居 于核心地位 。
释 ,更 无 一语 可 以反 形 。尽 天 下之 善 而 皆有 之 谓 也 ,通吾身 、心 、意 、知而无不一 于善之谓也 ”⑥ 。
《 子》继 承 了子 思一 系 的传统 ,对诚 也倍 加 孟
在 “ 中庸序 ”中 ,他将 知与觉 区分开来 .指 出前者
观念统一 在一起 ;另一方 面 ,中庸 的潜在义含 有心
灵凝 聚为一 ,合乎 自然 之道 ,而诚正是对 天人 之际 处 的形 容 。王 夫之 在 论 “ 中庸 ”一名 之 大 旨时 写
道: “ 故 l 、 ‘ ’ 生’ 道 ,中也 ; ‘ ’ 教 ,用 也 。
曾考证 《 易传 》 之作 当在 庄 子之 前 ,那 么 , 《 中 庸 》的主要思想也应该形成于孟子之前 。 《 中庸》一 书集 中讨 论 “ 圣人之道 ” 。通常人们 说 ,圣 人之 道实 即 中庸 之道 ,并不 为 过 。就 “ 中
代 的思孟 学 派 ,其 “ ”观 念非 常深 刻 且甚 为 严 诚 密 。开掘这 份宝贵 的思想遗 产 ,对于理解 中国传统 哲学 乃至传 统文化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 ,同时对于 指导 当代人 的 日常生活也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
“ ”乃 天下 之定理 ,二者 均为 体 :王夫之 则发 挥 庸 传 统 的 阐释 ,认 为 “ 中庸 ”是 讲 中之 用 ,以 中为
把握应 当基 于觉而不 应局 限于知 。不 过诚 与 “ ” 道 是否异名而同实 ,还有待深入研究 。 探 寻汉 以后学界 对诚 的把握 轨迹 ,我们发 现它 呈现一 “ ”字形轨 迹 :汉 儒多从 经 验层次 理解 , 之
卷 ,其 中专列有 “ 至诚”篇 。儒家 中苟子等也强调
道 ,论述 具有很 强 的逻辑 力量 。诚在 《 中庸》 中的 核心 地位 ,从开篇 即可见 出端倪 , “ 天命 之谓性 ,
率 性 之谓 道 ,修道 之 谓 教 ”三句 ,就 是 论 诚 的伏
诚 .不过主要取诚其 意而言 :最为推崇诚 的莫过于
庸” 的字义分 析 ,程 颐认为 “ 中”乃天 下之 正道 。
‘ 之谓教 ’ 修道 ,是庸 皆用 中而用乎体 ,用 中为庸 而
即以体为用 。故 《 中庸 》一篇 ,无不缘 本乎德而 以
成 乎 道 ,则 以 中之 为德 本天 德 .而 庸之 为 道 成王
2 1 . 5 0 24I 1
道 ,天德 、王道一 以贯之 。 ”②诚可 以合 中庸之体 用
中 国 哲 学 “ " 观 念 的 深 刻 “ ” 诚 ,在 《 中庸 》 中它居 于核 心地位 ,至 宋明甚至被 看作 极顶 字。 对 于心学来说 ,诚是 天道 与人道的 交接 处 ,是 天人 合一 的心灵状 态与精神 境界 ,至诚 具有反 身 内 省 、复朴归真、寂 然感通 、尽心合天诸意涵 ,远非 《 大学》八 目之 一的 “ 意”之 所指。诚 是心灵 诚 活动 中一天人的枢纽 , 自 明,则知性 而知天 ,类似 于佛 家所谓的开心真如 门; 自明诚 ,则向学而 诚 力行 。类似 于佛 家所谓的开心生灭 门。儒 家哲 学的可贵之处在 于内外兼修 。就 个体而言 ,诚 者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