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中考化学压轴题之探究题(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及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K I , K 2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I: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 客液注入A 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II :打开K I ,观察到B 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 中,待停止倒吸。
实验III :打开K 2, 观察到C 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 、B 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 (1) B 中滴有酚酞的Ca (OH)2溶液呈红色,说明Ca (OH)2的溶液的pH___7. (填“<”“>"或“=”)
(2)实验I 中在A 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实验I 和II____ (填 “能”或“不能”)证明CO 2和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
(3)实验III , 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III , C 中溶液倒吸入A 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星无色。
经分析,瓶中混合物一定含有水、 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
为进步确定溶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提出以下猜想: (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猜想一: CaCl 2: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请完成猜想二。
②请你帮助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正确 (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
【答案】> B 装置中的液体倒吸进A 装置 不能 ()222
C a OH +2HCl=CaCl +2H O 23CaCl CaCO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溶液,产生气泡,则说明含有碳酸钙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稀盐酸和氢氧化钙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思考与交流] (1) B 中滴有酚酞的2Ca(OH)溶液呈红色,说明2Ca(OH)的溶液的pH>7。
(2)实验I 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 溶液注入A 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内的压强减小,故在A 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是B 装置中的液体倒吸进A 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故根据实验I 和II 不能CO 2和NaOH 溶液发生
了反应。
(3)实验III ,C 中稀盐酸倒吸进B 中,发生的反应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钙生成氯化钙和水,
化学方程式是()222
C a OH +2HCl=CaCl +2H O 。
(4)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故猜想一: 2CaCl :猜想二:23CaCl CaCO 、。
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溶液,产生气泡,则说明含有碳酸钙。
【点睛】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2.要探究碳酸亚铁和氧气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成分,请你参与华雪同学的探究: (查阅资料)
①碳酸亚铁(FeCO 3)具有还原性,在空气中灼烧生成的氧化物和CO 2气体。
②FeO 是一种黑色粉末,它不稳定,在空气中加热,就迅速被氧化成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铁和水。
③FeCl 2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FeCl 3不能;FeCl 3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溶液变红色,FeCl 2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溶液不出现红色。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固体成分是氧化铁。
猜想2:固体成分是四氧化三铁。
猜想3: 。
(活动与探究)
连接仪器、装好药品如图所示(加热和固定装置已省略),打开止水夹K ,通入氧气,加热玻璃管X 。
当Y 瓶中产生的沉淀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氧气至玻璃管冷却。
取玻璃管里的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盐酸,微热,固体完全溶解。
将所得溶液分成甲、乙两份进行实验:
(结论与反思)
(1)由上述实验现象可知,FeCO 3在氧气中高温灼烧得到的固体产物是 ,因此,猜想
(填“1”或“2”或“3”)是正确的。
(2)FeCO3在氧气中高温灼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上述实验(填“a”或“b”)是多余的,因为。
(总结与提升)
(1)若实验结束时观察到Y瓶中仍然是澄清的,可能的原因是澄清石灰水的量不足,导致生成的碳酸钙转变成了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钙的化学式为。
(2)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3)华雪同学经过反思,觉得该实验设计还存在问题,因为如果在实验b中观察
到,就不能确定哪个猜想是正确的。
所以华雪同学又对该实验进行了定量探究:取11.6g纯净的碳酸亚铁固体,在空气中高温灼烧至恒重,称得固体质量净减3.6g。
通过计算即可确定:FeCO3和氧气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成分是。
【答案】【猜想与假设】固体成分是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
【结论与反思】
(1)氧化铁 1
(2)4FeCO3+O22Fe2O3+4CO2
(3)b a实验已经证明了溶液中存在氯化铁,不存在氯化亚铁;b实验无法证明是否含氯化铁
【总结与提升】
(1)Ca(HCO3)2
(2)CO2+Ca(OH)2═CaCO3↓+H2O
(3)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氧化铁
【解析】
【分析】
【详解】
猜想与假设:由假设①②,也可能是两者的混合物,则猜想3是固体成分是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
结论与反思:
(1)由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出现红色,则向甲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Cl3。
FeCl2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FeCl3不能,向乙溶液中滴加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不消失,说明溶液中不含FeCl2。
氯化铁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故FeCO3在氧气中高
温灼烧得到的固体产物是氧化铁。
因此,猜想1是正确的。
(2)FeCO3在氧气中高温灼烧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FeCO3+O22Fe2O3+4CO2。
(3)上述实验中b是多余的,因为a实验已经证明了溶液中存在氯化铁,不存在氯化亚铁;b实验无法证明是否含氯化铁。
总结与提升:
(1)碳酸氢钙中钙元素显+2价,碳酸氢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Ca(HCO3)2。
(2)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FeCl2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FeCl3不能,如果在实验b中观察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含有氯化亚铁溶液,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铁,就不能确定哪个猜想是正确的。
华雪同学又对该实验进行了定量探究:取11.6g纯净的碳酸亚铁固体,在空气中高温灼烧至恒重,称得固体质量净减3.6g。
假设生成的固体为氧化铁,设固体质量净减质量为x
假设成立,FeCO3和氧气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成分是氧化铁。
3.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铝的某些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实验回顾)
(l)铝与稀盐酸反应。
①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氢气。
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②用B装置收集氢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能否置换出盐酸和稀硫酸中的氢,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
(提出问题)
铝能否与水反应生成氢气?
(查阅资料)
物质钠与水铝与水汞与水
能否发生反应能反应能反应不反应
(交流与讨论)
(I)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起到保护膜的作用。
如生活中可用铝壶烧水。
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除去铝表面氧化铝薄膜的方法(举一例)_________。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将铝片浸入氯化汞( HgCl2)溶液中,形成铝汞齐(铝汞合金)破坏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且防止其重新生成。
(实验探究)
(1)将铝片完全浸入氯化汞(HgCl2)溶液中1分钟左右,取出,立即用流水冲洗干净后加入到蒸馏水中(如上图),其表面生成大量气泡、周围出现白色沉淀。
铝与氯化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在导管口a处涂肥皂水,发现导管口有气泡形成,当气泡离开导管后,气泡______(填“下沉”或“上升”),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泡,发出爆鸣声。
(实验结论)
铝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
写出铝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1)图2装置内,在铝与水反应的过程中,若关闭导管上的活塞K,反应停止,其原理是
_______。
当再次打开活塞K,反应继续,产生气泡。
铝未能生成氧化铝,其原因是
________。
(2)汞有毒,会污染环境,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硫粉处理单质汞,用饱和硫化钠溶液处理使用过的氯化汞废液。
【答案】2Al+6HCl==2AlCl3+3H2↑氢气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金属是否位于氢前面。
4Al+3O2==2Al2O3用砂纸打磨2Al+3HgCl2==2AlCl3+3Hg上升2Al+6H2O=2Al(OH)3+3H2↑关闭活塞K,容器内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烧杯,固体与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容器内充满氢气,铝无法与氧气接触。
【解析】
【实验回顾】(l)铝与稀盐酸反应。
①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6HCl==2AlCl3+3H2↑。
②用B装置收集氢气的原因是氢气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能否置换出盐酸和稀硫酸中的氢,判断的依据是金属是否位于氢前面。
【提出问题】铝能否与水反应生成氢气?【交流与讨论】(1)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起到保护膜的作用。
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12O3。
(2)除去铝表面氧化铝薄膜的方法是用砂纸打磨。
还可以将铝片浸入氯化汞( HgCI2)溶液中,形成铝汞齐(铝汞合金)破坏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且防止其重新生成。
【实验探究】(1) 将铝片完全浸入氯化汞(HgCl2)溶液中1分钟左右,取出,其表面生成大量气泡、周围出现白色沉淀。
铝与氯化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3HgCl2==2AlCl3+3Hg,铝比汞活泼。
(2)在导管口a处涂肥皂水,发现导管口有气泡形成,当气泡离开导管后,气泡上升,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泡,发出爆鸣声,这是我们检验氢气常用的方法。
【实验结论】铝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
铝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6H2O=2Al(OH)3+3H2↑。
【实验反思】(1)图2装置内,在铝与水反应的过程中,若关闭导管上的活塞K,反应停止,其原理是关闭活塞K,容器内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烧杯,固体与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当再次打开活塞K,反应继续,产生气泡。
铝未能生成氧化铝,其原因是容器内充满氢气,铝无法与氧气接触。
点睛∶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⑴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与稀硫酸或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⑵排在前面金属可以把排在其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⑶从左到右金属活动性越来越弱。
4.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准备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未盖瓶塞且标签破损的溶液(如图),他们决定对这瓶溶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获得信息)
(1)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钠元素的物质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2)实验室里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通常使用橡胶塞。
(3)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猜想二:碳酸钠;猜想三:碳酸氢钠。
(实验探究)
(1)小军取样滴加稀盐酸有_____产生,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或者是_____。
(2)小军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_____产生,进而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
(3)小华认为小军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_____。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还需要进行如下实验:
(4)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这瓶溶液的原溶质是_____。
(探究启示)实验中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_____。
【答案】无色气泡;碳酸氢钠;白色沉淀;若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会产生上述现象;氢氧化钠;标签正向手心,用后及时盖紧瓶盖
【解析】
【实验探究】(1)根据稀盐酸能与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反应生成气体解答;(2)根据氯化钡与碳酸钠不能共存解答;(3)根据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能生成白色沉淀解答;【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探究】(4)分析解答;【探究启示】根据液体药品的正确取用方法分析解答。
【实验探究】(1)稀盐酸能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反应,有无色气泡产生;(2)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所以若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进而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
(3)因为该试剂是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若是氢氧化钠可能会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部分碳酸钠,所以,小青认为小刚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若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会产生上述现象;【实验结论】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中还存在氢氧化钠,即原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探究启示】由于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应注意取用时标签正向手心,用后及时盖紧瓶盖。
5.蜡烛(主要含C、H、O元素)在密闭容器中绝灭的原因是什么?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
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2。
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
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的产物可能有_______。
实验一: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mL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人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
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____(选填字母)。
A.直接得到燃烧产物中没有CO2的结论
B.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
C.增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
实验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采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
_____。
【答案】C或CO或含有C、CO2、H2O和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B;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C、CO2、H2O和CO
【解析】
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碳或一氧化碳,所以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或CO或含有C、CO2、H2O 和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实验一:抽取10mL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人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
下一步是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因为石灰水已经是饱和溶液,是最大浓度;实验二:由实验结果可知,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含量升高,说明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CO2、H2O和CO。
6.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
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1: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_____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
①氢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适量镁条、100 mL 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如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
说明猜想①正确。
(1)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_____(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的证据不可靠。
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
你的改进方案是_____。
探究Ⅱ: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科)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32﹣外,还有OH+。
(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2)按图3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G、I中缓慢产生气泡,H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CO32﹣而不是Na+、OH﹣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1)G中实验的作用是_____。
(2)试剂X是_____。
探究Ⅲ: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试剂Y及实验现象为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答案】碳氢氧 D 在BC之间增加干燥装置对比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有气泡生成 MgCO3+2HCl═MgCl2+H2O+CO2↑
【解析】
【分析】
碳酸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
【详解】
[作出猜想]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是碳酸钠溶液,结合给出的猜想,可知题目要求填写的是碳氢氧三种元素。
[实验1]
(1)因为实验为“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常温下固体和液体反应,所以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 D(不选F是因为生成较多气体)。
(2)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这是因为反应从液体中发生且生成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所以不能说明是因为生成了氢气。
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 BC之间增加干燥装置。
[实验2](1)G中实验的作用是对比,对比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对反应的影响。
(2)试剂X是要确定氢氧根离子对反应的影响,所以是氢氧化钠溶液。
探究Ⅲ: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由于给出的结论是碳酸镁,所以应该加入稀盐酸或者稀硫酸等,有气泡生成,
MgCO+2HCl=MgCl+H O+CO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22
7.过氧化钙(CaO2)在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过氧化钙的性质与用途
(1)CaO2能与稀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鱼类长途运输的增氧剂的主要成分为CaO2,它与水缓慢反应生成O2,还生成一种碱,其化学式为_____,Na2O2也能与水反应,原理与CaO2相同,但却不能作为鱼虾运输的供氧剂,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
(二)过氧化钙晶体的制备
(资料)过氧化钙晶体(CaO2·yH2O),常温为白色,能溶于酸,难溶于酒精。
制备原理:CaCl2+H2O2+NH3+H2O→CaO2·yH2O↓+NH4Cl,装置如下。
(1)装置A中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装置C采用冰水浴控制温度在0℃左右,可能的原因主要有:
Ⅰ.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低有利于提高CaO2·yH2O产率;
Ⅱ._____。
(3)反应结束后,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可获得CaO2·yH2O。
①洗涤时采用95%的酒精溶液洗涤的优点是_____。
②检验晶体已洗涤干净的方法为_____。
(三)过氧化钙晶体组成的测定
称取21.6克晶体用热分析仪对其进行热分解实验,并绘制成固体质量与温度关系图(过氧化钙晶体受热时会先失去结晶水),
(1)0—150℃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原因是_____。
(2)根据如图可知y=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3)350℃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CaO2+2HCl=H2O2+CaCl2 C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
Ca(OH)2+2NH4Cl ∆
CaCl2+2NH3↑+2H2O 防止过氧化氢分解减少晶体损失,易于干燥取
最后一次洗涤所得的滤液置于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无现象,已洗净未达到反应所
需的温度 8 2CaO2350℃
2CaO+O2↑
【解析】
【详解】
(一)(1)CaO2和HCl反应生成H2O2和CaCl2,方程式是:CaO2+2HCl=H2O2+CaCl2;(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含有钙元素,所以CaO2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钙;Na2O能与水反应生成了氧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有强碱性,不利于鱼虾生存.所以,Na2O2不能作为鱼虾运输的供氧剂。
(二)(1)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所以方程式是:
Ca(OH)2+2NH4Cl ∆
CaCl2+2NH3↑+2H2O;
(2)装置C采用冰水浴控制温度在0℃左右,另一个可能的原因主要有温度高时过氧化氢容易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3)①过氧化钙晶体(CaO2•yH2O),难溶于酒精,酒精易挥发,所以洗涤时采用95%的酒精溶液洗涤的优点是减少晶体损失,易于干燥;②如果晶体洗涤不干净,会混有氯化铵,即含有氯离子,所以取最后一次洗涤所得的滤液置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没有洗干净,如果没有现象,说明洗干净了;
(三)(1)0—150℃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原因是未达到反应所需的温度。
(2)过氧化钙晶体受热时会先失去结晶水,故失去的水的质量为:21.6g-7.2g=14.4g,故
过氧化钙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7.214.4
7218
g g
==1:8,故y=8;
(3)350℃时完全分解剩余的质量是5.6g,减少的质量为7.2g-5.6g=1.6g,故减少的是氧
元素,组成的是氧气,发生的分解反应方程式为:2CaO2350℃
2CaO+O2↑。
8.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常见的酸》以后,对蚊虫分泌的让人痛痒不止的蚁酸产生了兴趣。
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对蚁酸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蚁酸的主要成分是甲酸,甲酸的化学式为HCOOH;甲酸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氧化物。
(提出问题)甲酸溶液是否具有酸性?
(实验与结论)向盛有甲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甲酸溶液显____性。
(提出问题)甲酸分解生成的两种氧化物是什么?
(推断与猜想)
⑴小组同学根据甲酸中含有氢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⑵他们对另一种氧化物提出两种猜想:猜想①:二氧化碳;猜想②:一氧化碳。
(实验与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他们将甲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下图所示的装置(铁架台已略去)。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Ⅰ.装置A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Ⅱ.装置C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色。
Ⅲ. 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甲酸具有酸性,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_______。
(拓展延伸)人被蚊虫叮咬后,在其叮咬处涂抹______________可减轻痛痒。
【答案】酸一氧化碳肥皂水等弱碱性物质
【解析】
(1)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变红,遇到碱性物质变蓝,遇到中性物质不变色,甲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甲酸显酸性;(2)A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分解产生的气体不是二氧化碳,装置C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色和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CO
和CuO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u和CO2,说明分解产生的气体是一氧化碳;(3)甲酸显酸性可以涂抹肥皂水等弱碱性物质减轻痛痒。
9.学习了常见的盐,勇往直前学习小组的同学来到实验室。
(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区分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
(设计方案)小冰:分别取样,加相同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小城:分别取样,加相同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现象
小美:分别取样,加相同的氯化钙溶液,观察现象
(搜集资料)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碳酸氢钠的剂量要分过量和少量。
NaHCO3(少量)+Ca(OH)2===CaCO3↓+NaOH+H2O
2NaHCO3(过量)+Ca(OH)2===Na2CO3+CaCO3↓+2H2O
(讨论交流)根据你对两种的学习和资料的了解,上面方案中,不可行的是(1)_____的方案;
(实验验证)三位同学讨论后,基本明确了答案,但还是按自己设计方案分别做了验证实验。
小冰实验时,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的实验结束后,会观察到的现象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美是要考三中的学霸,思维特别严密。
做了下面实验,报告单如下:
NaHCO3Na2CO3
0.1%1%5%0.1%
0.1%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浑浊CaCl21%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微小气泡有浑浊5%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大量气泡有浑浊
(探究结论)根据实验记录,你认为用氯化钙溶液区分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4)________(填“是”或“不”)绝对可靠。
(拓展延伸)同学们对小城实验后的这只试管中的滤液A的成分非常好奇,请你参与他们的讨论,你认为滤液A的成分,有(5)_______种可能。
小城实验
(探究感悟)化学真奇妙,实验很重要,期待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更多疑问。
【答案】小冰、小城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两样品溶液中)均产生白色沉淀不5
【解析】
【讨论交流】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加入盐酸都会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所以通过加盐酸的方法不能区分;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钙溶液都会有碳酸钙沉淀生成,所以通过加氢氧化钙溶液的方法不能区分;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氢钠与氯化钙不反应,没有现象,可以区分。
【实验验证】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2HCl =2NaCl + H2O + CO2↑;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 + HCl=NaCl + H2O + CO2↑;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钙溶液都会有碳酸钙沉淀生成,所以两样品溶液中均产生白色沉淀;
【探究结论】由实验数据可知当碳酸氢钠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达到1%或5%时,加入氯化钙也会有浑浊现象,现象与硫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相同,无法区分;
【拓展延伸】当少量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钙反应,方程式为:NaHCO3(少量)
+Ca(OH)2=CaCO3↓+NaOH+H2O,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滤液A的成分为:NaOH;当氢氧化钙过量时,滤液A的成分为:NaOH和Ca(OH)2;当过量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钙反应,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