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二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

清廷这一举措( )
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
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
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
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的调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时间“1896年初”可判断材料反映了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中“彻底”的表述是不正确的,B、C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D
2.有研究发现,甲午战后,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 )
A.资本输出使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资本
B.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设备和技术
C.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获得了进一步扩大
D.资本输出促使清政府改变政策,鼓励民间办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列强的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故选C。

答案:C
3.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较大盈利势头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强调的是“客观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答案: B
4.1912~1919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独立发展
B.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
C.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D.实业救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1912~1919年,民族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民族工业没有获得独立发展。

答案:A
5.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奇迹”,主要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中国民族工业“没有前途”的根源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6.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

”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可采用排除法解题,A、B两项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可排除;D项发生在一战期间,是短暂的“春天”的原因,可排除;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由于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故选C。

答案:C
7.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

这种变化是由于( )
A.《马关条约》的签订B.民族工业的繁荣
C.抗日战争的爆发D.国共内战的开始
解析:根据所学,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许多企业被迫迁到内地,材料中重庆地区工厂数量大为增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题选C 项。

A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间上与本题不符;B项“民族工业的繁荣”与抗战期间的民族企业的现状完全不符;D项国共内战开始于1946年与本题也不符。

答案:C
8.1948年,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粒米一百元,寸布十五万,呜呼蒋介石,哪得不完蛋!”对这则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
A.当时的国民政府实行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导致蒋介石倒台的重要原因
C.顺口溜中的现象对民族工业影响非常有限
D.表明当时民众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粒米一百元,寸布十五万’表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物价飞涨,从而表明了人民对国民政府的不满,同时也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店铺等纷纷倒闭。

故C项表述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 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 600多万两。

材料二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怎样的现象?(6分)
(2)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企业增多的原因。

(6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6分)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期间及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第(1)问根据材料中“出口每年……增加……”,“入超……更减……”等信息总结答案即可;第(2)问首先注意“1914~1918年”等关键信息,可知是在一战期间,结合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中“积货如山”“闭炉停机”“消沉”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一战后民族工业的萧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从内外因两方面回答。

答案(1)一战期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日渐减少,而中国出口则不断增加。

(2)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被迫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群众性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现象:一战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原因:帝国主义重新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力量弱小,发展畸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