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6课 抗日战争 同步练习(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
1.1937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道:“今谢晋元死守(上海)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材料所反映的会战()
A. 促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首次表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的决心
2.某同学制作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的网页,设置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个栏目。

如果要补充一个同类栏目,最恰当的是()
A. 平型关大捷
B. 百团大战
C. 淞沪会战
D. 滇缅战役
3.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

”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4.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事件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九一八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5.“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铸成壕堑,有死无退”该材料直接反映了()
A.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B.国共两党合作携手抗战
C.中共领导敌后抗战
D.抗战相持阶段的不利局面
6.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

这表明国民政府()
A. 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B.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C. 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D. 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7.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

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仍拒绝接受和议。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肯定了蒋介石坚持抗成的决心
B. 赞成蒋介石坚持全民抗战路线
C. 个人国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D. 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8.“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

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 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 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9.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

”这表明蒋介石已经认识到()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10.下表选自民政部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由此可以反映()
①抗日英烈都牺牲于相持阶段②国共两党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③战火蔓延到东南亚和北美④抗战历史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1.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

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

”该民歌最早可能出现于
A. 九一八事变前
B. 西安事变前
C. 洛川会议后
D. 重庆谈判后
12.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①尊敬时(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其中引起第④阶段看法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共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B. 中国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C.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握手言和
D. 解放区总结出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
13.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 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摘自《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一摘自《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在对待日本侵华的态度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2)材料三最直接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4)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1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

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

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前,日本以“文野战争”号召国民同心协力、支持战争。

战前,天皇每年从皇室费用中拿出30万元补充军费。

实业界领袖组织“报国会”募捐,为战争效劳,不计个人得失。

21个运输社,自愿在战争期间无偿为政府运送军事物资。

日本贫民有的将一天劳动所得的一半捐献出来,许多人志愿做后勤供应的军夫。

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

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

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的会战主要有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国军总共死伤322万多人。

下表是正面战场抗战中日军伤亡人数部分统计。

材料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一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开始时只有几万人,到了1945年初发展到91万人,还有农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220万人。

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9.2万多次,收复国土83.7万平方公里,占沦陷区总面积的66%。

在抗战的八年中,共产党军队毙伤俘虏日军共52万多人。

——郭徳宏《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对比两次战争,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A材料反映了1937年淞沪会战,当时抗战处于防御阶段,不是相持阶段,故A错误;B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不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C错误;
D淞沪会战与首次表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的决心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死守(上海)闸北一隅说明是淞沪会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难度不大。

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都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军的战役,因此属于同类的应该是“淞沪会战”,故选C项。

ABD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平行关大捷
3.【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与对淞沪抗战作用的掌握情况。

C由材料中的“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可知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A此次会战是失败的,不是胜利的,所以A项错误;
B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的要求,所以排除B项;
D项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淞沪会战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淞沪会战的作用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1937年7月7日日军突然进攻北平,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爆发成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标志,所以答案选B,A爆发于1931年,他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C发生于卢沟桥事变之后,D与题意无关。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多角度的考查抗日战争是近年来高考关注时政热点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抗日战争是国共双方都高度认可的内容,也是国共双方团结合作的重要表现,所以随着近年来国共两党的高层互访和台海关系的缓和及发展,高考对抗日战争的关注不会放松。

5.【答案】A
【解析】【分析】该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的情况,属于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可以看出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积极抗战,难度一般。

6.【答案】C
【解析】【分析】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
B项错误,毛泽东是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的;
D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对敌后战场的态度;
C由“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可以分析出动员全民族抗战才能胜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说明国民党认识到要出就抗战,必须发动民族,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难度一般。

7.【答案】B
【解析】【分析】B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不是全民抗战路线,符合题意;
A材料中肯定蒋介石抗战决心,故A正确;
C材料明显带有主观色彩,故C正确;
D材料从口述史的角度阐述抗日战争,属于研究国民党抗战重要史料,故D正确,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并作出准确理解的能力。

“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说明蒋介石赞成全民族抗日,难度一般。

8.【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胜利的原因。

由童谣中“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可知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故选D。

ABC均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是答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持久抗战”“实寄于全这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等可知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民心团结的重要性,故①,②,③正确,应选A项。

依据所学,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共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这与题干中“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不符,故④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0.【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左权是共产党人,张自忠是国民党人,二者都是英烈,所以能体现出国共两党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民政部的做法本身就体现了抗战历史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故②,④正确,应选C项。

抗战英烈都牺牲于相持阶段;战火蔓延到东南亚和北美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①,③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1.【答案】C
【解析】【分析】从材料当中的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等信息可以判断民歌所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情况,陕甘宁边区建立于1937年。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九一八事变(1931)前、
B.西安事变(1936)前、D.重庆谈判(1945)后,从时间来说不符合;C.洛川会议后,洛川会议召开于1937年,符合题目要求。

故此题选C项。

【点评】全面认识共产党的抗战。

(1)路线:1937年秋,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2)战果: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1937年取得了平型关大捷;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

(3)影响: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在相持阶段到来以后,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2.【答案】B
【解析】【分析】④赞赏时期(1937~1944),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成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要力量,有利于减轻美国的压力,因此本题选B。

【点评】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13.【答案】D
【解析】【分析】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史料分为四大类:B为第一类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

A为第二类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

D为第三类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

C为第四类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其中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故选D。

【点评】日军的滔天罪行主要有:
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被杀害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

②潘家峪大扫荡:1941年,日本在河北丰润县潘家峪村屠杀村民1200多人。

③“七一三部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的“七一三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二、材料分析题
14.【答案】(1)相同:都表示抗战。

(2)中国人民的抗战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3)国际意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精神:国家和民族利益至高无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第(1)问,由材料一“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和材料二“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等信息可知,国共两党的相同之处是都表示要抗战。

第(2)问,由材料三日本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兵力对比可以得出中国人民的抗战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第(3)问,结合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4)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体现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至高无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等。

故答案为:(1)相同:都表示抗战。

(2)中国人民的抗战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3)国际意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精神:国家和民族利益至高无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点评】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

抗日战争所产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其胜利的精神支柱。

在新时期,弘扬抗战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不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而贯穿抗日战争始终的抗战精神是引导胜利最重要的保证。

正是“那种不分党派、不分老幼、不分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抗争的全民族认识上的高度统一,有着那种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追求民族解放的不怕死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昂首挺胸,拿起武器奔赴战场,抗日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 抗战就不可能坚持八年,更谈不上取胜。

”可以说,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胜利。

15.【答案】(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解析】【分析】第(1)问,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日本的“大陆政策内容”进行整理。

可以通过时间线索来归纳:1931年初,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是因为实现“大陆政策”日本需要先征服中国的东北与蒙古地区。

1938年11月,宣扬“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是因为此时日本已经开始征服整个中国,征服中国后整个东亚即将被其征服。

所以,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第(2)问,结合材料和历史事实可知,日本的企图是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点评】本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考点,日本殖民扩张是热门考点,要想考好这个点不太容易,本题的考查方式有新的亮点,依据史实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评价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问上。

第二问其实体现出的是日本侵略理论与实践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对殖民侵略本质的分析,这个分析要全面。

在历史教学过
程中总会遇到学生问,为什么日本与德国的侵略行径那么血腥与残忍,但为什么那么多的日本人会跟着军国主义者走上战场,本题正好考查了这个内容。

16.【答案】(1)日本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举国上下,整体动员对中国作战。

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民族意识淡薄。

(2)地位: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

原因:全民族的抗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民族意识的觉醒。

(3)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核心,它都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

【解析】【分析】(1)题干所给材料一中第一段文字表明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举国上下,整体动员对中国作战。

题干所给材料一中第二段文字表明清政府的腐败、在战前没有认真准备、国民民族意识淡薄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

(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组织了多次大规模会战,毙伤大量日军,也造成国民党军队的巨大伤亡”可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

结合材料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在抗战期间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等。

(3)材料一中,反映了甲午战前,中国方面没有从分准备,缺乏危机感,民族意识淡薄,造成战败;材料二、三反映了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抗日,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战争胜败的关键点是民族精神。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注意把握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