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打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学习重点:
1、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课文背诵。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
1、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资料链接
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们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

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音:
苟.(gǒu)得所恶.( wù)不辟.( bì)勿丧.( sàng )耳一箪.食(dān )蹴.( cù)羹.(gēng )得我与.( yú)乡.( 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 wéi )之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理解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义,并翻译句子,理解课文大意。

★重点字词:
1、鱼我所欲.也(想要)
2、有甚于
..生者(比…更重要)
3、不为苟
..得.(去做)(苟且得到)
4、故患
..有所不辟.也(所以)(祸患)(通“避”,躲避)
5、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没有)
6、凡可以得生者.(…的手段)
7、何不为.也(做)
8、由是
..(所以,因此)..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 9、是故
10、非独
..也(不只是)(这种思想)..贤者有是心
11、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兼词,罢了)
12、一箪食
..(古代盛食物用的竹器)(饭)
13、一豆羹
..(古代盛肉或汤的器皿)(汤)
14、呼尔.而与.之(语气助词)(给)
15、行道之人
....(过路的人)
16、蹴.尔而与之(践踏) 17、乞人不屑
..也(认为不值得一顾)
18、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比喻优厚的俸禄)(通“辨”分辨)
19、于.我何加
..焉(介词,对于)(疑问代词“何”作“加”的宾语,)20、为.宫室之美(为了)21、得.我与.(通“德”恩惠)(通“欤”)22、乡.为身死(通“向”过去,从前)23、为.之(做了,干了)
24、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罢休)25、失其本心
..(羞恶之心)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
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运用比喻手法引出论点,用浅显的生活常理来
比喻人生抉择,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自然引出并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2、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来论述的?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段用比喻论证引出中心论点,然后用道理论证,证明“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并得出“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结论。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手法有力的证明了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指什么?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指的是羞恶之心,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的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如,有人不吃“嗟来之食”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是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是自己的羞恶之心不被物欲所蔽。

4、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请结合历史或现实生活,再给本文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今天,我们应该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丑、恶,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将敌人引入深山,全力抗敌,弹尽粮绝,跳崖自尽。

董存瑞舍生炸碉堡。

邱少云宁愿被火烧死也不愿暴露目标。

孟祥斌舍生救跳江自杀的女子等。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
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他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的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

因此,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五、巩固练习
1、下面选项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予尝求古仁
人之心
C.生于忧患故患有所不避也
D. 故不为苟得也故自号曰
醉翁也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辩”通“辨”,辨别
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得”通“德”恩惠,感激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通“向”,从前,原先
3、文章开头用(比喻)的方法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舍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整理译文。

2、小作训练:谈谈义与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