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书法的形式美法则——以王铎的行、草书作品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王铎简介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他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书法家,其书法无论笔法墨韵还是结构章法,都引人入胜,笔力惊绝。
尤其在行、草书法中,他极尽变化之能事,追求创新变化,师古但不泥古,别有一番气象。
二、书法的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由多种形式组成,主要涵盖点、线、面、色彩、形体等元素。
形式美的这些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规律,被称作形式美法则。
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多样化的,主要以文字作为载体、以线条作为媒介、以结构和章法作为形象,通过合乎书法审美观念的组合,产生一种蕴藏韵味的形式美。
1.笔画
笔画,指书写汉字时一笔连贯写成的线条。
如果把一幅书法作品当作一个协调统一的生命体,那么笔画就是鲜活、动态的生命单位,是构成书法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
笔画由横、竖、撇、捺、点、折等组成,有长、短、粗、细、仰、俯等形式。
逆与顺、藏与露、疾与涩、中与侧、方与圆等,这些互为矛盾的元素在按规律运动时,可以形成千姿百态的笔法、绰约多姿的线条。
各个书体的笔画形态各具特点,在变幻、融合中蕴藏着形式美的不同法则。
2.结体
结体,又称结构,指书法中的笔画安排与布置。
不同的笔画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形成了书法中的各种书体。
若要笔画搭配美观、得体,了解、掌握结体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至关重要。
疏与密、连与断、虚与实、大与小,这些都与书法的空间结构有很大关系。
疏与密注重线条之间的对比关系;连与断强调笔画与结构间节奏的转换,体现书法的气脉贯通;虚与实侧重虚的空间与实的线条的对比;大与小解决字的比例匀称问题,产生参差错落的形态差异。
发现书法结体和笔画中的形式美,有助于准确掌握汉字的字形特征,形成丰富变化的体势,表现出或奇宕峻扬、或空灵旷远、或庄重肃穆、或繁茂富饶的艺术风貌。
3.墨色
墨色,指在书写创作时达到水墨淋漓的墨色变化。
在干湿得当、燥润适度的基础上,浓、淡、深、浅、枯、润、渴、饱的多样墨色形式,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意境。
不同的书体对于墨色的侧重点也不同。
篆书、隶书、楷书讲究结构严谨,布局均衡,行笔较慢,所以用墨偏干些,处于枯润之间;行书、草书节奏多变,在墨色上具有更高的表现力,能够充分调动书家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流畅洒脱的缘故,用墨要稍淡些,墨色变化丰富生动。
墨色的变化能够增强结体的立体感、空间感、节奏感,为作品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墨法与笔法、章法被书家纯熟地运用,烘托出书法的独特审美意味。
三、王铎行、草书作品的形式美分析
王铎博采众长,“独宗羲、献”,这是他对宗法古代书家的一种广泛理解。
从王铎流传于世的作品看,他的书法涉猎面是相当广泛的。
他的书法作品在与“二王”的典雅之美相互联通之外,又有着迥然不同的书法艺术形象,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力量的强烈冲突。
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卓越的革新人物。
王铎学书尽管涉猎广泛,却抓住了文人流派书法的根源。
他十分重视古人的笔法,认为“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
临帖,指对传统法帖的追摹,无论其如何发挥创造,必有根源;请索,是以书写古代诗文或自作诗文为内容进行创作。
王铎通过这种方式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保持着对传统的不离不弃。
他的临帖拟古独具特色,吸收了魏晋书家的温柔敦厚,使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不脱离书法本原。
王铎的成功在于他师古却不泥古,绝不止步于临摹古人,而是临帖时在原帖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开创了一代书风。
1.生动有力的笔画
笔画之美在于“笔力”——生动有力。
王铎的书法用笔简约,疾与涩相辅相成,凝练中富于韧健,酣畅中彰显沉着。
王铎五十九岁时所作《题野鹤陆舫斋诗卷》笔力惊绝,作品中的牵丝引带在快节奏中运笔行成,用笔速度随势而为,不断运用提、按、顿、挫调整笔形,每行字呈现出起伏的动态,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中锋用笔的浑厚劲健、侧锋行笔的爽朗方折、偏锋的翻转迅猛,被和谐统一地展现在作品中。
王铎大胆运用偏锋翻转和侧锋铺毫,既增添了用笔的磅礴气势,又加强了中、侧锋交替变换的频率,使原本单一的线条变得耐人寻味,错综复杂,增强了线条的审美意味。
王铎的《拟山园帖》《琅华馆帖》等作品中的小行书,具备古代经典行书的法度,充分体现了行书以势为主
试谈书法的形式美法则
——以王铎的行、草书作品为例
□王振
摘要:书法审美意味和形象特点的塑造,需要遵循字势结构的书写规律,需要符合书法的形式美法则。
当代学者、书法家在不断学习、借鉴古人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对书法的形式美法则进行了总结、反思和开拓。
王铎的行、草书中特有的形式美值得当代书家关注。
该文分析王铎的行、草书作品中的形式美,探讨其达到笔力、字势、墨韵之境和表现特定审美意味的规律,探索其独特的书法形式美。
关键词:王铎行书草书形式美
30
人文研究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的规律。
其笔画简约,书写流畅,体式圆活。
《拟山园帖》在日本书法界引发了强烈反响,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2.和谐见势的结构
结构之美在于“字势”——和谐见势。
王铎的书法作品打破了“二王”的姿媚,大胆、夸张的笔势蕴藏着强盛的力量。
王铎的创作伴随着自身情绪的波动起伏,不拘一格,“以势为主”“笔断意连”。
王铎长于行、草,用笔简约又流转自如。
他善于布局取势,章法奇特,倡导取法高古。
王铎五十岁所书的《赠张抱一行书诗卷》和《赠张抱一草书诗卷》(图1),这两幅长卷可谓其行书和草书的经典作品。
他在长卷中数首感时伤世的诗中发出“百感中原事,魂魂向夜生”的哀叹,所以前卷行书显得凝重悲壮,后卷草书哀婉幽怨。
以前卷行书为例,从结构章法上看,作品布局紧凑,牵丝引带中实笔与虚笔在视觉上有细微变化,体现出书法气脉融会的审美原则,强调笔画和结构之间的笔意,形成和谐统一的“生命整体”。
3.鲜活多韵的墨色
墨色之美在于“墨韵”——鲜活多韵。
王铎十分重视用墨,他运用自然鲜活、淋漓酣畅的墨韵,以充分表现书法中的“血”“肉”意味,体现出他个人对书法的独到见解和理想追求。
王铎首创“涨墨”之法。
在王铎手卷《奉龚孝升书》中,字与笔画之间的粘连是由“涨墨”引起的,有时笔画之间的空隙完全被墨掩盖,使笔画和墨块之间形成了对比,增加了字的分量感。
王铎的作品在审美形式上突破了前人的规范,开拓创新,增加了品读性,给人以强烈的写意感受。
“涨墨”由点、线、面组成,夸张的竖长线条、枯笔线条相互呼应,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了作品在形式上的对比。
运用“涨墨”是一种玄妙精细的艺术实践,这些“涨墨”的字散落在整幅作品中是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
作品中的字就像是音符,而“涨墨”的字就是这音符中的重音,与其他字共同谱写出铿锵有力的旋律。
四、历尽沉浮,悟得书意
跌宕起伏的人生激励王铎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在观赏他的书法作品时,观者不会认为这是出自仕途失意者之手,而会感受到其心境的平和。
官场失意的文人在困境中,往往能够在学术和艺术修养上获得自我完善,收获成就。
因此,王铎把更多心思寄托于书法,从之前的奋发之气转变为理性和孤冷,书风更加成熟、老辣。
在书法的世界中,他追求天地间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心灵得到慰藉,体现着不同寻常的精神气度。
王铎对书法的感悟,使观者对王铎书法的形式美有更深入、细微的把握和感受。
他强调对概括而微妙的抽象审美意味的直接表现与感悟。
王铎非常重视从自然美中“悟得书意”,在运笔过程中赋予笔画变化,线条用笔畅快、劲健,体现出对自然美气势、神韵的提炼,强调笔意与自然美意味的审美关联,有着非同寻常的驾驭笔墨的能力。
在人生逆境中,王铎用书法写出了他的骄傲,他将“二王”一脉的优秀传统与自身的创新精神相结合,为后代的书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从他作品劲健的线条中,观者就能强烈地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纵横狂放的气势。
参考文献:
[1](清)王铎.拟山园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第61卷.荣宝斋出版社,1993.
[3]胡传海,郑晓华.中国书法史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4]韩仲民.王铎史料存真.海天出版社,2006.
[5]胡秋萍.秋萍墨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缪健
图1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