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咸器名由来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咸器名由来考
贾真珍浙江音乐学院
摘要:“阮咸”是阮的全称,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使用人名来命名的乐器。

提起中国传统乐器,说起古琴你可能会
想起《广陵散》《流水》《潇湘水云》;说起琵琶会想起《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说起古筝会想起《高山流 水》《出水莲》《渔舟唱晚》……但阮呢?提起阮,我们很难说出可与上述传统古曲相对应的曲目,实则的确没有
一曲流传至今。

谈阮这件乐器,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探讨,从形制起源至乐器构造、从音乐美学至具体的表 现手法、从诗词歌赋至近代新作等,诸多方面都还有待深入发掘。

除以上诸类问题的探讨,业界各专家对阮咸 器名的由来也众说纷纭,各种说法不一。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以阮咸器名由来为切入点,探索阮咸器
名的演变过程。

在对史书资料的考证和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分析,尝试从“器名”回溯整体,对 其器名的变革作出进一步梳理和思考。

关键词:阮咸四弦枇杷批杷琵琶发展脉络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 )05-0020-03
一、四弦器名的由来
众所周知,在汉代以前,我们今天所见的曲项梨形 音箱的琵琶还未出现。

杜亚雄先生在其《阮咸考》一文 中有言:“就像汉代尚没有梨形共鸣箱的琵琶一样,也 没有任何一条史料和图像可以证实汉代有月琴和秦
琴,这样一来,两条汉代史料所记载的只可能是“三弦” 和“阮”两种不同乐器的前身”①。

那时候在我国本土出
现的类似“琵琶”的乐器只可能是“三弦”或“阮”的前 身。

据史书记载,“阮”亦被称为“四弦”,其称谓和“三
弦”非常相似。

为此,笔者专门从器名和曲名两方面考 证了阮之“四弦”名称的由来。

器名说:笔者在翻阅宋代李昉等人奉敕编纂的《太 平御览》乐部时,在第二十二卷《音律图》中发现有这样 一段记载:“四弦秦汉未详所起,与琵琶同,以不开目为
异O 四弦四隔,合,散声四,隔声十六,总二十声,随调应 律”②。

这段文字是现存可见史料中,较早将“四弦”作为
乐器名所提及的内容之一,还介绍了其乐器构造由“四 弦四隔”形式组成;关于“四弦”形制等特征的介绍从晋 朝傅玄《琵琶赋•序》中方可略知一二:“观其器:中虚外 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 也;四弦、法四时也”③。

这段文字明确指出四弦的形制
特征及采用十二律,配有十二品和四根弦的构成O 如上
所述,当时出现的类似“琵琶”的乐器只有三弦和阮咸
两种,而三弦属于无品类乐器,这样,我们就能够认定 “四弦”一词,其所指向的乐器是“阮咸”。

曲名说:汉魏时期又首先出现了很多关于“四弦”
曲的记载。

《乐府诗集》(卷三十)四弦曲题解引《古今乐 录》曰:“张永《元嘉技录》有四弦一曲,《蜀国四弦》是
① 见杜亚雄《阮咸考》。

② 见[宋]李昉《太平御览》乐部卷(二十二)。

③ 见[晋]傅玄《琵琶赋》。

20
Yi Shu Ping
Jian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
也,居相和之末,三调之首。

古有四曲,其《张女四弦》《李延年四弦》《严卯四弦》三曲阙。

《蜀国四弦》,节家旧有六解,宋歌有五解,今亦阙”④。

“张女”实则为乐府曲名,是《张女弹》该曲的简称,也亦或为人名。

在《文选•潘岳<笙赋>》中同样有一段关于《张女》的文字记载:“辍《张女》之哀弹,流《广陵》之名散”。

张铳注:“曲名也,其声哀”。

[隋]江总《杂曲》之二:“曲中唯闻《张女》调,定有同姓可怜人”⑤。

《蜀国四弦》便可直译为蜀国地区的一首乐曲。

除此之外,以上提及的另两首四弦曲皆为谱曲者所作。

李延年(?一公元前90年)为西汉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在汉武帝时期,专门设立了乐府机构,当时李延年担任“协律都尉”,专门负责谱曲工作。

而史料中关于严卯的记载甚少,不可考。

从《元嘉技录》中的这段文字我们便可得知,《乐府诗集》中“四弦曲”的产生年代应该在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至晋朝(公元256-420年)之间。

如今已证实,梨形曲项琵琶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传入我国的外来乐器。

我们是否可以大胆推断,在琵琶还没有传入中国之时,“四弦”及“四弦曲”极有可能指的就是圆盘直柄、四弦十二柱的“阮”亦或是以奏器(阮)名其曲(四弦)呢?李延年作为汉武帝时期负责掌管皇宫音乐的“协律都尉”,“四弦曲”能够出现在乐府记载中就已说明“阮”在汉朝之时就已在宫廷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如今的可见史料推断,这件乐器在汉代之前还没有确定独立的名称,而四弦曲的流传及演奏却又恰恰表明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阮”就是演奏四弦的乐器,因而也随之被称之为“四弦”。

二、枇杷-批把-琵琶器名的由来
“文景之治”以后,汉朝国力逐渐强大,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发展。

西汉时期,以长安为中心开辟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在与西亚诸国文化频繁传播与交流的大环境下,本土与外来的乐器相互渗透与影响,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琵琶”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

“琵琶”一词,根据目前史料与岸边成雄和沈知白两位现代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琵琶”一词应该来自于波斯语“barbat”的拟声音译词,阮乐器也有可能也是在此外来乐器(barbat)的基础之上经过汉人改造才变成了现在我们自己“盘圆柄直”的阮。

“琵琶”一词最早出自于秦末汉初时期的史料中,我们在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和东汉刘熙所撰《释名》二部著作内均可见。

在《说文解字》(卷十二)珡(琴)部“琵”字中道:“琵,琵琶,樂器。

从珡,比聲”®。

若按照“琶”部首可解释为“琵琶就是琵琶也”;若从“珡巴”发声解释义当用“枇杷”二字。

然而,《说文解字》中并未对“琵琶”器名确切的由来和形制做更多记载,只说明与其演奏方式有关;而《释名.释乐器》一书则更为详细地记录了“琵琶”器名的由来,如文所述:“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⑦也。

推手前为批,引手却为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⑧。

笔者认为可能是阮的形制和演奏手法与上文中的“批把”相似,世人便把“阮”归入到了“批把”系统,“四弦”的称呼也逐渐被“批把”取而代之。

那为何最后又把“批把”改为“琵琶”了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barbat)(枇杷)传入我国后,百姓对其名称百思不解,东汉刘熙在撰写《释名》时为了更好的让世人理解其乐器词义,就根据每种乐器演奏的特点将其演奏动作形象化(琵琶弹和挑的手部动作),把“枇杷”改为“批把”二字,后来人们又根据我国对乐器分类的习惯,即“八音分类法”把“批把”归入了“丝”类,后才统一称呼为“琵琶”。

从三国、两晋一直到隋唐时代,随着乐器的发展衍生出更多种类的琵琶,出现了由本土起源或域外传入的“抱弹式”弹拨乐器,统称为“琵琶”。

不同“琵琶”的演奏方式及形制特征更加分明,从本土“盘圆柄直”系统中又衍生出盘小柄长(三弦前身)、盘大柄短(月琴前身),八角共鸣箱琵琶(异形阮)等;由外传“梨形曲项”体系衍生出四弦琵琶、五弦琵琶等。

为区别不同“琵琶”的形制与特征,古人便在琵琶名称前加上定语。

由于阮出现于秦汉时期,阮在当时的琵琶系统也便有了新的谓称一“秦琵琶”“汉琵琶”及“秦汉琵琶”等。

直至隋唐以前,阮一直作为琵琶系统中的一员出现。

实际上,在当时称之为“秦琵琶”的阮与琵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它极有可能起源于弦鼗,阮具备了多品位结构并使用了十二律的科学定律法。

在秦末汉初,阮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乐器出现,是弦鼗乐器进化史中孕育出的一种较为完美的乐器遗制。

三、阮咸器名的由来
阮咸(生卒年不详),为魏晋时期名士,清谈学家及著名文学家。

为阮籍之侄,又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

据《晋书•阮咸本传》记载:“(阮咸)虽处世不交人事,惟共亲和弦酣宴而已”。

不同的典籍记载中纷纷提及他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有“妙
④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四弦曲》。

⑤见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简明文学知识辞典》。

⑥见[汉]许慎[宋]徐铉杨《说文解字》。

⑦在我国古代,乐器演奏中的敲、击、弹、奏都被称为“鼓乐”。

⑧见[汉]刘熙著《释名证补》。

Yi Shu Ping Jian 21
达八音”之誉也。

而他手中经常弹奏的乐器“琵琶”也在 唐代时被名命为“阮咸”,后简称为“阮”,并流传至今。

据考证,唐武则天时期(690-705年),“琵琶类”乐 器才开始慢慢有了各自独立的名称。

刘餗在《隋唐嘉
话》卷中有载:“元行冲宾客为太常少卿,有人於古墓中 得铜物,似琵琶而身正圆,莫有识者。

元视之曰:’此阮
咸所造乐具’。

乃令匠人改以木,为声甚清雅,今呼为 '阮咸'是也”⑨。

观上述史料可知:蜀人蒯朗发掘古墓得 到铜器,器身正圆似琵琶,无人能识。

当朝太常少卿元
澹掌管礼乐,学识渊博,非同常人,一看便知:“此阮咸 所作器也”。

即令木工以木料重新仿制作了一把,奏后 其声高雅。

上述文中所提“莫有识者”说明在当时已经
没有人认识这件乐器,其属于接近失传的状态,幸好阮 咸善弹此琴被人识得才被当时的人想起。

因此,阮咸对 阮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阮第二次“新生” 密不可分,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阮咸人名来命名这件 乐器,至此以后阮才彻底脱离了琵琶系统,拥有了自
己独立的名称一一阮咸。

阮咸个人的贡献在于:他善 弹此琴并创作了很多阮作品,如《三峡流泉歌》《古三 坟注》都为阮咸生前所作;为阮的演奏风格奠定了基
础,大大提升了乐器的功能;在文学造诣上也有很高 的成就,著有《律义》一书,可遗憾的是这些宝贵文化财
富均已遗失。

四、结语
回溯“阮”器名的发展,在“四弦”“批把”“琵琶”及
“阮咸”等名称更迭的过程中,也让我们清晰地看见阮 乐器的展开与繁茂。

但不可否认,南北朝时期(420-589 年),梨形共鸣音箱的曲项琵琶由西域传入后,对阮后
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随之发展了一段时间后, 便逐渐衰退。

在宋代黄庭坚《题李亮功家周昉画美人琴
阮图》中可以有载:“周昉富贵女,衣饰新旧兼。

髻重发 根急,妆薄无意添。

琴阮相与娱,听弦不观手。

敷腴竹马
郎,跨马欲折柳”⑩。

诗中用丰富的文字描绘了阮的演奏
手法及音色,说明在宋代阮仍旧流行,而且此时的演奏 者技法高超娴熟,但其中“富贵女”“琴阮相与娱”二句
也看出阮并没有发展至各个社会阶层,阮乐器仍非市
井凡夫之娱,阮同古琴一样是士大夫阶层使用的一种 “贵族乐器”。

在这样的角色下,阮也作为“进德修身之
器”。

在元代,张之翰、贺铸、刘敏中、杨维桢等诗人也在 诗词中流露出对士人阮咸与阮的赞咏。

可见,文人雅士
在阮的发展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曲高和寡,加 之受到外传琵琶发展的冲击,大部分的文人兴致转移,
集中在少数文人雅士手中的阮曲谱便很难见到,慢慢 地曲谱也就失传了。

对于阮的过去,我们也只能从已知
的现有文献史料中一点点拼凑出线索,理清脉象。

但通
过对上述文献资料一一举证,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阮 器名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 杜亚雄•阮咸考[J ] •音乐探索,2018(02):15-22.
[2] 刘承华•中国音乐美学的主题间性——中国传统音乐中人与
对象的关系[J ] •中国音乐,2007(02):56-63.
[3] 房玄龄.《晋书》吴士鉴、刘承干注,《晋书斟注(上下)》[M ].北
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56.
[4] 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乐部卷(二十一)[M ].北京:中华书局出
版,1985:281.
⑸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105.
[6] 严可均辑,傅玄•《琵琶赋》(全晋文卷四五),《全上古三代秦汉三
国六朝文(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9:293.
[7] 逮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下(梁诗卷三)[M ].北京冲
华书局出版,1983:38.
[8] 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著.简明文学知识辞
典[M ]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05.
[9] 隋书卷十五•音乐志[M ]•上海:开明书店铸版,1935:212.[10] 许慎撰•徐铉杨整理《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78.
⑨ 见[唐]刘餗《隋唐嘉话》。

⑩ 见[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

22
Yi Shu Ping
Ji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