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昆体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西昆体简介
中国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
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历代君臣事迹》,诏题《册府元龟》,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
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
《西昆酬唱集》收集了十七位作者的250首近体诗,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的就有202首。
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这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
故最能代表西昆体的是杨,刘,钱等人。
西昆体诗人宗法李商隐,兼学唐彦谦。
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以求意旨幽深。
其作大抵音律谐美,词采精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他们不满白体诗的浅切,也不满晚唐体的枯寂,提倡学习李商隐,主张诗歌语义要深,词章艳丽,用典精巧。
对偶工整。
由于西昆体作家,大多社会地位较高,生活优越,因此他们的词少有现实内容,多为酬唱之作。
另外,西昆诗人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刻板地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词藻,所以被嘲为把李商隐“挦?”得“衣服败敝”,更被复古派的石介视为“怪”现象加以攻击。
其后欧阳修、梅尧臣等开创新的诗风,西昆体乃告衰歇。
西昆体,内容空虚,片面追求李商隐的雕彩巧丽和唐彦谦的韵律铿锵,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许多进步作家竞起补偏救弊,大力呼吁文风改革,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文革新运动因而兴起,它直接影响到宋代各种文学样式的发展。
在宋初风靡半个世纪的白体诗流于庸俗化,鄙俗化时,以杨亿为代表的讲求藻饰,多用故事的西昆体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宋初唱和诗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未尝不是对这种鄙俚,浅近的唱和诗风有意的反动。
与宋初的白体,晚唐体相比,西昆体具有堂庑大,气象宽,思致深的特点,往往能就一事一题兼虚实而涵古今,讲究措词寓意之深妙和清峭感怆。
西昆体诗人作诗时讲究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音节铿锵,属对工整,设色浓丽而富情感性,再就是以资书为诗,主要表现为诗中大量用典。
以学问为诗,这是宋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对宋代后起的诗人有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西昆体作为宋初出现的诗歌流派或诗歌思潮,体现了当时诗歌的风会所趋,是宋诗形成自身特色的第一步。
《西昆酬唱集》
中国西昆体诗集。
2卷,宋初杨亿编。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杨亿等编纂《册府元龟》。
在修书之余,他们写诗唱和,并把这些诗编辑成集。
集中缀辑杨亿与刘筠、钱惟演、刁珩、陈越、李维、李宗谔、丁谓、任随、张咏、钱惟济、舒雅、晁炯、崔遵度、薛映、刘秉等17人唱和诗248首,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3人的诗占4/5以上。
集中以五七律诗为主。
由于这三年的酬唱活动主要是在皇家图书馆——秘阁中进行的,所以杨忆将他们的酬唱之作根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关于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将这本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
诗的内容有反映作者们流连光景、优游岁月的生活,如《别墅》、《夜讌》、《直夜》等;有咏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的,如《始皇》、《汉宣》、《宣曲》等;有咏男女爱情的如《代意》、《无题》等;更多的是咏物诗如《鹤》、《梨》、《柳絮》、《萤》等。
一般题材狭窄,诗情贫乏,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流行一时。
概述
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西昆酬唱集》集中收录了西昆体诗集,共2卷,宋初杨亿编。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杨亿等编纂《册府元龟》。
在修书之余,他们写诗唱和,并把这些诗编辑成集。
集中缀辑杨亿与刘筠、钱惟演等17人唱和诗248首,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3人的诗占4/5以上。
集中以五七律诗为主。
诗的内容有反映作者们流连光景、优游岁月的生活,如《别墅》、《夜讌》、《直夜》等;有咏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的,如《始皇》、《汉宣》、《宣曲》等;有咏男女爱情的如《代意》、《无题》等;更多的是咏物诗如《鹤》、《梨》、《柳絮》、《萤》等。
一般题材狭窄,诗情贫乏,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流行一时。
背景
《西昆酬唱集》
宋初,馆阁文臣的唱和风气到真宗时臻于极盛,《西昆酬唱集》就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翰林学士杨亿等奉命编纂名为《历代君臣事迹》的大型籍书,历经8年乃成。
诏题作为《册府元龟》。
当时参加编书的共18人.这么多馆阁文土集中在一起编书。
自然不免要作诗唱酬。
西昆体作家因《西昆酬唱集》得名,其酬唱活动在真宗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三年间,即编《历代君臣事迹》的初期。
参与编书的馆阁词臣并未加入酬唱活动,加入酬唱的17人中,有多人又未参与编书,有的根本未在馆阁任职,故既是馆阁词臣、又是《西昆集》作者的,主要是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杨亿将他们的唱酬之作编成一集。
由于他们的唱酬活动主要是在皇家图书馆——秘阁——中进行的,故杨亿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昆仑之西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府的传说,将这部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言下不无标榜之意。
《西昆酬唱集》
共收录了17位诗人的247首诗歌,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3人的诗占全集五分之四以上。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里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
谓之昆体。
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
”
《西昆酬唱集》的诗歌创作,凭借其华丽的气韵,一扫唐五代宋初平直浅俗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宋代诗坛的风气,因而耸动天下,风行一时。
然而由于他们的创作雕采太甚,用典失度,精丽而流于浮艳,因此屡为后人诟病。
但是,不可否认,《西昆酬唱集》不仅仅是对晚唐诗风的“简单复归",它为真正的"宋调"的成立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西昆体特色
馆阁体
宋初五十年左右流行白体诗,皆盛行于宫闱馆阁,或为君臣之间御制奉和,或为臣僚之间酬答唱和。
自真宗朝起,同样产生于馆阁词臣唱和的西昆体逐渐取而代之。
馆阁之称,本承五代,梁迁都以汴,始设昭文、集贤、史馆,谓之"三馆",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合三馆赐名崇文院;端拱中,始分三馆,藏书万余卷,别为秘阁,三馆与秘阁始合为一,故谓之"馆阁"。
所谓“馆阁体”书法,就是以后的事了。
杨亿
馆阁文人实为宋初最早的文学群体,习作馆阁体诗文,也表现出宋人具有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
可能有鉴于此,北宋吴处厚总结宋初诗文创作时提出,文有"朝廷馆阁之文"和"山林草野之文"的区分。
其论前者云:"朝廷馆阁之文,则其气温润丰缛,乃得位于时,演纶视草者之所尚也。
故本朝杨大年、宋宣献、宋莒公、胡武平所撰制诏,皆婉美淳厚,过于前世燕、许、常、杨远甚,而其为人,亦各类其文章(《青箱杂记》卷五)所列代表人物之首即为杨亿。
同书还说,同是真宗时人的夏竦,曾以文章谒翰林学士盛度,盛度赞曰:"子文章有馆阁气,异日必显。
"直至神宗时,任职秘阁的王安国还说:"文章格调,须是官样。
"此所谓"官样",亦即馆阁气。
宋初馆阁体流行,若按吴处厚的说法,宋初三体中,白体、西昆体显属馆阁之诗,晚唐体应属山林之诗。
西昆体特征
一“不说破”
金代诗论家元好问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宋初西昆体是宗法李商隐的。
因此,以李商隐诗歌作为模拟对象的杨亿、刘箔等的西昆体诗作更是如此。
这些馆阁文臣的诗歌雕章丽句、组织工致、堆砌典故。
他们用清词丽句,用历史故实来表达情思,反映现实生活,这就必然会造成其情思不易被理解和接受,因而往
往给人产生西昆体注重形式、缺乏内容的印象。
其实,产生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西昆体创作的主要特征—“不说破”所导致的。
所谓“不说破”,原是禅僧接引的主要方式,其实质就是要在阐释教义时,避免说破。
因此,“不说破”原则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避免正说,辗转说明;二是追求文字技巧。
为了实现“不说破”,又使用“转语”、“代语”和重“用”而轻“体”的方式实现。
举例分析
先以杨亿、刘药《馆中新蝉》为例略作分析。
杨亿诗云:碧城青阁好追凉,高柳新声逐吹长。
贵伴金貂尊汉相,清含珠露怨齐王。
兰台密侍初成赋,河朔欢游正举筋。
云莫翠缕徒自许,先秋楚客已回肠。
刘箔诗云:庭中嘉树发华滋,可要幢螂共此时,翼薄乍舒宫女鬓,蜕轻全解羽人尸。
风来玉宇鸟先转,露下金茎鹤未知。
日永声长兼夜思,肯容潘岳到秋悲。
这两首诗是咏蝉,但处处都没有提到蝉字,且均运用了典故。
这两首诗未著一“蝉”字,却处处在写蝉。
而且在作为歌咏对象的蝉的身上,寓托了歌咏的主题。
方回在《碱奎律髓》卷十八中说:“凡昆体,必于一物之上,入故事、人名、年代及金玉锦绣等以实之。
”方氏指出了昆体咏物诗的特点,善用故实,善用华词丽句。
表现出不直说某物,通过辗转地表达写出此物的征貌。
但是,方氏却没有回答昆体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其实,昆体诗人就是要将自己的情思寓于看似无关的故实和“金玉锦绣”的语词之中,从而避免点破他们的情思。
西昆体-代表人物
杨亿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宁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
7岁能文,十岁赋诗,十一岁时在京城即兴赋诗《喜朝京阙》:“七闽波渺邈,双阙气。
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
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
”太宗甚为赏异,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赐进士及第;真宗时为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文格雄健,才思敏捷。
真宗后期,为群小包围,王钦若、丁谓、陈彭年等人,希上邀宠,杨亿侧于其间,遭到排挤,处境艰危。
但他为人正直,风骨铮铮,不愿苟且自辱其身。
其身份虽为文学侍从之臣,但为人立志甚高,自谓"史笔是非空自许,世情真伪复谁知" (《读史学白体》,《武夷新集》卷四)。
时人或称其"性特刚劲寡合"(欧阳修《归田录》),或赞其“忠清鲠亮之士"(苏轼《议学校贡举状》),显然,杨亿并非谀君阿世之徒。
杨亿代表作
杨亿生平作诗甚多,留传至今的尚有《武夷新集》20卷。
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说他们写诗的目的是“在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
更迭唱和,互相切磋”,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写的诗,其题材范围必然是比较狭隘的。
全集70个诗题,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借古喻今的怀古脉史诗,如《始皇》、《宜曲》、《汉武》、
《南朝》、《明皇》等皆属此类;二是描摹物态的咏物诗,如《鹤》、《梨》、《柳絮》《萤》、《泪》等;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生活内容的闲适诗,如《直夜》、《夜宴》、《别墅》等。
杨亿等人最推崇的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西昆酬唱集》中的诗大多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如杨亿的《无题》便直接模拟李商隐:巫阳也梦隔千峰,辟恶香销翠被浓。
桂魄渐亏愁晓月,蕉心不展怨春风。
谣山黯黯眉长敛,一水盈盈语未通。
漫托鹍弦传恨意,云鬟日夕似飞蓬。
他的《汉武》、《明皇》等作品亦脱胎于李商隐的咏史诗。
杨亿学习李商隐诗的得益之处是对仗工稳、用意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章本特征,艺术上很接近李商隐的同类诗歌。
《宋史·本传》称杨亿“博览强记,尤长典章制度,时多取正,喜诲诱后进,以成名者甚众”,“重交游,性耿介,尚名节”。
苏轼说他是个“忠清鲠良之士”(《议学校贡举状》)。
他反对真宗搞劳民伤财的祀神求仙,其仕宦生涯也并不都在馆阁之中,他曾多次出任地方官,接触过较为广阔的生活,对社会有所了解,写出了不少有充实内容的作品。
如《民牛多疫死》描写民瘼,《书怀寄刘五》直抒胸臆,都迥异于《西昆酬唱集》的主题。
此外,杨亿还有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如《山寺》。
杨亿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创作却非常丰富,西昆体创作仅是他诗歌的一小部分,我们不能仅以西昆体来涵盖和评价他的创作。
占其诗作数量绝大多数的诗集《武夷新集》中的作品,或诗意如画,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华美流畅;还有许多无典无故、工丽平实、毫无秘阁书卷气的写景抒情之作,体现出一位优秀诗人丰富多姿的艺术风格。
如《赠别》:“梦笔山前君别我,下沙桥下我思君。
黄昏更过西阳岭,满目青山与白云。
” 诗人直抒胸臆,借表现行进中的旅程,将无限的情谊融入如画的青山白云中。
语言平白如话,诗意自然清新,意境简洁明快。
而《咏傀儡》一诗:“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
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
”却用语俚俗,浅白风趣中,借助戏曲里的傀儡丑角,调侃世态,讽喻人生。
这些诗与精巧华丽的西昆体相比,有如天壤之别,这既出人意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可以看出,杨亿诗歌的艺术技巧是成熟的,风格也是多样的。
《四库全书总目》卷162《武夷新集》提要云:“时际升平,舂容典瞻,无唐末衰飒之气。
”清人刘熙载也说:“杨大年、刘子仪(即刘筠)学义山为西昆体,格虽不高,五代以来未能有其安雅。
”尽管杨亿在宋代算不上大诗人,也缺乏李商隐诗歌那种隐藏的精丽字句与洽切典故中的真情实感与深悲积怨,但他的诗歌创作与探索为后来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提供了经验与教训,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杨亿和他的西昆体创作,不仅影响并推动了宋代诗歌的发展,而且向世人充分展示了闽籍诗人出众的创作才华。
与此同时,杨亿对闽中诗坛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与秘阁同好的酬唱,并汇集成编,首开了闽人唱酬之风,是闽籍作家中第一个倡导并建立起诗歌流派的领袖人物,对此后不同时代闽籍文士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建立,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贡献价值
事实上,西昆体诗虽孕育于宋初馆阁唱和之风,但不能说是贵族文学,其代表人物杨亿风骨清亮,具有独立于皇权的人格意识,在他身上显示了宋代士人典型的气质人品;西昆体与白体,不仅对立,而且相互渗透、并行发展,故它实际上是白体、义山体、唐彦谦体混合的产物,一方面重视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符合宋代文化的内转趋势,另一方面使白诗和晚唐诗的讽谕精神在馆阁唱和这一特定创作机遇中得到了传承;杨亿咏史诗的规讽之意,以及他的咏物、咏怀诗中的个人感怀,可称盛世哀音。
因此,西昆体不仅仅是对晚唐诗风的“简单复归",它为真正的"宋调"的成立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西昆体作为宋初三体之一,在宋初诗坛独领风骚四十年,后来备受北宋诗文革新人物批评,并被“江西派”所取代,但其文学地位和对宋诗的发展流变皆起到一定的作用。
正如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所评价“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
清代学者全祖望也认为:“一洗西昆之习者欧公,然欧公未尝不推服杨、刘,犹之草堂(杜甫)之推服王(勃)、骆(宾王),始知前辈之虚心也。
”所以全祖望认为昆体是“宋诗之始”。
白体
白体”是北宋人的说法,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
但流行之时并无“白体”之说。
最早提出“白体”或“白乐天体”概念的人是谁尚难断定。
“白体”诗的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文学中的白体
田锡《览韩偓郑谷诗因呈太素》诗云:“顺熟合依元白体,清新堪拟郑韩吟”。
杨亿写过《读史敩白体》诗。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行于容易。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称魏野“其诗效白乐天体”。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云:“昉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
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
”可知“白乐天体”之称,在仁宗朝已流行。
又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亦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然而白诗之特点不止于此。
陈寅恪曾因此辩曰:“若排律一类必为老妪所解始可笔录,则《白氏长庆集》之卷帙当大为削减矣。
其谬妄又何待详论!唯世之治文学史者,犹以元白诗专以易解之故而得盛行,则不得不为辨正耳”
宋初学白诗之风始于太宗朝而盛于真宗朝,至仁宗朝前期余波尚存,后来“西昆体”渐成诗坛主流,“白体”遂寝。
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列,“白体如李文正、徐常侍昆仲、王元之、王汉谋”。
即李昉、徐铉、徐锴(徐锴卒于南唐,并未入宋,与“白体”无涉。
方回将其列入“白体”是个失误)、王禹偁、王奇。
方回此说影响甚广,然“白体”诗人远不止于此,如宋太宗就是影响最大的“白体”诗人,仁宗朝
“西昆体”诗人中,杨亿、舒雅、刁衎、张咏、晁迥、李维、李宗鄂、张秉等,早年都曾学“白体”。
欧阳修所谓“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就是指这些人。
北宋人所谓学“白体”的含义
北宋人所谓学“白体”,其含义主要有三层。
一是学白居易作唱和诗,切磋诗艺,休闲解颐。
诗歌唱和,本属文人闲情雅趣。
由于其既富文化意蕴,又见才华性情;既可用于歌颂,又可怡情,且俗人不能为之,所以当国家初安,朝政多暇之际,元、白、刘诗歌唱和之举,就很容易成为文人士大夫竞相模仿的艺术休闲范式。
太宗与群臣唱和,李昉与李至唱和,王禹偁与友人唱和,皆有效元、白、刘之意。
二效白诗浅切随意,不求典实的作法。
白居易的诗分类虽多,但浅近易晓确为其共同特色。
这种诗随意随时吟成,不重学问典故,作来比较轻松便捷。
这就很适合休闲唱和,临场发挥。
三效其旷放达观、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以及借诗谈佛、道义理。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乙)《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之关系》:“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
‘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来。
盖求‘不辱’,必知足而始可也”。
“总而言之,乐天老学者也,其趋向消极,爱好自然,享受闲适,亦与老学有关者也”。
从前述李昉、李至、李宗鄂、王禹偁、晁迥等人的言论和诗作中,皆可见此学白之意。
宋太宗则是于此最用心者。
代表诗人
1.李昉、徐铉
李昉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与《册府元龟》合称“宋四大书”)。
徐铉与弟徐锴专于篆书,时称“二徐”,校订《说文解字》。
(仿唱和之作,写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
2.王禹偁(954——1001)元之独开有宋风气(初写闲适唱和之作,后重讽喻之作,写现实诗篇。
)
晚唐体
“晚唐体”是宋初一个诗歌流派,作为沿用已久的一个诗学和文学史概念,晚唐体是以姚贾诗风为核心,但其范围又略大于姚贾诗派的诗歌风格,其具体内涵则表现为“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工巧精致”、“长于五律”、“清雅有味”五个主要方面。
中文名:晚唐体
类别:诗歌流派
核心:姚贾诗
风
代表人物:贾岛、姚合
特点:
不用典故、擅写景咏
物
一、效仿贾岛、姚合,创作重视锻炼苦吟,以刻意造字为能事;
二、在体例上,多用近体而少古体
三、题材偏窄,观察细致
四、诗风清瘦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洲简长(沃洲山在浙江新昌)、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东宇昭、峨眉怀古。
现今九僧的说法,主要源自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
他们尤重五律,时有精警断句。
另相传进士许洞会“九僧”赋诗,“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
’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
”(欧阳修《六一诗话》)。
其具体内涵则表现为"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工巧精致"、"长于五律"、"清雅有味"五个主要方面.,以华艳纤巧为主要特征。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八:“﹝赵叔灵﹞有诗集数十篇,闲雅清淡,不作晚唐体,自成一家。
”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以诗而论,则有建安体……晚唐体、本朝体。
” 郭绍虞校释:“《诗史》:‘晚唐人诗多小巧,无《风》《骚》气味。
’ 俞文豹《吹剑录》亦谓:晚唐体‘局促於一题,拘挛於律切,风容色泽。
轻浅纤微,无复浑涵气象’。
沧浪所谓晚唐体,当同此意。
”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这一群诗人的作风稍异于九僧,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一些。
林逋(967-1028)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如《秋日西湖闲泛》:
水气并山景,苍茫已作秋。
林深喜见寺,岸静惜移舟。
疏苇先寒折,残红带夕收。
吾庐在何处?归兴起渔讴。
写景精细,字句精炼,略同于九僧诗。
而完整的意境、活泼的情趣,则是九僧诗所缺乏的。
林逋的咏梅诗十分著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二首之一)两句向称咏梅绝唱,为欧阳修所激赏。
而同题之二中“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过篱落忽横枝”一联则因遗貌取神则受到黄庭坚的盛赞。
可见林逋诗的风格比较丰富,已经对贾、姚诗风的藩篱有所突破了。
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961-1023)。
由于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成了晚唐体的盟主。
寇准一生功业彪炳,又遭谗贬逐,以风节著称于时。
但他写诗却绝少涉及上述生活内容,反与九僧、林逋等人如出一辙,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惋。
例如《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宦情羁思,感慨深切,但整体上的格调仍近于林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