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话语下的族群认同变迁_以_省略_州县金龙镇板外屯壮族傣人侬人为例_周建新

合集下载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_以马来西亚为例_上_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_以马来西亚为例_上_

`上
Abstract: Using examples from M alaysia,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
a
t ance of relating et hnicity to the power of t he st at e and polit ical processes involving

nous peoples, Malaysia

/译
一、引言
的立论将超越原生性论者以及工具性论者的争辩。
来西亚的族群构成和族群 认同意识以及 族
马 群性民族主义( ethnic nat ionalism) 是笔者 撰 写本文的主 旨。此类事 象的过 程乃是通 过
我将论证个人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而在一个当地情 境持有某种原生性质的族群认同, 而此种情境若脱 离政府行为以及国家促成之意识形态所发挥作用的
对殖民和移民的记忆而在渊源上享有共同的主观信 念的人类群体, 这种信念对于群体的形成至关重要,
国家通过行政和统治的集权、文化和政治权力 的政策以及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 对群体的形成和

而不一定关涉客 观的血缘关系 是否存在。0 ( Weber 1968: 389) 韦伯对族群的论述影响了后来的学者, 其 中有 弗 里 德 里 克 # 巴 斯 和 查 尔 斯 # 凯 斯 ( Jenkins 1997) 。韦伯所下定义的重要特点是对主观信念及 其历史因素的强调, 另外就如本文所将进一步指出 族群实际上就是/ 想象的社群0 ( A nderson 1983) , 关 于这一点本文将予以深入阐述。韦伯关于族群的定 义笔者将重新予以界定为就共同的渊源而享有某一 主观信念的人类群 体, 这些群体 因各自的 神话、历 史、文化属性及种族意识形态而彼此相区别。正如 本文将予以论述的那样, 族群的形成正是因为此种 群体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国家的权力而使然。至于 族群范畴, 我们指的是那些族外人士以及行政管理 人员为方便起见所认可的人类群体, 而此种群体本 身并没有自认为是一个族群或尚处于族群的形成过 程之中。族群范畴通常范围较广, 涵盖不只一个族 群, 然而由于时间和政治过程的作用, 此类群体有可 能形成某一共同的族群意识。政治过程在一国范围 之内也有可能激发少数民族诸群体在与国家权力交 涉中认同为某一共同的族群范畴( 同时又维持各自 的族群认同) 。在当代的国家体系内, 族群的形成深 受此类体系中的政治过程的影响。

族群认同_族群认同变迁及族属标示及认同_袁同凯

族群认同_族群认同变迁及族属标示及认同_袁同凯


群 认 同 的 基础 要 素 而 语 言 宗 教 地 域 习 俗 等 则 是





般 性 族 群 认 同 解 释 的 理 论 探 究 不 应 止 步 于 此 随 着 对 族 群 认 同 的


要素


若 从 认 同 主体 的 主 位 角 度 出 发 族 群 认 同 中 包 含 族 群进

该 学 者 还 认 为 是 差 异 对 比 解 释社 会 现 象



而 族 群 会 随 着 社 会 政 治 背 景 而 不 断生 成 变
、 、

使人产生 将

己 归 类 的 认 同 感 族 群 认 同 是 在 族 群 间 互 动 的 化


族群 认 同 的 存 在 只 是 在 特 定 的 时 空 场 景 中 发 挥 作 用 其




概 念的 研究也深入展 开 繁衍 出

密 切 频 繁 的 接 触 使 人 们 在 多 元 复 杂 的 社 会 格 局 中 愈 发 关 切 族 群 的 多 种 含 义
“ ”


在中 国


族群


词 首先 由 台湾学者引
“ ”

己 的 身 份 与 归 属 更 加 注 重 与 他 群 体 的 特 质 区 分 与 互 动 关 人 到 八 九 十 年 代 大 陆 学 者 开 始 引 用 族 群 这 个 新 名 词

s a n
d th eo r i e s o f e th ni c i d e nti t

布傣族群成人礼的个案研究——来自广西金龙镇的田野报告

布傣族群成人礼的个案研究——来自广西金龙镇的田野报告
第 2 5卷第 3期
2 0 1 4年 6月
广 西社 会 主义 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G u a n g x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Vo 1 . 2 5 No . 3
J u n . 2 0 1 4


“ 弄 下 ” 是根据汉字所创制的古岱字 , 左边的“ 弄”
分享 ; 六是准备好足够的柴 、 米、 油、 盐、 鸡、 鸭、 鱼、
肉、 蔬菜 、 米酒 等 物 品 , 以便第 二 天 中午在 男 方 家 宴 请男 方家 人 及其 亲 戚 和村 民 ; 七是 为 即将 “ 弄 下 桥” 的 女儿买 一 双新鞋 ,把 女儿 结婚 当天穿 的传 统 服装 准 备好 ,给女 儿送 去 。 同时要 准备 一 只公鸡 和 一 只鸭 子, 到时 陪同女儿 “ 过桥” 。外 公 亲手 制作 一个 摇 篮 , 外婆 亲手缝 制一 条背 带 和一 张抱 被等 。对 男 方 家来
基金项 目: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 学院项 目( 2 0 1 2 K YB 0 0 1 ) 。
作者 简介 : 毛淑章 , 女。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 师, 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 学。
6 9
毛 淑章 : 布傣族 群成 人礼 的个 案研 究—— 来 自广西金 龙镇 的 田野 报告 “ 弄 F 桥” 仪 式 的深描 , 以启 发相 关思 考 。
生礼仪与秩序建构》 个人生礼仪进行了记录 , 并从仪式的象征 意义及其背后的信仰体系人手 , 从过渡仪式的角度 ,
揭 示与 分析 其 中所 蕴 含 的社会 秩 序 、人神 交 流与 场
域的表演 ; 潘艳勤的《 布岱人的“ 桥” 仪式与“ 不落 夫家” ——以中越边境 的其逐屯为例》 、 《 壮族布岱人 的“ 弄 下 桥” 仪式及其文化意义和功能——以广 西龙

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论文导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近年来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都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以往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都是单一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本篇论文选取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试着从多民族社区的角度去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行研究,希望对今后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有些贡献。

论文关键词:多民族社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相关概念解析1、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主要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认同包含了民族关系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民族关系认同是针对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而言的,这种认同主要来自于本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界限划分;民族文化认同指的是在一个民族发展中,一种文化体系以民族为载体,而民族以文化为聚合。

2、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 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论文网。

二、多民族社区民族认同的维度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美国学者phinney概括出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探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们的民族认同情况。

1、民族身份的认知:包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的认知湘西州是有着四十三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大家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尽管这里有着不同的民族群体相互杂居,但是这里的人们对于自己民族历史传统和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认知度却依然十分强烈。

例如湘西的土家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所居必择高居”的居住传统;湘西苗族的民族认同更加是能够通过当地至今仍保留下来的“落洞”、“赶尸”、“种蛊”三大习俗来体现。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湘西州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人们是有着很强的民族认同的。

2、民族归属感:通过民族群体内部的团结情况和对本民族之外的群体的接纳与排斥情况来了解该民族的民族归属情况。

费孝通教授曾指出一个民族在于外界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会增强自我的族群意识和群体归属感。

现代国家话语下的族群认同变迁——以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板外屯壮族傣人侬人为例

现代国家话语下的族群认同变迁——以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板外屯壮族傣人侬人为例
广西民族研究
2 1 年第 1 ( 02 期 总第 17 0 期)
・ 5・ 3
现代 国家 话 语 下 的族 群认 同变 迁
以广 西 龙 州 县金 龙 镇 板 外 屯壮 族 傣 人 侬 人 为 例
周建新
变迁与 民族 国家的现代 化进程 密不 可分。位 于广西 西 南部 边境村 落的傣人 和
sl i a asat ga jc o o e gis i yrsac n n yi o i tpc ae ti p pr e l y c n s r et np w r a tt erha da a s nt s ia cs , s a e fs w i ae i a n .B e l s h y l h
个体 纳入 到统一的政治和 经济体之 中,而 当地的族群成 员又是 如何接 受或拒绝这些表述 的。
【 关键词 】傣 人 ;侬人 ;族群认 同;国家话语 【 作 者】 周建新 ,广西 民族大 学民族学与社会 学 学院教授 、博导 ;严 月华 ,广西 民族 大 学硕 士研
究 生 。 南宁 ,5 0 0 30 6
【 中图分类号】C 5 【 9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4 44 (02 1 03 — 0 0 — 5X 21)O — 05 09 0
St y o ud n Cha g fEt ni de iy I o r n e o h c I ntt n M de n N a i n sa e Dic u s to . t t s o r e Ta i g Ph Th y nd Phu No s i Ba wa la e o k n u a s a ng n n e Vilg f
侬人 ,从 历史上 两族群之 间界 线明晰到今天 的 “ 傣侬 不分”,其族 群意识 的变 迁深深烙 上 了现代 国家话

例论壮、岱、侬等跨国民族的认同状况——以广西那坡县念井村为例

例论壮、岱、侬等跨国民族的认同状况——以广西那坡县念井村为例
广 西 民族研 究
21 0 0年第 3期 ( 总第 1 1期 ) 0
・9 5・
例论 壮 、岱 、侬 等 跨 国 民族 的认 同状 况
— —
以广 西那 坡 县念 井 村 为 例 罗柳 守 【 摘
要 】本 文 以 广 西 那 坡 县 念 井 村 为 田野 调 查 点 ,考 察 当地 壮 、 岱 、侬 等 中越 边 境 跨 国 民 族 的 互
壮 、岱 、依 族 是 中越 边境地 区人 口最 多 、分布 面积 最 广 的跨 国 民族 。据 《 新唐 书 》记 载 ,六世
纪末 ,壮 、岱 、侬 族 的先 民就 已在 今 中越边 境 居住 ,在 中越 边 境 两 侧 建 立 了州 县 。他们 支 系 众 多 , 各 支 系 的 自称 、他 称也 各不 相 同 。壮族 是 中 国少数 民族 中人 口最 多 的一 个 民族 ,主要 聚居 于与越 南 毗邻 的广 西壮族 自治 区和 云南省 文 山壮 族苗 族 自治州 ,根 据 2 0 0 0年 第 五 次 全 国人 口普 查 统 计 ,壮 族 人 口数 为 1 18 1 人 。岱族 作为 越南 人 口最 多 的少 数 民族 ,主要 分 布在 中越 边境 的广 宁、谅 山 、 67 8 1 高平 、河江 、老 街 、宣光 等 省 ,人 口数 大约 也有 1 0多 万 人 。越 南侬 族 大 约 有 9 5 0多万 人 ,分 布 范 围基 本 与岱 族一 致 。依族 与岱族 的关 系非 常密 切 ,语 言 和风 俗 习惯 基本 相 同或 相近 。有 些岱 族是 由 依族 演 化来 的 ,如 宣光 的依 人本 来 比岱 人多 ,后 来岱 族 的人 数反 而 超 出 ,已经 岱化 的侬 人还 清楚 地 记得 ,他们 的祖 先 是 壮 依 ( 即壮 族 ) 富依 ,近 一二 十 年来 ,有 些 出 外 工作 的 侬 人 ,同是 一 家人 , 、

也论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瓦乡人的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的变迁兼与罗树杰同志商榷

也论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瓦乡人的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的变迁兼与罗树杰同志商榷
民族支 系‘ 管 是汉 族 或 民族 支 系 还 有 争 论 ) 周 ( 尽 按
困惑 , 现代族群性 区分成了一种政府行为和一种利 益倾向性的区别” 罗文认为“ , 族群性 的区分与政府 政策无关” 把 中国政府的少数 民族优惠政策看作 , 是导致族群认同的利益倾 向性 的主要因素 “ 实有误
解 乃至歪 曲 中 国政 府 民族 政 策 的嫌 疑 。 两 文 争 论 ” 的焦点 还是 “ 群 ” 民族” 念 的理 解 , 承不 承 族 与“ 概 即
大鸣“ 国少数 民族和汉族 中的不 同支 系, 我 皆可称 为族群 ”2的观 点 , 中 用 “ 群 认 同 ” 概 念 。其 【 文 族 的 二为何把“ 民族识别” 作为影响“ 族群认 同” 的因素 , 是因为尽管从理论上来说 , 族群认 同是建 立在文化
( 吉首大学 师范学院 , 湖南 吉首 4 6 0 ) 10 0
摘要 :从理论 上说 , 族群认 同与 民族识别 因族群与 民族分别具有 文化属性 与政 治属性 而属 于两个 不同 的范畴, 但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 中国 , 族群认 同是建 立在 民族识别工作 以及 随之而来 的民族优 惠政 策 的基 础上, 已由原有 它
特征 的基 础上 , 同于政 治性 的 民族 认 同 , 中国 的 不 但
认在现代化的中国族群与民族 的边界随社会文化和
历 史 条件 的变化 而变 化 。笔 者尽 管没有 长期 从事 中
国民族政策的研究, 但常年生活在少数民族地 区湖
南 湘 西 的瓦乡人 聚 居 区 , 瓦 乡人 民族 识别 的过 程 对
在 18 年第二次全国人 口普查准备过程中, 92 为尊重 少数 民族正确表达 民族成分的 自由, 做好 民族成分 的填报 , 国家 民委在 《 关于恢 复或 改正 民族成分 的 处理原则的通知》 中提出“ 凡属少数 民族 , 无论其在 何时处于何种原因未能正确表达本人 的民族成分 , 而 申请恢 复其民族 成分的都应予 以恢 复。 为此从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状况及其对策研究--以云南中缅边境上的阿侬等语言为例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状况及其对策研究--以云南中缅边境上的阿侬等语言为例

.特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状况及其对策研究——以云南中缅边境上的阿侬等语言为例孙宏开摘要:2015年9—10月,本文作者赴云南怒江,-族自治州调查阿侬语,实地观察到该语言已经十分脆弱,仅仅少量老年人还在有限的场合使用。

由此引起本文的话题。

作者根据长期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的实践,意识到在城镇化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越来越脆弱的尴尬局面。

提出当前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传承中急需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供决策时参考。

关键词:语言国情语言濒危语言保护语言政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社会主义国家,56个民族使用13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

直至2015年,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总数已经达到137种。

56个民族中,有一半以的民族使用种种的语言$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情。

国家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这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十分关键的一个五年计划,西部许多处在后进状态的各少数民族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如何传承他们传统的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近国家提出&—带一■路"战略,与周边国家和民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民族语文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国家战略,是值得每一个民族语文工作者认真思考的一个严肃问题。

作者于2015年9月6日至10月中旬,为了完成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分布在中缅边境地区怒族的一个支系语言一一阿侬语进行了第9次实地跟踪观察。

发现语言记录、保护、抢救、传承中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前几次对该语言的观察情况已经以《记阿侬语——对一个即将衰亡的语言的跟踪观察》为题,发表于《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

那篇文章我回顾了自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阿侬语走向濒危的过程,包括该语言在长期接受周边语言接触和影响下产生的许多变异。

其后,2003年、2015年我再次对这个语言进行跟踪观察。

尤其是这次,对使用人口进行了比较精确的统计,阿侬语的使用人口只有158人。

其中90岁以上4人,80—90岁的7人,70—80岁的20人左右,其余均为70岁以下,约130人。

例论壮岱侬等跨国民族的认同状况

例论壮岱侬等跨国民族的认同状况

例论壮\岱\侬等跨国民族的认同状况作者:罗柳宁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广西那坡县念井村为田野调查点,考察当地壮、岱、侬等中越边境跨国民族的互动情况,分析各种认同的相互关系,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三个层面来加以表述,反映现代国家主义框架下跨国民族的发展演进历程。

【关键词】跨国民族;认同;壮;岱;侬【作者】罗柳宁,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南宁,530021【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3-0095-006Discourse the Identity of Zhuang、Dai 、Nong etc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with some Examples——Taking Nianjing Village of Napo County in Guangxi as an ExampleLuo Liuning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Nianjing village of Napo county i n Guangxi as a fie ld-work place, investigates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localZhuan g 、Dai、Nong etc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in Sino-Vietnam border area, analyze sthe correlation of various identity, discusses the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n ational identity、ethnical identity、local identity, reflects the developing an devolving course of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in modern nationalistic framework .Key words: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identity; Zhuang;Dai;Nong壮、岱、侬族是中越边境地区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跨国民族。

“跨界民族”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越边境的壮族为例

“跨界民族”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越边境的壮族为例

作者: 梁茂春
作者机构: 广州,510632
出版物刊名: 西北民族研究
页码: 40-5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跨界民族 族群认同 国家认同
摘要:学术界普遍将中国边境的壮族和越南边境的侬族与岱族称为"跨界民族"。

本文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中国一些地方的壮族边民并未将自己与另一侧种族文化同源的越南侬族和岱族想象成"同一个民族",而是看作差异显著的不同群体。

被国界线分割开来的某些"历史民族"由于受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影响,不同部分正渐行渐远,双方文化差异所透射出的国民身份,已成为边境地区人们辨识异族的重要标志。

【跨境民族】文化表达与族群认同:以武鸣壮族龙母文化为例

【跨境民族】文化表达与族群认同:以武鸣壮族龙母文化为例

【跨境民族】文化表达与族群认同:以武鸣壮族龙母文化为例Cultural expression and ethnic identity:The Zhuangs’ Dragon Mother culture in Wuming County as an example【作者简介】罗彩娟,女,壮族,1978年—,广西象州县人,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壮族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批准号:10XMZ038)。

【摘要】龙母传说与信仰在环大明山壮族地区广泛流传。

武鸣县多地有龙母庙、龙母屯、龙母岩洞等祭拜龙母的遗址,是龙母文化传承发扬的典型。

龙母文化不仅通过口头传承,更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吃鱼生食俗、岩洞葬葬俗、蛇图腾崇拜及其日常禁忌、三月三歌节与三月三扫墓习俗等方面实践来加以展演和传播。

在这些文化事像中,壮族的龙母文化得到了充分表达,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也不断得到强化。

【关键词】壮族;龙母文化;文化表达;族群认同一、前言自从族群概念引进以来,学者们对何为族群的观点众说纷纭,但是“我们基本上着眼于这么一个事实:族群是其成员们自我归属和认同的范畴。

”其实,任何族群都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族群认同一般通过诸多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而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的基础,又是维持族群边界的重要要素,此外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语言、宗教、地域、习俗等文化特征等等都是族群认同的几大要素。

周大鸣教授关于族群认同的上述观点和论述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注意到文化要素对于族群认同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比如在对盘瓠传说与族群认同的研究上,万建中指出盘瓠传说实际上是这些族群重要的口述史,维持着这些族群的自我认同,也成为区别其他族群的显要文化表征。

明跃玲以五溪苗族盘瓠信仰为个案,认为当地通过在宗教仪式及生活习俗中展演盘瓠神话这个群体成员共享的文化符号,从而有效地把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达到维护族群边界,巩固族群认同的目的。

壮族土司社会论文族群认同论文广西龙州论文

壮族土司社会论文族群认同论文广西龙州论文

壮族土司社会论文族群认同论文广西龙州论文壮族土司社会论文族群认同论文广西龙州论文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探微【摘要】龙州县域壮族土司社会的族群认同是多层次的:各族群的自我认同表现为原生性,壮族的“汉裔”认同表现为场景性,土司既认同汉族又认同壮族表现出两面性,壮族的中华民族认同表现为向心性。

【关键词】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广西龙州土司社会的族群认同研究,是历史学和人类学在土司研究领域结合的产物,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土司研究的新热点。

近年来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研究成果的陆续面世,[1]便是这一热点的绝佳体现。

土司社会的汉族主流意识形态与壮族原生文化在数百年的互动中,催生了多层次的族群认同。

广西龙州县域在元至民国时期,先后被分置为龙州、上下冻、上龙、下龙和金龙峒五个土司。

笔者拟以龙州县域为例,结合人类学族群认同理论,致力于探究壮族土司社会的族群认同状况,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一、原生性:各族群的自我认同人类学关于族群认同的原生论(又称根基论)(primordialist)认为,族群问题是一种原生情感问题,在血缘、语言、习俗等方面的一致性中,蕴含着一种自在自束,难以名状,有时甚至是难以抗拒的强制力。

[2]虽然原生论提到血缘认同关系,但原生论并不刻意强调族群的形成必然具有客观的生物遗传,而是宣称造成族群的血统认同其实乃是主观的文化诠释。

龙州县域的各族群世代传承的自有文化,是各族群自我认同的天然标准。

(一)汉族的自我认同。

壮学研究现居龙州的汉族自宋代起入居龙州县域。

史载:“宋皇祐四年(1052年),赵鼎随狄武襄公征蛮,以功世袭斯土,所部将士多来自山东,因而居焉,是为长江以北居族移居蛮荒之始。

”[3]虽然赵鼎作为龙州土司的鼻祖有杜撰之嫌,但狄青南征后留下汉族士兵屯边却是事实。

汉族移民多来自鲁、闽、赣、湘和粤等省,这由龙州县部分姓氏来源调查结果可知。

资料来源:民国《龙津县志》(上卷),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1960年,第40~44页。

水稻种植与朝鲜族族群认同——以H省S村为例

水稻种植与朝鲜族族群认同——以H省S村为例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朝鲜族作为一个跨境民族,其族群认同意识一直受到学界以及社会的关注。

由于自身特殊的历史经历,朝鲜族族群认同意识一直处于一种变化发展之中。

一直以来,对于朝鲜族的族群认同的研究多从现代化背景下的跨国流动入手,探究朝鲜族族群认同的动态变化,甚少有从朝鲜族自身内部切入来研究其族群认同的稳定性。

本文从朝鲜族曾经赖以生存的水稻种植这一角度切入,对我国东北地区某朝鲜族村落进行田野调查,探讨水稻种植在维系朝鲜族族群认同的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多样性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而族群认同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跨境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对于我国边境地区建立和谐的族群关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朝鲜族;水稻种植;族群认同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As a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 Korean ethnic identity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nd social attention. Due to their own special historical experience, the Korean ethnic identity consciousness has been in a change and development. For a long time, studies on ethnic identity of the Korean ethnic group have mostly started from the transnational flow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to explor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ethnic identity of the Korean ethnic group, and rarely studied the stability of ethnic identity of the Korean ethnic group from the intern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rice planting, which the Korean nationality once depended on for survival, makes a field survey on a Korean nationality village in northeast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rice planting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ethnic identity of the Korean nationality.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The cultural diversity can provide an inexhaustible innovation impetus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ethnic ident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cross-border ethnic ident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s border areas.Keywords:t he Korean;rice planting;ethnic identity目录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 (1)一、选题缘由与背景 (1)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2)四、研究方法 (7)五、相关概念界定 (8)六、调研地点概况 (9)第一章 朝鲜族的水稻种植与历史记忆 (10)第一节S村朝鲜族的历史溯源 (10)一、朝鲜族迁入的历史背景 (10)二、逐水田而居的聚居地选择 (12)第二节关于水田开垦与水稻种植的公众记忆 (13)一、移居初期的水田开垦 (14)二、定居后的水稻种植 (15)本章小结 (17)第二章 以“米”为主的饮食文化 (19)第一节稻米:不变的主食 (19)第二节糯米:节日的珍馐 (21)第三节米酒:必备佳酿 (23)第四节酱:别具特色的副食 (24)本章小结 (25)第三章 水稻种植与朝汉两族的互动 (26)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节语言的互动 (26)一、S村语言使用的基本情况 (26)二、朝鲜语在青年群体中的尴尬地位 (28)第二节朝汉两族的通婚 (29)第三节双向的污名评价 (31)一、朝鲜族对汉族的“污名” (32)二、汉族对朝鲜族的“污名” (33)本章小结 (34)第四章 水稻种植与朝鲜族的现代生活 (35)第一节被“抛弃”的水稻种植 (35)一、谋生手段的改变——外出务工成为主流 (35)二、简化的仪式与淡化的符号——生活方式的变迁 (38)第二节藏在深处的族群认同 (39)一、政府行为影响下的族群认同 (39)二、藏在深处的族群认同意识 (41)本章小结 (42)结语 (43)参考文献 (44)致谢 (4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8)独创性声明 (49)绪论绪论一、选题缘由与背景19世纪中叶后,朝鲜族从朝鲜半岛陆续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并依靠他们在开垦水田以及种植水稻方面的经验在这片土地定居、扎根、繁衍。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族群话语与身份认同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族群话语与身份认同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族群话语与身份认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族群话语与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创作和表达,作家们探索和呈现了不同族群的独特文化特点,展示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族群话语与身份认同的表达。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族群话语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来展示。

许多作家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来表达对自己族群的认同和自豪感。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对清朝末年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示了汉族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精神,强调了汉族的身份认同。

这种通过历史再现来表达族群话语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增进对他们的认同感。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族群话语还可以通过对地域特色的描写来展示。

中国各地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作家们通过对地方特色的描绘,展示了各个族群的独特魅力和身份认同。

例如,贾平凹的小说《废都》中,通过对一个偏远山村的描写,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族群的认同和自豪感。

这种对地域特色的描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让读者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族群文化。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族群话语还可以通过对族群间关系的描绘来展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作家们通过对族群间关系的描绘,展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冲突,反映了他们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爱情、友情和仇恨的描写,展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族群的认同和自豪感。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族群话语还可以通过对个体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来展示。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内心世界,作家们通过对个体的描写,展示了他们对自己族群的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的描写,展示了他对自己汉族身份的思考和认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和价值观。

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最新资料

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最新资料

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文章以中越边境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板池屯等地的田野资料为例证,描述了布傣人的天琴文化由喻天到娱人,再到族群标识的变迁历程,并就族群标识的文化意义进行了讨论。

作者认为,某种实物或符号成为族群标识后,不仅能够进一步明晰族群边界,而且因其可展演性及随之而来的利益,还可能导致对族群标识的掠夺或垄断,引发族群内外的矛盾冲突。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影响民族文化的共同享有性。

作者秦红增,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毛淑章(女)、秦琴(女),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地址:南宁市,邮编530006。

一、引言布傣(或布岱)人是一个只有17,000 多人的小族群,聚居于中越边境线中方一侧的广西龙州县金龙镇。

20 世纪50 年代进行民族识别时,曾自报“苗族”、“彝族”,后来改报为“傣族”,1958 年被定为僮族,1965 年改为壮族,被看做南部壮族的重要支系。

不过,布傣人一直自称为“根托” (布傣话,意为“土人”)或“布傣” (傣人)。

金龙布傣人与龙州一带其他壮族族群(如布侬)相比,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即天琴与长袍黑衣。

天琴是广西龙州、宁明、凭祥一带壮族最有特色的一种古老弹拨乐器,长75—120厘米不等,由琴杆、琴筒、弦轴、琴马、琴弦组成,因其发音特点而被当地称为“叮”或“鼎”,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以金龙布傣人的天琴最具特色。

近年来,“天琴弹唱”声名远播,使金龙布傣人的文化更为突显。

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通过金龙布傣人天琴文化由喻神到娱人,再到族群标识的变迁,来分析其族群认同过程及作为族群标识的意义,以期有助于小族群的识别、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边疆的安全与和谐。

调查地双蒙村板池屯位于金龙镇以北5 公里处,共有168 户,720 多人,多为李姓。

该屯有“小西双版纳”之称,相传其祖先系从傣族聚居地迁来,千百年一直和当地壮民通婚交往,因此兼具两族特色。

周云水新时期客家族群认同:方言已渐弱,宗亲文化成新纽带!

周云水新时期客家族群认同:方言已渐弱,宗亲文化成新纽带!

周云水新时期客家族群认同:方言已渐弱,宗亲文化成新纽带!1客家祠堂前的石旗杆2毛里求斯驻华大使夫妇回梅县张家围祖居地祠堂拜祖按族群观念来看新时期客家族群文化,可发现矛盾之处。

比如,很多客籍华裔不会讲客家话,但保持着客家族群认同。

社会人类学强调族群自身的文化特质,其中最显著的是宗教信仰和语言特征。

客观文化特征只能表现族群的一般性内涵,无法解释族群的边界及身份认同问题。

巴斯从族群的排他性和归属性入手,寻找族群的“社会边界”和认同建构的过程。

客家族群对于祖先的崇拜,已揉合到日常宗教信仰里。

用巴斯的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可解决前面提到的矛盾。

互联网和快速迅捷的交通设施,使当代人口和信息得以快速流动,客家族群的认同不再以客家方言作为主要依据,更多依赖宗亲文化这一情感纽带。

族群认同:自我肯定与“他者”承认客家族群认同的建构如同一部庞大的机器,需要发动机、传动轴和助推剂的完美配合,宗亲文化就是这台机器的燃料。

客家人组成的各类民间团体是建构族群认同的“引擎”。

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海外,在商界不乏成功者,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海外客籍华侨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没有让他们忘记家乡,各类宗亲联谊会将海外客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20世纪20年代,香港崇正总会首先启动客家族群认同建构工程。

其后,世界各地相继成立客家联谊会或宗亲会。

改革开放后,海外客籍华裔在宗亲文化情感纽带的连接下,形成一股回乡探亲祭祖热潮。

族群认同以文化认同为基础,通过强调共同的继嗣和血缘,追溯共同的祖先、历史和文化渊源,形成凝聚力强的群体。

客家人在进行身份认同时,往往通过“修族谱”、“祭祖”等活动追寻共同的文化渊源。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铭文碑刻记载的公益事业捐资人姓名。

有一定财富的个体更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族谱上,以求得到族群的认同,获得基本社会身份,以此维持族群边界。

笔者多次实地访谈发现,海外客籍华裔对当地的“宗亲联谊会”抱有很大期望。

族群认同是一个建构过程,但主观建构必建立在族群性因素构成之上,并受客观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

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范文

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范文

绵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以理县嘉绒藏族为例专业社会工作院部法学与社会学院学号姓名斯玛乃指导教师蒋斌答辩时间2009年5月论文工作时间: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以理县嘉绒藏族为例学生:斯玛乃指导教师:蒋斌摘要:在世界多民族国家中,受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大都面临文化融合和民族认同的问题。

少数民族的汉化现象普遍存在,相对于传统少数民族,汉化少数民族在语言、地缘、经济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出现了弱化和缺失的现象,现在仅有的身份认同方式是在血缘和户籍方面,特别是基于民族优惠政策方面,而基于民族优惠政策的认同方式却存在弊端,比如民族优良传统的丢失、民族多样性的降低、民族文化的消失等。

本文针对这些弊端从语言、地缘、风俗等方面提出对策,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汉化少数民族嘉绒藏族身份认同意识On the sense of identity amongst minoritiesassimilated by chineseSet Jiarong Tibetans in Lixian County as an exampleUndergraduate: Si ManaiSupervisor: Jiang BinAbstract: Amongst many multi-natin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confront most minorities as a result of the impact brought by historical changes and social developement. Chinese localized minorities are exist in a great numbe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inorities, those Chinese assimilated minorities have shown a weakening and deficiency in areas of geographical,economic life, religion and customs. Only three ways are available now when identifying Chinese assimilated minorities--blood strain, census registry and preferential policy, among which, the last one is highlighted, but there are still drawbacks in it, for instance, the loss of elegant ethnical customs, the decrease of ethnic diversification, the dispear of the ethnic cultur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lutions of these drawbacks from aspects of language, geographical and custom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ement of miniority ethnic groups.Key words: Chinese assimilated minorities Jiarong Tibetans Sense of identity目录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口流动过程中傣族青年人的双重文化认同的开题报告

人口流动过程中傣族青年人的双重文化认同的开题报告

人口流动过程中傣族青年人的双重文化认同的开题报告题目:人口流动过程中傣族青年人的双重文化认同写作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城市,那些被称为“流动人口”的群体也日益壮大。

他们背井离乡,前往大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随之带来的是文化矛盾与认同危机。

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差异,人口流动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和探究傣族青年人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变迁的情况,本文选择傣族青年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流动过程中的双重文化认同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拓宽傣族青年人文化认同的研究视角,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理论基础: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某一社群在文化中所感受到的个体或某些特质的认同程度。

在文化认同的研究中,双重文化认同成为了研究热点。

双重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接受、经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流文化现象,并在其之间往复切换,从而使个体的认同感产生变化。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傣族青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变迁的情况。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傣族青年人的文化认同情况:了解傣族青年人的文化认同状况,包括其对传统傣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学习及接受情况。

(2)人口流动对傣族青年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人口流动对傣族青年文化认同的影响,包括其文化教育、文化活动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3)傣族青年双重文化认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深入剖析傣族青年双重文化认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而探寻其文化认同变迁的原因。

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傣族青年人在人口流动过程中面临着双重文化认同的挑战。

他们不仅需要接受主流文化的影响,还需要传承和继承传统傣族文化,同时他们也需要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文化压力和文化冲击。

因此,在引导傣族青年人进行文化认同方面,应注重尊重传统文化、弘扬文化精神,同时积极引导其接受主流文化,以此为傣族青年人双重文化认同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互联网思维下的民族认同研究——以“僚人家园”为例

互联网思维下的民族认同研究——以“僚人家园”为例

The Internet under the Thinking of National Identity——"ZHuangzu People Home" , for
example
作者: 杨惠林 朱振华
作者机构: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661199
出版物刊名: 红河学院学报
页码: 75-7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互联网 民族认同 传统媒体 公民意识
摘要: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主要的内容涉及到民族认同在互联网中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与指向,如民族文化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平台,获得了文化再生与文化再造的机会。

另外,民族文化借助网络媒介可以获得经济利益,同时在商品交往过程中,传播与推广了本民族的文化,文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资源,这些都对少数民族形成积极的民族认同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匿名性特征,指点江山、讨论政策,易引起一些负面效应,这在无形中强化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削弱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约。 而 1954 年的实地调查过程中调查工作组也从当地群众那里收集到傣人招侬人来开荒的 “招 词” 数张。
; 有从雷平迁来的,称为 “侬 金龙峒的侬人,有从科甲 ( 旧名板卡) 迁来的,称为 “侬板卡”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 37·
。傣人统称他们 “布侬” ,即侬人。傣人招侬人到金龙开荒种畲地的历史由来已久 , 雷” 或 “布雷” 傣侬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平等关系世代沿袭 ,直到解放前傣侬之间的租佃、雇佣等生产剥削方式依然 存在。板外屯的侬人群体主要有陈、黄、黎、闭四姓氏。 陈姓人数最多, 可能不是出自同一祖先, 因为有些陈姓老人告诉笔者他们的祖上在越南 , 而有些陈姓老人则说他们祖先是从大新县迁至此 地。黄姓是从从大新县迁来,来了已经有四代,原来住在侬栋屯。黎姓则是从龙州彬乔迁来,原来 住在坡明屯,1954 年才搬到板典。 板典改称板外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马姓的傣人与他们眼 中的侬人界线分明,同住一个屯, 却持守不同的习俗。 至于闭姓, 和陇典 ( 板外的邻屯 ) 的闭姓 有宗亲关系。解放前闭姓先祖从陇典来到板典帮马姓 、陈姓开荒,后娶板外一陈姓女子成家立户于 该屯。 2. 傣人与侬人的族群关系 金龙峒的傣人最早占有金龙片区的土地 ,侬人是以后才迁来的。侬人初被傣人招来时,有一部 分给傣人打工,有一部分租耕傣人畲地,所以傣人以主人自居。而且傣人多居本地官位,视侬人为 , 而须面不敢称他们为 “布傣 ” ” 、“布盖” ,是低下的人或奴隶的意思 ④ 。 的意思。傣人称侬人为 “布命 农业生产方面,傣人对侬人实施租佃制度, 在生产劳动上行劳役。 侬人来到屯里定居下来以 后,必须按照傣人的意思开荒耕种,按照招耕契约纳租,且每年要给傣人从事无偿劳动。侬人开荒 种地,交给傣人的是实物租。如开荒一个陇 ( 山间小平地 ) 最多的交租七百斤玉米, 最少的交租 四百斤。插秧时节,侬人必须先给傣人拔秧和插秧,才能回去插自家的。如果侬人先插了秧,便要 受到傣人的处分,或是将插下的秧拔掉,或是罚钱罚礼, 或是夺佃, 把田地拿回去不给他们再种。 因为傣人认为给侬人先插秧,福气被侬人占去,侬人丰收,傣人不得丰收。在收获季节,侬人必须 帮傣人收割,把玉米和稻谷挑进屋里。年终岁末,还要给傣人送上几担干柴。如果遇上傣人家里死 了老人,侬人还要给他们抬棺材上山埋葬 。侬人给傣人当夫役,这种状况在解放前一直存在。现年 67 岁的侬人黄群兴说起自家小时候替傣人打工的日子 , 记忆深刻。 而年过六旬的马绍华老人也清 楚地记得解放前板外屯侬人为其家族打工的情况 。 1949 年以前傣侬之间从不相互嫁娶。 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民族界限, 互相讥讽和取笑。 傣人 ” 、“侬狗” ,侬人也骂傣人是 “傣佬 ” 、“傣狗 ” 。 傣人认为自己是主人, 侬人是 常骂侬人是 “侬佬 奴仆,傣大侬小,认为傣人耕田,较为富贵高尚,侬人被使唤给傣人打工,较为贫穷低下,看不起 。 “牛还牛, 马还马, 牛马 侬人。傣人妇女不嫁给侬人,傣人男子不愿娶侬人的妇女,怕人家耻笑 , 这样的口头溜是傣人用来调侃他们与侬人日常关系的唱 不相乱; 鸡还鸡,鸭还鸭, 鸡不混鸭 ” 词。而侬人也有类似的说法。在街日或一些喜庆场合,傣侬也是各自族群分开活动。在唱歌和赶歌 圩的时候,傣人青年男女在一起唱歌、谈恋爱,侬人青年男女另外组成一群唱歌 、谈恋爱。傣人唱 傣人的山歌,侬人不懂得唱; 侬人唱侬人的山歌,傣人不懂得听。甚至他们赶歌圩的时候,傣人与 傣人走,侬人与侬人走,从不混在一起。 显然,历史上板外屯的傣人和侬人不仅仅是彼此文化族群上的差异 ,而且傣先侬后、傣主侬仆 的关系,还构成了彼此阶级地位的差异,出现了在日常关系中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由此加深了彼 此文化上的差异,甚至形成了族群心理距离和婚姻障碍 。
广西民族研究 2012 年第 1 期 ( 总第 107 期)
· 35·
现代国家话语下的族群认同变迁
*
— — — 以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板外屯壮族傣人侬人为例
周建新 严月华
【摘
要】 族群认同的变迁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 。 位于广西西南部边境村落的傣人和
,其族群意识的变迁深深烙上了现代国家话 侬人,从历史上两族群之间界线明晰到今天的 “傣侬不分 ” 语的痕迹。同时,族群特有的内在文化认知作为一种排异的力量始终在发生作用 。 本文着力呈现国家语 境下傣人和侬人的关系及演变 ,深入探讨现代民族国家如何通过自身的话语表述将不同文化特质的族群 个体纳入到统一的政治和经济体之中 ,而当地的族群成员又是如何接受或拒绝这些表述的 。 【关键词】 傣人; 侬人; 族群认同; 国家话语 【作 者】 周建新,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 博导; 严月华,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454X ( 2012 ) 01 - 0035 - 009 究生。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 C95
*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 “边界、边民与国家: 中国西南边境六十年 ( 1949 - 2009 ) ” ( B10006 ) 阶段成果之一; 广西首批特
聘专家项目阶段成果之一。
· 36·
广西民族研究 2012 年第 1 期 ( 总第 107 期)
关于族群及族群认同意识的研究, 目前学界存在两大主要观点, 一是强调现代国家的政治建 , 构 认为国家政治话语主导了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 另一观点则强调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心理 边界,认为这些文化差异和心理边界是族群认同的重要基础 。本文以广西金龙镇武联村板外屯傣侬 族群个案为例,探讨其中复杂的关系。
二、历史上的傣人和侬人
1. 文献和记忆中的傣人和侬人 ② “金龙峒则因嘉庆末年 ( 1820 ) ,地方荒乱,土民逃散,渐被越民侵入……。 ” 金龙峒紧接越南 。 《广西边务沿革史 》 所指嘉庆末年 “侵入 ” 的下琅县境,而下琅县是越南傣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金龙峒的 “越民” 可被认为是今天傣人的早期移民之一部分。 若按此时间计算, 则傣人祖先从越 南迁来,至少已有一百八十多年历史。而据板外屯马绍英老人的说法,他们马姓的老祖宗是最早到 达这里的。老祖宗从越南北部迁来,原来住在贵平村,后来迁到板典 ( 现在的板外屯 ) , 从越南来 此至少有十四代了。 中南民委和广西省民委于 1954 年联合组织专家工作组到龙州进行调查 , 此后编成的 《龙津县 ( 龙州) 金龙峒傣人情况调查》 中有关金龙峒傣人来源的记述。当年调查组记录了原金龙乡贵平村 板烟屯八十一岁马宝臣老先生的口述 : 傣人马姓先祖原籍 ( 越南 ) 海阳省南索府至灵县 ( Yuan ) 舍村人,经由山西省太原到达高平省海环州 ,再由海环州迁至下琅州丘外屯,住了两三年后迁到今 板烟屯。至今已有十四代, 约六百年, 两代前还回老家看亲戚。 现在板境、 廷丘、 陇或 ( 越南 境) 、板探、峒平、板贵、板典、陇底等地的马姓都是自板烟屯分支出去的 。 历史上金龙峒除主体居民傣人以外 ,还有侬人和苗人,即今天的壮族和苗族。龙津县第六区少 数民族情况及有关建政问题的调查报告有关金龙峒各民族来源 ,有如下记载: 由于各民族来源和定 居该地的情况不同,对土地占有也各异,傣族定居此地最早,土地全部为该族占有。一八三○年至 一八四○年间,因瘟疫大作,劳动力缺乏,乃从雷平、大新一带招壮、苗两族来开垦,定有租贷契
Abstract: Change of ethnic identity has been closely related with process of nation - state’ s modernizations. The Phu Thays and The Phu Nongs who live in border village of Guangxi are two ethnic groups with different culture,tradition and history. From being clear separations in history to no difference in their relationships today,these two ethnic groups ' survival and ideological change must have been stamped deep the inherent cultural awareness of an ethnic group ittraces of modern national discourse. At the same time, self is always acting as a rejection power against it. By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is typical case,this paper shows in detail how the relationship develops between Phu Thays and Phu Nongs and what changes it has made. It also discusses in which way the modern nation - state accepts ethnic groups with cultural specialties into its unifie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ody by its own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s; and in which situations will the local ethnic group members admit or reject these interpretations. Key words: The Phu Thays; The Phu Nongs; Ethnic identity; National discourse
一、田野调查点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地处龙州县北部 , 距县城 55 公里, 东、 南两面分别与逐 卜乡、武德乡相邻,西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为界,有 35 公里的边界线,北靠大新县。 金龙镇史称金龙峒,民国时期改为乡,1992 年改为金龙镇。 金龙镇的居民主要由三个不同族 群构成: 布傣、布侬、广汉人。据相关文献记载, 金龙镇早期居民只有傣人, 是从越南北部迁来; 侬人晚于傣人从大新雷平、彬桥等地迁来; 而广汉人,则是在更晚时候从广东及广西其他地方迁去 的讲白话的汉人。傣人至今仍是该镇的主要居民,约占总人口的 58% 。 武联村板外屯是武联村村委会所在地 ,位于金龙镇北侧,距金龙镇政府驻地 3 公里。板外屯是 武联村下辖的 14 个自然屯之一,现有 66 户共 287 人。其中男 150 人,女 137 人。 全屯实际劳动力 156 人,其中外出务工 74 人,主要流向广东。 全屯拥有耕地面积 329 亩, 其中旱地 156 亩, 水田 ① 173 亩,人均拥有土地 1. 14 亩。 板外屯共有马、陈、黄、黎、闭、李等 6 个姓氏。其中闭姓 3 户,黎姓 8 户,黄姓 3 户, 李姓 1 户,其余为马、陈姓约各占一半。各姓氏人口官方统一称为壮族。 但在板外屯内部, 村民自我分 为傣人和侬人两个族群。马姓皆为傣人,其余为侬人。板外屯的马姓老人说,他们马姓的老祖宗是 从越南过来的,而其他姓氏最早祖籍来源不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