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中考化学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市中考化学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20304050607080
溶解度/g3*******.5110138170
甲是80℃含有100 g水的KNO3溶液,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饱和溶液只有2种
B.甲到乙的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C.甲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25: 34
D.甲溶液冷却时,开始析出固体的温度在60℃~70℃之间
【答案】A
【解析】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A、由题中信息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2g,所以80g水的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为25.6g,所以可推知硝酸钾的总质量为25.6g+110.4g=136g,80℃时,80g水中溶解136g硝酸钾刚好饱和,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所以丁是饱和溶液,所以乙、丙、丁都是饱和溶液,错误;B、甲到乙的过程中,没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没有改变,正确;
C、甲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100g:136g=25: 34,正确。
故选A。
2.部分变质的烧碱样品18.6g,能与7.3%的稀盐酸200g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 )
A.3:2 B.2:3 C.1:2 D.1:1
【答案】C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设此样品中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m
2322Na CO +2HCl =2NaCl +CO +H O
10673x
m
↑ 106x
=73m
x=106m/73 设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2NaOH +HCl =NaCl +H O 4036.5y 200m
g 7.3%-⨯ 40y =36.5200g 7.3%-m
⨯ y=40(14.6g-m)/36.5 x+y=(106m/73)+40(14.6g-m)/36.5=18.6g ,m=7.3g x=10.6g y=8g
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22322NaOH +CO =Na CO +H O
80106
z 10.6g
80z =10610.6g
z=8g 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8g :(8g+8g )=1:2。
故选C 。
3.实验室有一包含杂质的碳酸氢钠样品50g (杂质不含钠元素,受热不变化),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180℃时,将样品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43.8g ,则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已知323222NaHCO Na CO +H O+CO Δ
↑)
A .60%
B .47.3%
C .40%
D .33.6%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50g×23%=11.5g 。
通过钠元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原碳酸氢钠的质量为:11.5g÷
23
23+1+12+163
⨯=42g 。
加热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为43.8g ,则减少的质量为:50g-43.8g=6.2g 。
减少的6.2g 是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社分解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则根据差量法有:
32322
2NaHCO Na CO+H O+COΔm
168184462
x 6.2g
168x
=
62 6.2g
↑
解得x=16.8g
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16.2g
100%=40%
42g
⨯。
故选C。
4.已知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A是有机物,C、D是无机物
C.点燃前要先检验A的纯度,防止爆炸
D.此反应中A和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1:1
【答案】D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A的分子为由1个C原子和4个H原子构成的CH 4分子,反应物B的分子为由2个O原子构成的O2分子;生成物C的分子为2个O原子和1个C原子构成的CO2分子,物质D的分子为由1个O原子和2个H原子构成的H2O分子;则示意图所表示的反应为CH4在O2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正确;
B、A是甲烷,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C、A是甲烷,是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会发生爆炸,点燃前要先检验纯度,防止爆炸,正确;C、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D是水,不是有机物,错误;
D、由方程式及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A,B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2,错误。
故选D。
5.将Mg和Ag的混合物放入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预测其充分反应后所得滤渣和滤液的组成成分如下,其中不合理的是()
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含有2种固体
B.若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可能含有3种固体
C.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
D.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液中至少含有1种溶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Mg和Ag的混合物放入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镁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镁再与硝酸锌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锌。
【详解】
A、若滤液为蓝色,则硝酸铜未完全反应,镁已经完全反应,故滤渣中只含有铜、银两种固体,不符合题意;
B、若滤液为无色,则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可能是镁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这时滤渣中含有铜、银,也可能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锌或恰好和硝酸锌完全反应,这时滤渣中含有锌、银、铜,也可能镁过量,这时滤渣中含有镁、铜、银、锌,故滤渣中可能含有三种固体,不符合题意;
C、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滤渣中含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能是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锌,这时滤渣中含有铜、银、锌,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锌,也可能镁恰好与硝酸锌完全反应,或镁过量,这时滤液中只含硝酸镁,故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不符合题意;
D、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渣中不含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故滤渣中一定不含锌、镁,可能是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铜,这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铜,硝酸锌,也可能镁恰好和硝酸铜完全反应,这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锌、硝酸镁,故至少含有2种溶质,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涉及到了优先反应原则,当金属与几种盐的混合溶液反应时,金属中最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
6.小亮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产沉淀或者气体如图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B.图1中b点的值为106
C.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 D.图1中
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答案】C
【解析】
(1)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
淀,因此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B.根
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
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
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Na2CO3+2HCl=2NaCl+CO2↑+H2O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44 106
100
y 2.2g z 5g
106/44=y/2.2g y=5.3g 106/100=z/5g z=5.3g
图1中b点的值为5.3g ÷10%=53;x点的值为(5.3g +5.3g )÷10%=106
C.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和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a点表示碳酸钠先
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故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钙;所以溶液的pH逐渐增大到
7;因此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D. 当
盐酸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溶液呈中性,b~c段反应过程是碳酸钠与氯
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呈中性,图1中c点
时,原溶液中的溶质盐酸和氯化钙都被反应完,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选C
点睛: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②在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时由于碳酸钙沉
淀和稀盐酸反应,所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后与氯化钙反应
7.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铁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银也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B.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也需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C.碱溶液的pH>7,因此测得某溶液的pH=12,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NaOH溶液中OH﹣能与酸反应,因此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反应
【答案】D
【解析】A.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的位
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
出来。
铁在铜前,所以铁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银在铜后,因此银不能将铜从
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B.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
条件就能到达灭火的目的;C. 碱溶液的pH>7,如测得某溶液的pH=12,该溶液一定是碱
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D. 溶液的化学性质是由溶质溶于水产生的离子决定的,同
样的微粒决定同样的性质。
NaOH溶液中OH﹣能与酸反应,因此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
反应,选D
点睛:1、溶液的性质决定于溶液中的溶质产生的微粒。
2、熟记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三个意义
8.用足量的CO 还原8.0g某种铁的氧化物,生成的气体全部被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得到沉淀12.5g,则这种铁的氧化物可能是
A.FeO B.Fe2O3与Fe3O4的混合物
C.FeO与Fe3O4的混合物D.Fe3O4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氧化碳和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详解】
设生成12.5g碳酸钙,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
232
2
CO+Ca OH=CaCO+H O
44100
x12.5g
↓
44100
=
x12.5g
x=5.5g
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夺取一个氧原子,该氧原子来源于铁的氧化物,故8.0g
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16
5.5g100%=2g
44
⨯⨯;则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8.0g-2g2g
:=6:7
5616
,当FeO与Fe3O4的分子个数比为3:1时,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6:7,故选C。
9.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洗涤后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液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A.Fe(NO3)2
B.Fe(NO3)3
C.Cu(NO3)2、Fe(NO3)2
D.AgNO3、Cu(NO3)2、Fe(NO3)2
【答案】A
【解析】
根据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铜>银,当把铁粉加入到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首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银被置换完剩余的铁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过滤后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说明加入的铁有剩余.因此,滤液中只含有Fe(NO3)2、滤渣中一定含有Ag、铜、铁的结论.选A
点睛: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0.已知某固体粉末是由 NaCl 、CaCl 2、NaOH 、K 2CO 3、Na 2CO 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取这种粉末24g 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10g 沉淀和滤液。
向滤液中滴加酚酞,变红;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消失且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固体中一定含CaCl 2、NaOH 和Na 2CO 3 B .原固体中一定含Na 2CO 3,可能含K 2CO 3和NaCl C .滤液中一定含NaCl 和K 2CO 3,可能含NaOH
D .上述实验无法证明原固体中是否含NaCl 、CaCl 2、NaOH 【答案】B 【解析】
碳酸钙不溶于水,溶于酸生成气体,而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的溶液都可使酚酞溶液变红,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消失。
设生成10g 沉淀需要氯化钙的质量为x 。
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y 。
需要碳酸钾的质量为m 。
CaCl 2——CaCO 3 Na 2CO 3——CaCO 3 K 2CO 3——CaCO 3 111 100 106 100 138 100 x 10g y 10g m 10g
111
100
10x
g
= 10610010y g = 13810010m g = X=11.1g y=10.6g m=13.8g 11.1g+13.8g=24.9g >24g ,故选B 。
11.在pH=11时,下列各组物质的混合溶液呈无色透明的是 A .Na 2SO 4、KCl 、KNO 3 B .MgCl 2、K 2SO 4 、NaNO 3 C .CuSO 4、NaCl 、Ba(NO 3)2 D .BaCl 2、KCl 、AgNO 3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pH=11时,着溶液显碱性,溶液中有OH -; 【详解】
A 、Na 2SO 4、KCl 、KNO 3、OH -都是无色的;故选项正确。
B 、氯化镁与中的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产生白色沉淀:Mg 2++2OH -=Mg (OH )2↓;故选项错误。
C 、硫酸铜中的铜离子是蓝色的,且能与氢氧根反应产生蓝色沉淀:Cu 2++2OH -=Cu (OH )2↓;故选项错误。
D 、氯化钾与硝酸银能发生反应产生白色沉淀:KCl +AgNO 3=KNO 3+AgCl ↓;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2.相同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 B.碳酸镁消耗的氯化氢少
C.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D.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少
【答案】C
【解析】设碳酸镁和碳酸氢钠的质量为84g,
MgCO3 +2HCl ==CaCl2+ CO2↑ + H2O
84 73 44
84g x y
84/84g=73/x x=73g
84/84g=44/y y=44g
NaHCO3+HCl====NaCl+H20+CO2↑
84 73 44
84g m n
84/84g=73/m m=73g
84/84g=44/n n=44g
相同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选C
13.将一定量的丙醇(CH308)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 C3
H8O+ b O2点燃
cCO2+dH2O+eX,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x的值为2.8
B.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X可能为甲烷
D.方程式中a:b=1:3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丙醇的质量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和X的质量之和,则12.8g+6.0g−7.2g−8.8g=2.8g ,即a=2.8,正确;
B、因X的开始的质量为0,反应后质量增加,则X是生成物,错误;
C、因丙醇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8
6.0g100%0.8g
60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2
7.2g100%0.8g
18
⨯⨯=,由氢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则X中没有氢元素,不可能使甲烷,错误;
D、若无X生成,则只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化学方程式为:2C3H8O+9O2
点燃
6CO2+8H2O,设6.0克丙醇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38222
2C H O+9O6CO+8H O
120288
6.0g x
点燃
120288
6.0g x
=
解得:x=14.4g,而题给的氧气的质量为12.8g,所以氧气的质量不足,此时丙醇要发生不
完全燃烧,有根据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
32
8.8g100% 6.4g
44
⨯⨯=,水中氧元素的
质量为
16
7.2g100% 6.4g
18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加上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刚好等
于氧气的质量,故X中只含有碳元素,根据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可知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2C3 H8O+ 5 O22CO2+8H2O+4C,所以a:b=2:5,错误。
故选A。
点睛:根据丙醇的组成可知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再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及质量守恒可知,则该反应中丙醇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X三种物质,则X的质量为12.8g+6.0g-7.2g-8.8g=2.8g。
14.A-C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F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E组成元素相同,B、C常温下为气体。
图中“一”表示能相互反应,“→”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E→F是一个放热反应
B.B→E,C→E的反应类型可能不相同
C.若G为一种盐,则A不可能与G发生反应
D.若G为一种温室气体,实验室可用F溶液检验G
【答案】C
【解析】
【分析】
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A可能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得F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得出F 为氢氧化钙;D、E组成元素相同,猜想E为水,则D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以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C为氧气,水可以和氧气相互转化,B、C常温下为气体,可以猜测B为氢气,氢气可与氧气反应,也能与水相互转化,且能有A转化而得,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物质很多,常见的可以猜测为二氧化碳。
故可以初步定为:A为稀盐酸或稀硫酸;B为氢气;C为氧气;D过氧化氢;E水;F氢氧化钙;G为二氧化碳;
【详解】
A、E→F是一个放热反应,符合条件的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B→E,可以为化合反应,或者置换反应,C→E,可以是化合反应,不能通过置换反应来进行,故反应类型可能不相同,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若G为一种盐,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盐是碳酸盐,如碳酸钠满足条件,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若G为一种温室气体,即是二氧化碳,实验室通常采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实验室可用F溶液检验G,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某合金2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A.Zn和Fe B.Zn和Cu C.Cu和Au D.Mg和Al
【答案】D
【解析】
铜、金不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不可能是Cu和Au混合物;设生成0.2g氢气需要锌、铁、镁、铝的质量分别为x、y、m、n,计算如下
Zn + H2SO4 ==== ZnSO4 + H2↑
65 2
x 0.2g
65/x=2/0.2g
x=6.5g
Fe+H2SO4=FeSO4+H2↑
56 2
y 0.2g
56/y=2/0.2g
y=5.6g
Mg+H2SO4= Mg SO4+H2↑
24 2
m 0.2g
24/m=2/0.2g
m=2.4g
2Al + 3H2SO4 = Al 2(SO4)3 + 3H2↑
54 6
m 0.2
54/m=6/0.2g
m=1.8g
由以上结算结果可知可能是镁、铝的混合物,选D
16.下列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会生成氧气而出现气泡,蒸馏水中二氧化锰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A正确;
B、锌和镁加入稀盐酸中都会出现气泡,不能鉴别,故B错误;
C、燃着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空气中现象不变,可以鉴别,故C 正确;
D、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投入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中,红棕色会褪去,氧化铜不具有该性质,可以鉴别,故D正确,
答案选B。
17.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鉴别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溶解时放热,而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和氯化钙,方案1和方案2都合理,不符合题意;
B、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根据除杂原则方案1是正确的,方案2不正确,因为盐酸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符合题意;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用点燃的方法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不能点燃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加入适量的盐酸是错误的叙述,盐酸能与氧化钙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将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稀硫酸分装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再称取质量
相等的铝和锌,把铝放入甲烧杯中,锌放入乙烧杯中。
待反应结束后,发现甲烧杯中铝有剩余,乙烧杯中的锌已全部反应,根据此现象推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一定是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B.可能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C.一定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D.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因为甲烧杯中铝有剩余,说明稀硫酸已用完,在此反应中产生了题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能生成的最多的氢气;而乙烧杯中锌已全部反应,在此反应中有两种情况可能存在:①稀硫酸已用完,也产生了题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能生成的最多的氢气,那么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②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因此,就没有产生稀硫酸全部反应生成的那么多氢气,此种情况实验中就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详解】
A、根据分析,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可能一样多,选项A不正确;
B、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最多与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B不正确;
C、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比甲烧杯少,但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和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C不正确;
D、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已用完,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比甲烧杯少,因此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D正确。
故选D。
19.下列图象与对应的说法相匹配的是 ( )
① 表示KMnO4加热制O2生成的Mn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② 表示C还原CuO的实验中,试管内的固体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③ 表示向饱和的C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CaO,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④ 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分别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 KMnO4在加热条件下生成制O2、MnO2、锰酸钾,所以开始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零;反应中质量增加,反应结束质量不再改变;②C还原CuO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参与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大于生成的铜的质量,所以反应中固体的质量减少,反应结束固体
质量不再改变; ③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向饱和的C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CaO ,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会析出,反应放热使氢氧化钙的的溶解度减小,溶质会析出,所以溶质的质量会减少,反应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部分析出的氢氧化钙又溶解,溶质的质量增多,但是由于水比反应前少了,所以最终溶质的质量小于开始时,溶质的质量。
④ 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分别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的反应快,先反应完;锌比同质量的铁反应生成氢气少;最终铁的平线比锌的高;选D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20.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现取一定量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00g 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 111.4g 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 20.6g 固体,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 A .77.5% B .63.3%
C .46.7%
D .2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意:发生的反应是:CaCO 3+2HCl=CaCl 2+H 2O+CO 2↑,Mg (OH)2+2HCl=MgCl 2+2H 2O 111.4g 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 20.6g ,水的质量是:111.4g - 20.6g=90.8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90.8g 水来自三部分:1、盐酸中的:100g-100g×14.6%=85.4g ;2、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水:利用氢元素守恒:2HCl
H 2O ,即每73份质量的盐酸得到18份质量的水,盐酸:
100g×14.6%=14.6g ,水的质量:3.6g ;3、氢氧化镁中的氢元素产生的水:90.8g-85.4g-3.6g=1.8g ,利用氢元素守恒:Mg (OH)2H 2O ,即每58份质量的氢氧化镁得到18份质量的
水,则氢氧化镁的质量是5.8g ;根据反应:Mg (OH)2+2HCl=MgCl 2+2H 2O ,计算氯化镁的质
量,设氯化镁的质量为x ,则:
()2
258955.8Mg OH MgCl g
x
58 5.8g 95x
= 解得x=9.5g ,
则氯化钙的质量:20.6g-9.5g=11.1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y ,则有:
32CaCO Ca 10011111Cl 1.g
y
10011111.1g
y
=
解得y=10g,
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10g
100%63.3%
10g+5.8g
⨯≈。
故选B。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为了验证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设计以下实验:
实验一:稀硫酸+过量NaOH溶液+少量镁粉
实验二:NaOH溶液+少量酚酞+过量稀硫酸
实验三:稀硫酸+过量NaOH溶液+一定量溶液
(1)以上三个实验中能验证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后,先将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洁净废液缸,充分混合后废液澄清。
再将实验三的物质倒入后废液浑浊。
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红色滤液b。
取红色滤液b,加入溶液,无明显现象。
①白色沉淀a中一定有的物质是____;
②为了确定红色滤液b中可能有的溶质,可选择的试剂是____。
A 石蕊溶液
B 硫酸钠溶液
C 碳酸钠溶液
【答案】实验一和实验二硫酸钡BC
【解析】
【分析】
实验一:稀硫酸+过量NaOH溶液+少量镁粉,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没有稀硫酸,能够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实验二:NaOH溶液+少量酚酞+过量稀硫酸,酚酞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没有氢氧化钠,能够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实验三:稀硫酸+过量NaOH溶液+一定量溶液,稀硫酸和硫酸钠都能和氯化钡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说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详解】
(1)以上三个实验中能验证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是实验一和实验二。
(2)实验后,先将实验一剩余物质是硫酸钠、氢氧化钠、镁,实验二剩余物质有硫酸钠、稀硫酸、酚酞,倒入同一洁净废液缸,充分混合后废液澄清。
说明混合后一定有硫酸钠、酚酞、一定没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镁;实验三剩余物质有氢氧化钠、硫酸钡、氯化钠,可能有氯化钡。
再将实验三的物质倒入后废液浑浊,说明一定有硫酸钡沉淀,滤液红色,说明一定有氢氧化钠;取红色滤液b,加入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红色滤液中没有硫酸钠。
由此可知实验三剩余物质中一定有氯化钡,综上所述,实验三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硫酸钡、氯化钠、氯化钡,红色滤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一定有氢氧化钠、氯化钠、酚酞,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钡。
①白色沉淀a中一定有的物质是硫酸钡;
②为了确定红色滤液b中是否有氯化钡,可选择的试剂是硫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和硫酸钠碳酸钠都会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故选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