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地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特征及原则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地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特征及原则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鉴于我国国土70%以上的山地面积,相应的山地高速公路景观理论实践成果并未形成体系,本文根据山地高速具体情况总结归纳了相关景观规划设计的特征及原则。

关键字:山地高速景观特征
随着上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之后,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在这短短的三十年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革命性成就,无论从里程还是等级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高速公路作为道路的一种更高速,更快捷、更高等级的公路形式,更是伴随交通事业飞跃式发展,从八十年代末我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起,截止2010年底,已达到7.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与“万亿投资”规划,我国未来短期用于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投资年均超过数千亿元,这表明高速公路建设已成为并在可预见的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是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热点及交通发展战略的重点。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规范化,成熟化,特别是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投资巨大,规模通常绵延数百甚至数千公里的高速公路一旦建成,将极大影响对国家的规划布局,国土整治,区域经济建设规划产生巨大影响,其后果绝不单单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也是展示地方形象的“主窗口”,给予来宾给予当地“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设计建设绝不能仅仅停留于道路工程技术方面,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美感,以及其通过景观设计所满足使用者和周边居民的身心需求都应当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近几年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理论实践基础也日益完善。

但是,纵观国内外高速公路景观的理论文献、实践资料往往集中于普通的、平原的高速公路景观,而对山地丘陵地区高速公路的研究甚少。

另外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多样,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丘陵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面积占到总面积70%以上(图1),光从这一数据,可观山地高速公路景观研究对我国相关建设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西部大法开的深入,广大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区进入了基础设施高速发展建设的历史时期。

因此无论从我国山地所占比重来讲,还是中西部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契机,当前研究山地高速公路景观问题比起普通的,平原的相关研究更加紧迫且意义更重大。

作者通过实践的经验,结合现有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通用原则与特征,总结出山地地区景观设计的相关特征及原则:
1.山地地区景观设计特征
1.1弯多缓坡,路线狭窄、边坡陡峭
山地地區高速公路因地形地貌的原因,即便开山劈石,填路挖洞,也很难避免道路中一定数量的弯道和一定坡度的高差,某些地区还不乏急弯、长大坡、大纵坡等地段。

这一点特征应结合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动态视觉原理考虑,同时弯多坡陡所导致产生的可能的高危交通事故区域也应纳入景观设计合理引导的综合解决范畴之内。

1.2隧道密集、桥隧组合、结构复杂
为保证高速公路所特有的快速、畅通,减少弯道、陡坡的产生,合理消除驾驶者的紧张感,提升驾驶者的驾驶舒适感、愉悦感。

山地高速必须建立相当数量的桥梁和隧道,在山地高速中甚至常常桥隧紧密相连,这一特征也是从根本上区别于平原高速公路的特征之一,更是高速公路建设中一切问题之重点难点之首,当然也是景观设计中应重点关注的特征问题之一。

比如兰海高速(兰州至海口)甘肃境内的成武高速(成县至武都)全线桥隧累计长度占路线总长度的72.43%之多,再如渝湘高速中包含隧道74座,桥隧长度占全线长度比例达50.8%,其中武隆到酉阳的武酉段全线桥隧比例更是超过70%。

处理好桥隧这一山地高速特征是景观设计的重难点。

1.3气候极端,变化无常
山地地区由于地面起伏较大,山峰与谷底之间温差、降水、热辐射等可能截然不同,因此甚至呈现出山谷到山峰出现热带、温带到寒带的气候和植被变化。

冬季冷空气的下沉,还可能出现逆温现象;而气流的遇山抬升,易成云致雨,故降水随高度上升而增多;即便是同一座山脉,方位的差异导致的气流、背光、降水的差异,也决定了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较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如作为南北分界的秦岭,再如天山北侧山麓的荒漠,与同为天山降水较多地区的森林。

某些隧道的进出洞完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候情况和自然风貌,这样的山地气候特征也是景观规划中值得注意的。

1.4地质复杂,灾害严重
大量的开方劈石,挖沟栈道,加之某些地区的高温高湿多降水的气候特点,使得原本复杂的山地高速公路地质灾害愈发应值得引起重视。

地质灾害的发生成为影响山地地区高速公路施工,乃至正常运营不可回避的问题。

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沉降等。

针对这一特征,在景观设计中,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是有一定能力降低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影响的。

1.5山川秀丽,风景优美
山地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尽管高速公路本是施工建设难度极大,同时山地地区往往拥有秀美山川,大好江河的景色,未被开发的自然风光;在地势方面,巨大的高差,柔曲的道路,也往往使得景致比起一马平川的平原高速来讲更流连忘返,另高速路的使用者——驾乘人员,停车驻足欣赏美景。

1.6污染严重,生态脆弱
高速公路从建设的那一刻起便注定是一条致富路,畅通路,更是一条污染大道。

从开山劈石建设的那一刻起,机动车噪音污染,排放物污染、灯光污染、可吸入颗粒物、水污染、驾乘的固体废物。

不夸张的说,高速公路自身便是一条庞大的齐全的长期不间断的污染源。

在固体废物,水污染,排放物污染等等方面,由于山地地区路段难以作业、空气流通较平原缓慢、水体流速流量往往较小等原因,这样的污染将会更大程度上反馈回当地生态环境,这以特征可以很大程度的也唯独景观规划设计能降低影响。

2.山地地区景观设计原则
百科全书中对与公路景观设计给出的原则是:因地制宜、风格鲜明、环境保护、兼顾效益。

山地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原则结合前文提到的山区高速公路的特征,笔者认为对其景观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功能性原则
山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一定在绿化美化的基本审美作用之外,体现其功能性价值,如其是否满足生态环境的需求、诱导视线、缓解疲劳、警示通告、反应地域特色等等作用(为强调景观对于高速公路景观除美化作用外的功能重要性,本文特别单列此点全尽强调功能性的原则,同时与其他类功能性或功能性原则并行不悖);
2.2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技术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并且这样破坏的结果最终会危及人类自身子孙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大背景下,加之前文提及的高速自身污染性和山地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因此,山地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不但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另外一方面来讲,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带给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抗逆性较弱的山地自然环境烙下了重重的人为痕迹,加强对沿线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持续维护和利用迫在眉睫。

山地地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应站在子孙后代的角度,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划预测与避免该高速公路景观将会给沿线动植物生活和生存空间带来的影响,使沿线无论自然还是人文景观资源的建设保持持续的、稳定的、前进的势态。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代价来获取眼前的利益;唯独这样,才能保证高速公路及其景观建设既有利于当代人,又造福于后代人。

2.3动态性原则
反映人类文明的公路景观环境存在着保护、继承、又不断更新演绎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公路景观的塑造过程中,坚持动态性原则,在公路设计时要结合景观设计,在建设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景观恢复与建设,工程竣工后也适时根
据实际需要对景观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在时代和技术不断进步发展中,赋予高速公路景观以新的内容、新的意义和新的形式。

动态性原则的另一层含义在于高速公路景观有别于传统的静态景观,应以动态视点的角度按照车行速度科学计算并规划设计相关景色。

2.4区域特色性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各异,气候气象特征造就了不同植被覆盖特征等等,不同地域的不同审美观,民风民俗等各不相同。

因此在高速公路设计中应考虑尊重地域环境传统文脉,结合区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鲜明风格的景观形式,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形象,形成特定区域所特有的高速公路景观。

特别是在不少山地高速公路建设或通车地段,由于严峻的自然地理条件,高速公路的建成为当地打开了甚至第一次打开了一扇通往山坳外的门户,外来事物与地域文脉交集于高速公路的那一刻,如何探索保留传承和發扬地域特征,值得设计者深思并实施。

2.5整体性、连续性原则
山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是一个纵向跨度极大的线性工程,在公路景观设计中,均应将道路宽度、纵坡、平竖曲线、高速公路交叉点、及其构筑物、沿线设施、道路绿化等与沿途地形、地貌、生态特征、景观资源等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规划与设计,使高速公路这一庞大的人造系统与自然系统和谐。

2.6经济实用性原则
山地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平均每公里建设成本为平原地区的四倍,而大多数山地地区因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地形地貌,收入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区。

在这样的严酷前提下,高速公路建设后的景观投入要求必须每分钱用在刀刃上,长远的角度合理分配具体投入。

不仅公路建设经济代价较平原高速大,山地高速公路的生态代价更应引起重视。

比如在景观投入上偏重对高速公路沿线原有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及路体本身和其沿线设施、构筑物等人文景观与原有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相容性的方面。

经济实用的满足了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功能的前提,又保护了沿线环境,创造出生态效益好,景色优美的自然景观。

2.7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原则
保证安全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山地高速弯道较多,坡度较大,气候多变,因此要求山地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应满足行车视线、行车净空等要求,在根本上满足道路交通安全功能的基本需要,改善行车条件,使高速公路更为安全、快捷舒适。

3.小结
随着全国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西部发展的深入,山地地区高速公路及
其景观所带来的挑战更多的呈现在了设计者的面前。

如何符合山地地区特征的情况下,合理、科学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当前紧迫的理论与实践议题。

笔者在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之后,通过对山地地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特征和原则的归纳,希望抛砖引玉的对今后的相关景观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葆琨.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朱唯、刘珊、朱铭.高速公路环境建设与公路景观.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2),
[3] 姚阳.高速公路景观系统设计——基于人文、生态、视觉、心理行为的视野角度[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硕士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