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
离定律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阐述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
验的验证及分离定律。

(重、难点)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难
点)
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出发,体会“假说—演绎法”,并学会
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相关遗传实验的探
究分析。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模拟内容
用具或操作模拟对象或过程
甲、乙两个小桶雌、雄生殖器官
小桶内的彩球雌、雄配子
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取小桶
并编号
―→
分装
彩球
―→
混合
彩球
―→
随机
取球
―→
重复
实验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及分离定律
1.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过程
2.分离定律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孟德尔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 2.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3.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

()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 5.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
提示:1.×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是否正确。

2.√
3.× 测交实验不仅可用于检测F 1的遗传因子组成,还可用于测定F 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4.√ 5.√
对分离定律解释的验证
[问题探究]
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可证实以下哪些内容?为什么?
①F 1产生了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②F 1是杂合子;③F 1是纯合子;④F 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

提示:①②④。

因为隐性个体所产生的配子中的遗传因子为隐性,它不会影响F 1产生的配子中所含遗传因子的表达,所以测交后代决定于F 1所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归纳总结] 1.测交实验的作用
(1)测定F 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2)测定F 1的遗传因子组成。

(3)预测F 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

2.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1)测交法(已知显、隐性性状): 待测个体×隐性纯合子――→结果
分析

⎨⎧①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②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2)自交法(已知或未知显、隐性性状):
待测个体自交――→结果分析⎩⎨
⎧①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
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②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
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当待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待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采用,但自交法较简便。

(3)鉴定纯合子、杂合子还可以用花粉鉴定法
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颜色。

如果花粉有两种,且比例为1∶1,则被鉴定亲本为杂合子;如果花粉只有一种,则被鉴定的亲本为纯合子。

1.采用下列哪一组方式,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问题(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 1的遗传因子组成 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 .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B [可以利用测交来鉴定白羊是否为纯合子;可通过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来区分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纯合子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可通过连续自交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可通过测交检验杂种F 1的遗传因子组成。

]
2.豌豆花的顶生和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表中的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显性性状和纯合子分别为( )
杂交组合 亲本表型 子代表型及数量 第一组 甲(顶生)×乙(腋生) 101腋生、99顶生 第二组 甲(顶生)×丙(腋生) 198腋生、201顶生
第三组
甲(顶生)×丁(腋生)
全为腋生
A.顶生;甲、乙B.腋生;甲、丁
C.顶生;丙、丁D.腋生;甲、丙
B[根据表中第三组杂交组合的结果可推知:腋生对顶生为显性,甲为隐性纯合子,丁为显性纯合子。

第一、二组杂交组合的子代性状分离比都为1∶1,可知乙、丙均为杂合子。

]
分离定律及其应用
[归纳总结]
1.有关推导遗传因子组成题的解法
(1)正推法:根据亲代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表现,如表所示。

亲本组合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子代性状表现
纯合子×纯
合子AA×AA AA 全为显性AA×aa Aa 全为显性aa×aa aa 全为隐性
杂合子×杂
合子
Aa×Aa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纯合子×杂
合子AA×Aa AA∶Aa=1∶1 全为显性
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
性状表现。

①遗传因子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的性状表现写出能确定的遗传因子组成,如显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可用A_表示,隐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只有aa一种,根据子代中一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本中未知的遗传因子。

②隐性纯合突破法。

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这是逆推法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一定为纯合子(aa),一个a来自母本,一个a来自父本,再结合亲本性状确定其遗传因子组成。

③分离比判断法。

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例直接判断。

后代显隐性关系双亲类型结合方式显性∶隐性
=3∶1
都是杂合子Bb×Bb→3B_∶1bb
显性∶隐性=1∶1 测交类型Bb×bb→1Bb∶1bb
只有显性性状至少一方为显性纯合子BB×BB或BB×Bb或BB×bb 只有隐性性状一定是纯合子bb×bb→bb
(1)用分离定律进行概率计算时要注意两个法则的运用
①加法法则:如果两个事件是相互排斥的,那么出现这一事件或另一事件的概率是两个事件的概率之和。

②乘法法则: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是它们各自概率的乘积。

(2)概率计算中的常用方法
①用经典公式计算:概率=某性状或遗传因子组合数/总性状或组合数。

一般呈现方式为分数或百分数。

如AA∶Aa=1∶2,则Aa的概率为2/3。

②用配子的概率计算: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是由雌、雄配子共同决定的,因此,利用雌、雄配子出现的概率及乘法定理和加法定理,可以计算后代中某种遗传因子组成(或性状表现类型)出现的概率。

1.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遗传因子A、a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组亲本性状
F1的性状和植株数目
红果黄果
1 红果×黄果49
2 504
2 红果×黄果997 0
3 红果×红果 1 511 508
B.实验组1的亲本遗传因子组成:红果为AA,黄果为aa C.实验组2的F1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实验组3的F1中黄果番茄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为Aa
C[根据实验组2或实验组3可判断红色相对于黄色为显性性状,A项错误;实验组1中,子代红果∶黄果≈1∶1,由此可推知其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红果为Aa,黄果为aa,B项错误;实验组2中,子代全为红果,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红果AA,黄果aa,F1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Aa,C项正确;实验组3中,子代红果∶黄果≈3∶1,由此可推知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F1中黄果番茄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D项错误。

]
2.一对性状表现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也正常,但男方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妹妹,女方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哥哥,这对夫妇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 A.1/4B.1/9
C.4/9 D.1/16
B[根据题意,双亲正常,生有患白化病的孩子,可推知白化为隐性性状,相关遗传因子用A、a表示。

男方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妹妹,则男方父母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其后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是1/4AA、1/2Aa、1/4aa,而男方表现正常,其遗传因子组成不会是aa,只可能是AA或Aa,且两者的比例为1∶2,因此他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概率为2/3;同理,女方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概率也为2/3。

他们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2/3)×(2/3)×(1/4)=1/9。

]
1.测交实验不仅测定了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比例及F1的遗传因子组成,还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的遗传因子的行为。

2.测交后代的性状比接近1∶1。

3.分离定律的内容:在形成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