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一导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文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文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文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2.初步辨析并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3.正确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学习过程:一、什么是实词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请同学们一起完成:如其言阅十余岁“言”“岁”是________词蒙辞以军中多务及鲁肃过寻阳“辞”“过”是_________词友人便怒曰屠大窘“怒”“窘”是__________词,实词就是这些句中有实际意义的词。

二、实词分类:(一)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1.找出下列例句中的通假字①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②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尊君在不”中的“不”读成“fǒu”,读音相同,所以“不”通“否”,解释为:不;同样《<论语>十二章》中“不亦说乎”中“说”读成“yuè”,所以“说”通“悦”,解释为:愉快。

可见,一般而言,通假字的解释分为两点:①“……”通“……”②解释为:……2.当堂训练,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其人舍然大喜(《穿井得一人》)②对镜帖花黄《木兰诗》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①中“舍”同“释”,解除,消除;②中“帖”同“贴”粘贴;③中“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词性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主要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也可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意动和使动等1.名词活用作动词,课堂练习:一狼洞其中:《狼》恐前后受其敌:《狼》“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本来是名词,解释为“洞穴”,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打洞”;“恐前后受其敌”中的“敌”本来是名词,解释为“敌人”,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攻击”。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贝壳席慕容学习目标:预习流程:鸟瞰:说一说: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解剖:读一读:精彩品赏:品一品: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1、你怎样理解结尾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简单的心啊!”相关链接:想一想: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水光中轮转着石头们含蓄而神秘的色彩,有的莹绿如玉,有的深红似霞,有的暗黄如湿金,有的粉白如冰雪.它们多的数不清,坦坦荡荡气度不凡地占据了海滩,简直像一座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拦截了我眺望大海的目光.我深深地被诱惑了,赤足涉入清澈的水中,左一块右一块,犹如贪婪的盗墓者,我挑着捡着.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获排放在岸边,转身又去掏摸.我决心要带一批石头回去,它们的美勾起了我的占有欲.那些海水中的石头,几乎每一块都要独特的形状和花纹,点点滴滴,丝丝缕缕.俯身其中,令人沉醉.不知过了多久,我捧着又一批宝贝回到岸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我手中的美石劈劈啪啪落下去,险些砸痛自己的脚.那些"首批中选"的石头呢它们怎么都消失了我只迷惑了两秒钟,就发现它们依然不动呆在原处,只是,岸上的石头不再美丽.我看见一些普通的石头别扭地排成整齐的一列,灰头灰脑,怪模怪样.有的带点灰乎乎的红或者绿,有的干脆灰不溜秋或色如沙土.我不敢相信它们就是令我一见倾心的宝贝.呆视之间,我脑中竟跳出那样一个字眼:死亡.比起海中的美态,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死去的原因,只是来了我——一个倾慕者,对之爱不释手,想把它们带回家去,占为己有.就是这点小小的贪婪,无可厚非的欲望,令它们离开长久熟稔而亲密的海水,孤独地承受夏天的烈日,而奇妙的大自然,早已让它们与大海之间此呼彼应,难舍难分.面对倾心或喜爱的东西,我们多么容易犯傻.我把石头放回海中,在海滩盘桓良久,我竟想到一个时空远隔的人——"昆虫之父"法布尔.这是一个在清贫中与虫交谈的人,在晚年得到一小片废墟."一块偏僻的不毛之地,被太阳烤得滚烫.但却是刺菊科植物和膜翅目昆虫的好去处."法布尔把它称作"钟情宝地".与那些昆虫学家不同的是,别人剖开虫的肚子,把它们制成标本,他却是活着研究它们,"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法布尔把这块宝地命名为"荒石园",听来凄冷,但荒石园的故事却充满了尊重和温暖的感情,每块石头,每只虫子,都有自己的地方,自然自在,荒得其所.比照我们习惯的一些方式,这才是真正令人起敬的爱.生活中很多事物,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倾听下面的"物语",你一定会受到启发,你也试着写几句"物语"吧!流星——在生命最后时刻,我也要闪闪发光.气球——我的信念是不断追求新的高度.蚂蚁、大雁、蚯蚓、夏荷、小草、萤火虫……一课一得:悟一悟: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二)紫藤萝瀑布宗璞学习目标:2.品读语言,赏析、积累优美的词句.3,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预习流程:鸟瞰:说一说: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解剖:读一读:1、看花语(图片)看到花时感受到的她得生命和心灵……2、读花语走进花的生命和心灵里去……3、怎样的花语?走进心灵,花朵的心事吹弹可破……精彩品赏:品一品: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学案

《童趣》复习学案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观:昂首观之:_______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3、词类活用鞭.数十:_______4、难词童稚.时:________ 私拟.作:_________ 心之所向.:_________ 或.千或百:________项.为之强:________ 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__ 徐.喷以烟:_________ 果.如鹤唳.云端:_________ 方.出神:____________二、文言虚词之:故时有物外之.趣:_______昂首观之.:__________心之.所向:_____________为:为.之怡然称快:_______以土砾凸者为.丘:________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三、成语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卖油翁》导学案 答案及参考教案

七年级上册《卖油翁》导学案 答案及参考教案

七年级上册《卖油翁》导学案答案及参考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卖油翁》的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对国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卖油翁》的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和特殊用法。

2. 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4. 课堂讲解:对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和特殊用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批改:对学生的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生字词和文言文句子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七、课后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考虑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生字词表:列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导学案班级姓名座号【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

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重点)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并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难点)【自主学习】一、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论.语( ) 说( ) 愠( ) 罔( ) 殆( )好之者( ) 乐之者 ( ) 亦( ) 矣( )2、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是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宋朝以来,《论语》和《》《》《》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词语解释和翻译过关:(一)、第一则1、重点词语:时:( )习:( )说:( ) 朋:( )知:( )愠:( )君子:( )2、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为:(二)第二、三则1、重点词语:故:新:知:可以:为:罔:殆:(三)第四、五、六则1、重点词语:4 好:乐:知:⑤三:焉:择:其:善者:从:6 有:立:惑:天命:耳顺:【合作探究】一、总结一词多义的现象: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而人不知而不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善者而从之()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二、通假字:不亦说乎()吾十有五()三、《〈论语〉六则》中总结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哲理句有哪些?①:1、求知态度②:③:①:2、学习方法②:③:3、修身做人:【拓展延伸】看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心得。

【练练测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字词积累)论语()不亦说乎()不愠()焉()罔()殆()2.填空:(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⑴《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阅读复习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阅读复习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以考试题型(及其变化)为导向,以市教研室评价目标为中心,自拟小专题进行复习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内容分析】能疏通文意、全文翻译课文;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思考课文对现代社会和自己的启示。

若进行考查,主要通过文言实(虚)词辨析(通假字辨析、古今异义辨析、一词多义辨析、词类活用辨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意分析与理解(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综合探究和欣赏评价(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主题、语言、写作特色、背景材料、人物、事物等的赏析。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来实现。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形成了较成型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同时能整体感知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基本能从文字中提炼要点,把握文章精髓;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

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能力、经验,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先安排阅读、分析、理解文本,然后在积累的基础上课内外渗透、融合,在复习中除对知识的归纳,更重要是让其掌握中考知识点及相关答题技巧,最后在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方面作突破。

【教学目标】熟悉近几年期末测试题型及其变;归纳相关的解题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熟悉近几年期末测试题型及其变;归纳相关的解题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做好练习设计,复习教学课件;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要点、考点聚焦二.典型例题解析【文言实(虚)词辨析】〖一般题型〗选择题:(以实词为主)如2007-2008学年上学期初一期末水平测试2、指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A、贤于材人/礼贤下士B、刮目相看/搜肠刮肚C、夸父逐日/逐鹿中原D、并驱如故/故作高深(08-09年)2、指出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课外文言文复习导学案主备人马红丽审核人课时安排4课时课型讲授学习目标1、积累识记文言知识。

2、熟练运用课内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把握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翻译技巧。

学习过程(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天帝使我长百兽子以我为不信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4.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二)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

桓公问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 管仲对曰:“意者群乘驳马而盘桓,迎日而驰乎?” 公曰:“然”。

管子对曰:“此驳象也,驳食虎豹,故虎疑焉。

”注解:驳象,一种形状像马能吃虎豹的野兽。

伏:趴在地上。

意:揣测。

盘桓:徘徊。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驳食.虎豹____________ (2)公曰:“.然.”__________ (3)故虎疑.焉______________ 2.翻译: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3.虎是威猛的动物,为什么见了齐桓公的马就趴在地上?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 该哭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②其大旨③。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解: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了:明白,了解。

③大旨:大意。

1.解释下列加点字(1)众皆.弃去___________ (2)退.为家人讲__________ (3)破.之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阅读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阅读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复习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以考试题型(及其变化)为导向,以市教研室评价目标为中心,自拟小专题进行复习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形成了较成型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同时能整体感知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基本能从文字中提炼要点,把握文章精髓;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

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能力、经验,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先安排阅读、分析、理解文本,然后在积累的基础上课内外渗透、融合,在复习中除对知识的归纳,更重要是让其掌握中考知识点及相关答题技巧,最后在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方面作突破。

【学习目标】1.分析课外文言文的出题规律;2.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课程设置】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二)近三年中考文言文命题方式:课内外比较阅读2010年:《聊斋。

于成龙》;2011年:《言默戒》;2012年《程氏爱鸟》优点:增加考生得分率。

缺点:考察的公平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命题趋势:课外文言《考试指南》辟有课外文言专项训练。

掌握应对课外文言的策略,尤其重要。

根据你对《指南》课外文言题型的考察,归纳选文类型和考点。

(四)课外文言选文类型:选取短小精悍、有教育意义、有相对完整情节的寓言故事、人物传记、成语故事等。

(五)课外文言文的考点:1、文言实虚词解释;2、文言句子翻译;3、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考查;4、拓展考查。

(六)课外文言阅读策略:1、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2、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文言文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朗读文言文,提高记诵古文的能力。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体会用词的精当。

3、体会每一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4、分类整理笔记;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复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复习课时:2课时复习过程:第一课时文章主旨感悟本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作者童年时代具有的神奇的想象力和天真浪漫的情趣。

文言常识了解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清代文学家。

他一生曾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

著有《浮生六记》。

一、下列句子的停顿:1、能/张目对日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二、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6、方出神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三、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一册文言文综合复习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一册文言文综合复习学案

20《山市》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教学内容《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

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知识链接介绍作者、作品: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

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

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导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

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

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二、指导朗读: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精品】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七上学案

【精品】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七上学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提高文言文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与理解能力,增强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二虫尽为所.之:何不试之以足(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贮水,盘底为小窍,酾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七上文言文
达标检测
1.B
2.年岁时间
3.井架坏了,多次想更新它。

4. (一)陵州盐井---井侧设大车绞之。

井架的结构。

(二)岁久---而陵井之利复旧。

修建新井架。

附:课外文言文翻译
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井壁全是岩石。

井的上部、下部都很宽广,只有中间较为狭窄,叫做“杖鼓腰”。

旧时,用柏木作成井干,从井底直达井口,从井口的木干上用大绳吊下去,才能到达水面。

井旁安设大绞车绞动绳索。

年代久远,井干朽烂,多次想换新的,但是井中阴气袭人,人一下去就死,无法下井施工。

只有等到雨天,阴气随雨水下降,才稍微可以下井施工,天一放睛就得停止。

后来,有人创制了一个大木盘,盘中盛满水,盘底凿了许多小孔,水像雨点一样从小孔中洒出,安设在井口上,称为“雨盘”,让清水洒下终日不绝。

这样连续几个月,井干被全部更新,陵州盐井又恢复了原有的盐利。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一、词语积累[余]我。

[童稚(zhì)]幼小。

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

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

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

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鸟鸣。

[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二、整体把握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三、阅读探究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物外之趣.3.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㈠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㈡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㈢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6.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基础:细致的观察。

语文七年级(上)复习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复习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复习导学案一、文言文复习专题一、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 )时.( )有物外..( )之趣。

夏蚊成雷,私.( )拟.作.( )群鹤舞于空中,②心之所向,则或.( )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 )观之,项为之强.( )。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 )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果如鹤唳.( )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 )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 )出神,不觉呀然..( )一惊。

④神定,捉虾蟆,鞭.( )数十,驱.( )之别院。

1、本文选自(朝代)代文学家写的《》一书。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3、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①②③④4、解释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①之:故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观之,兴正浓()驱之别院()②为:项为之强()以虫草为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③以:徐喷以烟()以虫草为林()以雨墙坏()④其: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蹲其身,使与台齐()神游其中()5、写出文中的四个成语并解释:():():():():6、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7、下面语句描写的内容不属于想象的一项是()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B、果如鹤唳云端C、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8、“物外之趣”即因物而生成之意趣,“”中“”和“”分别指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中“”、“”和“”分别指、和。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诫子书》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诫子书》导学案

北京市八一学校保定分校导学案《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诫子书》导学案班级: 组别: 姓名:【学习目标】1.复习诸葛亮及《诫子书》的文学常识。

2.复习“淡泊、宁静、励精、险躁、遂”等重点的实词,能够辨别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能够大体翻译课外文言文,能够把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

【学习内容】一、文学常识填空。

诸葛亮 ,字 ,号 ,琅邪阳都人。

时期蜀国杰出的 家家和战略家。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 2.静以修身.. 3.非淡泊..无以明志 4.非宁静..无以致远 5.淫慢则不能励精.. 6.多不接世.. 7.年与时驰. 8.险躁..则不能治性 9.夫君子之行.10.意与日去. 11.年与时.驰 12.意与日.去 13.险躁则不能治.性 14.遂.成枯落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6.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7.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拓展延伸】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 “臣敢竭②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先主又为诏敕④后主曰: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笃:病重。

②竭:用尽。

③股肱(g ōng ):大腿,用以比喻辅佐之臣。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诫子书》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诫子书》

《诫子书》学案一、预习案1.:诸葛亮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

2.:结合预习,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澹泊淫慢则不能lì精险zào 则不能冶性年与时chí suì成枯落悲守穷lú3:自读,理解下列字词句含义,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4:默写:夫君子之行,,非澹泊无以明志,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二:练习案(一):解释下列字词含义:《1》淫慢则不能励精意与日去《2》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填上序号1、因为 2,用 3、用来 4。

凭借 5、来楚人以晏子短吾欲辱之,何以也?静以修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非学无以广才《3》一词多义行: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意:意与日去宾客意少舒《4》翻译: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二):课文内容理解思考;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告诉他儿子什么?“夫君子之行……非宁静无以致远”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首先要,因为“德”是做人之基。

那么如何立德呢?即“静”与“”,因为只有思想清净了,然后才能心情安宁,思考周密,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夫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接着又阐发了和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与“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

“年与时驰……将复何及”在篇末,又叮咛年华易逝,要小结:本文着重从和方面进行了论述。

告诉他的儿子要三、测试案1、解释加横线字词含义:(每空一分,共5分)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君子之行淫慢则不能励精多不接世2、翻译(3分)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2分)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拓展提升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为什么?补充: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心闲天地本来宽。

七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学案

七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学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复习题1. 文学知识:《论语》是家经典著作。

孔子,名,字,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2.用《论语》中句子填空:⑴《论语》十则中表现学与思辩证一致关系的句子是:⑵《论语》十则中表示应有脚扎实地学习态度的句子是⑶《论语》十则表现友谊的句子是再写一句表现友谊的名句说⑷《论语》十则表现个人修养的句子有、再写一句表现个人修养的句子说⑸出自《论语》十则中的成语有、、、等。

⑹学习不但要刻苦,还应掌握必然的方法,正如《论语》中所说:、、⑺《论语》十则关于学习态度的句子:、⑻《论语》十则中与成语“扬长避短”相对应的句子是:⑼《论语》十则中表现环境和处境能够考验人的本性的比喻句是⑽除本文外,再写一句出自《论语》的名言:3. 解词加线的字并按要求译句: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⑶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⑷温故()知新,能够为师矣。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⑹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⑼士不能够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此后已(),不亦远乎?⑽岁寒,此后知松柏此后凋()也。

⑾其()恕乎!己所不欲()成语,勿施于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温故知新,能够为师矣。

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其恕乎!己所不欲成语,勿施于人。

5.判断“而”的用法⑴学而时习之()⑵人不知而不愠()⑶学而不思则罔()⑷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⑸择其善者而从之()⑹任重而道远()⑺死此后已()⑻温故而知新()判断“之”的用法⑴学而时习之()⑵诲汝知之乎()⑶知之为知之()⑷有一言能够平生行之者乎()⑸择其善者而从之()⑹此后知松柏此后凋也()6.比较阅读(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①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u文言文复习专题一
【导学目标】1、复习巩固文言字词以及重要句子翻译
2、结合实际,对课文内容理解
【复习篇目】《世说新语》两则、《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
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自主探究
1、文学常识积累
1)《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是我国时期“小说”的代表作。

2)《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春秋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教育家。

3)《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又名,由西汉编撰,与、合称“三礼”。

2、文言字词积累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兑命》曰:“学学半”2)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古今相委而去古今
入门不顾古今不知其旨也古今
学学半古今教然后知困古今
3)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曲肱而枕之

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其此之谓乎

学而时习之友人惭,下车引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为于
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于我如浮云求石兽于水中4)翻译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三、合作交流
1、《咏雪》中兄妹两人的解答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观点。

2、说说你对陈太丘、友人和元方的印象如何?
3、说说出自《论语》中的成语有哪些?
4、《论语》当中有谈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的语句,你最喜欢哪一则,说说
你的理由。

5、学完《虽有嘉肴》之后,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